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25)
卷之三 (25)
1. 真武湯九
附子,白朮,茯苓,芍藥,生薑
膀胱陽虛,不能運行水氣,致寒濕內甚,骨節盡痛。或汗出而邪不散,仍發熱,及濕勝水穀不別,則水上凌逼心肺,頭眩目瞤,真武湯主之。蓋白朮、茯苓,厚坤土而制坎邪,附子、生薑,壯實火而逐虛寒。芍藥之用亦經濕淫所勝,佐以酸平爾。
詩曰:真武湯,術苓附,芍藥姜,暖水土。按真武,北方水神,以渠能治水怪,故名。此漢人佞佛結習,不必稽究,但義取乎斯。須地黃、阿膠、蓯蓉、天冬等,陰中陰藥,類聚處方,顧以火土純陽之物,相勝相敵,殊覺舛謬。且疑少陰病,肢體骨節疼痛,必當歸,肉桂和陰行血,其痛方除,豈可芍藥酸平?太陽病,汗出不散,脈緩沉,自利,加人參、五味,收陽益衛,水濕自化,茯苓決難淡滲。王晉三謂此用崇土攝水法,則真武元是土神,非水也。
又曰命名雖因崇土,全賴陽氣出化,則又似火神矣。強解胡謅,可為噴飯。
白話文:
真武湯的組成是附子、白朮、茯苓、芍藥、生薑。
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膀胱陽氣虛弱,導致無法正常運化水液,使得體內寒濕過重,引起全身關節疼痛。有時,就算出了汗,邪氣也無法散去,仍然會發熱。或者因為濕氣過重,導致消化功能失調,無法分辨水和食物,使水邪向上侵犯心肺,造成頭暈目眩、眼皮跳動等症狀,這種情況就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方中的白朮和茯苓可以健脾益氣,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,以抑制體內寒濕邪氣。附子和生薑則能溫壯陽氣,驅散體內的虛寒。芍藥的使用,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,需要用它來緩解濕邪侵犯造成的疼痛,它的酸平藥性恰好能起到輔助作用。
有詩歌說:「真武湯,術苓附,芍藥姜,暖水土。」意思是說真武湯用白朮、茯苓、附子、芍藥、生薑這些藥材來溫暖脾胃,以達到祛濕的目的。真武,是北方水神的名字,之所以用這個名字,是因為人們認為他能治療水怪,所以就這麼命名了。這是漢代人信奉佛教遺留下來的習慣,不必深究,只需要理解它所表達的意義就好。但如果再搭配地黃、阿膠、肉蓯蓉、天冬等滋陰藥物,這些屬於陰中之陰的藥物,與真武湯中純陽的藥物放在一起,似乎有些不協調。
而且,如果認為是少陰病引起的肢體關節疼痛,應該使用當歸、肉桂等藥材來調和氣血,使血液循環順暢,才能消除疼痛,怎麼會用芍藥這種酸平的藥材呢?如果是太陽病,出了汗但邪氣沒散去,脈象是緩慢而沉的,而且還腹瀉,應該用人參、五味子來收斂陽氣,增強身體的防禦能力,讓體內的水濕自然代謝,而不是用茯苓這種淡滲利濕的藥物。王晉三認為這個方子是用健脾土的方法來控制水液,那真武應該是土神,而不是水神。
還有人說,雖然命名是因為崇尚土,但實際上卻是依賴陽氣來化解水濕,那又好像是火神了。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實在是讓人覺得可笑。
2. 小建中湯十
肉桂,甘草,生薑,芍藥,大棗,飴糖
腹中急痛,左脈澀,右脈弦,此方主之。
邪氣入里,與正相搏,則腹痛急甚。脈澀者血滯,弦者木剋土也。故用芍藥之酸,於土中瀉木;肉桂之香,於脾中行血;脾急欲緩,飴糖、炙草之純甘以緩之;中寒須溫,生薑、大棗之辛甘以溫之。曰建中者,脾居四臟之中,得此症必此湯,脾氣始建。嘔家雖腹痛不用,為其甘也。然只在飴糖一味耳。今人用是湯,絕不言及飴糖,未窺仲景之奧。
