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5)

1. 血氣體用說

太極之道,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是氣血人身之兩儀也。血為榮,氣為衛,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是氣血陰陽之體用也。以體言,飛颺蓊鬱者云也,故氣象云。沂浴澤沛者水也,故血象水。以用言,輕清上覆,無形而致形者為天,故氣擬天。重濁下載,無物而育物者為地,故血擬地。

白話文:

太極的道理,在於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這是氣血在人體中的兩種狀態。血是榮華,氣是衛護,榮華在脈中運行,衛護在脈外運行,這便是氣血陰陽的體現。以體來說,飛揚蓬勃旺盛的是氣,所以氣象是氣的象徵。水是滋潤大地、澤被萬物的,所以血的象徵是水。以用來說,輕清在上覆蓋,無形卻能致使形體的是天,所以氣比擬為天。重濁在下承載,無物卻能孕育萬物的則是地,所以血比擬為地。

天降地升,云騰水流,萬物適其性而發榮。陽平陰秘,氣行血隨,百骸得其調而大治。反此則臟腑違和,能上空竅作病,是故血雖靜,欲使其行,不行則凝,凝則經絡不通。氣雖動,欲使其聚,不聚則散,散則經絡不收。不通不收,邪則乘間而入,為陰病從本生也。經曰:足陽明胃之脈常多血多氣,又曰常生氣生血。

白話文:

天地的變化,雲霧的升騰,水的流動,萬物都依照自己的特性而生長茂盛。陽氣升發,陰氣隱祕,氣血運行,百骸得到調和而健康。違背這個原則,臟腑就會發生疾病,可以向上發展到空竅而發病,所以血雖然靜止,想要讓它運行,不運行就會凝固,凝固了經絡就不通暢。氣雖然運行,想要讓它聚集,不聚集就會散失,散失了經絡就不能收斂。不暢通、不能收斂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,這是陰病從根本上產生的原因。經上說:足陽明胃經的脈絡經常血氣充盛,又說經常生氣會生血。

手太陽小腸之脈斜絡於目眥,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,二經多血少氣,生多無益,少則固能為禍。且腸胃如市,無物不藏,遇風則暴露;腸胃如爐,無物不化,遇寒則阻抑。一阻一暴,邪則乘時而出,為陽病從末生也。再飲食不節,無時勞怒,凝則愈凝,散者愈散,本末俱生,遂混而成結,結則無所去還,故為疣、為瘡、為絲淚、為翳障,畢具於兩目之中,而變化莫測焉。於以知血氣之體猶太極,氣血之用猶陰陽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小腸的經脈斜著連接到眼睛的外眼角,足太陽膀胱的經脈起於眼睛的內眼角,這兩條經脈血多氣少,血多對眼睛沒有益處,血少則容易生病。而且腸胃就像市場一樣,什麼東西都能容納,遇到風寒就會暴露在外;腸胃就像爐子一樣,什麼東西都能消化,遇到寒冷就會阻滯。一阻一暴,邪氣就會趁機而出,這是陽病的由來。再因為飲食不節制,經常勞累生氣,凝結的會更加凝結,散開的會更加散開,本末一起生,最後混合成結,結塊後就沒有辦法消除了,所以就形成了疣、瘡、絲狀的眼淚、翳障,都出現在眼睛裡,而且變化莫測。由此可知,血氣的本體就像太極,氣血的作用就像陰陽。

以其盛也,斫之喪之,而乃與荊蔓爭腐。以其衰也,培之渥之,而乃與松柏並壽矣。是為說。

2. 情氣從召說

天以陰陽五行而成四時,其生長收藏者則在厥陰風木、少陽相火、少陰君火、陽明燥金、太陰濕土、太陽寒水,是謂六氣。六氣之發耶,發而皆中節,則萬物俱生。六氣之止耶,止而皆不宜時,則萬物俱死。故曰生於六,死於六。人身臟腑百骸而總萬事,其老病死苦者,則為喜傷陽、怒傷肝、憂傷心、思傷脾、悲傷肺、恐傷腎、驚傷膽,是謂七情。七情之來耶,薄以待之,其去也速,則九竅俱生。

白話文:

天地以陰陽五行形成四個季節,萬物的生長收藏分別取決於厥陰風木、少陽相火、少陰君火、陽明燥金、太陰濕土、太陽寒水,這就是所謂的六氣。六氣的變化,如果適中,萬物就會生長;六氣的停止,如果不按時序,萬物就會死亡。所以說,生在六氣,死在六氣。人身臟腑百骸匯集了萬事萬物,如果一個人年老體衰、生病、痛苦,那就是因為喜傷陽、怒傷肝、憂傷心、思傷脾、悲傷肺、恐傷腎、驚傷膽,這就是所謂的七情。七情如果來勢洶洶,等它離去也快,那麼九竅就會生息。

