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0)

1. 鉤割針烙

原夫鉤、割、針、烙之術,仿黃帝九針所作,聞自漢·華元化先生得來,一雲龍樹山人,未知孰是。出險拯危,功效最速。本科專此,實瀉利鬱滯、剪除橫逆之一法也。如鉤,先須認定何處皮肉筋膜浮淺,可鉤不可鉤,即手法亦隨病之輕重行之;如割,在土、金位,患攀睛、雞冠蜆肉、魚子石榴等症者可,大眥頭一塊紅肉,乃心之英華,誤犯則血脫而盲,或元氣薄及燥急濕盛,因而惹風,必為潰、為漏、為枯陷。風輪肉蝕,鉤得便割得。

其絲血厚蔽,略略剔去外邊穢瘀與峰起者。貼睛淺障,耐心磨濯自消,若性急取快,恐怕膏流珠碎;針即針內障、撥反背、刺痰核,暨開導砭灸之針,詳於本症本論,不復臚列;至於烙,只能治殘風弦爛重而久不愈者,輕者亦不須。若障屬血分,割如再長,務火烙以斷之始平,且藉其能止血,不致亡陰。

倘在黑白之間,切勿行。總四者之法,功效雖速,必不得已而用。全在心細膽大、手准力完,庶幾無害於事。事後當按症用藥,若欲補瀉,各隨臟腑所宜,否則氣散血凝,剜肉成瘡,縱有今日之明,不久終為痼疾,夫然後起龍樹、元化,盡黃帝九針之術,無能為也。噫!審諸。

白話文:

關於鉤、割、針、烙這些技術,是仿效黃帝九針所發展出來的,據說是從漢朝的華佗先生那裡傳下來的,也有一說是龍樹山人傳的,究竟是誰,就不得而知了。這些技術在危急時刻,能迅速發揮救治效果。我們這門專精於此,實際上是為了疏導體內鬱積的氣血、消除阻礙經絡的病邪。

例如使用鉤法,首先要確認哪裡的皮膚、肌肉、筋膜是浮在表面的,可以鉤,哪些地方不能鉤,鉤的手法也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。至於割法,適用於土、金部位,像是患有攀睛(眼翳)、雞冠蜆肉(翼狀胬肉)、魚子石榴(結膜囊腫)等症狀的人。眼角的大眥頭處有一塊紅肉,那是心臟精華所在,如果誤割,會造成大量出血,導致失明,或是體質虛弱、燥熱、濕氣過重,因而引發風邪,必然會導致潰爛、漏液,甚至乾枯凹陷。如果是風輪肉(角膜)被侵蝕,用鉤法治療後就可以用割法。

如果眼部的絲血(血管)被厚厚的瘀血覆蓋,可以稍微剔除外面的髒污瘀血和凸起的部分。若是貼在眼球上的淺層障礙,要耐心磨擦清洗,自然會消退。如果性急想要快速處理,恐怕會使眼內液體流出,眼珠破裂。針法是治療內障(白內障)、撥正翻轉的眼皮、刺破痰核(淋巴結),以及開啟經絡、導引氣血的砭石和艾灸針法,這些在本症的相關論述中都有詳細說明,這裡不再一一列舉。至於烙法,只能治療殘餘風邪、眼弦潰爛等久治不癒的疾病,輕微的病症也不需要使用。如果障礙屬於血分問題,割除後又長出來,務必用火烙來斷絕它才能平復,而且烙法還能止血,避免陰液流失。

如果在黑眼珠和白眼珠之間,千萬不能使用這些方法。總之,這四種方法雖然效果快速,但必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。要做到心細膽大、手法準確、力道到位,才能盡量避免傷害。術後要根據病情用藥,如果想要補益或瀉泄,要根據各臟腑的狀況來調整,否則會導致氣散血瘀,剜肉成瘡,即使今天能看見光明,不久後還是會變成頑疾。到那時候,就算龍樹、華佗再世,就算使盡黃帝九針的技術,也無能為力了。唉!要謹慎啊!

