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5)

1. 花白翳陷十三

黃白嫩花蕊,沿晴歷亂開,爾時才幾瓣,頃刻即雙臺,明月不相照,妖云何處來,伊人看未足,寂寞揀風摧。

此症初起,雙目便赤腫狂痛,畏明生眵,開視青睛沿際,許多白點,儼若扭碎梅李花瓣。瓣色黃而浮大者尤險,一晝夜牽連混合,蔽幔神珠,看之與混睛障相似,卻善長速變,且四圍翳起,中央自覺低陷,甚則翳蝕於內,故名花白翳陷。治療大費神思。意者土盛郁木,木鬱則生火,火盛生痰,痰火交爍,膏液隨傷,乃變無了局。

《瑤函》謂金剋木之禍,真是睡中說夢話耳。速救可以挽回,更須與凝脂症一樣監守,以菊花通聖散一兩,分三次調服,看勢不衰,翌日再進一兩,腫必消,翳亦合減。換治金煎,日二劑,中宵以三黃清熱丸吞四錢。症不反復而漸罷,然後順氣疏肝、清熱化痰,大約盡一季可全瘥。

但終不能如舊。人其毋全責乎醫。

原案:壬申仲冬,一日余左目倏爾奇痛,隨腫而淚多不敢開,入夜右目亦然,如煎如刺眠食俱廢。強起覽鏡,左右風輪沿際,若念珠環繞,知是花白惡症。依前方對病增刪,三旦夕,痛穩減,腫亦消,卻人物罔見。問妻兒,僉曰四周翳大而白,幸瞳神微現黑影,乃以空青石、芙蓉鏡乳調互點,漸漸能視。凡五閱月圓始全瘥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症剛開始發作時,雙眼會紅腫劇痛,怕光且有眼屎,睜開眼睛看,會發現眼球邊緣出現許多白色小點,看起來像扭碎的梅花瓣。這些小點顏色偏黃且浮腫較大時尤其危險,一天之內就會互相牽連混合,遮蔽瞳孔,看起來很像混睛障(一種眼疾),但它變化速度更快,而且周圍的白翳會隆起,中央則感覺凹陷,嚴重的話白翳還會向內侵蝕,所以才叫做「花白翳陷」。治療這種疾病非常耗費心思。我認為這是因為脾土過於旺盛,導致肝木受到壓抑,肝木鬱結就會產生火氣,火氣旺盛又會產生痰,痰火相互煎熬灼燒,導致眼部津液受損,病情就會變得難以收拾。《瑤函》說是金剋木所導致的禍患,實在是毫無根據的胡言亂語。如果能及早治療,還有可能挽回,而且必須像對待凝脂症(另一種眼疾)一樣嚴密監控。可以用菊花通聖散一兩,分三次服用,如果病情沒有減輕,第二天再服用一兩,腫脹一定會消退,白翳也會跟著減少。之後改用金煎湯,一天服用兩次,晚上服用三黃清熱丸四錢。如果症狀沒有反覆發作而逐漸好轉,然後再用藥來疏肝理氣、清熱化痰,大概經過一個季度就可以完全痊癒,但終究無法恢復到原本的樣子。人們也不應該完全責怪醫生。

我自己的案例:壬申年冬天,有一天,我的左眼突然劇痛,接著紅腫、流淚,不敢睜開眼睛,晚上右眼也開始疼痛,像被煎煮或針刺一樣,連睡覺和吃飯都沒辦法。勉強起身照鏡子,發現左右眼球邊緣都像念珠一樣環繞著白點,知道這是花白翳陷的惡性病症。我根據以前的藥方,針對自己的病情增減藥物,三天的時間,疼痛明顯減輕,腫脹也消退了,但是卻看不清東西。問妻子兒女,他們都說我眼睛四周的白翳很大很白,幸好瞳孔還稍微看得見黑影。於是我用空青石、芙蓉鏡乳交替點眼,視力才慢慢恢復。經過五個月才完全痊癒。

2. 蟹睛橫出十四

風流過,風神大損風標挫。風標挫,固所風輪,吹彈得破。瞳仁圓活凝脂可,瘢痕雖在光無墮。光無墮,將就罷了,又愁甚麼。

此症視風輪上有黑珠一顆,周圍膚翳略纏者是。蓋緣暴風客熱暨水衰火炎,醫不合法,致凝脂、黃液、木瘍諸病蝕破青睛,黑睛從破處而出,始如蠅頭,中如蟹睛,甚則橫長如黑豆,故呼上名。軟而不疼,金井但斜未敗,准可許其平復。間有結痂如豆殼,殼落始愈者,然補穿合碎,雖妙手空空,瘢痕終乎不免。

若尖硬痛緊,藥餌再誤,則黑白混一,蟹睛決不能平。不則必裂,青黃疊出。目其隨眇已乎。

蟹睛本醫藥妄亂逼成,一切汗吐下諸法皆用不著。合選和而帶補之方,加五味、棗仁、白芍,徐徐酸斂,日久自然收入。若未經看治,此則木火強盛,脈必浮弦而數,須抑青、瀉青、八正、逐客等潔淨臟腑,然後宜和。宜滋養細心調理,十九無害。

白話文:

這種情況是因為風邪侵襲,導致神氣大傷,原本風神俊朗的樣子也消失了。風神樣貌頹喪,原本應該堅固的黑睛,變得像吹彈可破一樣脆弱。雖然眼珠子仍然圓潤靈動,像凝脂一樣,即使有疤痕,光彩也沒有減弱。光彩沒有減弱,就這樣將就著吧,還擔心什麼呢?

