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2)

1. 暑火燥熱異同論

暑熱同氣也,昔分為二。燥火異體也,今合為一。李明之曰:靜而得之為傷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。蓋謂閒逸人,偶憩廣亭高榭,為水木陰寒所抑,天氣不伸而傷暑。辛苦人負重勞作,耦耕遠役,火暑迸逐而熱中。王安道以靜得者即是陰症,非暑也。邵行甫曰:暑與熱同氣而異名,大概謂日中火烈,行人趲程,未能便食,口體如燒,卒然昏蹶,不省人事,為中暍,名中熱亦可也。

素封家無長幼,寒暄皆不能耐,甫入夏即池水亭閣安其身,沉李浮瓜爽其口,晝則環冰揮扇,夜臥以竹簟藤床,炎蒸不來,清風滿座,內有伏陰,外受涼氣,汗不出則陰愈入而陽愈不發,一時昏暈,寒熱交作,嘔吐腹痛,乃夏月感寒,不可執暑令之說,而用治暑之劑也。三說行甫為優,安道次之。

愚意大暑流行,無所不至,縱涼以冰扇水石,終不到凜冽地位,且外寒所遏,暑火不伸,則寒為標,熱為本,只先以輕清散其表,繼以涼平清其里,終以辛甘溫遂其初,無不愈者。若便名陰症,名感寒,一用辛熱之物,亦已過矣。神靜陰生,形役陽亢。生陰者,臟腑天成之火,真火也。

亢陽者,物欲過極,擾亂逆郁,臟腑之火迭起,名曰五志之火,邪火也。天成之火生生不已,五志之火乃能為病。火分邪正,燥一於虛。經曰:諸澀枯涸,皴揭幹勁,皆屬於燥。河間曰:風、熱、火,同陽也;燥、濕、寒同陰也。第燥金雖屬秋陰,而異於寒濕,反同其風熱。

東垣曰:飢飽勞役損傷臟氣,及食辛熱厚味,助火耗血,致真陰虧少,便難燥結。然亦有風熱陰陽,臨事當分別主治。如火盛風生,風能勝濕,風燥也。風勝生熱,耗其津液,熱燥也。陽實陰虛,丙火熬干癸水,陽燥也。風勁清肅,燥氣入里,出於皮膚,陰燥也。若夫內外發熱,暑、火、燥皆有之,望、問不得其情,須徵以診切。

客感風寒發熱,脈浮緊,頭痛鼻涕,明知其熱在外,汗之而已。內傷飲食發熱,脈滑數,胸滿噫氣,明知其熱在內,消導則安。熱發脈無神力,四肢倦怠,有汗,不惡寒,此勞損表裡虛症,補養自退。陽虛發熱,不任風寒,自汗,脈浮濡或大而無力。陰虛發熱,脈數而微芤或澀小,多作於午後。

鬱熱者,手足心熱,肌膚不甚熱,熱不伸越也。煩熱者,即虛煩躁熱也。癆熱者,其熱在骨,骨蒸熱是也。總而言之,熱有虛有實,虛者燥,實者火也。熱有中有發,中自外來,發由內出,雖欲合之,焉得而合之。暑熱之中人,發於症為火,是暑即火、火即暑也。火威之炎烈,冷物近之必熱,是燥即火、火即燥也,雖欲分之,焉得而分之。

嗟夫!暑火燥熱,體氣異同如此,昔分今合,固在圓機者默相商榷也。故諺有之曰:後之視今,猶今視昔,此合彼分,是二是一。

白話文:

關於暑、火、燥、熱的異同,古人將暑熱視為同類,分為兩種;將燥火視為異類,現在則將其合為一類。

李明之認為:靜態時感受到的稱為傷暑,動態時感受到的稱為中熱。這意思是說,閒適的人,偶爾在涼亭高閣休息,因水邊樹木陰涼寒冷所抑制,導致體內陽氣無法伸展而傷暑;而辛勞的人,負重勞動,耕作遠行,火熱之氣侵入體內而中熱。王安道認為靜態感受到的其實是陰症,並非暑邪。邵行甫則認為,暑與熱本質相同但名稱不同,通常指的是在烈日下趕路,來不及進食,導致身體發熱如焚,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,這種情況稱為中暍,也叫做中熱。

