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11)
卷之一 (11)
1. 水火說贊
天地生化之機,水火而已矣。宜平不宜偏,宜合不宜分。火性炎上,有以下之。水性就下,有以上之。浹洽於中,無致盈虧,名之曰交。交則為既濟,不交則為未濟。交者生之象,不交者死之徵也。夫亢旱不生物,火偏勝也,氾濫物亦不生,水偏盛也。風露和均,雨陽時若,承平之瑞也。
承平既久,民物雍熙,國運日以興隆。人身之水火,即氣血也,即陰陽也。孤陰則陽無以生,獨陽無以生,獨陽則陰無以化。氣化則為火,血化則為水。氣血爭化,並行不悖,陰陽各得其所,然後水生木而肝榮,木生水而心旺,火生土而脾健,土生金而肺潤,金生水而腎足,轉轉相生,百骸九竅力司厥職,生長收藏,物時偕行矣。或謂凡物孕於陰,而誕於陽。
孕者蘊積其中,血疑有餘。誕者發泄於外,氣應不足。不足、有餘亦是偏,偏則不合。故氣血俱要,但益氣宜倍於補血,非特抑水昂火,蓋天包乎地,陽統乎陰,不如此不得其調勻也。所以陰症用熱藥,熱則助其氣。陽症用寒藥,寒則涼其血,由偏而使之平。火一炎上,苦鹹以降。
水一就下,辛溫以升,由分而使之合。若升之不上,降之不下,熱之不熱,寒之不寒,是曰未濟,未濟則病日趨愈下,而命將絕焉。故曰交者生之象,不交者死之徵也。不觀之釜甑爨乎?水居其上,火處其下,水火一交,生氣沸騰,五穀隨熟,人乃得而食之,是人所賴以滋培者,不在五穀而在水火也。然則人身也,天地也。
天地也,水火也。生之化之,既濟未濟,不言嘿喻矣。
贊曰:天一之精,地六之靈,其色元蒼,其性和平,其德務滋,有涸靡盈,防之如城,守之如瓶,既清既靜,乃能神明。
太極未分,命寓無極,太極既分,數成以七,澤被生民,無聲無色,消則陰霾,長則炎赫,允執厥中,是謂至德。
白話文:
天地萬物生化的機制,不外乎是水與火的運行。它們應該保持平衡,不宜偏頗;應該互相結合,不宜分離。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,但也有向下潛藏的趨勢;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,但也有向上升騰的趨勢。當水火彼此交融,在中間取得平衡,沒有過多或過少的情況,就稱之為「交」。交合就能達到和諧的狀態(既濟),不交合就會產生阻礙(未濟)。交合是生命存在的象徵,不交合則是死亡的徵兆。
如果天氣過於乾旱,萬物無法生長,這是火過於旺盛的緣故;如果洪水氾濫,萬物也無法生長,這是水過於旺盛的緣故。只有風和露水調和,降雨和陽光適時,才是天下太平的祥瑞徵兆。
太平盛世持續長久,人民生活富足安樂,國家運勢日益興盛。人體中的水火,也就是氣和血,也可以說是陰和陽。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,陽就無法產生;如果只有陽而沒有陰,陰也無法化生。氣化生為火,血化生為水。氣血互相轉化,同時運行而不互相衝突,陰陽各自發揮其作用,這樣才能水生木而使肝臟強壯,木生火而使心臟旺盛,火生土而使脾臟健康,土生金而使肺臟滋潤,金生水而使腎臟充足,這樣循環相生,身體各個器官才能各司其職,生長、收藏等機能才能與自然時序相一致。有人說,萬物在陰中孕育,在陽中誕生。
