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)

1. 因厥郁五

寒熱薄煎食氣血,屍痰蛔統名十厥,大知是症致命多,神珠卒爾病稀得,資身木火土金水,流行對待生無已,太過不及郁深沉,達發奪泄折能起。

此章言因鬱而致目病,病而復厥。症,治郁有五,《經》曰:木鬱則達之,火鬱則發之,土鬱則奪之,金鬱則泄之,水鬱則折之。達者,暢茂條達之意。肝性急,怒氣逆脅,腋或痛,火時上炎。治以辛散,不愈則用逍遙散,或升散之品加厥陰報使而從治之。久風入中為飧泄,則以清揚之劑四君子加桂枝、芍藥舉而散之。

凡此類皆達之之法。注《內經》者曰:達之,吐之也,吐中雖有發散之義,只保得無害,便可以吐字該達字耶?發之,注曰汗之也,東垣升陽散火湯,使窮其勢則已。其實發與達不相遠,蓋火在木中,木鬱則火鬱,即以達之之藥發之,無有不應。奪之,注曰下之也,如中滿腹脹困甚,非鹹寒峻下以劫奪其勢,決不能平。

然食塞胃中,厥逆不省,不吐則死,當以吐為上奪,而衰其胃土之郁。《經》曰高者因而越之,非奪而何。至曰泄之,滲泄、解表、利小便也,夫肺主皮毛,縱諸氣膹郁,解表則金氣已達,再加滲利,不惟便涉水鬱,端恐虛其虛而鬱愈郁耳。折之,謂制其沖逆,固是妙解,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。

所謂瀉之,又當體認,凡水道皆氣化,氣止則化絕,非過而折,郁將轉變為厥矣。由此言之,折之須當有術。或左右合歸,暖其腎氣,氣運則鬱泄。或補中益氣,升提肺氣,使上竅開而下竅自通,或建中助其脾土,制以所畏,不利之利,即所謂瀉之也。丹溪曰:氣血沖和,百病不生,一有拂鬱,肇基於此。

乃制六郁論,曰氣,曰濕,曰熱,曰痰,曰血,曰食。且謂六郁以氣為先,氣鬱而成濕滯,濕滯而成熱,熱鬱而成痰,痰殢而血不行,血不行而食不消,此六者相因為病者也,故立越鞠丸以治郁,薛氏因越鞠變逍遙,加減出入,尤為平允。

厥有十:陽氣衰乏者陰必湊之,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,曰寒厥,是寒逆於下也,宜六物附子湯、八物回陽飲主之;陰退則陽進,陰氣衰於下,則陽往湊之,令人足下熱,熱甚則循三陰而上,曰熱厥,且六味地黃湯主之;暴怒則火起,激血上行,令血菀於上,氣亂於中,血氣相搏而厥,曰搏厥,蒲黃湯主之;諸動屬陽,煩則陽氣張大,勞火亢矣,火炎則水乾,故令精絕,是以遷延闢積至於夏月,內外皆熱,孤陽飛越,如煎如煞,曰煎厥,宜人參固本丸主之;五屍之氣暴淫於人,亂人陰陽,形氣相離,不相順接,令人暴厥如死,曰屍厥,二十四味流氣飲或蘇合香丸主之;寒痰迷悶,四肢逆冷,曰痰厥,或吐蛔,曰蛔厥,並宜姜附湯,不則烏梅丸、理中湯主之,氣為人身之陽,一有拂鬱,陽氣不能四達,故令手足厥冷,曰氣厥,與中風絕似,但中風身溫,此身冷耳,宜八物順氣散主之;飲食自倍,適有感冒,胃氣不行,陽並於上,須臾昏迷,身半以上悶而熱,或心煩頭痛,身半以下冷於冰鐵,擁爐不熱,曰食厥,醫以為陰寒,中風而溫補之,立斃,須陰陽淡鹽湯探吐,食出即愈,或平胃加減,保和丸主之;汗出過多,血少氣並,血上不下,氣亦擁塞,倏爾如死,氣過血還,陰陽復通,移時方寤,曰血厥,婦人多有患者,宜白薇湯、倉公散主之。總之,十厥五郁,證則爾爾,而治常不等。

白話文:

因氣血虛弱、寒熱交互侵擾而導致的疾病,像屍厥、痰厥、蛔厥等都可歸為「十厥」的範疇。這種病症通常非常危險,常會致命。但如果能及時診斷並對症治療,通常可以痊癒。人體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構成,它們不斷運行相互制約,維持生命平衡。但當五行運行過度或不及時,就會形成鬱結,久而久之則會造成深層次的疾病,而通過疏通、發散、瀉下、滲透、抑制等方法,則可以讓疾病好轉。
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因鬱結引起的眼疾,以及由此導致的厥症。治療鬱結有五種方法,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:「木鬱則疏通、火鬱則發散、土鬱則瀉下、金鬱則滲透、水鬱則抑制。」疏通是指使氣機暢通無阻,肝的特性是急躁,當怒氣上逆時會導致脅肋或腋下疼痛,有時還會出現火氣上炎的情況,此時可用辛散藥物來治療,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使用逍遙散,或搭配升散的藥物,加上厥陰經的藥引來輔助治療。如果風邪久留體內,造成腹瀉,則需要用清陽的藥物,如四君子湯加上桂枝、芍藥等來升舉陽氣。