2. 五行邪正致病暨虛實傳染統論

醫科之事,惟目症治最繁。一以貫之,五行生剋、內外感傷而已。第傷於內者必達於外,感於外者必傳於內,一傳再傳,一達再達,則陰陽錯亂,五行雜見,外感者幾為內傷,內傷者幾為外感,生者等於克,克者等於生。

專於斯者猶不能辨其精微,彼獵涉方書,安望其舍此無辜、伐彼有過,認真於虛、實、賊、微、傳、並、自、合之病者哉!夫所謂虛、實、賊、微、傳、並、自、合者,蓋天地生人,稟賦大異,情好各殊。子國子曰: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

惟其不同,以故憂愁思慮傷乎心,積為伏梁;形寒飲冷傷乎肺,積為息賁;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傷乎肝,積為肥氣;飲食勞倦傷乎脾,積為痞氣;久坐濕地,強力入水傷乎腎,積為奔豚。種種人慾,難以筆罄,此無病而致其病也。此所謂飛蛾撲火,自焚其身,豈蠶以絲、象以齒故也。

況且陰陽戾氣,無時無之,此中人最易相犯,今既已犯耳,自然各從其屬而加甚,乃發為中風、傷暑、中痰、傷寒、中濕之五邪。五邪之來,又當有別,蓋從前來者為實邪,從後來者為虛邪,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,從所勝來者為微邪,自病為正邪。如心火,因肝木之邪所致,火生於木是從後來。

火中有木,木能剋土,無土則水至而致火,故曰虛邪;因脾土之邪所致,土生於火,是從前來。火中有土,水不能至而火無懼憚矣,故曰實邪;因腎水之邪所致,水能剋火,是從所不勝來。既不能勝,勢必為禍,故曰賊邪;因肺金之邪所致,火能刑金,是從所勝來。勝應不能為害,然有反克之理,故曰微邪;心火自炎,無他邪相干,故曰正邪。

假令心病由中風得之為虛邪,色當赤。何以言之?肝主色,入心為赤,入脾為黃,入肺為白,入腎為黑,自入為青。肝邪入心,故知色赤也。其病身熱,脅下滿痛,其脈浮大而弦;中痰得之為實邪,當喜苦味。脾主味,入心為苦,入肺為辛,入腎為咸,入肝為酸,自入為甘。

其病身熱體重,譫語,四肢不收,其脈浮大而緩;傷寒得之為微邪,當譫言妄語。肺主聲,入心為言,入肝為呼,入脾為歌,入腎為呻,自入為哭。其病身熱,洒洒惡寒,甚則喘咳,其脈浮大而澀,中濕得之為賊邪,當汗出不止。腎主液,入心為汗,入肝為淚,入脾為痰,入肺為涕,自入為唾,一曰自入為精。

其病身熱,小腹痛,足脛寒而逆,其脈沉緩而大;中暑得之為正邪,當惡焦臭。心主臭,入腎為腐,入肝為臊,入脾為香,入肺為腥,自入為焦。其病身熱而煩,或心痛,其脈浮大而數;此經與彼經齊病曰合;一經、二經病,一經罷而一經加甚曰並;傳即五邪往來;自乃正邪別名,自我、因他,圓融昭鑑。病雖變幻萬端,亦有以宰制之法,此上工所以知將來而治未病也。

是故古人立言垂訓,制方療病,有病源即有病症、有病名。後人顧名思義,援症投藥若合符節,何莫非造化樞紐。但其理深不易窮,博而難約,無以豁淺人之胸次,故名家醫集具在,蛛網塵封,從來未有翻閱到底者。愚妄以意逆志,始以論說,繼以詩詞,以圖象以註釋,有不能言語形容者,必旁求曲喻,務使傷感淺深,病症內外,悉寓於短章尺幅之中,一覽瞭然,不遺余蘊,不生厭瀆而後已。蘇子曰:惟求疾愈,何必困醫,意在是也。

若夫心病者愈在季夏,季夏不愈,甚於冬,冬不變,持於春,起於夏。又病在心,戊己愈,戊己不愈,加於壬癸,壬癸不變,持於甲乙,起於丙丁者流,此經所謂邪氣之客於身也,以勝相加,至所生而愈,至所不勝而甚,至所生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。亦五行生剋之理,乃症治後一著事,專於斯者,又不可不知此也。

已上諸說,舉心為例,余可類推,非先主而後臣也。其臟如此,其腑可知,非重臟而薄腑也。篇中虛實二字,須毋執著,尤不可輕易放過。經曰:必先度其形之肥瘠,以調其氣之虛實,此以形體別虛實也;又曰:邪氣盛則實,形氣奪則虛,此以邪正別虛實也;以飲食言,曰: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;以血脈言,曰: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;至云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留而不行,其病則實。分疏到此,無隱不彰矣。

進而論之,實者邪實,虛者正虛。邪虛正實,邪實正虛何則?夫人真元不虧,邪何能入,即入亦不甚深,略用清和之品,其病立退。凡用大熱大寒之劑者,皆正氣素虛而邪氣暴實也。若虛實只從前後來論,則百病但有傳與,而無自受耳。若虛實壹作氣血衰旺看,則百病但有內傷而無外感耳。

