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因暑三

大暑傷乎氣,脈虛身則熱,熱極耗陰精,孤陽上飛越,忌下亦忌升,忌散復忌泄,此中有真意,高人參得得。

此章因暑暍致目病而言。夫暑乃六氣之一,動靜皆能中人。有深堂高閣,過受涼風或瓜梨鮮果,多茹生物,陰能遏陽,熱氣不能伸越,必頭痛肌熱,肢節痠疼,心煩吐瀉,惡寒無汗,此靜而得之為逆暑,主以大順散,不效加參附。

遠近賈客日中行走,暨老弱農役炎蒸勞作,既耗元神,而又逼起真火,病發身熱頭痛,HY⿰氵⿳艹癶⿱日小渴引飲,汗大泄,惡熱,此動而得之為中暍,甚則昏倒不知人,手、足、背、心微冷,或吐,或瀉,或喘,吐沫,急以二氣丹同蘇合香丸料灌下。如無,研蒜水調香薷飲亦可。

勢稍退,合前證靈砂益元散、蒼朮白虎湯主之。若體氣素虛,藥不合式,惟增易清暑益氣湯、補中益氣為當。今人恐患暑病,常服益元、香薷等藥,謂之預防,適所以招暑也。平居遠害,生脈散為夏令最宜。

暑病與熱病相似,但熱病脈盛、暑病脈虛為辨。治當調養元氣而佐以解暑。若人吐極,病危篤,水米不入,入即吐,亟用人參一錢、黃連三分、糯米一勺,濃煎候冷,徐徐嚥下。盡一小盞,不吐,便可投藥食矣。或炒鹽煎水一杯亦效。

白話文:

大暑時節,如果暑氣傷害到人的氣,就會出現脈象虛弱、身體發熱的狀況。發熱到極點時會耗損陰精,導致虛陽上浮。這個時候,既不能用藥物強行往下壓,也不能用藥物讓它向上升,既不能用發散的藥物,也不能用使之洩瀉的藥物。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,高明的人才能領悟。

這段文字是在講因為中暑而導致眼睛疾病的情況。暑氣是六氣之一,無論是靜止還是活動時都可能侵襲人體。有些人身處深堂高閣,過度貪涼,或是吃太多涼性的瓜果生食,陰氣會抑制陽氣,使得熱氣無法散發,必然會出現頭痛、肌肉發熱、肢體痠痛、心煩想吐、拉肚子、怕冷、沒有汗的症狀。這種因為靜止而導致的中暑,稱之為「逆暑」,主要用大順散治療,如果效果不好,可以加上人參和附子。

遠方來的商人、旅人,在烈日下行走,以及年老體弱的農民在炎熱的天氣下勞動,既會耗損元神,又會逼出體內的真火。發病時會出現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口渴想喝水、大量出汗、怕熱的症狀。這種因為活動而導致的中暑,稱之為「中暍」,嚴重時會昏倒、不省人事,手腳、背部、胸口會感到微冷,可能會吐、可能拉肚子、可能喘氣、吐白沫。這種情況要趕緊用二氣丹搭配蘇合香丸的藥粉灌下去。如果沒有這些藥,可以用蒜水調配香薷飲也可以。

等到病情稍稍緩解,再根據之前的症狀,使用靈砂益元散、蒼朮白虎湯來治療。如果患者本身體質虛弱,這些藥不適合,就應該改用清暑益氣湯、補中益氣湯。現在的人怕得暑病,常常服用益元散、香薷飲等藥來預防,這樣反而會招致暑氣。平時要遠離會導致暑氣的情況,而生脈散才是夏天最適合的保健藥。

暑病和熱病很相似,但區別在於熱病的脈象強盛,而暑病的脈象虛弱。治療的時候應該調養元氣,同時輔助解暑的藥物。如果病人吐得很厲害,病情很危急,水和米都無法吃下,一吃就吐,就要趕緊用人參一錢、黃連三分、糯米一勺,濃煎後放涼,慢慢餵病人喝下。只要能喝下一小杯不吐,就可以開始吃藥或吃飯了。或者用炒鹽泡水喝一杯也會有效。