以上方法都屬於疏通之法。有註解《內經》的人說,疏通就是指嘔吐,雖然嘔吐有發散的作用,只要沒有害處,就可以用「吐」字來代替「疏通」嗎?發散則是指發汗,東垣的升陽散火湯,可以使火氣完全散發。其實發散和疏通的意義相近,因為火在木中,木鬱則火也鬱,所以用疏通的藥物也可以達到發散的效果。瀉下就是指通便,例如腹脹難受,必須用寒涼的藥物來強行清除,才能使之平復。

但如果食物堵塞在胃中,導致厥逆昏迷,不嘔吐就會有生命危險,所以此時應當以嘔吐為主要瀉下方法,來減輕胃土的鬱結。《內經》說:「高處的病應當使其向下排泄」,這不就是瀉下的意思嗎?至於滲透,則是透過發汗、利小便來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。肺主皮毛,當全身氣機鬱結時,發汗可以使肺氣通達,再搭配利小便的藥物,雖然可以解決水濕鬱結,但也可能導致氣虛而使鬱結更加嚴重。而抑制,是指控制氣機上逆,這是一種很好的解釋,但調和氣機,對於過旺的氣機要加以抑制,使其不再過度,這也是一種治病的方式。

所謂瀉下,也應當仔細體會,所有的水道都是氣化作用產生的,如果氣機停止,那麼水液的運行也會停止,如果沒有過度的抑制,那麼鬱結會轉變為厥症。由此看來,抑制也是需要方法的。可以使用左右兩側的藥物來溫暖腎氣,當氣機運行時,鬱結就能夠消除。或者用補中益氣的方法,來提升肺氣,使上竅通暢,下竅也會自然疏通。或者健脾胃,以脾土所畏懼的藥物來治療,這也屬於一種瀉下的方式。丹溪說:「氣血調和,百病不生,一旦出現鬱結,就會引發各種疾病。」

因此他提出了六鬱的觀點,包括氣鬱、濕鬱、熱鬱、痰鬱、血鬱、食鬱。他認為六鬱之中以氣鬱為先,氣鬱會導致濕氣滯留,濕氣滯留會化熱,熱會形成痰,痰會阻礙血的運行,血運行不暢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,這六種鬱結相互影響,因此需要用越鞠丸來治療鬱結,薛氏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,創制了逍遙散,並根據情況加減藥物,使之更加完善。

厥有十種:當陽氣衰弱時,陰氣就會乘虛而入,導致手指到膝蓋都感覺寒冷,這就是寒厥,是寒氣下逆導致的,應當用六物附子湯、八物回陽飲來治療;當陰氣消退,陽氣就會興起,當陰氣在下消退,陽氣就會向上升騰,導致腳底發熱,熱嚴重時會沿著三陰經向上,這就是熱厥,應當用六味地黃湯來治療;暴怒時會引發火氣,使血液向上湧,導致血液瘀積在上,氣機紊亂於中,血氣相搏而導致厥症,這就是搏厥,應用蒲黃湯治療;各種活動都屬於陽,當人煩躁時,陽氣就會亢盛,過度勞累會導致虛火上炎,火盛則水乾,導致精氣耗竭,所以會導致病情延續到夏天,內外都感到燥熱,孤陽浮越,如同煎熬一般,這就是煎厥,應當用人參固本丸來治療;五種屍氣侵入人體,擾亂陰陽平衡,導致形氣分離,不協調,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死去一般,這就是屍厥,應用二十四味流氣飲或蘇合香丸來治療;寒痰導致神志不清,四肢逆冷,這就是痰厥,有時會吐蛔蟲,這就是蛔厥,都應當用薑附湯來治療,如果效果不好,則可以用烏梅丸或理中湯來治療;氣是人體的陽氣,一旦出現鬱結,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導致手腳冰涼,這就是氣厥,與中風非常相似,但中風患者身體發熱,而氣厥患者則會感到身體寒冷,應當用八物順氣散來治療;如果飲食過量,同時又受了風寒,導致胃氣不順,陽氣上浮,會突然昏迷,身體上半部分感到悶熱,或出現心煩頭痛,而身體下半部分則冰冷,即便烤火也無法溫暖,這就是食厥,醫生可能會誤診為陰寒或中風而使用溫補藥物,反而會導致死亡,必須使用陰陽淡鹽湯催吐,吐出食物後就會痊癒,或使用平胃散加減,或使用保和丸來治療;如果汗出過多,導致氣血不足,氣機擁塞,突然昏厥如同死去一般,過一會兒血氣恢復,陰陽再次平衡,才會甦醒,這就是血厥,婦女比較容易出現,應用白薇湯、倉公散來治療。總之,十種厥症和五種鬱結,雖然病症表現各不相同,但治療方法常常不同。

要靈活運用,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