七情之感耶,溺而愛之,其陷也慘,則九竅俱死。故曰生於七,死於七。目竅,其一也,極芒毫之細,極山川之大與雲霄之高、泉沙之深,精華洞徹,容光必照,蓋生生自然之神,即造物亦莫能究其所以然也。乃人不珍惜,七情內召,六氣外從,且從且召,則生生自然之體,不為生生自然之用,以故克我衝我,乘我侮我,未能承製於陰陽臟腑之間,乃致其病。其病不一,大而言之,凡病凡因,莫不由此始。

白話文:

七情內心的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的情緒反應啊,沉溺熱愛這些情緒,一不小心陷入慘痛的情緒,就會導致全身九竅閉塞,死亡。所以說,生命是從七種情緒中產生,死亡也是由於這七種情緒而引起。眼睛的竅,是七竅之一,它能看清極其微小的毫毛,也能看清極其巨大的山川和極其高峻的雲霄,極其幽深的泉水和沙石,眼睛精華洞徹,容光必定照耀,這本來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神,即便造物主也不能探究其所以然。但是,人不珍惜眼睛,七情內在召喚著各種外邪。內外相互勾結,召喚外邪,就會使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體,不能發揮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用,因此就會傷害我,衝擊我,欺凌我,侮辱我,不能適應陰陽臟腑之間的作用,於是就導致患病。眼睛的疾病種類繁多,概括而言,凡是疾病、凡是病因,沒有不是從這七情開始。

小而言之,固只六氣七情而已。雖然氣則六矣,夫人所以干犯斯六者,書無註釋。情則七矣,其書所以體貼斯七者,吾不服膺。何則?六氣本言景運,既與人身相涉,曷不究其所自。

白話文:

小而言之,說起來固然只不過是六氣和七情罷了。雖然說氣有六種,但人所以冒犯這六種氣的原因,書上沒有註明。情有七種,但書本上對這七情體貼入微的地方,我不敢苟同。為什麼呢?六氣本來是說的自然界的運行,由於它和人的身體相互關聯,為什麼不追究它們的來源呢?

且分布陰陽與臟腑不符,如肺與大腸為臟腑,肺為金,大腸為陽明,何燥金不在肺而在大腸?相火者,命門也,肝也,何乃又屬少陽?且命門與肝兩陰交盡,何火為少陽而木為厥陰耶?七情拂人天性,其源皆根於心,然後各從其屬,何可憂之事則傷心,而有所思者獨傷脾乎。且喜居泰道,亦云傷陽,則天下除土俑木偶以外,無一非帶傷之人矣。

白話文:

陰陽和臟腑的分配並不符合,比如肺和大腸是臟腑,肺屬金,大腸屬陽明,為什麼燥金不在肺部而在大腸?相火,就是命門和肝,為什麼又屬於少陽?命門和肝都是陰陽交盡的,為什麼火為少陽而木為厥陰呢?七種情慾違揹人的天性,其根源都在心,然後再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所變化,為什麼憂愁的事情會傷心,而有所思慮的事情卻偏偏會傷脾呢?而且喜居泰道,也說會傷陽,那麼天地之間除了土俑木偶以外,沒有人是沒有傷的。

吾日持此數說,質諸老宿,卒無有折衷者,其言自可寢爾。但思有濟於物,不得不強作解事,使人於六氣、七情,得其體貼,知所幹犯而已矣,豈故好為穿鑿,貽笑於大方家也哉。其略曰:勞役躁暴之人,所動者陽,故風木從之。憂鬱過慮之人,所奪者神,故君火從之。酒肉困瘦之人,所停者痰,故濕土從之;好勇鬥狠之人,所激者氣,故燥金從之。

白話文:

我每天拿這些理論詢問老前輩,最終沒有一個能折衷調和的,他們的說法自己可以消化。但想到有益於世人,不得不要勉強去做學問,讓人們對六氣七情有所體會,知道什麼是犯忌就可以了,難道故意喜歡鑽牛角尖,讓大家見笑嗎?大概的道理是:勞累、急躁、暴躁的人,被觸動的是陽氣,所以風和木從之。憂傷、鬱悶、過度思慮的人,被奪走的是精神,所以君火從之。沉迷於酒肉、身體瘦弱的人,停留的是痰濕,所以濕土從之;喜歡勇猛、鬥狠的人,被激發的是肝氣,所以燥金從之。

妄想作強之人,所輸者精血,故相火從之。沉靜衰邁之人,所淫者陰,故寒水從之。夫如是而註釋,則六氣屬兩儀,為四象,總可以不問矣。思而固結主傷乎心,怒而嫚罵主傷乎肝,饞而極味主傷乎脾胃,哭而失聲主傷乎肺,恐而戰慄主傷乎腎,驚而震跳主傷乎膽,欲而癃痿主傷乎命門。夫如是而體貼,則七情歸某臟,移某腑,庶幾或妥當矣。

白話文:

想要壯強的人,輸掉的是精血,所以相火就跟著上來了。沉靜衰弱的人,淫的是陰,所以寒水就跟著上來了。如果是這樣解釋,那麼六氣屬於兩儀,成為四象,總是可以不管了。思考而固執結累,主要損傷了心;憤怒而辱罵,主要損傷了肝;貪吃而吃極品美味,主要損傷了脾胃;哭泣而失聲,主要損傷了肺;恐懼而戰慄,主要損傷了腎;驚嚇而震跳,主要損傷了膽;慾望而萎縮痿弱,主要損傷了命門。如果是這樣體會,那麼七情歸屬於某個臟腑,轉移到某個臟腑,那麼就差不多妥當了。

人知天氣即人情,陰陽即臟腑,則知情氣元不幹人,顧人自召而從之耳。七情弗召,六氣曷從。故曰生於六,死於六,生於七,死於七。君子曰:夫夫也,不揣譾陋,輕議古人,庭鏡有罪焉。而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,理至義晰,何妨自我作古,庭鏡少逃其責。

3. 乙癸同源說

古稱乙癸同源,肝腎同治,其說維何?蓋火分君相,君火居乎上而主靜,相火處乎下而主動。君火惟一,心主是也。相火有二,乃腎乃肝。腎應北方壬癸,於卦為坎,於象為龍,龍潛海底,龍起而火隨之。肝應東方甲乙,於卦為震,於象為雷,雷藏澤中,雷起而火隨之。澤也海也,無非水也,無非下也,故曰乙癸同源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乙癸同源,肝腎同治,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火分為君火和相火。君火居於上,主靜;相火居於下,主動。君火只有一個,就是心火。相火有兩個,就是腎火和肝火。腎臟屬北方壬癸,在卦中為坎卦,在象徵中為龍;龍潛藏在海底,當龍起來的時候,火就會跟著起來。肝臟屬東方甲乙,在卦中為震卦,在象徵中為雷;雷藏在沼澤中,當雷響起來的時候,火就會跟著起來。沼澤和大海,都是水,都是屬於下方,所以說乙癸同源。

東方者,天地之春也,勾萌甲拆,氣滿乾坤。在人為怒,怒則氣上而居七情之升。在天為風,風則氣鼓而為百病之長。怒而補之,將逆而鬱結。風而補之,將暴而摧折矣。北方者,天地之冬也,草木黃落、六宇蕭條。在人為恐,恐則氣下而居七情之降。在天為寒,寒則氣慘而應萬象之衰。

白話文:

東方,是天地之春,嫩芽萌發、草木生長,天地間充滿了和煦的氣息。在人體內,對應著怒氣,怒氣會上升而居於七情之上。在自然界中,對應著風,風會鼓動氣息而成為百病之首。如果在怒氣盛時進補,會逆而鬱結。如果在風氣盛時進補,會過於猛烈而導致摧折。

北方,是天地之冬,草木凋零、天地間蕭條冷清。在人體內,對應著恐懼,恐懼會使氣息下降而居於七情之下。在自然界中,對應著寒冷,寒冷會使氣息慘淡而應對萬物的凋零。

恐而泄之,將悚而顛撲。寒而瀉之,將斂而戰慄矣。所謂東方之木,非虛勿補,補腎即所以補肝。北方之水無實毋瀉,瀉肝乃所以瀉腎,中有至理也,故曰肝腎同治。雖然木既常實耳,水既常虛耳,又言補肝瀉腎者何哉?蓋邪不可亢,亢則害正,瀉之猶補之也。正宜長固,固則御邪,補之猶瀉之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怕寒氣外洩就洩掉寒氣,身體將會畏縮顫抖。如果怕熱氣外洩就洩掉熱氣,身體將會拘縮戰慄。所謂東方的木,不虛就不應補,補腎就是為了補肝。北方的水,不實就不應瀉,瀉肝就是為了瀉腎,其中有至理名言,因此說肝腎同治。雖然木經常實,水經常虛,為什麼還要說補肝瀉腎呢?因為邪氣不可過於壓制,壓制過度就會傷害正氣,瀉掉邪氣等於補正氣。正氣應該生長堅固,堅固才能抵禦邪氣,補正氣等於瀉邪氣。

若夫血不足者濡之,水之屬也,滋水之源,木賴以榮。氣有餘者泄之,木之屬也,伐木之干,水用而充,則又是肝腎同治矣。少火生氣,氣有餘便火。壯火食氣,氣不足便是寒。瀉木所以抑氣,補水所以制火,氣即火,火即氣,則又是乙癸同源矣。是為說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血不足,就應該用滋陰的藥來滋潤他。水是滋陰的根源,木依靠水生長。如果一個人氣太盛,就應該用宣洩氣的方法來瀉火。木是宣洩氣的根源,砍伐木的樹幹,水就會充盈。如此一來,肝腎同治。少火生氣,氣太多就會化成火。壯火食氣,氣不足就會變成寒冷。瀉木是為了壓制氣,補水是為了制伏火,氣就是火,火就是氣,如此一來,乙癸同源。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