2. 因濕四

寒冬濛霧春苦雨,勞人更涉空江水,秋夏炎威敞四溟,石泉收汗茶解醒,外而內,稔受濕,元氣虛,濕邪入,入肺喘滿生,入脾腫脹成,入肝身痛風濕搏,入腎體重寒濕薄,久濕入心變濕熱,仍發腫痛與痎瘧,濕淫腸胃為濡泄,濕阻氣血倦怠絕,濕在皮膚則頑麻,強硬不仁居經脈,濕邪上游眼沿爛,或脹微疼眵不徹。吁嗟!濕令如此胡為醫?清溫而利見真機。

此章言病因濕所致。有在天之濕,雨、露、霧是也。在天者本乎氣,故先中表之營衛;有在地之濕,泥、水是也。在地者本乎形,故先傷血肉筋骨;有飲食之濕,茶、酒、乳、酪是也。夫飲食歸水穀之海,有入有出,受得應不言禍,然洋溢淹浸,一時詎能化行,故傷脾胃;有汗液之濕,謂汗出沾衣未經解換是也。夫汗衫隨干隨潤,不換而著,最難耐人,故傷肌脈;再則有血溺陰漬之濕,脾土自化之濕。

陽盛則火盛,變為濕熱。陰盛則水勝,化為寒濕。其症總髮熱惡寒,身重自汗,筋骨疼痛,小便閉澀,大便溏泄,腰痛不能轉側,跗腫肉如泥,按之久久始起。《經》曰:因於濕,首如裹。濕氣蒸於上,故頭重。濕傷筋,故大筋䌁短,小筋弛長。䌁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濕勝則濡泄,故大便溏泄。

大便泄,故小便澀。濕從下注,故跗腫。諸濕腫滿,故腹脹肉如泥。濕入腎水流濕,從其類也,故腰痛。治法,在上者當做汗,《經》曰:濕淫所勝,助風以平之,羌活勝濕湯。又曰下者舉之,得陽氣升而愈矣,升陽除濕湯。又曰在下者當利小便,四苓散。東垣亦曰: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。

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。愚意濕從外入,本來傷陽,過用滲濕之物,是重竭其陽,陽竭則精神蕭索,而疾益淹留,改用辛溫和劑,如平胃散、霍香正氣散、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等而補益之,自然濕氣日除。濕自內生,變化頗多,未能枚舉。然總不離痠痛、秘澀諸證。精醫者尚其以意求之,以脈參之,以前藥消息之,病情允服。

濕熱發黃,或有兼證,更須斟酌。若乃所謂痰濕者,王節齋曰:痰之本,水也,原於腎。痰之動,濕也,由於脾。龐安常曰:有陰水不足,陰火上升,肺受火侮,不得清肅下行,由是津液渾濁,生痰不生血。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元,氣出無歸則積,積而不散則痰生焉。由此觀之,夫痰特病名與標耳,隨病而生,隨病而沒,原非人身之所固有,雖來疾故變,不過假威肆惡。不求其本,而齊其末,必欲攻劫殆盡,恐咳嗽唾咯,相因雜見矣。

白話文:

寒冷的冬天瀰漫著濃霧,春天則連下苦雨,辛勞的人們還要涉水過江。夏天和秋天,炎熱的陽光照耀四方,喝著清涼的泉水,用茶來解渴醒腦。這些外在的環境濕氣,加上內在的因素,長久下來就會受到濕邪侵襲。當元氣虛弱時,濕邪就會趁虛而入。

濕邪侵入肺部,會導致喘息和胸悶;侵入脾臟,會引起腫脹;侵入肝臟,會導致身體疼痛,並產生風濕;侵入腎臟,會使身體沉重,並感到寒冷。如果濕邪久留體內,侵入心臟,就會轉變成濕熱,依然會引發腫痛和瘧疾。濕邪侵擾腸胃,會導致腹瀉;濕邪阻礙氣血運行,會使人感到疲倦無力;濕邪停留在皮膚表面,會使皮膚變得麻木,甚至變得堅硬失去知覺。濕邪若向上侵襲,會導致眼睛周圍紅腫潰爛,或者眼睛腫脹、輕微疼痛、分泌物不斷。

