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9)

1. 清暑益氣湯四

人參,白朮,橘皮,黃耆,升麻,甘草,當歸,麥冬,五味,乾薑,葛根,青皮,蒼朮,神麯,澤瀉,黃柏

長夏濕熱炎蒸,神體倦怠不寧,身熱氣高,二便赤黃、渴而自汗,脈虛者,此方主之。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補氣,健脾,益肺

  • 白朮:健脾,燥濕,止瀉

  • 橘皮:理氣,化痰,止咳

  • 黃耆:補氣,固表,升陽

  • 升麻:升舉陽氣,疏散風熱

  • 甘草:益氣補中,調和諸藥

  • 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

  • 麥冬:養陰潤肺,清心除煩

  • 五味:溫陽益氣

  • 乾薑:溫中止瀉,散寒除濕

  • 葛根:生津止渴,解肌退熱

  • 青皮:理氣化痰,醒脾開胃

  • 蒼朮:燥濕健脾,散寒止痛

  • 神麯:消食化積,健脾開胃

  • 澤瀉:利尿通淋,清熱除濕

  • 黃柏:清熱燥濕,固澀止瀉

暑令行於長夏,則兼濕令矣,乃有上項諸症。故東垣處此方,兼而治之。蓋五味、當歸、麥冬、人參、黃耆,所以寧神致液,而益既傷之氣。二朮、二皮、神麯、薑、草,所以調中破滯,而勝復傷之濕。余濕未除,清氣不升,葛根、升麻發而解之。餘熱未退,濁氣不降,黃柏、澤瀉導而泄之。

詩曰:清暑益氣補中得,外增蒼朮葛薑澤,麥冬五味雅相宜,去柴何取青曲柏。

白話文:

在炎熱的夏季,暑氣和濕氣同時盛行,就會出現上述種種症狀。因此,東垣醫生在這個方劑中,兼顧了暑和濕的治療。五味子、當歸、麥冬、人參、黃耆,可以安神生津,補益受損的元氣。二朮(茯苓、白朮)、二皮(橘皮、陳皮)、神麴、生薑、茵陳,可以調和中焦、消除停滯,並祛除復發的濕邪。如果濕邪沒有完全去除,清氣就不能上升,葛根、升麻可以發散濕邪,使之解脫。如果餘熱沒有完全消退,濁氣就不能下降,黃柏、澤瀉可以導泄濕熱之邪。

酷暑爍肺金,兼濕又傷胃土,應神不寧,脈虛自汗。藥用補中益氣是也。且暑燥,滋以五味、麥冬;濕溽,疏以曲、朮、薑、葛,均合醫理。外此他經無症,故出柴胡。知出柴胡,奈何以青皮、澤瀉、黃柏克伐厥陰、太陰,庭鏡實不能解。是有詩之中末句云云。

白話文:

酷暑季節,燥熱之氣會損傷肺金,再加上濕氣又會損傷胃土。應該靈魂不寧,脈象虛弱,自汗。藥用補中益氣湯是正確的。還有暑熱乾燥,用五味子、麥冬滋潤;濕熱鬱悶,用蒼朮、山薑、葛根疏通,都符合醫理。除了這些以外,其他經絡沒有症狀,所以去掉柴胡。知道要去掉柴胡,為什麼要用青皮、澤瀉、黃柏克伐厥陰、太陰,這個問題庭鏡的確無法解釋。就是有詩中末句所說的那樣。

2. 又方五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黃耆,五味,麥冬,當歸,山藥,扁豆,知母,白芍

暑月目病,攻散已退,尋復發熱脹痛,此方主之。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補氣強身,增強免疫力。

