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)

1. 調中益氣湯七

即前方木香易當歸,蒼朮換白朮。

脾陽不調者,常作腸鳴、飧泄、膨脹諸症。脾陰不中者,會有神倦、目暗、言微等事。甘溫能補衰弱,故用參、耆、甘草。苦燥能平敦阜,故用蒼朮、升麻。輕清舉陷下抑鬱,柴胡是已。芬芳闢留中陳腐,橘皮是已。夫陳腐闢,敦阜平,陷下舉,衰弱補,寧復有不益之氣,不調之中乎?於以名湯,諒哉。

飧泄一名腸風。蓋風邪傷人,必入空竅,而空竅唯腸胃為最。風既居於其中,引導之機如順流揚帆,不俟脾之運化,食入即出,以故餐已隨泄。不知者以為脾虛完穀不化,急作長夏寒中、洞泄及冬月飧泄之泄而治。熱劑大補,風益剛勁,有加無已,每至束手無策。其實用此方倍加桂枝,領風從肌表而出,一二劑隨瘥。

再者,肺傷於燥,亦害飧泄,所謂肺移熱於大腸,久為腸闢是也。肺清則泄立止矣。倘想到脾虛,以燥益燥,則一轉為痢,再轉為秘,欲泄不得其泄,奈何?偶有所觸,附註於此,學者記之。本方加五味、芍藥,發中有收,亦名調中。

詩曰:補中益氣許參耆,橘草升柴術與歸,白朮易蒼歸易術,調中益氣又須知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,只是將之前的方子中的木香換成當歸,蒼朮換成白朮而已。

脾陽失調的人,常常會出現腸鳴、吃完就拉肚子(飧泄)、肚子脹等症狀。脾陰不足的人,則會有精神疲倦、眼睛昏花、說話有氣無力等情況。甘溫的藥能補養虛弱,所以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。苦燥的藥能平復腹部脹滿,所以用蒼朮、升麻。輕清的藥能提升下陷的氣機,疏解鬱悶,所以用柴胡。芳香的藥能排除停留在體內的陳腐之氣,所以用橘皮。如果陳腐之氣排除了,腹脹平復了,下陷的氣機提升了,虛弱的體質也補養了,哪裡還會有氣機不順、中焦失調的情況呢?用這個道理來命名這個方子,真是恰當啊。

飧泄又叫做腸風。因為風邪侵入人體,一定會進入空竅,而人體最空的部位就是腸胃。風邪停留在腸胃中,會像順風揚帆一樣加速腸胃蠕動,不等脾胃消化吸收,食物一吃進去就拉出來,所以吃完飯就腹瀉。不明白的人會以為是脾虛導致食物無法消化,就急著用治療長夏季節寒濕或秋冬季節的飧泄的藥方來治療。用熱性藥物大補,反而會使風邪更強,情況越來越糟,常常束手無策。其實只要用這個方子,再加倍桂枝,引導風邪從體表散出,吃個一兩劑就會好。

另外,肺臟受到燥邪傷害,也會導致飧泄,就是所謂的「肺將熱移至大腸,久而久之就形成腸澼(一種腹瀉)」。只要肺氣清肅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如果認為是脾虛,再用燥熱的藥來治療,就會轉為痢疾,再轉為便秘,想拉卻拉不出來,這該如何是好?偶爾有所感觸,順便寫在這裡,希望學習醫理的人能記住。這個方子加五味子和芍藥,能收能散,也可以叫做調中。

總結成詩來說:補中益氣用人參黃耆,橘皮甘草升麻和柴胡,白朮換蒼朮,當歸換木香,這個調中益氣方,你們一定要知道。

2. 全真一氣湯八

地黃,附子(略漂去辣性,用生薑夾扎,蒸極熟),白朮(略漂淨油,蜜炒),五味子,人參,麥門冬(去心),懷牛膝

上方地黃、白朮,先後天首選之品。功專補脾陽腎陰,但性質燥濕不協。妙在五味、麥冬、牛膝引入肺金,則納氣而滋化源,相剋正所以相成。再有人參、附子驅駕藥力,助益真元,自然火交於下,水布於上。既濟之象一得,燥涸偏勝之勢斂矣。誠土中藏陽,水中補火之良方也。

一切虛勞發熱,喘嗽吐衄,服清熱消痰等劑致目赤痛如錐,進此不惟對症,而病本可冀潛除。

詩曰:全真方意本歸藏,朮附人參配地黃,妙入麥冬牛膝味,相生相勝濟坤陽。

白話文:

這帖藥方名為「全真一氣湯」,共用了八味藥材:地黃、附子(稍微處理過以去除辣性,用生薑夾著蒸到極熟)、白朮(稍微處理去除油性,用蜂蜜炒過)、五味子、人參、麥門冬(去除心)、懷牛膝。

