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卷之三

立方如臨戎。古人品彙少而銖兩多,是為勁兵,為正兵,飛龍翔鳥,直逼中軍。今人銖兩減,而品彙漸增,是為疑兵,為奇兵,聲東擊西,多多益善。然士非精銳,握奇不逢,風后猝遇虎豹之敵,奇正皆難策應,欲乘驕蹈險,置諸死地而能生,得乎?茲簡其材略,可備緩急者,兼收詳註,仿景岳補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熱、固、因八陣,各陣列名若干,凡百執事,知己知彼,法吾言而慎行之,則方從圓用,百戰百勝矣。

白話文:

在撰寫處方時,就像身處戰場。古人方劑的藥味少,劑量大,猶如精銳的士兵,也就是主力部隊,能夠攻城略地,直逼敵軍中樞。而今人處方,藥味增加,劑量減少,猶如疑兵、奇兵,可以聲東擊西,以多取勝。但是,如果士兵不夠精銳,使用奇兵也無法發揮作用。就像名將風後突然遇到虎豹這樣的猛獸,奇兵正兵都難以應對,想要乘勝追擊,置敵於死地而後生,談何容易?因此,我綜合各家名醫的經驗,選取實用有效的方劑,並詳細註解,仿照張景嶽的補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熱、固、因八陣,各陣列出一些方劑。大家在使用方劑時,要知己知彼,按照我的方法慎用,那麼方劑就能夠隨機應變,百戰百勝。

盧汀不塵子漫題

2. 補陣

存亡之幾,介在真元,虧而不盈,何以為用。匯補方:

3. 四君子湯一

人參白朮(略漂去油,曬乾,蜜拌炒),茯苓(人乳漬,蒸甘草蜜炙,或劑片蜜拌炒)

白話文:

人參:可健脾益氣,補氣培元,滋陰生津,養心安神。

白朮:可健脾益氣,除濕利水,止瀉利便,和胃安胎。

茯苓:可健脾益氣,寧心安神,利水滲濕,健脾消腫。

目色枯瘁,聲息低微,開視無力,脈來濡小,此方主之。

萬動以氣為主,血其配也。氣治則生,氣凝則病,氣亂則危,氣絕則死。夫人目見上症,但氣虛耳。虛不難知:目色枯瘁望而知,聲息低微聞而知,開視無力、脈來濡小問與切而知。如是亟宜補氣。上方人參清而潤,能補五臟元氣。白朮辛而溫,能補五臟母氣。茯苓淡潔,滲留中之濁氣。

白話文:

萬物的運動都以氣為主,血是它的輔佐。氣運行正常則生長,氣凝結則生病,氣混亂則危急,氣斷絕則死亡。這個人出現上述症狀,只是氣虛。氣虛不難診斷:眼睛顏色枯黃,望診即可知道;聲音和呼吸低微,聽診即可知道;檢查視力無力,脈搏濡弱細小,問診和切診即可知道。如果是這樣,那麼就應該趕緊補氣。上方的人參清淡而滋潤,能補五臟的元氣。白朮辛溫,能補五臟的母氣。茯苓淡潔,能去除中焦的濁氣。

甘草甘平,和乖戾之客氣。四藥雖庸,而調停得中,猶不偏不易之君子也,故曰四君子。

白話文:

甘草味甘、性平,能調和乖張戾氣的客氣。四種藥物雖然平常,但調停得中,猶如不偏不倚的君子,因此稱之為「四君子」。

詩曰:從來國老樂清平,白朮參苓備養生,簡遍藥籠無此物,燮調端不近人情。

4. 四物湯二

當歸,地黃(醇酒蒸曬極熟),芍藥(酒炒),芎藭(酒蒸熟)

血榮氣自華,血行疾弗作。一或不然,則營乎中者反出於外,向云不足,今敗而燥,燥而風欲動矣。乃目赤不退,加癢與淚,合主四物味厚之品以養肝,肝氣和而血自歸經。分而言之,當歸辛香微苦,可活其血滯。地黃甘苦微寒,可滋其血燥。血冷則凝,芎藭能行。血熱則走,芍藥能斂。

白話文:

血色紅潤,氣色自然紅潤,血液運行順暢,就不會生病。問題一但發生,則一身運行至中焦的血液會倒流至體外,剛剛說血是不足的,現在已經敗壞而燥熱,一旦燥熱,風邪就會想要活動起來,以致於眼睛發紅的症狀沒消退,還增加癢和流淚的症狀。四物湯可養肝,肝氣協和,血液自然歸經。逐一講述四種藥材的特性。當歸辛香帶點苦,可活化滯血。地黃甘甜帶點苦,且微寒,可滋補血的燥熱。血冷則凝結,川芎可疏通血的凝結。血熱則亂竄,芍藥可收斂血液。

對症而用,固調元之金丹也。若上下失血太多,氣息幾微之際,一杯不可妄投。

白話文:

根據病情對症下藥,一定是固本培元的良藥。如果上、下失血太多,氣息微弱快要斷氣的時候,不能隨便喝一杯。

詩曰:芎藭苗長青於豆,芍藥花開雅似蓮,之子當歸懷慶地,贈伊相謙麗人前。

5. 八珍湯三

即合上二方。

血氣俱虛者,進此方。

生人所倚賴者,氣血而已。氣血固百骸父母,曷可使其俱虛。須四君四物合劑平補。形氣既舒,妖氛不入。故人、珍斯八者曰八珍。

白話文:

人們所依靠的只有氣血。氣血是身體的根本,要好好保護,不能讓它虛弱。需要四君四物合劑來平補氣血。身體健康了,邪氣就不會入侵。所以人參、黃耆、白芍、當歸、熟地、茯苓、川芎、甘草這八味藥材被稱為八珍。

6. 十全大補湯四

八珍加黃耆肉桂,薑、棗佐煎。

肌瘦色枯,睛陷視昏,此虛損肉極,欲成癆瘵,急宜大補氣血。經曰:氣主煦之。血主濡之,故於八珍中加甘溫之黃耆以助陽固衛,加辛溫之肉桂以暖陰益榮。榮衛充實,邪不攻自退矣。再進而論,十物雖大補,必虛勞血微燥,有痰飲,煎投乃得。若只肉極睛昏,而無別弊,須五味、附子鹿茸茯苓、芎、芍,庶藥真十全,而病萬不一失。《金匱》曰:虛者十補,勿一瀉之,其斯之謂乎。

白話文:

肌肉瘦弱、面色枯槁、眼睛深陷、視力模糊,這是虛損到極點,快要變成癆病或瘵病了,急需大量補氣血。經典中說:氣的作用是溫煦,血的作用是滋潤。所以,在八珍湯的基礎上,加入甘溫的黃耆來幫助陽氣固衛,加入辛溫的肉桂來溫暖陰氣益榮。榮衛充實了,邪氣就會自行消退。再進一步來說,十味雖然是大補之藥,但必須是虛勞血虛燥,有痰飲的情況,煎服後才能見效。如果只是肌肉瘦弱、眼睛昏花,而沒有其他的毛病,那麼就需要用五味子、附子、鹿茸來代替茯苓、川芎、芍藥,這樣藥物纔是真正的十全,而疾病也就不會出現萬分之一的失誤了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虛症要補十次,不要瀉一次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
詩曰:四物四君,時呼八珍,再添耆桂,十補全真。

7. 人參養榮湯五

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(劑片蜜拌炒),橘皮肉桂當歸,芍藥,地黃,遠志(緩火炆去梗),五味子

白話文:

  1. 人參:滋補元氣,益氣提神,扶助正氣。

  2. 白朮: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,止瀉強健。

  3. 茯苓:健脾滲濕,寧心安神,益氣扶正。

  4. 甘草:益氣補虛,調和諸藥,緩急止痛。

  5. 黃耆:補氣固表,益氣生津,益衛固本。

  6. 橘皮: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,解膩消食。

  7. 肉桂:溫補腎陽,通血補虛,散寒止痛。

  8. 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,養血生肌。

  9. 芍藥:養血調經,緩急止痛,收斂止帶。

  10. 地黃:滋陰補血,益精養血,清熱涼血。

  11. 遠志:益心補腦,安神寧志,益神明目。

  12. 五味子:益氣生津,斂肺益腎,固精止瀉。

脈極肉瞤,驚悸健忘,寢汗發熱,食少氣短,肌瘦目枯,毛髮墮落,此方主之。

經曰: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。此地氣上升也。肺主治節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此天氣下降也。肺脾虛,則上下不交,榮血無所藉以生。是故肺虛則氣短,毛髮墮落。脾虛則食少,肌瘦目枯。脾肺兩虛,自無血以養心,則百脈憊極,寢汗發熱,驚悸健忘,筋肉不時振惕。上方黃耆、白朮、苓、草、橘皮、遠志養氣之榮也,當歸、芍藥、地黃、五味、桂心養血之榮也。題曰人參,擢其渠魁耳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脾臟將體內的精華轉輸,上通於肺臟,這是人體的地氣上升。肺臟主管人體機能的調養,使水液運行通暢,下輸至膀胱,這是人體的天氣下降。如果肺臟和脾臟虛弱,那麼人體的上下就無法相通,體內的榮血便無處獲得營養而生長。因此肺臟虛弱的人會出現氣短和毛髮脫落。脾臟虛弱的人會出現食慾不振和身體消瘦、雙目乾枯。肺臟和脾臟同時虛弱,體內自然無血可以滋養心臟,這時會導致全身百脈衰竭,產生盜汗和發熱,出現心悸和健忘以及肌肉不時抽搐。上方的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橘皮和遠志用來補養體內的氣血,當歸、芍藥、生地黃、五味子和桂心用來補養體內的血液,題目中的參是中草藥之中最重要的藥材。