這個病症指的是黑睛上長出一顆黑色的珠子,周圍有薄翳略微纏繞的情況。這大多是因為突然遭受風邪、外來的熱邪,加上體內陰液不足,虛火上炎,如果醫生治療不當,導致原本像凝脂一樣的眼珠子被黃液、木瘍等疾病侵蝕破壞,黑睛就會從破損處跑出來,剛開始像蒼蠅頭那麼大,中間像螃蟹的眼睛一樣,嚴重時會橫向長成像黑豆一樣,所以才叫做這個名字。這種情況是軟的,不會痛,只要瞳孔沒有完全歪斜壞死,就還可以恢復。有時候會結痂,像豆殼一樣,等殼掉了才會好,但即使是高明的醫生,也難免會留下疤痕。

如果黑珠子又尖又硬又痛,而且治療又用錯藥,就會導致黑白眼珠混在一起,蟹睛絕對不可能恢復平整。不然就是破裂,眼珠內青黃色的液體會疊出來,眼睛就會瞎了。

蟹睛這種病大多是醫生胡亂用藥逼出來的,像是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方法都不能用。應該選擇溫和且帶有補益效果的藥方,加入五味子、酸棗仁、白芍,用酸味藥材緩慢收斂,時間久了自然會好。如果還沒有治療過,那表示體內木火太旺盛,脈象一定會浮弦且快,必須先用抑制肝火、瀉肝火、八正散、逐客等藥物來清潔臟腑,然後再用溫和的藥方調理。應該滋養並細心調理,十之八九都沒有問題。

3. 長虹貫日十五

離離赤脈虯絲,出銀海,入水池,縱橫粗細,長短稠稀,昏沉云冉冉,痛緊淚垂垂,若白虹之貫日,類紅線之穿珠。大知水困金無助,致令風狂火益威。

此症乃赤脈虯絲,縱橫粗細,上氣輪而纏風輪,最不易治。蓋水泄金元,風木燥而無制故也。且火盛木焚,風勝木折,雖鬆柏之姿在所不免,況肝膽乎。以故風火合作,赤脈即生,赤脈生則漫睛翳障,熱淚流而痛緊,世謂若白虹貫日之變事焉,因徵其兆、擬其狀而命名云。其絲脈只在氣輪,縱澀緊不爽,及有微淚赤虯者,此目病之常,不足為慮。

即風輪有障,醫者自能研究,茲無庸贅。《內經》謂:赤脈從上下者,太陽病;從下上者,陽陰病;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;從內走外者,少陰病。太陽病宜溫之散之,陽明病宜下之寒之,少陽病宜和之,少陰病宜清之。知此,則生剋制化之理不難體會,用以治人,如鼓應桴也。

遇按赤絲虯脈,風火眼所必有,大小粗細,位無一定,何從分上下而辨內外!只看脈大貫過睛珠,便處導赤散加黃連與服,不應或增障,經久在目,此風熱不制,恐或痼疾,須既濟丸、人參固本丸、百合固金湯,圓融通變而主之,當必有效。

白話文:

眼睛裡的紅色血管像蚯蚓一樣彎曲,從眼白處延伸出來,進入黑眼珠周圍,這些血管有粗有細,有長有短,有密集有稀疏。眼睛昏暗不清,感覺疼痛緊繃,眼淚不停地流。這種情況就像白色的彩虹貫穿太陽一樣,又像紅線穿過珠子一樣。這表示體內的水液不足,金氣衰弱,導致風氣旺盛,火氣也跟著更加強盛。

這種症狀是因為紅色血管像蚯蚓一樣彎曲,這些血管有粗有細,向上蔓延到瞳孔周圍,纏繞著眼球的邊緣,非常難以治療。這是因為體內的水液不足,導致金氣衰敗,風木變得乾燥,失去制衡。而且火氣旺盛會焚燒木氣,風氣太強會折斷木氣,即使是像松柏一樣堅韌的體質也難以倖免,更何況是肝膽呢?因此,風和火相互作用,就會產生紅色的血管,這些紅色的血管會導致眼睛蒙上翳障,熱淚不斷流淌,眼睛疼痛緊繃。世人將這種情況稱為像白虹貫日一樣的變異現象,所以根據它的徵兆、模擬它的形狀而命名。這些紅色的血管只在眼球的邊緣,縱向看來很緊繃不舒暢,如果只是有少量眼淚和微紅的血管,這是眼睛常見的毛病,不用太過擔心。

如果眼球邊緣有障礙,醫生自然會研究治療方法,這裡就不多說了。《內經》中說:紅色的血管從上下延伸,是太陽經的病;從下往上延伸,是陽明經的病;從外向內延伸,是少陽經的病;從內向外延伸,是少陰經的病。太陽經的病適合用溫熱的方法來疏散,陽明經的病適合用清涼的方法來攻下,少陽經的病適合用調和的方法,少陰經的病適合用清熱的方法。了解這些道理,就能掌握生剋制化的原理,用來治療疾病,就像敲鼓一樣應聲而響。

但是,我認為這種紅色的血管就像蚯蚓一樣彎曲,是風火眼必然會出現的症狀,大小粗細、位置都沒有一定,又怎麼能分辨上下內外呢?只要看到紅色的血管很大,貫穿過黑眼珠,就用導赤散加上黃連一起服用。如果沒有效果或障礙加重,長時間存在於眼睛裡,這就是風熱無法控制,恐怕會變成頑疾。必須使用既濟丸、人參固本丸、百合固金湯這些藥,靈活變通地使用,一定會有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