有些富貴人家不論老少,都無法適應寒冷或炎熱,剛入夏天就躲在池塘邊或涼亭裡,吃著冰鎮水果,白天用冰塊和扇子降溫,晚上睡在竹蓆藤床上,避免炎熱侵襲。這種環境下,體內潛藏陰寒之氣,又受涼氣侵襲,汗液無法排出,導致陰氣更加深入,陽氣無法發散,一時之間出現頭暈、寒熱交替、嘔吐腹痛等症狀。這是因為夏天感受了寒邪,不能只用治療暑熱的藥物。在這三種說法中,邵行甫的解釋最為恰當,王安道次之。

我認為,大暑時節,暑氣無處不在,即使利用冰塊、扇子等降溫,也無法達到極度寒冷的程度。且外感寒邪,會使暑熱無法發散,導致寒為表象,熱為根本。治療時應先用輕清的藥物發散體表,再用涼性平和的藥物清理體內,最後用辛甘溫補的藥物使陽氣舒暢,這樣就能痊癒。若直接將其視為陰症或感寒,使用辛熱藥物就過於急躁了。精神安靜則陰氣自生,勞動過度則陽氣亢奮。所謂生陰,是指臟腑自然產生的火,是真火。而亢奮的陽氣,則是因為慾望過多,擾亂臟腑之氣,使臟腑之火迭起,稱為五志之火,是邪火。自然產生的真火能生生不息,而五志之火則會導致疾病。火分正邪,而燥主要表現為虛症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乾澀、枯竭、皮膚乾燥開裂等症狀,都屬於燥。河間學派認為:風、熱、火同屬陽,燥、濕、寒同屬陰。雖然燥屬秋天的陰氣,但與寒濕不同,反而與風熱相似。

東垣學派認為:飢餓、飽食、勞累等損傷臟腑之氣,以及食用辛辣肥膩的食物,會助長火氣,耗損血液,導致真陰虧損,容易出現乾燥便秘。然而,燥也有風熱陰陽之分,治療時應仔細辨別。如火盛生風,風能勝濕,則為風燥;風勝生熱,耗損津液,則為熱燥;陽盛陰虛,陽火將陰液熬乾,則為陽燥;風勢強勁、肅殺,燥氣侵入體內,從皮膚表現出來,則為陰燥。內外皆發熱時,暑、火、燥都有可能導致,單靠望診、問診無法確診,必須通過切脈來診斷。

外感風寒發熱,脈象浮緊,伴有頭痛、流鼻涕,這是熱在體表,發汗即可。內傷飲食發熱,脈象滑數,胸悶、噯氣,這是熱在體內,消食導滯即可。熱發時脈象無力,四肢倦怠,有汗,不畏寒,這是勞損導致的表裡虛症,需要補養才能恢復。陽虛發熱,不能耐受風寒,自汗,脈象浮濡或大而無力;陰虛發熱,脈象數而微弱或細澀,多在午後發作。

鬱熱,表現為手足心熱,皮膚不很熱,熱無法發散。煩熱,指虛煩躁熱。癆熱,其熱在骨,如骨蒸潮熱。總而言之,熱有虛實之分,虛熱表現為燥,實熱表現為火。熱有從外而來的,也有從內而發的。外來的可以歸為一類,內發的可以歸為一類。暑熱侵入人體,表現為火,所以說暑就是火,火就是暑。火的威力強大,冷物靠近也會變熱,所以說燥就是火,火就是燥,想要將它們分開,實在難以做到。

唉!暑、火、燥、熱,它們的本質和性質的差異如此之大,古人將它們分開,現在又將它們合在一起,這種差異需要醫者靈活變通、仔細探討。所以俗話說:後人看現在,就像現在看過去,有些看起來相同,有些看起來不同,這才是醫理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