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6)
卷之一 (6)
1. 水火說贊
天地生化之機,水火而已矣。宜平不宜偏,宜合不宜分。火性炎上,有以下之。水性就下,有以上之。浹洽於中,無致盈虧,名之曰交。交則為既濟,不交則為未濟。交者生之象,不交者死之徵也。夫亢旱不生物,火偏勝也,氾濫物亦不生,水偏盛也。風露和均,雨陽時若,承平之瑞也。
白話文:
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,全靠水與火這兩種元素。它們應該平衡,不應偏頗,應該結合,不應分開。火性向上,要靠水來控制它。水性向下,要靠火來制約它。水火相互融合於中間,不會造成盈滿或虧欠的現象,這種現象叫做交感。交感就能夠成功,不交感就會失敗。交感是生機的象徵,不交感是死亡的徵兆。過於乾旱不能滋生萬物,這是火偏勝的緣故;水災氾濫也不能滋生萬物,這是水偏勝的緣故。風調雨順,雨水和陽光適時而降,這是太平盛世的徵兆。
承平既久,民物雍熙,國運日以興隆。人身之水火,即氣血也,即陰陽也。孤陰則陽無以生,獨陽無以生,獨陽則陰無以化。氣化則為火,血化則為水。氣血爭化,並行不悖,陰陽各得其所,然後水生木而肝榮,木生水而心旺,火生土而脾健,土生金而肺潤,金生水而腎足,轉轉相生,百骸九竅力司厥職,生長收藏,物時偕行矣。或謂凡物孕於陰,而誕於陽。
白話文:
在太平盛世中,人民安居樂業,國家運勢日漸興隆。人體的水火,也就是氣血,也就是陰陽。孤獨的陰則陽無法生長,單獨的陽則陰無法變化。氣的變化就是火,血的變化就是水。氣血相互變化,並行不悖,陰陽各得其所,然後水生木而肝臟旺盛,木生水而心臟旺盛,火生土而脾臟健壯,土生金而肺臟滋潤,金生水而腎臟充足。相生相轉,全身百骸九竅都能發揮其功能,生長收藏,各種事物都按時運行。有人說,萬物孕育於陰,而誕生於陽。
孕者蘊積其中,血疑有餘。誕者發泄於外,氣應不足。不足、有餘亦是偏,偏則不合。故氣血俱要,但益氣宜倍於補血,非特抑水昂火,蓋天包乎地,陽統乎陰,不如此不得其調勻也。所以陰症用熱藥,熱則助其氣。陽症用寒藥,寒則涼其血,由偏而使之平。火一炎上,苦鹹以降。
白話文:
懷孕的女子,身體內氣血充盈,懷孕則胎兒吸收了母親的元氣導致元氣不足。不足和有餘都是偏頗的,偏頗就不能和諧。因此氣血都要兼顧,但增補元氣應該比補血還要多一倍,這並不是單純地抑制水而增強火,而是因為天包容地,陽氣統帥陰氣,不這樣做就不能調和陰陽。因此,陰證用溫熱的藥物,溫熱可以幫助氣的上揚。陽證用寒涼的藥物,寒涼可以使血變涼爽,使偏頗變為平衡。火一往上升,苦鹹的藥物可以使火下降。
水一就下,辛溫以升,由分而使之合。若升之不上,降之不下,熱之不熱,寒之不寒,是曰未濟,未濟則病日趨愈下,而命將絕焉。故曰交者生之象,不交者死之徵也。不觀之釜甑爨乎?水居其上,火處其下,水火一交,生氣沸騰,五穀隨熟,人乃得而食之,是人所賴以滋培者,不在五穀而在水火也。然則人身也,天地也。