且虛必議補,邪虛正實,早用恐養奸貽患;實必須瀉,邪實正虛,數進恐喜攻增氣。諺曰:實實損不足,虛虛益有餘,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池,其機如此。即就此機而參之,思過半矣。嗚乎!醫者意也,藥者卻也。卻病之方,不外補瀉,得醫之意,無非虛實,能知虛實,定以補瀉,醫事盡之矣。

更不必陰陽五行,一以貫目症之繁。

白話文:

醫學這門學問,最複雜的部分在於診斷與治療各種病症。歸根究底,所有疾病都不離五行的相生相剋以及內外因素導致的傷害。但身體內部的傷害最終會在外部顯現,而外部環境影響也會傳導至身體內部,這種相互傳導與影響反覆進行,便會導致陰陽失調,五行混亂,原本由外界引發的疾病可能被誤認為是身體內部的問題,反之亦然,生剋關係也可能被混淆。

專注於醫學的人尚且難以精確辨別這些細微差異,那些只是粗略閱讀醫書的人,怎能期待他們能準確判斷病情的真假、強弱、傳導、同時發生、自身發病還是綜合發病呢?所謂的真假、強弱、傳導、同時發生、自身發病、綜合發病,指的是人的天賦和喜好存在巨大差異。《子國子》曾說:人心的不同,就像面孔的多樣性一樣。

因為個體的差異,憂慮和思考會傷害心臟,長時間積累會導致潛伏的疾病;寒冷的形態和冷飲會傷害肺部,積累會形成呼吸困難;憤怒和氣逆上行會傷害肝臟,積累會導致肝氣旺盛;過度飲食和勞累會傷害脾臟,積累會形成消化不良;長期坐在濕地上或強迫自己進入冷水會傷害腎臟,積累會導致下肢浮腫。各種人的情緒和慾望難以一一列舉,這是在沒有疾病情況下導致疾病的過程。這就像是飛蛾撲火,自焚其身,並非因為蠶吐絲或象牙而滅亡。

此外,陰陽不調和的氣候隨時存在,人們最容易受到影響。一旦感染,自然會根據自身的特質加重病情,進而表現為中風、中暑、中痰、感冒、濕氣侵襲等五種邪氣。這五種邪氣的來源各有不同,從前方來的是實邪,從後方來的是虛邪,從剋制自己的來源是賊邪,從自己能剋制的來源是微邪,自身發病是正邪。

例如,心臟的疾病如果是由肝臟的問題引起,屬於從後方來的邪氣。因為火生於木,這是從後方來的。如果是由脾臟問題引起,則是從前方來的實邪。因為土生於火,這是從前方來的。如果是由腎臟問題引起,則是從剋制自己的來源的賊邪。因為水能剋火,這是從剋制自己的來源來的。如果是由肺部問題引起,則是微邪。因為火能剋制金,這是從自己能剋制的來源來的。如果是心臟本身發病,則是正邪。

假設心臟疾病是由中風引起的虛邪,皮膚顏色應該呈紅色。為什麼這樣說?因為肝臟主管顏色,進入心臟會呈現紅色,進入脾臟會呈現黃色,進入肺部會呈現白色,進入腎臟會呈現黑色,進入肝臟會呈現青色。由於肝臟的邪氣進入心臟,所以知道皮膚顏色會呈紅色。患者可能會有身體發熱,脅下滿痛,脈搏浮大而弦。

中痰引起的疾病屬於實邪,患者可能偏好苦味。脾臟主管味道,進入心臟會呈現苦味,進入肺部會呈現辛辣味,進入腎臟會呈現鹹味,進入肝臟會呈現酸味,進入脾臟會呈現甜味。

傷寒引起的疾病屬於微邪,患者可能會出現胡言亂語。肺臟主管聲音,進入心臟會表現為說話,進入肝臟會表現為呼喊,進入脾臟會表現為唱歌,進入腎臟會表現為呻吟,進入肺臟會表現為哭泣。

中濕引起的疾病屬於賊邪,患者可能會持續出汗。腎臟主管體液,進入心臟會表現為出汗,進入肝臟會表現為眼淚,進入脾臟會表現為痰,進入肺部會表現為鼻涕,進入腎臟會表現為唾液。