所謂的孕育,是指物質積聚在體內,血液似乎比較充足;所謂的誕生,是指物質向外散發,氣似乎比較不足。不足或有餘都是偏頗,偏頗就不符合自然規律。因此,氣血都需要,但補氣應該比補血多一倍,這不僅是為了抑制水而提升火,也是因為天包覆著地,陽統攝著陰,不這樣做就無法達到平衡。所以,陰虛的病症要用熱性藥物來治療,因為熱可以幫助氣的運行;陽虛的病症要用寒性藥物來治療,因為寒可以使血冷靜下來。這樣就可以使偏頗回歸平衡。當火向上燃燒過於旺盛時,可以用苦鹹的藥物來使其下降;當水向下流動過於迅速時,可以用辛溫的藥物來使其上升。這樣就可以使分離的水火結合起來。如果該上升的不能上升,該下降的不能下降,該熱的不能發熱,該冷的不能寒冷,這就叫做未濟。未濟則病情日益惡化,生命也將走向終結。所以說,交合是生命存在的象徵,不交合則是死亡的徵兆。
你不看看鍋子和蒸籠是如何運作的嗎?水在上方,火在下方,水火一旦交融,就會產生沸騰的熱氣,穀物隨之煮熟,人們才能得以食用,這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。可見,人們賴以滋養的,不在於五穀,而是在於水和火。那麼,人體也是如此,天地也是如此。
天地也是水火,水火的生化、既濟與未濟的道理,不需要用言語多加說明,它們的意涵已經很明顯了。
贊曰:天一的精氣,地六的靈氣,它們的顏色是玄青的,性質是和平的,德行是滋養萬物,有消耗卻不盈滿,要像防禦城池一樣防護它們,像守護瓶子一樣守護它們。只有清淨安靜,才能達到神明的境界。
太極還沒分化時,生命寄託在無極之中;太極分化之後,就形成七的數目。它的恩澤普及世人,無聲無色。消亡的時候是陰暗的,增長的時候是炎熱的,能夠堅守中道,這就是至高無上的德行。
2. 治效異同對
或問:古之上工,先精學業,次達人事,見機而作,圓融通變,所謂症同而治異者,有諸?曰:夫人病有男婦嬰娃,鰥寡老弱,胎前產後,久因新感,虛實輕重,與夫平時之性氣,近日之苦樂,曾否服藥,已未成症,千態萬狀,不可勝紀,安可一概而施。
或曰:今之時手,有易於富貴、難於貧賤,有貧更易於富、貴更難於賤,所謂治同而效異者何為?曰:紈綺之屬,多志樂性驕,博奕飲酒,雲雨不節,一有所忤,暴怒叫跳,再或好獵、好地、好訟,不捨晝夜,致五內之火俱動,且湯液委之僮婦,煎制切恐失宜,責以近功速應,難矣。至若起居頤養,從心所欲,堂上一呼,階下百諾,則此似為易易。
清操家命苦形勞,菽粟往往不繼,遑計藥料,一暴十寒,調燮大費工程。至若風露經慣,些須外邪,驅之便去,即藜藿素虛,隨與甘溫重劑,一補而愈。或曰:人生斯世,行樂及時,維情維欲,賢不肖皆不免而難戒。但他病肢體疲癃,諸緣放下,不戒猶戒也。目病虛實皆火,精力時與平居爭強,所可守者其身,而不可問者其心,戒猶未戒也。
必不得已而去,不知何者為先,曰怒與色,下而賭。蓋怒似風狂,於象為雷,語曰雷自木發,枯根引之。且雷風相搏,非木不助其威。是以聖人作《易》,凡涉乎震體者,示警尤嚴焉。色為情祖,一名腎賊,人身臟腑皆火,賴此一點真水以滋之,豈可暴殄。丹溪曰:人心君火一動,相火即起,雖不交而精亦暗流。
彼陰虛火動,不自將息,反假房事以泄其火,轉恐火未熄而焰愈熾,焰愈熾則勢益舉,交益久,泄益多,寧有不竭之精,不喪之元者乎?賭博,犯法傷財,而遊民浪子視若性命,庭鏡實不能解。謂其貪得使然,顧揮金若土,全不珍惜。謂其遣懷而致,卻角氣焦思,神常失守,甚而典買淨盡,廉恥不顧,其不為梁上君子幾希。
夫目為肝腎外候,未有外病而內無恙者。不去乎此三事,則輕證變重,重證變為不治。司是業者,當直言無隱,不則善為辭以諷之,或先是其所以取怒牽情之故,逮機投言進,徐徐以理勸其可止,自然氣平心冷,用藥任錯綜變化,靡不合道,雖症有不同而治效則一,庶本科無不起之病云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古代醫術高明的醫生,都先精通醫學知識,再通達人情世故,能根據情況靈活應變。所謂「症狀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」,是真的嗎?
