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卷之三

立方如臨戎。古人品彙少而銖兩多,是為勁兵,為正兵,飛龍翔鳥,直逼中軍。今人銖兩減,而品彙漸增,是為疑兵,為奇兵,聲東擊西,多多益善。然士非精銳,握奇不逢,風后猝遇虎豹之敵,奇正皆難策應,欲乘驕蹈險,置諸死地而能生,得乎?茲簡其材略,可備緩急者,兼收詳註,仿景岳補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熱、固、因八陣,各陣列名若干,凡百執事,知己知彼,法吾言而慎行之,則方從圓用,百戰百勝矣。

盧汀不塵子漫題

白話文:

用藥方就像帶兵打仗一樣。古時候藥材種類少,但用量重,就像精銳部隊,正面進攻,如飛龍翔鳥般直逼敵軍中樞。現在藥材種類多,但用量少,就像疑兵,出奇制勝,聲東擊西,越多越好。然而,如果士兵不是精銳,又不能靈活運用奇兵,一旦遇到強敵,無論奇兵還是正兵都難以應付,還想冒險犯難,置之死地而後生,可能嗎?現在我將一些可應急的藥方簡化整理,並詳細註解,仿效張景岳補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熱、固、因八陣的排兵佈陣,每一陣列出一些方劑名稱,希望所有用藥的人,能夠了解自己的情況和藥物的作用,依照我說的原則謹慎用藥,就能夠靈活運用藥方,百戰百勝。

盧汀不塵子隨筆題記

2. 補陣

存亡之幾,介在真元,虧而不盈,何以為用。匯補方:

白話文:

生死存亡的關鍵,在於真元是否充足。真元虧損而無法補足,那要如何發揮作用呢?以下是匯集各種補益真元的方法:

3. 四君子湯一

人參,白朮(略漂去油,曬乾,蜜拌炒),茯苓(人乳漬,蒸甘草蜜炙,或劑片蜜拌炒)

目色枯瘁,聲息低微,開視無力,脈來濡小,此方主之。

萬動以氣為主,血其配也。氣治則生,氣凝則病,氣亂則危,氣絕則死。夫人目見上症,但氣虛耳。虛不難知:目色枯瘁望而知,聲息低微聞而知,開視無力、脈來濡小問與切而知。如是亟宜補氣。上方人參清而潤,能補五臟元氣。白朮辛而溫,能補五臟母氣。茯苓淡潔,滲留中之濁氣。

甘草甘平,和乖戾之客氣。四藥雖庸,而調停得中,猶不偏不易之君子也,故曰四君子。

詩曰:從來國老樂清平,白朮參苓備養生,簡遍藥籠無此物,燮調端不近人情。

白話文:

眼睛看起來乾枯憔悴,說話聲音低弱微小,睜眼看東西時感到無力,脈象摸起來細軟無力,這種情況就適合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

人體的各種活動都是以氣為主,血是輔助的。氣順暢則身體健康,氣凝滯則會生病,氣亂則危險,氣絕則死亡。人如果出現上述這些症狀,其實就是氣虛而已。氣虛不難判斷:眼睛乾枯憔悴,看一眼就知道;說話聲音低弱微小,聽一下就知道;睜眼無力、脈象細軟無力,問診和把脈就能知道。像這種情況,應該趕緊補氣。這個方子裡,人參性質清潤,能夠補養五臟的元氣。白朮味道辛溫,能夠補養五臟的母氣。茯苓味道淡薄而潔淨,能夠排除體內停留在中焦的濁氣。

甘草味道甘平,能夠調和不協調的客氣。這四味藥雖然都很常見,但搭配起來卻能調和中正,就像不偏不倚的君子一樣,所以稱之為四君子。

詩說:從古以來甘草就樂於天下太平,白朮、人參和茯苓是用來養生的好藥,如果藥箱裡沒有這些藥,那麼調和陰陽就難以達到,難免不近人情。

4. 四物湯二

當歸,地黃(醇酒蒸曬極熟),芍藥(酒炒),芎藭(酒蒸熟)