天地也,水火也。生之化之,既濟未濟,不言嘿喻矣。
白話文:
水往下流,辛溫之物可以提升,由分散而使之結合。如果提升的昇不上去,下降的降不下來,熱的熱不起來,涼的涼不下去,這種情形叫做「未濟」,「未濟」則病情一天壞過一天,命也快要壽終正寢了。所以說「交合」是生機的象徵,「不交合」是死亡的徵兆。你不看看鍋、釜、爐竈嗎?水居於爐竈的上方,火處於爐竈的下方。水火一交合,生氣沸騰,五穀因而煮熟,人才能吃。所以人賴以滋養的食物不在五穀,而在水火。那麼人的身體就如同天地一樣。
贊曰:天一之精,地六之靈,其色元蒼,其性和平,其德務滋,有涸靡盈,防之如城,守之如瓶,既清既靜,乃能神明。
白話文:
讚語說:五行運行的一生,天地正氣自然而然地存在。它的顏色深青,性情和平,品德滋潤萬物,永不枯涸更無盈滿,禦災如城牆般固守,守護它如同瓶中寶物,既清淨又安靜,才能神志清明。
太極未分,命寓無極,太極既分,數成以七,澤被生民,無聲無色,消則陰霾,長則炎赫,允執厥中,是謂至德。
白話文:
太極還沒有分化之前,生命寄託在無極之中。太極分化之後,數字才形成了七這個數字;生民受益於太極,太極沒有聲音和形跡;太極消退的時候,就有陰霾的天氣;太極旺盛的時候,就有炎熱的天氣。妥善掌握太極的精華,這就是至德。
2. 治效異同對
或問:古之上工,先精學業,次達人事,見機而作,圓融通變,所謂症同而治異者,有諸?曰:夫人病有男婦嬰娃,鰥寡老弱,胎前產後,久因新感,虛實輕重,與夫平時之性氣,近日之苦樂,曾否服藥,已未成症,千態萬狀,不可勝紀,安可一概而施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古代的醫術高明之人,先是學習精湛的理論知識,之後融會貫通人情世故,觀察診斷時機而治療,圓滑靈活,能隨機應變,所謂的症狀相同但治療方法卻不同的情況,有無此類例子呢?
回答說:人的疾病,有男有女,有嬰幼兒和老人,有鰥夫寡婦和年老體弱,有胎前和產後的疾病,有久病和新感,有虛症和實證,有輕症和重症,還有個人的性格,近日的飲食起居,以前服用過的藥物,是否已經形成症狀,千態萬狀,無法一一列舉。怎麼可以一概而論,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呢?
或曰:今之時手,有易於富貴、難於貧賤,有貧更易於富、貴更難於賤,所謂治同而效異者何為?曰:紈綺之屬,多志樂性驕,博奕飲酒,雲雨不節,一有所忤,暴怒叫跳,再或好獵、好地、好訟,不捨晝夜,致五內之火俱動,且湯液委之僮婦,煎制切恐失宜,責以近功速應,難矣。至若起居頤養,從心所欲,堂上一呼,階下百諾,則此似為易易。
白話文:
有些人說:現在這個時代,有些人容易富貴,有些人容易貧賤,有的人貧窮了更容易致富,富貴了卻更難維持。同樣的治療方法,為什麼效果卻不一樣呢?