唉!濕邪的危害竟然如此之大,該如何治療呢?關鍵在於採用清熱、溫陽、利濕的方法,才能看清疾病的本質。

這一段話是在說明疾病是由於濕邪所引起的。濕邪有來自於自然的,像是雨、露、霧;這些來自於天氣的濕邪,會先侵犯人體表面的營衛之氣。也有來自於地面的,像是泥土和水;這些來自地面的濕邪,會先傷害人體的血肉、筋骨。還有來自於飲食的濕邪,像是茶、酒、牛奶、乳酪;這些飲食進入體內後,如果沒有適當的消化和排泄,就會傷害脾胃。另外,還有汗液引起的濕邪,就是汗濕衣服沒有及時更換;汗濕的衣服不斷地潮濕又乾燥,最容易讓人感到不適,因此會傷害肌肉和經脈。還有像是血尿等分泌物以及體內自行產生的濕氣。

陽氣旺盛就會產生火熱,濕氣就會轉變成濕熱。陰氣旺盛則會使水氣過多,轉變成寒濕。這些疾病的症狀通常會有發熱怕冷、身體沉重、容易出汗、筋骨疼痛、小便不順暢、大便稀溏、腰痛無法轉動、腳踝腫脹如泥,按下去很久才會恢復原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因於濕,首如裹。」濕氣蒸騰向上,所以會感到頭重。濕邪傷害筋,大筋會攣縮變短,小筋會鬆弛變長。筋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攣,鬆弛變長則會導致痿軟。濕邪過盛會導致泄瀉,所以會大便稀溏。

大便稀溏,所以小便不順暢。濕邪從下部侵入,所以會腳踝腫脹。各種濕邪聚集在一起,導致腹部腫脹如泥。濕邪侵入腎臟,腎主水,所以會腰痛。治療原則是,如果濕邪在上部,應當用發汗的方法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濕氣過盛,可以用疏風的方法來平復。」可以用羌活勝濕湯。又說:「下部的濕邪,應當用提升陽氣的方法來治療。」可以用升陽除濕湯。又說:「在下部的濕邪,應當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。」可以用四苓散。李東垣也說:「治療濕邪不用利小便的方法,是不對的。」

還說:「對於下部的濕邪,應當用引導排出體外的方法。」我認為,濕邪從外侵入,本來就會傷害陽氣,如果過度使用滲濕利尿的藥物,會更加損耗陽氣,陽氣虛竭就會精神萎靡,使疾病遷延不癒。應該改用辛溫和劑,像是平胃散、藿香正氣散、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等來補益陽氣,自然可以逐漸去除濕氣。濕氣從體內產生,變化非常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但總不脫離酸痛、便秘等症狀。精通醫術的醫生,應該用心去體會,通過脈象來判斷,再結合之前所用的藥物,才能使病情得到真正的改善。

濕熱還會導致黃疸,或有其他兼證,更需要仔細斟酌。至於所謂的痰濕,王節齋說:「痰的根本是水,源自於腎。痰的產生是濕邪造成的,由於脾虛。」龐安常說:「有的是因為陰液不足,導致陰火上升,肺受到火的侵犯,無法清肅下降,使得津液渾濁,產生痰而無法化生血液。有的是因為腎虛無法納氣歸元,氣無法歸納就會積聚,積聚不散就會產生痰。」由此看來,痰只是疾病的名稱和表象,隨著疾病的產生而產生,也隨著疾病的消失而消失,並非人體固有的東西。雖然疾病會不斷變化,痰也只是藉著疾病來作亂。如果不尋求疾病的根本原因,而只是致力於去除痰這個表象,恐怕咳嗽、吐痰等症狀會不斷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