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14)
卷之三 (14)
1. 益黃散二十二
橘皮(一兩),青皮(三錢),丁香(二錢),訶黎勒,甘草(五錢)
小兒面黃睛黃,食不化,及滑腸頤滯,主此方。
胃主受納,脾主消磨,今能納而不能化,責脾虛。滑腸者,腸滑而飧泄也。頤滯者,頤頜之下多涎滯也。面黃睛黃,皆土弱不能攝水之象。火能生土,故用丁香;甘能補土,故用甘草;澀能止滑,故用訶子;及青橘二皮,取渠快膈平肝,能抑其所不勝爾。
詩曰:益黃青陳橘,丁香訶黎勒,小兒脾氣虧,甘草同調燮。
上症還須理中等方,此散恐不合式,學者審諸。
白話文:
益黃散這帖藥方,包含橘皮一兩、青皮三錢、丁香二錢、訶黎勒和甘草各五錢。
這帖藥方主要治療小兒臉色發黃、眼睛發黃、消化不良、腹瀉不止和下巴口水過多的症狀。
胃負責接納食物,脾負責消化磨碎食物。現在能吃卻不能消化,是因為脾虛弱。所謂腹瀉不止,是指腸子太滑導致大便稀溏。所謂下巴口水過多,是指下巴和臉頰下方積聚太多口水。臉色和眼睛發黃,都是脾胃虛弱,無法控制水液的表現。火能生土,所以用丁香溫補脾土;甘味能補脾土,所以用甘草;澀味能止瀉,所以用訶子;加上青皮和橘皮,取它們疏通胸膈、平肝的作用,能抑制脾土無法克制的水濕。
有詩說:益黃散用青皮、陳皮和橘皮,加上丁香和訶黎勒,小兒脾胃虛弱,用甘草一同調理。
以上這些症狀,還需要搭配理中湯等其他藥方來治療,這帖散劑可能並不完全適用,學習的人需要仔細斟酌。
2. 升陽益胃湯二十三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橘皮,半夏,黃耆,羌活,獨活,防風,柴胡,黃連,白芍,澤瀉
風熱不制之證,當從涼散。服之反體重節痛,口乾無味,二便失常,飲食不化,灑淅惡寒。此蓋脾胃虛衰,不能鼓盪陽氣,榮渥水木。致濕淫於內,體重節痛,飽悶不嗜食,而食亦無味。甚則陰勝濕愈盛,故灑淅惡寒,大便瀉下。久濕乃生熱,故口苦舌乾,小便秘結。是方異攻散,中虛濕淫之主藥也,羌、防、柴、獨除濕痛而升清,半夏、連、澤熯濕熱而降濁,更有黃耆之助陽,芍藥之理陰,則散中有補,發中帶收,脾胃互益矣。如中病,除連、澤、羌、獨活,加砂仁、當歸為妙。
詩曰:升陽益胃只參耆,術草柴苓夏橘皮,白芍黃連防有礙,獨羌活澤用何為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(升陽益胃湯)裡面的藥材有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橘皮、半夏、黃耆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柴胡、黃連、白芍、澤瀉。
對於風熱病症,應該用清涼疏散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吃了這個方子,反而出現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口乾沒味道、大小便失調、消化不良、發冷怕寒等情況,這表示是脾胃虛弱,無法推動陽氣,滋養身體。這會導致體內濕氣過盛,造成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胸腹飽脹、不想吃東西,即使吃了也沒味道。更嚴重的話,陰氣會勝過陽氣,濕氣更加嚴重,所以會發冷怕寒,大便腹瀉。濕氣久了會產生熱,所以會口苦舌乾,小便不通暢。這個方子不是用來攻散的,而是針對脾胃虛弱、濕氣過盛的主要藥方。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獨活這些藥材能去除濕氣、緩解疼痛並提升清陽之氣;半夏、黃連、澤瀉則能燥濕清熱並使濁氣下降。再加上黃耆來幫助陽氣、白芍來調理陰氣,這樣就能達到在疏散的同時兼顧補益,在發散的同時兼顧收斂,使脾胃互相得益。如果病情好轉,可以去掉黃連、澤瀉、羌活、獨活,加入砂仁、當歸會更好。
總結來說,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提升陽氣、補益脾胃,方子裡面人參和黃耆很重要,還有白朮、甘草、柴胡、茯苓、半夏、橘皮、白芍、黃連、防風等,這個方子的重點是,要慎用澤瀉、羌活、獨活。
3. 培元散二十四
山楂,神麯,麥芽,半夏,砂仁(各一兩),橘皮,蒼朮,甘草,白芷,藿香,厚朴,芎藭,香附,紫蘇(各五錢)
胃土,人身之坤元也。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,《易》不云乎!然資生固有養生之術,而養生不無傷生之患。此醫藥、稼穡所以並垂於世而弗廢也。今小兒因食致積,挾食轉疳,市人一竟意伐木,鑿柄方圓不合,徒自災及坤元、眷行秋令,生生之機蕩然爾。
上方山楂、神麯、麥芽、橘皮,銷宿汙而進香稻;砂仁、半夏、蒼朮、甘草,焊寒濕而理虛痰;白芷、藿香、厚朴疏氣結也,氣不足加人參、白朮,有餘加黃連;芎藭、香附、紫蘇行氣滯也,血不足加黃耆、當歸,有餘加丹皮。夫如是,則神恬清爽,不治目而目治矣。爰就其才質以名曰培元。