我認為:富貴之家的人,大多志向高遠,性情驕傲,喜歡賭博、飲酒,沉迷於女色,一點不如意就大發雷霆,暴跳如雷。再者,他們還喜歡打獵、喜愛收藏奇珍異寶,好訟爭吵,不分晝夜,導致五臟之火全部旺盛。況且,他們還把煎藥、服藥這些事情都交給僕人去做,煎煮切藥恐怕會出錯,要求他們盡快見效,很難做到。
至於那些貧賤之家的人,他們的生活起居,飲食養生,都是隨心所欲。在家中隨便喊一聲,僕人就會答應。因此,他們好像很容易就能養生。
清操家命苦形勞,菽粟往往不繼,遑計藥料,一暴十寒,調燮大費工程。至若風露經慣,些須外邪,驅之便去,即藜藿素虛,隨與甘溫重劑,一補而愈。或曰:人生斯世,行樂及時,維情維欲,賢不肖皆不免而難戒。但他病肢體疲癃,諸緣放下,不戒猶戒也。目病虛實皆火,精力時與平居爭強,所可守者其身,而不可問者其心,戒猶未戒也。
白話文:
清正的家門命運不好,形體勞頓,常常連糧食都不夠,更何況是藥物呢?常常是吃一餐飽就餓十餐,身體的調養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。但遇到風寒露宿已經習慣,一點小毛病,驅趕一下就沒事了,即使是飲食清淡虛弱的身體,隨便給予溫和的補劑,服用一次就好。有人說:人生活在世上,就要及時行樂,盡情享受人生,追求感情和慾望,賢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會陷入其中,很難戒除。但患病的人身體疲倦睏乏,許多煩惱都放下了,不戒慾望就如同戒除了慾望。眼睛的疾病無論是虛症實症都是由火引起的,精力時常比平時旺盛,能控制的是自己的身體,而不能控制的是自己的心,戒慾尚未戒除。
必不得已而去,不知何者為先,曰怒與色,下而賭。蓋怒似風狂,於象為雷,語曰雷自木發,枯根引之。且雷風相搏,非木不助其威。是以聖人作《易》,凡涉乎震體者,示警尤嚴焉。色為情祖,一名腎賊,人身臟腑皆火,賴此一點真水以滋之,豈可暴殄。丹溪曰:人心君火一動,相火即起,雖不交而精亦暗流。
白話文:
不得已要發洩時,不知道該先發洩怒氣還是淫慾,有人說先發怒再行淫,有人說先淫慾再發怒。怒氣像風一樣狂暴,在五行上屬於雷,有句話說「雷從木中發出,是枯燥的樹根引起的」,而且雷聲和狂風互相激發碰撞,沒有樹木的幫助,就不能增強它們的威力。因此聖人作《易經》時,凡是涉及到「震」卦的,都非常嚴厲地警告大家。至於淫慾,是情感的根源,又稱「腎賊」,人體的臟腑都屬火,要靠腎臟的一點真水來滋潤,怎可以任意消耗掉?丹溪說:人心中的君火一起動,相火就會隨之而起,即使沒有交合,精氣也會暗地裡流失。
彼陰虛火動,不自將息,反假房事以泄其火,轉恐火未熄而焰愈熾,焰愈熾則勢益舉,交益久,泄益多,寧有不竭之精,不喪之元者乎?賭博,犯法傷財,而遊民浪子視若性命,庭鏡實不能解。謂其貪得使然,顧揮金若土,全不珍惜。謂其遣懷而致,卻角氣焦思,神常失守,甚而典買淨盡,廉恥不顧,其不為梁上君子幾希。
白話文:
眼睛是肝腎的外在表現,沒有一個外觀病變而內部沒有問題的。如果不去掉這三件事,那麼輕微的症狀會變重,嚴重的症狀會變成無法治癒。身為醫者,應該直截了當、毫不隱瞞地講出病情,否則就應該善於用委婉的語言來勸說。或者先查明患者生氣、發怒或遷怒的起因,抓住時機,投入言語勸進,慢慢地用道理勸說他們停止。自然而然,他們的怒氣就會平息,心情會冷靜下來。用藥時會隨症狀的錯綜變化而靈活多變,沒有什麼不合適的。雖然病情不盡相同,但治療效果是相同的。這樣一來,根本就沒有治不了的病了。