白話文:
腹部突然劇烈疼痛,左邊脈象摸起來不順暢,右邊脈象摸起來像繃緊的弦,這種情況就用這個方子治療。
病邪侵入體內深處,與正氣互相搏鬥,就會導致腹痛加劇。脈象不順暢表示氣血運行不暢,脈象像繃緊的弦表示肝木之氣過盛,克制脾土之氣。所以用芍藥的酸味,在脾土中瀉掉過盛的肝木之氣;用肉桂的香味,在脾胃中推動氣血運行;脾氣急迫需要緩和,所以用麥芽糖和炙甘草的純甘味道來緩解;體內虛寒需要溫暖,所以用生薑和大棗的辛甘味道來溫暖。說這個方子叫「建中」,是因為脾臟位於四臟的中央,得了這種病就一定要用這個方子,脾氣才能夠重新建立起來。嘔吐的病人雖然腹痛,但不能用這個方子,是因為方中有甜味。然而,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麥芽糖這一味藥。現在的人用這個方子,卻絕口不提麥芽糖,實在是沒有理解張仲景的深奧之處。
3. 大建中湯十一
蜀椒,乾薑,人參,飴糖
頭風痛不敢觸,服攻散之劑加甚者,與此方。
陽氣藏於土木,會於頭。陽虛適風邪中之,故發痛。誤攻與散,陰寒之氣,覆逆而上衝,故轉甚而不可觸近。乃用椒,姜之辛熱逐冷散逆;參、糖之甘溫,回陽補土,則中氣大建而風痛頓除。
白話文:
頭痛發作時不敢觸碰,服用攻下或發散的藥物反而更嚴重的,就用這個方子。
陽氣潛藏在脾胃,然後匯聚到頭部。陽氣虛弱時,如果又受到風邪侵襲,就會引發頭痛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攻下或發散的藥物,陰寒之氣就會逆行向上衝,因此頭痛反而更加嚴重,甚至無法觸碰。所以用花椒、乾薑的辛辣溫熱來驅逐寒冷、疏散逆氣;再用人參、飴糖的甘甜溫補來恢復陽氣、補益脾胃,這樣就能使中氣大為建立,而頭痛也能立刻消除。
4. 十四味建中湯十二
十全大補加麥冬、蓯蓉、半夏、附子。
汗吐下後,中氣虛乏,真元無所附麗,再形為事勞,精聽欲役,則無根之火一激而上,隱隱發為目痛,或瞼胞浮脹。以參、耆、炙草、當歸補虛而和中,桂、附、芎藭、芍藥助陽以祛邪。不效,加地黃、麥冬、蓯蓉清其燥,白朮、茯苓、半夏除其濕。所謂中營之幟一建,而失伍之師一一各就其列,不終日而目寧矣。
或謂以參、耆、桂、附、建中、理中等治目,法之變者也。醫未至通權達變,與不知醫何異。知言哉。
詩曰:建中妙飴糖,甘桂姜芍棗;參椒易桂芍,大建方亦好;十全加蓯蓉,附夏麥門冬,列名十四味,症治異而同。
白話文:
十全大補湯再加入麥冬、肉蓯蓉、半夏、附子。
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之後,導致身體中氣虛弱,真元之氣失去依附,如果又過度勞累,耗費精力,就會讓無根之火向上竄,隱隱引發眼睛疼痛,或眼皮浮腫。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炙甘草、當歸來補虛調和中氣,用肉桂、附子、川芎、芍藥來助陽以驅除邪氣。如果沒有效果,再加入地黃、麥冬、肉蓯蓉來清除燥熱,白朮、茯苓、半夏來去除濕氣。這樣就如同建立中軍的旗幟,使散亂的軍隊各就各位,不用一天的時間,眼睛就會恢復正常了。
有人說用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附子、建中湯、理中湯等方劑來治療眼睛,是治病方法的一種變通。醫生如果不能靈活變通,與不懂醫術有什麼差別呢?這話說得很對啊!