詩曰:培元藿芷又山楂,橘樸蒼芎麥子芽,草草釀成香麴酒,砂人半夏醉蘇家。
白話文:
培元散二十四
配方:山楂、神麯、麥芽、半夏、砂仁(各37.5克),橘皮、蒼朮、甘草、白芷、藿香、厚朴、芎藭、香附、紫蘇(各18.75克)
脾胃是人體的根本。脾胃的重要性,就像大地孕育萬物一樣,這是《易經》所說的道理!然而,有了滋養生命的方法,也可能會有傷害生命的問題。因此,醫療和農業都是為了在世間並存而不被廢棄的。現在的小孩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積食,積食久了就會變成疳積。有些庸醫不問病因,就胡亂下藥,就像亂砍樹木、亂鑿器具,結果反而傷害了脾胃,使得脾胃功能像秋天一樣衰敗,生機也就消散了。
這個處方中的山楂、神麯、麥芽、橘皮,可以幫助消化,清除積存的食物,促進食慾;砂仁、半夏、蒼朮、甘草可以去除寒濕,調理虛弱的痰;白芷、藿香、厚朴可以疏通氣機鬱結,如果氣虛就加人參、白朮,氣盛就加黃連;芎藭、香附、紫蘇可以行氣,消除氣滯,如果血虛就加黃耆、當歸,血盛就加丹皮。這樣一來,精神就會變得舒暢清爽,即使不針對眼睛治療,眼睛也會好轉。因此,根據這個藥方的功效,我將它命名為「培元」。
有詩為證:培元散用藿香、白芷和山楂,加上橘皮、厚朴、蒼朮、芎藭、麥芽,再用甘草、神麯製成藥酒,加入砂仁、半夏,紫蘇也來湊熱鬧。
4. 保和丸二十五
(懷山藥打糊為丸,麥芽湯下;加白朮二兩,名大安丸,治同)
山楂肉(二兩),六神麯,半夏,茯苓(各一兩),萊菔子,橘皮,連翹(各五錢)
飲食內傷,令人惡食及腹痛泄瀉,痞脹,噯酸,此方主之。
經曰: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故飲食過其分量,則脾胃受傷,不能運化穀氣,積為前證。詳考五味相制,酸勝甘,腐勝焦,苦勝熱,香勝腐,燥勝濕,淡勝飲,利勝滯。故用山楂之酸,以消肥甘。用神麯之腐,以化焦炙。解鬱熱須連翹之苦,闢腐穢藉橘皮之香。半夏辛烈,燥濕土也。
茯苓淡潔,利水飲也。萊菔之利行食滯,白朮之辛甘香溫,總勝五味,自然五宮大安,臟腑太和之氣,於以保和云。
詩曰:保和苓曲山楂肉,橘夏連翹子萊菔,大安一味白朮加,消中兼補放心服。
白話文:
(把山藥打成糊做成藥丸,用麥芽湯送服;如果加入白朮二兩,就叫做大安丸,功效相同。)
山楂肉(二兩)、六神麴、半夏、茯苓(各一兩)、萊菔子、橘皮、連翹(各五錢)。
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內傷,會讓人不想吃東西,肚子痛、拉肚子、肚子脹、打嗝有酸味,這個方子主要就是治療這些症狀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陰氣所主的五臟,容易因為五味而受傷。所以飲食超過適當的分量,就會讓脾胃受傷,無法消化食物的精華,累積下來就變成前面的那些症狀。詳細研究五味之間的互相制約關係,酸味能勝過甘味,腐味能勝過焦味,苦味能勝過熱性,香味能勝過腐敗,燥性可以勝過濕性,淡味可以勝過水飲,通利可以勝過阻滯。因此,使用山楂的酸味來消除肥膩甘甜的食物;使用神麴的腐味來消化烤焦的食物;使用連翹的苦味來解除鬱結的熱氣;利用橘皮的香味來消除腐敗的穢氣。半夏辛辣,可以乾燥脾胃的濕氣。
茯苓清淡,可以排除體內的水濕。萊菔子可以通利腸胃,消除食物的積滯,白朮辛甘香溫,總結來說可以勝過五味,自然能夠讓五臟安和,使臟腑的氣機達到平和,所以可以稱作保和。
詩中說:保和丸有茯苓、神麴、山楂肉,加上橘皮、半夏、連翹、萊菔子,大安丸只要再加上白朮一味,就可以消積食又能補養身體,可以放心服用。
5. 七味白朮散二十六
四君子加木香、藿香、乾葛。
中氣不和,肌熱泄下,此方主之。
中氣者,脾胃之氣也,虛則不和。不和則熱作,而泄瀉時下,虛者補之於甘,故用四君。熱者沉之以清,故用乾葛。不和者,醒之以香,故用藿、木香。
詩曰:七味白朮散,四君加木藿,乾葛用何為,肌熱泄時作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七味白朮散,它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,加上了木香、藿香和乾葛這三味藥。
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脾胃之氣不調和,導致身體發熱且腹瀉的病症。
所謂的「中氣」,指的就是脾胃之氣,如果脾胃虛弱,氣機就會不調和。不調和就會產生熱象,進而導致腹瀉。對於虛弱的情況,可以用甘味藥來補益,所以使用四君子湯。對於熱象,可以用清涼的藥來降伏,所以使用乾葛。對於氣機不調和,可以用芳香的藥來疏通氣機,所以使用藿香和木香。
有一首詩這樣說道:「七味白朮散,四君子湯加木香藿香,乾葛的作用是什麼呢?就是用來治療身體發熱且腹瀉的時候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