目經大成
《目經大成》,清朝黃庭鏡所著,是一部在中醫眼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。此書分三卷,共一百篇,內容涵蓋眼科的生理、病理、診斷、治療以至手術方法,旨在系統而全面地闡述眼科醫學。然而,單純的章節列表並不足以窺見此書的深度與價值;透過卷前的多篇序文,我們方能深入理解這部書的誕生背景、作者的學術淵源、此書的獨特之處,以及其傳承過程中經歷的波折。
首先,從作者黃庭鏡的個人經歷來看,他並非傳統意義上從醫學世家或正規醫學教育中走出的人物。根據李明謹及冶子裘的序文,黃庭鏡原是一位天資聰穎、博學多聞的讀書人,擅長詩古文詞,原本對科舉功名不甚在意,甚至可說是「棄經史治岐黃」。他的人生轉折似乎與父親的離世及自身的眼疾(「雙睛不利於用」)有關,這段經歷促使他「以儒易醫」,將其深厚的古學功底及好古之心,轉而投向醫學領域,尤其在眼科上潛心鑽研。這種「儒醫」的背景,使得《目經大成》不僅是一部技術性強的醫學著作,更融入了作者的學養、見地及人生感悟。李明謹序中稱其著作「罕譬快論驚心解頤」,「不失好古之本色」,這表明書中內容行文生動,非一般醫書可比,且其醫學見解根植於廣博的學問。
黃庭鏡對眼科的鑽研達到了「一精至此」的境界,多篇序文都對其醫術給予高度評價。魏定國稱其「深造能如是」,族祖香泉更是擊節讚歎「深造若此,殆遠勝古人」。這種精湛的醫術,結合他「貧不較利」的行醫風格,贏得了廣泛的聲譽。他並非將醫術視為謀利的工具,而是融入了儒家的仁愛精神,這也與魏定國序中「宛合循吏風範」的評價相符。作者在自序開篇便點明「理通太元者莫如醫,而醫責十全者尤在目。蓋目為人身至寶,匪明則無以作哲」,將醫學置於窮理盡性的高度,並強調眼睛對於感知世界、成就智慧的關鍵作用,顯見其著書的視角宏大而深刻。
然而,《目經大成》的傳承並非一帆風順。最為戲劇性的一段歷史,由作者的嫡孫黃瑛懷及族祖黃香泉的序文揭示。黃庭鏡將此書手稿傳與其子,後又授給前來求學的鄧君贊夫。令人遺憾的是,在黃庭鏡謝世後,鄧贊夫竟然將其改名為《目科正宗》,並「任意竄易,攘為己有」,完全抹去了原作者黃庭鏡的姓名。黃瑛懷在得知此事後,深感家學遭受侵犯,且更嚴重的是,鄧氏的改動導致書中「舛謬殊甚」,「貽誤後人」。族祖黃香泉更是將這種篡改斥為「醫盲於心」,其禍害不止於誤導一代醫者,更可能「盡盲天下後世之醫之目」,使真偽不辨,禍害無窮。因此,黃瑛懷在族祖香泉、胡君鵬南等人的資助下,以家藏的原始手稿為基礎,進行了「校而刊之,去偽存真,悉還其舊」的工作,這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見的《目經大成》的定本。這段經歷不僅是家學傳承的艱辛,更是醫學知識得以純正流傳的奮鬥史,凸顯了這部書歷經考驗的價值。
從內容上看,儘管基本介紹中提及了卷一關於生理、病理的概要,以及卷二、卷三的疾病診治與手術,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眼科體系。然而,序文中對此書的評價,更強調了其獨特性與超越當時坊間醫書之處(「較諸坊本何啻霄壤」)。這種獨特性可能體現在對傳統眼科病因病機的闡述深度、方藥的運用心得、手術方法的細膩描述,更可能在於將眼科疾病與人體整體、「理通太元」的觀念相結合,提供了一種更為宏觀且富含哲學思辨的醫學視角。例如,李明謹序提到「不塵子游心斯藝也,一精至此乎!余不識醫,覺醫之源委洞轍,若不止為專經而設」,這暗示了書中對醫理的闡述具有普遍性,不僅限於眼科。
當然,如基本介紹所述,儘管《目經大成》在當時具有系統性與前瞻性,對後世影響深遠,但畢竟成書於清朝,時代所限,其中部分觀點或描述可能已不完全符合現代醫學的認知。這也正是基本介紹中提到需要「重新編輯和補充」,參考現代醫學觀點進行校對、整理、完善的原因。提供的卷一第一篇、第二篇的片段,結合了現代解剖學(如鞏膜、虹膜、視網膜的描述)和病理學概念(如近視、遠視、散光、白內障、青光眼等),這正是這種現代編輯努力的體現,它嘗試在保留原書框架的基礎上,注入符合當下科學水平的內容,使其對現代臨床仍具有參考價值。
總結而言,《目經大成》不僅是清代傑出的中醫眼科學專著,更是黃庭鏡這位從儒入醫、學養深厚的醫家畢生心血的結晶。透過多篇誠懇而詳實的序文,我們看到了一部醫學著作在誕生之外,還有作者不凡的人生軌跡、崇高的醫德醫風,以及在傳承中對抗謬誤、力求純正的艱辛歷程。它的價值在於其系統全面的體系、作者融匯古今(當時的古學與醫學)、獨具匠心的見解,以及超越技術層面的人文關懷。雖然部分內容需要以現代醫學視角進行審視與更新,但其作為中醫眼科發展史上的一塊基石,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學術精神與傳承故事,都使其成為一部值得後世深入研究與借鑒的寶貴文獻。黃庭鏡及其《目經大成》,在中醫學的長河中,以其「照耀於天下後世」的醫理光芒,持續啟迪著眼科醫學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