血榮氣自華,血行疾弗作。一或不然,則營乎中者反出於外,向云不足,今敗而燥,燥而風欲動矣。乃目赤不退,加癢與淚,合主四物味厚之品以養肝,肝氣和而血自歸經。分而言之,當歸辛香微苦,可活其血滯。地黃甘苦微寒,可滋其血燥。血冷則凝,芎藭能行。血熱則走,芍藥能斂。

對症而用,固調元之金丹也。若上下失血太多,氣息幾微之際,一杯不可妄投。

詩曰:芎藭苗長青於豆,芍藥花開雅似蓮,之子當歸懷慶地,贈伊相謙麗人前。

白話文:

當歸、熟地黃(用醇酒蒸曬到極熟)、白芍(用酒炒過)、川芎(用酒蒸熟),這四味藥組成的方劑(四物湯),能使血液充盈,氣色自然就會紅潤光彩;血液循環順暢,疾病自然不會產生。如果血液循環不暢,那麼原本應該在體內滋養的精華,反而會向外散失。先前說的血液不足,現在就變成血虧而乾燥,乾燥到極致就容易生風。就會出現眼睛紅腫不退,還會發癢和流淚的症狀。這時要用四物湯這種味道厚重的藥來滋養肝臟,肝氣調和,血液自然就會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。

分開來說,當歸味道辛香,略帶苦味,可以活血化瘀。熟地黃味道甘甜,帶點苦味,屬性微寒,可以滋養血液的乾燥。血液寒冷容易凝滯,川芎可以幫助血液運行。血液燥熱容易亂走,白芍可以收斂。

根據病症來使用,這確實是調養身體的金丹妙藥。但是,如果身體上下大量失血,氣息非常微弱的時候,就不能隨便亂用這帖藥。

有首詩這樣形容四物湯的藥材:川芎的幼苗長得像豆子一樣翠綠,芍藥開花像蓮花一樣高雅,你(指服藥的人)的當歸來自懷慶地區,將它送給你這個美麗的人,希望你永遠謙和有禮。

5. 八珍湯三

即合上二方。

血氣俱虛者,進此方。

生人所倚賴者,氣血而已。氣血固百骸父母,曷可使其俱虛。須四君四物合劑平補。形氣既舒,妖氛不入。故人、珍斯八者曰八珍。

白話文:

將前面兩個方劑合併起來,就是這個八珍湯。

這個方子適合氣血都虛弱的人服用。

人所賴以生存的,就是氣和血而已。氣血是身體各部位的父母,怎麼可以讓它們都虛弱呢?所以需要用四君子湯和四物湯合併起來,進行平和的補養。當身體的氣機和血脈都舒暢了,邪氣就難以入侵。所以人們珍視這八味藥,稱之為八珍。

6. 十全大補湯四

八珍加黃耆、肉桂,薑、棗佐煎。

肌瘦色枯,睛陷視昏,此虛損肉極,欲成癆瘵,急宜大補氣血。經曰:氣主煦之。血主濡之,故於八珍中加甘溫之黃耆以助陽固衛,加辛溫之肉桂以暖陰益榮。榮衛充實,邪不攻自退矣。再進而論,十物雖大補,必虛勞血微燥,有痰飲,煎投乃得。若只肉極睛昏,而無別弊,須五味、附子、鹿茸易茯苓、芎、芍,庶藥真十全,而病萬不一失。《金匱》曰:虛者十補,勿一瀉之,其斯之謂乎。

詩曰:四物四君,時呼八珍,再添耆桂,十補全真。

白話文:

這是用八珍湯為基礎,加上黃耆、肉桂,再用薑、棗輔助煎煮而成的藥方。

如果病人出現肌肉消瘦、臉色枯槁、眼睛凹陷、視力模糊等症狀,代表身體虛損嚴重,已經到了極限,有變成癆病的危險,必須趕快大補氣血。中醫經典說:「氣的功能是溫煦身體,血的功能是滋潤身體」,所以在八珍湯的基礎上,加入甘溫的黃耆,來幫助陽氣、鞏固體表防禦能力;加入辛溫的肉桂,來溫暖陰血、增強滋養功能。當身體的氣血充足,邪氣自然就會退散。

更進一步來說,雖然十全大補湯是大補藥方,但必須要病患是屬於虛勞體質、血虛稍微乾燥,或是帶有痰飲等情況,煎煮服用才能有效。如果只是單純肌肉消瘦、眼睛昏花,沒有其他毛病,就應該將藥方中的茯苓、川芎、芍藥換成五味子、附子、鹿茸,這樣才能讓藥效真正達到十全大補,而且萬無一失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虛證應該用十倍的補藥來治療,絕對不能使用瀉法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
詩詞說:「四物湯加上四君子湯,就成了八珍湯,再加入黃耆和肉桂,就成了十全大補湯,藥效非常完整。」

7. 人參養榮湯五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黃耆(劑片蜜拌炒),橘皮,肉桂,當歸,芍藥,地黃,遠志(緩火炆去梗),五味子

脈極肉瞤,驚悸健忘,寢汗發熱,食少氣短,肌瘦目枯,毛髮墮落,此方主之。

經曰: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。此地氣上升也。肺主治節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此天氣下降也。肺脾虛,則上下不交,榮血無所藉以生。是故肺虛則氣短,毛髮墮落。脾虛則食少,肌瘦目枯。脾肺兩虛,自無血以養心,則百脈憊極,寢汗發熱,驚悸健忘,筋肉不時振惕。上方黃耆、白朮、苓、草、橘皮、遠志養氣之榮也,當歸、芍藥、地黃、五味、桂心養血之榮也。題曰人參,擢其渠魁耳。

薛立齋曰:氣血兩虛,莫能名狀,勿論其病,勿論其脈,但用此湯,是可以言醫已矣。

詩曰:養榮即十全,出芎入五味,再加陳橘皮,腎強藏遠志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炙黃耆(用蜜拌炒過)、橘皮、肉桂、當歸、芍藥、地黃、遠志(用小火慢煮去除梗)、五味子,這帖藥方適用於:

當患者的脈搏極度虛弱,肌肉時常跳動,出現心悸、健忘、容易出汗、發熱、食慾不振、呼吸短促、肌肉消瘦、眼睛乾澀、頭髮脫落等症狀時。

中醫經典說:脾臟將食物的精華散布出來,向上輸送給肺臟,這是地氣上升的過程。肺臟負責調節全身氣機,通暢水道,向下輸送給膀胱,這是天氣下降的過程。如果肺和脾都虛弱,就會導致上下氣機不順暢,血液失去來源。因此,肺虛就會導致呼吸短促、頭髮脫落。脾虛就會導致食慾不振、肌肉消瘦、眼睛乾澀。如果脾肺兩虛,就無法產生足夠的血液來滋養心臟,從而導致全身脈絡衰弱、容易出汗、發熱、心悸健忘、肌肉不時顫動。

這帖藥方中,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橘皮、遠志是用來補養氣的;當歸、芍藥、地黃、五味子、桂心是用來補養血的。藥方名稱之所以叫「人參養榮湯」,只是因為人參是其中最重要的藥物。

薛立齋說:如果遇到氣血兩虛,難以描述症狀的患者,不必拘泥於病名或脈象,直接使用這帖藥方,就可以稱得上是好醫生了。

詩歌說:這帖養榮湯其實就是十全大補湯的基礎,只是把川芎換成五味子,再加入陳皮,並加入遠志來強健腎臟。

8. 補中益氣湯六

人參,白朮,黃耆,甘草,當歸,柴胡,橘皮,升麻(酒炒)