答:人的疾病有男女老幼、鰥寡老弱、孕前產後、久病新病、虛實輕重,還有平時的脾氣性格、近期的心情好壞、是否服過藥、是否已發病等,千變萬化,數不勝數,怎麼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呢?
又有人說:現在的醫生,有的容易醫治富貴人家,難以醫治貧賤人家;有的貧賤人家反而容易醫治,富貴人家反而難以醫治,這是為什麼?所謂「治療方法相同但效果不同」,是怎麼回事呢?
答:那些富貴人家,大多性格驕縱,喜好賭博飲酒,不節制性生活,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,甚至有的人還喜歡打獵、爭奪土地、好打官司,整天忙個不停,導致體內火氣旺盛。而且給他們熬藥的往往是僕人婦女,煎藥過程稍有疏忽,就擔心藥效不好,還要求藥到病除,這很難啊!至於他們的起居飲食,都隨心所欲,在家裡呼風喚雨,要什麼有什麼,這看起來很容易治療。
而那些清貧人家,生活困苦,勞累不堪,連飯都吃不飽,哪有錢買藥?吃藥也是有一頓沒一頓,治療起來很費勁。但是他們如果只是稍微感染了風寒,很快就能治好。即使體質虛弱,只要給予溫補的藥物,也能很快痊癒。
有人說:人生在世,應該及時行樂,追求情慾,這是連聖賢都無法避免也難以戒除的。但是當人生病、身體虛弱時,自然會放下這些慾望,即使不戒也相當於戒了。眼睛的疾病,不論虛症實症,都屬於火症,而且人往往精力充沛,不服老,很難控制自己。能做的只有保養身體,而無法控制內心的慾望,即使說要戒,也等於沒戒。
如果一定要戒除,那麼最先要戒的是什麼呢?答案是怒氣、性慾和賭博。怒氣就像狂風,在自然現象中對應雷,俗話說「雷從木發」,是因為枯木容易引發雷擊。而且風雷交加,必須有木助長其威力。因此,聖人在《易經》中,凡是涉及到震卦的,都給予嚴厲的警示。性慾是情慾的根源,又被稱為「腎賊」,人體內臟都是火,要靠腎水來滋養,怎麼能過度消耗呢?丹溪說:「人心君火一動,相火就會隨之而起,即使沒有性交,精氣也會暗中流失。」
那些陰虛火旺的人,不注意保養身體,反而藉助性生活來發洩火氣,這樣只會讓火越燒越旺。火越旺,性慾就越強烈,性交時間越長,精氣就洩得越多,哪有不耗盡精氣,損傷元氣的道理呢?賭博,是犯法又傷財的事情,但是那些遊手好閒的人卻把它當成命根子。說他們貪財,但他們揮金如土,毫不珍惜;說他們是為了消遣,但他們卻絞盡腦汁,精神恍惚,甚至傾家蕩產,連廉恥都不要了,離成為盜賊也只差一步。
眼睛是肝腎在外的表現,沒有外在生病而內在健康的道理。如果不能戒除怒氣、性慾和賭博這三件事,小病會變成大病,大病就會變成不治之症。從事醫療的人,應該直言不諱地告訴病人,如果不能直接說,也要用委婉的方式來勸誡。或者先了解病人發怒、動情的原因,然後找準時機,慢慢勸導病人停止這些行為。這樣才能讓病人心平氣和,心情冷靜,用藥的時候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,都能符合病情。即使症狀不同,治療的效果卻可以相同,這樣才能讓疾病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