薛立齋曰:氣血兩虛,莫能名狀,勿論其病,勿論其脈,但用此湯,是可以言醫已矣。

詩曰:養榮即十全,出芎入五味,再加陳橘皮,腎強藏遠志。

8. 補中益氣湯六

人參白朮黃耆甘草當歸柴胡橘皮升麻(酒炒)

白話文:

人參:補氣養血,增強免疫力。

白朮:健脾益氣,止瀉利尿。

黃耆:補氣固表,增強抵抗力。

甘草:補氣和中,緩解疼痛。

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。

柴胡:疏肝解鬱,清熱退燒。

橘皮:理氣化痰,健脾消食。

升麻(酒炒):升陽舉陷,解表散寒。

中氣者,脾胃之氣也。人身眾體皆稟受於茲而後治。故《易》曰:坤厚載物,德合無疆。一為飢困勞倦所傷,則眾體無以滋其生。是以李東垣諄諄以脾胃為言也。上方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皆甘溫之品,甘者味之中,溫者氣之中,故曰補中。橘、術辛苦而燥,當歸辛溫而潤,燥可剛中,潤能澤土。

白話文:

中氣,指的是脾胃之氣。人體各機能都需要依靠中氣才能正常運行。因此,在《易經》中提到大地寬闊,承載著萬物,大地的恩德無邊無際。如果一個人的中氣受到飢餓、勞累或疾病等因素的損害,那麼整個身體的機能都會受到影響,無法滋養生長。因此,李東垣強調脾胃的重要性。這個處方包含人參、黃耆和甘草,這些都是溫和甘甜的藥物。甘味是味道的中間點,溫和是氣味的中間點,因此這個處方可以補中益氣。橘子和白術有辛辣苦澀的味道,並且乾燥。當歸有辛辣溫暖的味道,並且滋潤。乾燥可以增強中氣的剛健,滋潤可以滋養中氣的虛弱。

復用升麻降濁陰於溝瀆,柴胡行清陽於腠理,則宇宙太和之氣,長居脾胃,自然充發春榮,故又曰益氣。凡勞苦傷神,復感風寒,寒熱交作,目發赤腫,頭痛如破,服外感散劑病愈甚,用此方獲效者,蓋脾胃中火,以甘溫養之自退。書曰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,甘溫能除大熱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升麻可降低陰氣於溝渠,柴胡可使清陽行於組織間,宇宙的和氣便會長期存在於脾胃,自然會使春季生機勃發。因此也叫做益氣。凡是勞苦損神,再受風邪,寒熱交替,導致眼睛充血發炎腫痛,頭痛如被劈開,使用治療外感病的藥劑,病情反而更嚴重,使用此藥方有效,這是因為脾胃中火可以用甘溫來滋養,自然就消除了。古書記載,勞累的人要溫補,損傷的人要溫補,甘溫可以消除大熱,就是這個意思。

升麻、柴胡均屬涼散之劑,而升麻味苦氣腐,銳於柴胡遠甚,血氣虛衰人,非所宜服。東垣專主內傷,奈何列入補益。蓋以脾味之症,始得則熱中,繼而氣高身煩,頭痛而渴,其脈空大,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,與外感風寒頗同。法當甘寒以瀉火,辛溫以升陽,立愈。所謂補中求行,而行不礙真元,行中求補,而補無慮積滯,誠本氣自病之良方也。

白話文:

升麻和柴胡都是涼散的藥物,但升麻味道苦澀,氣味刺鼻,比柴胡更為強烈。血氣虛弱的人不宜服用。東垣先生專門主治內傷疾病,為什麼要把升麻列入補益類藥物呢?因為脾胃虛弱的症狀,一開始是內熱,接下來是氣血上升,身體煩躁,頭痛口渴,脈搏空大,皮膚不耐風寒而產生寒熱,與外感風寒的症狀很相似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使用甘寒的藥物來瀉火,辛溫的藥物來升陽,就能立刻痊癒。所謂「補中求行,而行不礙真元,行中求補,而補無慮積滯」,這纔是治療本氣自病的良方。

後人不明其理,徒以是湯妙在升麻升地氣於右,柴胡昇天氣以左,乃大力如人參、耆、術輩,絕不提起。凡陽虛下陷及中州虛損,似瘧疾而類感冒,偏出參、耆,倍入此二物,害不旋踵。前注未妥,再為發明,且以警慣用升柴殺人之不悟者。

白話文:

後人搞錯了升麻柴胡湯的道理,只認為這個方劑妙在升麻升地氣於右邊,柴胡昇天氣於左邊,所以就大力使用人蔘、黃芪、白朮等補氣藥物,而完全不考慮到升麻柴胡湯的實際作用。凡是陽虛下陷或中焦虛損,類似瘧疾而有感冒症狀的患者,如果大量使用人蔘、黃芪,再加大升麻柴胡的劑量,那就會迅速造成傷害。之前的註解並不妥當,我再重新闡述一下,希望以此警醒那些慣用升麻柴胡湯殺人卻不自知的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