中暑引起的疾病屬於正邪,患者可能會討厭燒焦的氣味。心臟主管氣味,進入腎臟會表現為腐爛的味道,進入肝臟會表現為臊味,進入脾臟會表現為香味,進入肺部會表現為腥味,進入心臟會表現為燒焦的氣味。

當兩條經絡同時患病,稱之為合病;當一條經絡患病,另一條經絡的病情加重,稱之為並病;傳病指的是五邪之間的相互影響;自病則是正邪的另一種稱呼,源自自身或他人,全面理解這一切。雖然疾病變化萬千,但仍有一定的方法來控制,這就是高明醫生能夠預測疾病發展並提前治療的原因。

因此,古人留下智慧的教誨,制定治療方案,每種疾病都有其病因、病症和病名。後人根據病名理解其意義,根據病症使用相應藥物,就像符節的契合,這一切都是自然界運轉的關鍵。然而,這些道理深奧難以窮盡,廣泛而難以簡化,無法開闊普通人的心胸。因此,儘管名家的醫學著作依然存在,卻被蛛網塵封,從未有人真正閱讀完畢。我試圖揣測古人的意圖,首先以論述的形式開始,接著用詩詞和圖像加以說明,對於無法言語描述的概念,必定會尋找比喻,力求讓讀者對病情的輕重、病症的內外有一個全面的理解,一目瞭然,不留疑問,不會感到厭倦或褻瀆,直到完全理解。蘇子曾經說過:只要能夠治癒疾病,何必困擾醫生,意思正是如此。

例如,心臟疾病通常在季夏時節得到治癒,如果季夏時節未能痊癒,病情會在冬季加重,如果冬季病情沒有變化,則會在春季保持穩定,並在夏季康復。疾病在心臟,如果戊己日可以痊癒,如果戊己日未能痊癒,病情會在壬癸日加重,如果壬癸日病情沒有變化,則會在甲乙日保持穩定,並在丙丁日康復。這是經典中所描述的邪氣在身體中的影響,當剋制的元素加入時,疾病會在相生的季節痊癒,在相剋的季節加重,在相生的季節保持穩定,並在相應的位置康復。這也是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,是治療疾病的最後一步,專注於醫學的人必須瞭解這一點。

以上所述,以心臟疾病作為例子,其他疾病可以類推,並非先考慮主要器官再考慮次要器官。對於臟腑也是如此,並非重視臟器而忽視腑器。在文章中提到的「虛實」二字,我們不能固執地堅持某種觀點,也不能輕易忽略。經典中提到:必須先衡量患者的體型胖瘦,以調整氣的虛實狀態,這是通過體型區分虛實的方法;另外,經典還提到:邪氣旺盛則屬實,正氣減弱則屬虛,這是通過邪氣和正氣區分虛實的方法;從飲食角度來說,食物充足則氣旺盛,食物缺乏則氣虛弱;從血脈角度來說,脈搏強勁則血旺盛,脈搏微弱則血虛弱;至於邪氣聚集的地方,正氣必然虛弱,邪氣停留不動,疾病就屬於實證。分析到這裡,已經無所隱藏,一切都清晰明瞭。

進一步探討,實證是指邪氣實,虛證是指正氣虛。邪氣虛而正氣實,或者邪氣實而正氣虛,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一個人的真元氣如果不受損,邪氣怎麼可能侵入,即使侵入也不會太嚴重,稍微使用一些清和的藥物,疾病就會迅速消退。凡是在治療中使用極熱或極寒藥物的案例,都是因為正氣本來就虛弱,而邪氣突然變得強烈。如果僅僅從前後順序來討論虛實,那麼所有的疾病似乎只有傳導,而沒有自身感受。如果將虛實視為氣血的盛衰,那麼所有的疾病似乎只有內傷,而沒有外感。

然而,對於虛證,必須考慮補充,但如果邪氣虛而正氣實,過早補充可能會養成病根,留下後患;對於實證,必須考慮排泄,但如果邪氣實而正氣虛,頻繁排泄可能會導致氣血更加虛弱。有句俗語說:實證再用實證的藥物會損害身體,虛證再用虛證的藥物會加重病情,就像盲人在黑夜中騎著瞎馬,靠近深淵,危險程度可想而知。理解這種危急情況,對於治療疾病來說非常重要。唉!醫學是一門藝術,藥物是一種工具。消除疾病的手段不外乎補充和排泄,理解醫學的精髓,無非是判斷虛實。能夠辨別虛實,才能正確選擇補充或排泄,醫學的核心也就在此。

不必再談論陰陽五行,只需貫徹應用於各種複雜的病症診斷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