中氣者,脾胃之氣也。人身眾體皆稟受於茲而後治。故《易》曰:坤厚載物,德合無疆。一為飢困勞倦所傷,則眾體無以滋其生。是以李東垣諄諄以脾胃為言也。上方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皆甘溫之品,甘者味之中,溫者氣之中,故曰補中。橘、術辛苦而燥,當歸辛溫而潤,燥可剛中,潤能澤土。

復用升麻降濁陰於溝瀆,柴胡行清陽於腠理,則宇宙太和之氣,長居脾胃,自然充發春榮,故又曰益氣。凡勞苦傷神,復感風寒,寒熱交作,目發赤腫,頭痛如破,服外感散劑病愈甚,用此方獲效者,蓋脾胃中火,以甘溫養之自退。書曰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,甘溫能除大熱,此之謂也。

升麻、柴胡均屬涼散之劑,而升麻味苦氣腐,銳於柴胡遠甚,血氣虛衰人,非所宜服。東垣專主內傷,奈何列入補益。蓋以脾味之症,始得則熱中,繼而氣高身煩,頭痛而渴,其脈空大,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,與外感風寒頗同。法當甘寒以瀉火,辛溫以升陽,立愈。所謂補中求行,而行不礙真元,行中求補,而補無慮積滯,誠本氣自病之良方也。

後人不明其理,徒以是湯妙在升麻升地氣於右,柴胡昇天氣以左,乃大力如人參、耆、術輩,絕不提起。凡陽虛下陷及中州虛損,似瘧疾而類感冒,偏出參、耆,倍入此二物,害不旋踵。前注未妥,再為發明,且以警慣用升柴殺人之不悟者。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的意義

中氣指的是脾胃的氣,人身體各個部位的機能都依靠它來維持。就像《易經》說的,大地厚實能承載萬物,德行廣大無邊。如果因為飢餓、勞累而損傷中氣,身體各部位就無法得到滋養,所以李東垣才不斷強調脾胃的重要性。這個方子中的人參、黃耆、甘草都是甘溫的藥材,甘味是中和的味道,溫性是中和的氣,所以說它們能「補中」。橘皮、白朮味辛苦而性燥,當歸味辛溫而性潤,燥性可以使中氣剛強,潤性可以滋潤脾土。

再用升麻引導體內濁氣下行,柴胡引導清陽之氣上升到體表,使身體內外之氣調和,脾胃自然能充滿活力,就像春天萬物生長一樣,所以又稱為「益氣」。如果因為勞累過度、精神耗損,又感受風寒,出現忽冷忽熱、眼睛紅腫、頭痛欲裂等症狀,服用治療外感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這時服用這個方子卻能有效,是因為脾胃中的虛火,用甘溫的藥材來滋養它,自然就會消退。古書說,勞損的人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,虛損的人也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,甘溫的藥材能消除大熱,就是這個道理。

升麻、柴胡都屬於涼散的藥材,但升麻的味道比柴胡更苦,氣味更重,藥性也更峻猛,血氣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。李東垣專門治療內傷,為什麼又把升麻、柴胡列入補益的藥方呢?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的症狀,初期會出現體內發熱,接著會出現氣往上衝、身體煩躁、頭痛口渴、脈象空大等症狀,皮膚會對風寒敏感,出現怕冷發熱的情況,和外感風寒的症狀很相似。這時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瀉火,用辛溫的藥物來提升陽氣,就能迅速痊癒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補中求行」,使藥力在體內運行而不會損傷元氣;「行中求補」,使藥力運行而不至於產生積滯。這確實是治療本氣自病的良方。

後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認為這個方子巧妙在於升麻能把地氣向上升,柴胡能把天氣向上升,卻完全忽略了像人參、黃耆、白朮這些大力補氣的藥材的重要性。如果遇到陽氣虛弱下陷,或者中焦虛損的病人,症狀類似瘧疾又像感冒,只是偏用人參、黃耆,而大量使用升麻、柴胡,會很快加重病情。前面的解釋不夠完善,現在再進一步說明,並且提醒那些習慣用升麻、柴胡害人不自知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