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9)
卷之三 (9)
1. 胃風湯二十一
人參,白朮,茯苓,當歸,芎藭,芍藥,肉桂
風濕居停腸胃,上脹白睛,下泄鮮血,或便如豆汁淤泥,此方主之。
風,陽邪也,血得之則善走,故下鮮血。濕,陰毒也,血得之則敗壞,故便如豆汁淤泥。肺經連於大腸,故白睛脹起,看似有形積熱,其實土金素虧。治法,補其虛而行其滯,風濕頓除。爰用十全去耆、草、地黃,蓋耆草甘緩,地黃濡膩,均不合式。易老審證處方,大都如是。能餐而泄,瞼瞤及虛腫亦有效。
詩曰:胃風十全物,過補草耆出,地黃胡不收,濡滯行不疾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主要治療風濕停留在腸胃引起的疾病,症狀有上腹脹痛導致眼白腫脹,以及下腹出血,排出的糞便可能像豆汁或淤泥一樣。
風屬於陽邪,血遇到風會加速流動,所以會排出鮮血。濕屬於陰邪,血遇到濕會腐敗,所以會排出像豆汁或淤泥的糞便。肺經與大腸相連,所以眼白會腫脹,看起來像是有形的積熱,但其實是脾胃和肺氣虛弱。治療方法應當是補養虛弱的部位,同時疏通氣血的瘀滯,這樣風濕就能消除。這個方子是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,去掉黃耆、甘草和地黃。因為黃耆和甘草性味甘緩,地黃過於滋膩,都不適合這個病症。名醫開的方子,大多也是這樣。這個方子對於能吃東西卻容易腹瀉,以及眼皮跳動和虛弱水腫的症狀也有效。
總結來說,這個方子是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進行調整,刪減了部分藥材,以針對風濕侵入腸胃導致的腹脹、便血、眼白腫脹等症狀,同時兼顧了虛弱的體質。
詩說:治療胃風的藥物,用十全大補湯會過於滋補,所以要去掉黃耆和甘草。為什麼不用地黃呢?因為它太過滋膩,會使藥物運行不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