詩詞說:建中湯很神奇,用甘草、肉桂、生薑、芍藥、紅棗組成;用人參、花椒代替肉桂、芍藥,大建中湯也很好;十全大補湯再加入肉蓯蓉、附子、半夏、麥門冬,列名為十四味,這些藥方雖然治療的症狀不同,但原理是相同的。
5. 治中宣化丸十三
(六神麯取淨粉,蒸熟攙蜜為丸,綠豆大,金箔衣)
鬱金,雄精(各四錢),乳香,硃砂(各三錢),沒藥,木香,沉香(各二錢),巴豆(去淨油一錢)
小兒沉鬱冷積,此方主之。
積者,能食不消,鬱則兼病而言,再沉且冷,則臟腑何從黜陟。是故積不行則腸結而腹脹,郁不舒則火灼肌瘦,為疳為癆,相因而起。上方硃砂、雄黃靖火毒也,乳香、沒藥蘇氣血也,鬱金、巴豆解其堅凝,木香、沉、曲引其吐納,金箔之用,乃所以鎮邪耳。治中宣化,名不虛傳。
詩曰:治中宣化推鬱金,巴豆雄黃木與沉,乳沒硃砂功不減,再襄金曲病無侵。
白話文:
將六神麴取其純淨的粉末,蒸熟後摻入蜂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綠豆般,再裹上金箔。
另外準備鬱金、雄黃(各四錢)、乳香、硃砂(各三錢)、沒藥、木香、沉香(各二錢),以及去除油脂的巴豆(一錢)。
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因情緒低落、寒冷而導致的積滯。
所謂的積,是指能吃卻消化不良;鬱,則是指伴隨其他病症而言。如果積滯的情況又沉重又寒冷,那麼臟腑的功能如何運作呢?因此,積滯無法排除,就會導致腸道堵塞而腹脹;氣鬱不舒暢,則會火氣旺盛、身體消瘦,進而形成疳積、虛勞等疾病,相互影響而產生。此方中的硃砂、雄黃是用來平定火毒的;乳香、沒藥是用來疏通氣血的;鬱金、巴豆是用來化解堅硬凝滯的;木香、沉香、神麴是用來引導身體的吐納功能。金箔的用途,則是為了鎮定邪氣。這個方劑名為「治中宣化」,可見其名符其實。
詩曰:治中宣化要推崇鬱金,巴豆雄黃木香與沉香,乳香沒藥硃砂功效也不減,再加上金箔和神麴,疾病自然不會侵擾。
6. 四神丸十四
(大棗百枚去核,生薑八兩切片,同炆爛,揀去姜,為丸)
故紙(四兩),五味子(三兩),肉豆蔻(二兩,麵粉裹,煨),吳茱萸(一兩,開水泡去烈性)
脾腎虛損,泄不已,因而近視,此方神良。
脾主水穀,既虛不能健運;腎司開闔,已損應難秘固。故子前午後,腹無痛而泄,泄傷則陽火下陷,而目能近怯遠。豆蔻辛溫而澀,溫能益脾、澀能止瀉;故紙辛溫而苦,辛能散邪,苦則堅腎。脾腎之陽不滅,遠近一皆明照。五味本酸收,得姜性直資腎火;吳萸徒辛散,有棗和特益命門。腎命之氣交通,水穀自然克化。
詩曰:吳萸破故紙,豆蔻五味子,姜炆棗肉丸,四神靈在是。
白話文:
將大棗一百枚去核,生薑八兩切片,一起燉煮到爛熟,然後把薑挑掉,把棗肉做成丸子。
再準備補骨脂(四兩)、五味子(三兩)、肉豆蔻(二兩,用麵粉裹住後煨烤)、吳茱萸(一兩,用開水浸泡去除其強烈刺激性)。
如果因為脾腎虛弱而導致持續腹瀉,進而引起近視,這個藥方效果非常好。
脾臟負責消化水穀,虛弱了就無法正常運作;腎臟掌管開合功能,受損了就難以固守。因此,常常在中午前後,肚子不痛卻腹瀉,腹瀉會損傷陽氣,導致陽火下陷,眼睛就會變得只能看清楚近處的東西而看不清遠處的東西。肉豆蔻辛溫且有收斂作用,溫性可以補益脾臟,收斂能止瀉;補骨脂辛溫且帶有苦味,辛味能驅散邪氣,苦味能堅固腎臟。只要脾腎的陽氣不滅,看遠看近都能看得清楚。五味子本身是酸味的,可以收斂,加上薑的溫熱之性,能幫助腎臟的火氣;吳茱萸單純是辛散的,搭配大棗可以調和,特別有益於命門(腎臟)。腎和命門的氣機暢通了,水穀自然就能消化。
詩曰:吳茱萸、補骨脂,肉豆蔻、五味子,加上薑燉棗肉做成的丸子,這就是四神丸的靈驗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