  • 白朮:健脾益氣,止瀉利尿。

  • 茯苓:利水消腫,健脾寧心。

  • 甘草:補中益氣,調和諸藥。

  • 黃耆:補氣升陽,益衛固表。

  • 五味:補腎益精,強腰固齒。

  • 麥冬:養陰潤肺,清心安神。

  • 當歸:補血調經,活血止痛。

  • 山藥:補脾益氣,養胃生津。

  • 扁豆:健脾益氣,理氣化濕。

  • 知母:清熱潤燥,滋陰降火。

  • 白芍:養血調經,緩中止痛。

目既攻散,則陽邪無有,奈何再作?此表裡俱虛,氣不歸元,而陽浮於外,所以發熱,非火毒未盡也。只五味、芍藥、麥冬、知母,涼且收斂其燥;歸、耆、山、豆、參、朮、苓、草,補而和平其胃。一服而再,再而三,則暑清氣治。會收陽於內,推病而出。淺人遇此,必寒且散,不敗不已。

白話文:

當眼部的病症消散時,則外邪消散,為甚麼還會再次發病呢?這是因為裡外都虛弱,氣血不能歸入元氣,而陽氣浮散在外,所以才發熱,並不是火毒沒有清除乾淨。只要用五味子、芍藥、麥冬、知母等藥,來清涼收斂病人的燥熱;用當歸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菟絲子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沙參等藥,來補益和胃,使胃氣平和。服一劑後休息兩天,再服一劑,服到第三劑,暑熱就會清除,正氣就會恢復。這樣把陽氣收斂到體內,就會把疾病推出來,使人痊癒。見識淺薄的人遇到這種情況,一定會使病人更加虛寒而病情加重,不會停止發作。

是方進而奏效,不塵其醫醫乎。無虛人,即初得上症,本方加石膏、淡竹葉、滑石。不合,除歸、耆、五味准好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療效顯著,醫生們並未白學。若病人身體並沒有虛症,在初次發病時,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石膏、淡竹葉、滑石。若症狀不合,則除去當歸、黃耆、五味子即可。

詩曰。歸耆四君合生脈,扁豆淮山芍藥白,知母仍名益氣湯,清暑或加膏竹石,頑醫至死寶李方,務出青皮與黃柏。

白話文:

詩云:歸耆四君合生脈,扁豆淮山芍藥白。知母仍然稱為益氣湯,清暑有時會加入膏竹石。頑固的醫生至死珍藏李時珍的方劑,務必加入青皮與黃柏。

3. 保胎流氣飲六

(附正氣天香湯)

當歸,貝母,羌活,甘草,厚朴,干艾,黃耆,荊芥,枳殼,芍藥,菟絲,芎藭

因胎目病,此方主之。

白話文:

  • 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,用於血虛萎黃、面色無華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產後惡露不絕等症。

  • 貝母:清肺化痰,止咳平喘,用於肺熱咳嗽、痰多氣喘、咽喉腫痛等症。

  • 羌活:祛風散寒,勝濕止痛,用於風寒感冒、頭痛鼻塞、肢體痠痛、關節疼痛等症。

  • 甘草:補脾益氣,清熱解毒,調和諸藥,用於脾胃虛弱、倦怠乏力、咳嗽氣喘、脘腹疼痛等症。

  • 厚朴:溫中下氣,燥濕化痰,用於脾胃虛寒、脘腹脹滿、吐瀉腹痛、痰多氣喘等症。

  • 幹艾:溫經止血,散寒止痛,用於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產後惡露不絕、腹痛泄瀉等症。

  • 黃耆:補氣固表,益氣升陽,用於氣虛表虛、自汗盜汗、疲倦乏力、脾胃虛弱等症。

  • 荊芥:疏風解表,散寒透疹,用於風寒感冒、頭痛鼻塞、身熱惡寒、疹出不暢等症。

  • 枳殼:行氣寬中,消積導滯,用於胸腹脹滿、消化不良、食積腹痛、便祕等症。

  • 芍藥:養血調經,緩中止痛,用於血虛萎黃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產後腹痛、四肢疼痛等症。