夫目為肝腎外候,未有外病而內無恙者。不去乎此三事,則輕證變重,重證變為不治。司是業者,當直言無隱,不則善為辭以諷之,或先是其所以取怒牽情之故,逮機投言進,徐徐以理勸其可止,自然氣平心冷,用藥任錯綜變化,靡不合道,雖症有不同而治效則一,庶本科無不起之病云。
3. 暑火燥熱異同論
暑熱同氣也,昔分為二。燥火異體也,今合為一。李明之曰:靜而得之為傷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。蓋謂閒逸人,偶憩廣亭高榭,為水木陰寒所抑,天氣不伸而傷暑。辛苦人負重勞作,耦耕遠役,火暑迸逐而熱中。王安道以靜得者即是陰症,非暑也。邵行甫曰:暑與熱同氣而異名,大概謂日中火烈,行人趲程,未能便食,口體如燒,卒然昏蹶,不省人事,為中暍,名中熱亦可也。
白話文:
暑熱同屬一氣,過去分為二。燥火則屬異類,如今合而為一。李明之說:安靜時遭受(暑氣)而生病,稱為傷暑;活動時遭受(暑氣)而生病,稱為中暑。大概是說閒適的人,偶爾休息在寬廣的亭臺高閣,受到水木的陰寒之氣的壓抑,天氣不舒暢而傷暑。辛苦勞作的人,負重勞動,耕田遠行,火暑交迫而中暑。王安道認為安靜時得病的,就是陰症,不是暑病。邵行甫說:暑與熱同屬一氣而名稱不同,大概是指日中火猛烈,行人急於趕路,還來不及吃飯,口體如同被火燒,突然昏倒,不知人事,為中暑,也可以稱為中熱。
素封家無長幼,寒暄皆不能耐,甫入夏即池水亭閣安其身,沉李浮瓜爽其口,晝則環冰揮扇,夜臥以竹簟藤床,炎蒸不來,清風滿座,內有伏陰,外受涼氣,汗不出則陰愈入而陽愈不發,一時昏暈,寒熱交作,嘔吐腹痛,乃夏月感寒,不可執暑令之說,而用治暑之劑也。三說行甫為優,安道次之。
白話文:
中醫學家沒有注重小孩和大人,不管冷暖寒暄都無法忍耐,剛入夏就到池水邊、涼亭下,使身體安逸;吃李子和浮在水面上的瓜,使口爽快。白天,周圍放冰並搖扇;晚上,睡在竹蓆和藤牀上。炎熱不靠近,涼風滿座,內心積聚陰涼,外面接受寒氣,汗不出來,則陰氣越來越深,陽氣越來越不發揚。忽然之間,頭昏眼花,寒熱交作,嘔吐腹痛,這都是夏天受了寒的緣故,不能如治療熱病那樣治療。三種說法中,行甫的說法最好,安道的說法次之。
愚意大暑流行,無所不至,縱涼以冰扇水石,終不到凜冽地位,且外寒所遏,暑火不伸,則寒為標,熱為本,只先以輕清散其表,繼以涼平清其里,終以辛甘溫遂其初,無不愈者。若便名陰症,名感寒,一用辛熱之物,亦已過矣。神靜陰生,形役陽亢。生陰者,臟腑天成之火,真火也。
白話文:
我認為大暑流行暑邪,無遠弗屆,即使用冰扇和水石來納涼,始終達不到寒氣逼人的程度。而且暑熱被外來寒氣阻遏,不能伸張,那就寒為標,熱為本。治療應先用輕清藥物使外邪散去,繼用涼平之劑清裡熱,最後用辛甘溫之品引出初病之邪,沒有不痊癒的。如果輕率地把這種情況稱為陰症或感寒,一用辛熱之劑,那就不合適了,因為神靜則陰生,形勞則陽亢。陰是生來的,是臟腑天生之火,即真火。
亢陽者,物欲過極,擾亂逆郁,臟腑之火迭起,名曰五志之火,邪火也。天成之火生生不已,五志之火乃能為病。火分邪正,燥一於虛。經曰:諸澀枯涸,皴揭幹勁,皆屬於燥。河間曰:風、熱、火,同陽也;燥、濕、寒同陰也。第燥金雖屬秋陰,而異於寒濕,反同其風熱。
白話文:
亢陽體質的人,是慾望過度、擾亂秩序、逆行鬱結,臟腑之火迭起,稱為五志之火,是邪火。天生的火生生不息,五志之火才能致病。火分為邪火和正火,燥與虛是一樣的。經書上說:諸種澀、枯、涸、皴、揭、幹、勁的證候,都屬於燥。河間派的醫家說:風、熱、火,同屬陽性;燥、濕、寒,同屬陰性。唯有燥金雖然屬於秋陰,但與寒濕不同,反而與風熱相同。
東垣曰:飢飽勞役損傷臟氣,及食辛熱厚味,助火耗血,致真陰虧少,便難燥結。然亦有風熱陰陽,臨事當分別主治。如火盛風生,風能勝濕,風燥也。風勝生熱,耗其津液,熱燥也。陽實陰虛,丙火熬干癸水,陽燥也。風勁清肅,燥氣入里,出於皮膚,陰燥也。若夫內外發熱,暑、火、燥皆有之,望、問不得其情,須徵以診切。
白話文:
東垣說:飢飽勞役損傷臟氣,還有吃辛辣燥熱厚味的食物,助長火氣耗損血氣,導致真正的陰氣虧損不足,大便就很容易乾燥結塊。但是也有風熱陰陽的情況,在治療的時候要分別主治。比如火氣旺盛而生風,風能勝濕,就是風燥。風氣旺盛生出熱氣,耗損津液,就是熱燥。陽氣旺盛陰氣不足,丙火熬乾癸水,就是陽燥。風氣勁急清肅,燥氣進入體內,從皮膚表面排出,就是陰燥。如果是內外都發熱,暑氣、火氣、燥氣都有,只看望聞問很難瞭解病情,必須通過診脈切實瞭解病情。
客感風寒發熱,脈浮緊,頭痛鼻涕,明知其熱在外,汗之而已。內傷飲食發熱,脈滑數,胸滿噫氣,明知其熱在內,消導則安。熱發脈無神力,四肢倦怠,有汗,不惡寒,此勞損表裡虛症,補養自退。陽虛發熱,不任風寒,自汗,脈浮濡或大而無力。陰虛發熱,脈數而微芤或澀小,多作於午後。
白話文:
-
感受到風寒而發熱,脈搏浮緊,頭痛流鼻涕,清楚知道熱在體外,只要讓患者出汗就可以。
-
因飲食不當而發熱,脈搏滑數,胸悶噯氣,清楚知道熱在體內,消化導滯就可以舒緩。
-
若發熱沒有脈搏有力,四肢疲倦,有汗,不畏寒,這是勞損導致體表和內裡虛弱的症狀,只要補充營養就會自然退燒。
-
陽虛發熱,不能忍受風寒,容易出汗,脈搏浮弱或大而無力。
-
陰虛發熱,脈搏數而細弱或澀小,多發於午後。
鬱熱者,手足心熱,肌膚不甚熱,熱不伸越也。煩熱者,即虛煩躁熱也。癆熱者,其熱在骨,骨蒸熱是也。總而言之,熱有虛有實,虛者燥,實者火也。熱有中有發,中自外來,發由內出,雖欲合之,焉得而合之。暑熱之中人,發於症為火,是暑即火、火即暑也。火威之炎烈,冷物近之必熱,是燥即火、火即燥也,雖欲分之,焉得而分之。
白話文:
鬱熱的現象是:手心、腳心熱,但肌膚整體上並不顯得過於燥熱,而且燥熱似乎也並不在四處擴散。煩熱的現象則是:人感到心煩躁亂,燥熱不安。癆熱的現象則是:骨頭裡發熱,也就是骨蒸發熱。總之,燥熱有虛有實,虛熱偏於乾燥,實熱則傾向於火熱。燥熱有內在發作的,也有外在引發的,內在發作的燥熱像是從身體外部蔓延過來,外在引發的燥熱像是從身體內部散發出來,儘管想讓兩種燥熱融合在一起,但實際上很難辦到這一點。
夏天炎熱的天氣中暑了,就會發作火症,也就是暑氣即火氣、火氣即暑氣,火勢威猛且烈焰炎炎,當一些涼爽的東西靠近它時,一定也會被烤熱,因此乾燥即火熱,火熱即乾燥,儘管想將這兩者區分開來,但實際上也很難辦到。
嗟夫!暑火燥熱,體氣異同如此,昔分今合,固在圓機者默相商榷也。故諺有之曰:後之視今,猶今視昔,此合彼分,是二是一。
白話文:
唉,炎熱的夏天讓人變得煩躁,人的體質也有很大的差異,古人和今人體質不同,這是自然的規律,但他們對養生的原理卻是相同的。俗話說得好:「後來的人看現在,就像現在的人看過去一樣。」,分和合是相對的,二和一也是相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