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4)

1. 益黃散二十二

橘皮(一兩),青皮(三錢),丁香(二錢),訶黎勒,甘草(五錢)

白話文:

橘皮(6 公克),青皮(1.8 公克),丁香(1.2 公克),訶黎勒,甘草(3 公克)

小兒面黃睛黃,食不化,及滑腸頤滯,主此方。

胃主受納,脾主消磨,今能納而不能化,責脾虛。滑腸者,腸滑而飧泄也。頤滯者,頤頜之下多涎滯也。面黃睛黃,皆土弱不能攝水之象。火能生土,故用丁香;甘能補土,故用甘草;澀能止滑,故用訶子;及青橘二皮,取渠快膈平肝,能抑其所不勝爾。

白話文:

胃主負責的是接受和容納食物,脾臟則負責消化和吸收,現在病人的情況是能進食,卻不能消化,這應歸咎於脾臟虛弱。滑腸是指腸道滑利而導致腹瀉。頤滯是指頤頷之下有很多黏涎積滯。臉色及眼睛呈黃色,都是脾臟虛弱,無法攝納水液的表現。火能生土,因此用了丁香。甘性藥味能補益脾臟,所以用了甘草。澀能止滑,因此用了訶子。另外還有青皮和橘皮,是用來條順胸膈,平降肝氣,能夠抑制脾臟不能勝任的功能。

詩曰:益黃青陳橘,丁香訶黎勒,小兒脾氣虧,甘草同調燮。

上症還須理中等方,此散恐不合式,學者審諸。

2. 升陽益胃湯二十三

白話文:

人參:

  • 補氣、生津、益智、健脾。

白朮:

  • 健脾、化濕、止瀉。

茯苓:

  • 健脾、寧心、益氣、利水。

甘草:

  • 補氣、健脾、益氣、清熱、解毒。

橘皮:

  • 行氣、化痰、健脾、燥濕。

半夏:

  • 化痰、止嘔、降逆。

黃耆:

  • 益氣、固表、生肌、補虛。

羌活:

  • 散寒、勝濕、鎮痛。

獨活:

  • 散寒、勝濕、祛風、止痛。

防風:

  • 散寒、解表、明目。

柴胡:

  • 疏肝、解鬱、退熱、止痛。

黃連:

  • 清熱、燥濕、瀉火、解毒。

白芍:

  • 養血、柔肝、止痛。

澤瀉:

  • 利尿、祛濕、除煩、清熱。

風熱不制之證,當從涼散。服之反體重節痛,口乾無味,二便失常,飲食不化,灑淅惡寒。此蓋脾胃虛衰,不能鼓盪陽氣,榮渥水木。致濕淫於內,體重節痛,飽悶不嗜食,而食亦無味。甚則陰勝濕愈盛,故灑淅惡寒,大便瀉下。久濕乃生熱,故口苦舌乾,小便秘結。是方異攻散,中虛濕淫之主藥也,羌、防、柴、獨除濕痛而升清,半夏、連、澤熯濕熱而降濁,更有黃耆之助陽,芍藥之理陰,則散中有補,發中帶收,脾胃互益矣。如中病,除連、澤、羌、獨活,加砂仁當歸為妙。

白話文:

如果風熱之證未能及時制止,就應該採用涼散的方法進行治療。但服藥後出現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口乾無味、大小便失常、飲食不化、畏寒怕冷等症狀。這是由於脾胃虛弱,不能鼓動陽氣,滋養水木。導致濕邪內生,出現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飽腹感不思飲食,即使進食也感到無味。嚴重時,陰勝濕邪更盛,所以畏寒怕冷,大便瀉下。濕邪時間久了就會化熱,所以口苦舌乾,小便祕結。這個方劑具有活血通絡、祛風散熱、化濕降濁的功效,是治療中虛濕淫的主要藥方。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獨活可以祛除濕痛,升發清陽之氣;半夏、連翹、澤瀉可以清熱化濕,降濁除濕;再輔以黃耆益氣助陽,芍藥養陰調和,這樣既有散風熱的作用,又有補益脾胃的功效,發散中帶有收斂的作用,脾胃互相滋益。如果病情較輕,可以去除連翹、澤瀉、羌活、獨活,加入砂仁、當歸,效果更好。

詩曰:升陽益胃只參耆,術草柴苓夏橘皮,白芍黃連防有礙,獨羌活澤用何為。

3. 培元散二十四

山楂,神麯,麥芽半夏砂仁(各一兩),橘皮蒼朮甘草白芷藿香厚朴,芎藭,香附,紫蘇(各五錢)

白話文:

山楂、神曲、麥芽、半夏、砂仁(各一兩),橘皮、蒼朮、甘草、白芷、藿香、厚朴、芎藭、香附、紫蘇(各五錢)

胃土,人身之坤元也。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,《易》不云乎!然資生固有養生之術,而養生不無傷生之患。此醫藥、稼穡所以並垂於世而弗廢也。今小兒因食致積,挾食轉疳,市人一竟意伐木,鑿柄方圓不合,徒自災及坤元、眷行秋令,生生之機蕩然爾。