  • 菟絲:補腎益精,強筋壯骨,用於腎虛腰痛、遺精早洩、小便頻數、耳鳴眩暈等症。

  • 芎藭:活血行氣,調經止痛,用於血瘀經閉、痛經、產後血暈、跌打損傷等症。

胎氣宜固,兼散非理也。然目病暴作,不得不暫與治標。故以羌活、芎藭、荊芥、枳殼、貝母、厚朴疏風熱而劫虛痰,黃耆、當歸、甘草、芍藥、菟絲、艾葉,護元神而平幽郁。夫郁舒風自息,痰去神乃寧,神寧則氣流血行,胎其保而病亦潛除。經曰:有故無損,亦無損也。

白話文:

固護胎氣是應該的,但是兼顧暫時緩解症狀也是有道理的。因為眼睛的疾病突然發作,不得不暫時給予治標的治療。因此,使用羌活、芎藭、荊芥、枳殼、貝母、厚朴來疏散風熱,同時化解虛痰;使用黃耆、當歸、甘草、芍藥、菟絲、艾葉來保護元神,平息幽鬱之氣。如果鬱結舒展了,風熱自然就會平息,痰液消除了,神志也就安寧了。神志安寧了,氣血就能運行,胎兒就能得到保全,疾病也會潛移默化地消除。經典中說:有原因的,損傷就不明顯,沒有原因的,損傷就會明顯。

此方之謂與。如血熱氣不和,四五月胎動,除羌活、荊穗、芎藭、枳殼,用藿香、紫蘇、黃芩。或依紺珠正氣天香湯:烏藥、乾薑、橘皮、紫蘇、香附尤穩。

白話文:

此方就是和解法。像血熱、氣不和的時候,四五個月胎動,去羌活、荊穗、川芎、枳殼,用藿香、紫蘇和黃芩。或依據紺珠正氣天香湯:烏藥、乾薑、橘皮、紫蘇、香附效果更好。

詩曰:保胎流氣藥須知,枳樸芎歸及菟絲,少佐草荊干艾葉,活羌貝母到黃耆。

又詩:正氣天香湯,臺烏蜀白薑,橘蘇香附子,明目保胎良。

白話文:

詩說:保胎用的流氣藥要瞭解,包括枳實、厚朴、川芎、當歸以及菟絲子,少量配合甘草、荊芥、乾艾葉,再加上羌活、貝母直到黃耆。

另一首詩說:正氣天香湯,包含台烏、蜀白薑,還有橘皮、紫蘇、附子,能明目保胎效果好。

4. 蠟子丸七

木香,乾薑,百草霜(各一兩),肉豆蔻,丁香(各一兩五錢),杏仁(一百四十粒,去皮),巴豆(七十粒,去皮膜,熨淨油),共為細末,用好黃蠟四兩,清茶油一兩,同蠟熔化,重絹濾過,乘熱調為丸,綠豆大,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

白話文:

木香、乾薑、百草霜(各一兩),肉豆蔻、丁香(各一兩五錢),杏仁(一百四十粒,去皮),巴豆(七十粒,去皮膜,熨淨油),共研為細末,用上好的黃蠟四兩,清茶油一兩,與黃蠟一起熔化,用重絹濾過,趁熱搓成綠豆大的丸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肥疳冷積,久傷脾胃,致休息瀉利,欲盲雙眼。用此丸而明者,蓋丁香、肉蔻、乾薑、巴豆破寒宣滯,立使關格通而陽復;木香、杏仁、草霜、黃蠟,導氣和中,自然水穀化而年延。《醫貫》謂此方神妙不可言,信乎。

詩曰:蠟子丸,丁木香,肉蔻杏仁百草霜,巴豆去油黃蠟濾,方中還有白乾薑。

白話文:

長期肥胖積聚寒邪,損傷脾胃,導致腹瀉,並且視力下降,快要失明。服用此丸而恢復視力的人,是因為丁香、肉蔻、乾薑、巴豆能驅除寒邪,宣通鬱滯,使關格通暢,陽氣恢復;木香、杏仁、草霜、黃蠟能理氣和中,使水穀消化吸收,身體得到滋養。因此長期服用此丸,可以讓壽命得到延長。《醫貫》說此方神奇妙不可言,的確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