白話文:

胃就好比人體的坤元。坤元是多麼偉大!萬物都依靠它而產生。《易經》不是說:「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」嗎?然而,要使人體正常運轉,就必須養生,但養生的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傷害身體的因素。因此,醫藥和稼穡這兩種行業才得以同時存在於世界上而不會被廢除。如今,小孩因為飲食而導致積食,積食轉化成疳積,市面上的販夫走卒為了謀生,一意伐木,製作的柄方圓不合,徒然地危害了自己的坤元,秋令生氣旺盛,生生不息的機制也因此而消散。

上方山楂、神麯、麥芽、橘皮,銷宿汙而進香稻;砂仁、半夏、蒼朮、甘草,焊寒濕而理虛痰;白芷、藿香、厚朴疏氣結也,氣不足加人參白朮,有餘加黃連;芎藭、香附、紫蘇行氣滯也,血不足加黃耆當歸,有餘加丹皮。夫如是,則神恬清爽,不治目而目治矣。爰就其才質以名曰培元。

白話文:

山楂、神曲、麥芽、橘皮,能消除宿積的穢物,促進香稻的消化吸收;砂仁、半夏、蒼朮、甘草,能溫暖寒濕,調理虛痰。白芷、藿香、厚朴,能疏散氣滯。氣虛的,可以加入人參、白朮;氣盛的,可以加入黃連。芎藭、香附、紫蘇,能行氣止滯。血虛的,可以加入黃耆、當歸;血盛的,可以加入丹皮。這樣,人的精神就會舒暢清爽,不治眼睛的疾病,眼睛的疾病也會不治而愈。根據這些藥物的性能,將這個方劑命名為「培元」。

詩曰:培元藿芷又山楂,橘樸蒼芎麥子芽,草草釀成香麴酒,砂人半夏醉蘇家。

4. 保和丸二十五

(懷山藥打糊為丸,麥芽湯下;加白朮二兩,名大安丸,治同)

白話文:

將懷山藥打成糊狀做成丸劑,用麥芽湯送服;加入二兩白朮,稱為大安丸,用於治療相同的疾病。

山楂肉(二兩),六神麯,半夏茯苓(各一兩),萊菔子橘皮連翹(各五錢)

白話文:

山楂肉(80公克),六神麯,半夏,茯苓(各40公克),萊菔子,橘皮,連翹(各20公克)

飲食內傷,令人惡食及腹痛泄瀉,痞脹,噯酸,此方主之。

經曰: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故飲食過其分量,則脾胃受傷,不能運化穀氣,積為前證。詳考五味相制,酸勝甘,腐勝焦,苦勝熱,香勝腐,燥勝濕,淡勝飲,利勝滯。故用山楂之酸,以消肥甘。用神麯之腐,以化焦炙。解鬱熱須連翹之苦,闢腐穢藉橘皮之香。半夏辛烈,燥濕土也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:陰的五個部位,會因為五味而受傷。因此飲食超過其應有的分量,就會損傷脾胃,不能運輸和轉化穀氣,積聚起來就形成了前面說的這些症狀。仔細研究五味之間的制約關係,酸味勝過甘味,腐味勝過焦味,苦味勝過熱味,香味勝過腐味,燥味勝過濕味,淡味勝過飲味,利味勝過滯味。因此採用山楂的酸味,來消除肥甘。採用酒麴的腐味,來化解焦炙。疏散鬱熱需要連翹的苦味,除去腐穢藉助橘皮的香味。半夏辛烈,乾燥濕土。

茯苓淡潔,利水飲也。萊菔之利行食滯,白朮之辛甘香溫,總勝五味,自然五宮大安,臟腑太和之氣,於以保和云。

白話文:

茯苓藥性平和純淨,有益於水液運行,有助於利尿。萊菔有利於消化食物積滯,既有辛味又能平肝,白朮的辛、甘、香、溫和,勝過其他五味,自然使五臟安定,臟腑和氣則能保身體健康。

詩曰:保和苓曲山楂肉,橘夏連翹子萊菔,大安一味白朮加,消中兼補放心服。

5. 七味白朮散二十六

四君子加木香藿香、乾葛。

中氣不和,肌熱泄下,此方主之。

中氣者,脾胃之氣也,虛則不和。不和則熱作,而泄瀉時下,虛者補之於甘,故用四君。熱者沉之以清,故用乾葛。不和者,醒之以香,故用藿、木香。

白話文:

中氣,也就是脾胃之氣,虛弱則不調和。不調和就會產生熱氣,導致腹瀉,虛弱的就要用甘味補中氣,因此用四君子湯。而有熱就要用清涼的藥來壓制,因此用乾葛。不調和的,就要用香氣來醒,因此用藿香和木香。

詩曰:七味白朮散,四君加木藿,乾葛用何為,肌熱泄時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