其中,地黃和白朮是先後天滋養的要藥。它們主要功效是補脾陽和腎陰,但性質上卻有燥濕不調和的問題。巧妙之處在於加入五味子、麥門冬、牛膝,引導藥力進入肺金,這樣就能夠納氣而滋養化生之源,藥性相剋反而能達到相成的效果。再加上人參和附子來推動藥力,幫助增益真元,自然就能使火向下交合,水向上布散,呈現水火既濟的平衡狀態,就能夠收斂燥熱偏勝的趨勢。這確實是土中蘊藏陽氣,水中補充火力的良方。

凡是各種虛勞導致發熱、喘咳吐血等症狀,如果服用清熱化痰等藥物而導致眼睛紅痛如錐刺,服用這帖藥不但能對症下藥,還能從根本上消除病根。

有一首詩讚美此方:「全真方意本來要歸藏,白朮附子人參配地黃,巧妙加入麥冬牛膝與五味子,相生相剋調和陰陽。」

3. 龜鹿二仙膠九

取半老鹿茸十斤,生龜板十五斤,枸杞子二斤軟而白上,黨人參二斤,用鉛壇如法熬膠,聽用。

精極夢遺,因而瘦怯目暗,此方主之。

精、氣、神,人身之三寶也。精極則無以生氣,故令瘦怯。氣少則無以生神,故令目暗。龜鹿稟陰陽英華最完,角與板,又其息萃之處,煎膠入藥,所謂從其類也。再人參、枸杞善於滋補,則三寶選為身主,肌曰長而睛明矣,夜夢雖交不泄。

詩曰:龜靜故壽,鹿動斯靈,啖以參杞,厥德彌馨。

白話文:

選用半老鹿茸十斤、生龜板十五斤、柔軟且品質好的枸杞子二斤、黨參二斤,用鉛製的容器依照正確的方法熬製成膠,備用。

如果因為精氣耗竭而導致遺精,進而身體消瘦虛弱、視力模糊,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。

精、氣、神是人體的三個寶物。精氣耗盡就無法產生氣,所以會導致身體消瘦虛弱。氣不足就無法產生神,所以會導致視力模糊。龜和鹿吸收了陰陽的精華,是其中最完整的,而鹿角和龜板又是它們精氣匯聚的地方,把它們熬成膠入藥,就是所謂的同類相補的道理。再加上人參和枸杞擅長滋補,這樣就能讓精、氣、神這三寶都得到滋養,作為身體的主宰,肌肉就會生長、眼睛會明亮,即使晚上做夢時有性行為也不會遺精。

詩說:龜性情安靜所以長壽,鹿性情好動所以靈敏,用人參和枸杞來滋養它們,功效會更加顯著。

4. 八味腎氣丸十

地黃(八兩),山茱萸,山藥(各四兩),茯苓(三兩),丹皮(酒蒸澤瀉鹽、酒炒各二兩),附子,肉桂(各一兩)

火水未濟,兩腎失其常職,此方主之。

君子觀象於坎,而知腎具水火之道焉。既具水火,則既濟未濟,一定與陰陽無別。所以真火旺冬不覺寒,真水足夏能耐熱。凡畏熱又畏寒,體氣未為裕如。故安居以八味丸資梁肉。今人入房甚,陽事愈舉者,陰虛火動也。未及交,陽事先痿者,命門火息也,且腎主二便而司開闔,水衰則火獨治,能闔而不能開,亦令人病渴,小便不出。火衰則水獨治,能開而不能闔,亦令人病渴,小便不禁。

是方尤為對症。蓋附子、肉桂溫熱,可益其火,地黃、山茱濡潤,可壯其水。火欲實,丹皮、澤瀉之鹹酸收而泄之。水欲實,茯苓、山藥之甘淡制而滲之。水火得其平,則出入升降不違天性矣。若乃精已耗,而復竭,則大小便道牽痛。越痛越便,越便越難,甚且欲大便,數至圊而不能,便畢若猶未盡。

欲小便而不利,既便而有餘瀝。此丸如備,恐日服之不足。漢武帝嘗病消渴,張仲景進此方而愈。先哲元機,今猶可想。

白話文:

八味腎氣丸的功效
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腎臟功能失調,導致身體陰陽不平衡的情況,就好像水火未濟的狀態,腎臟失去原本的職責。

古人觀察坎卦的象徵,了解到腎臟同時具備水和火的功能。既然有水火,那麼就一定有陰陽,這是無法分開的。所以,腎陽充足的人在冬天不會感到寒冷,腎陰充足的人在夏天能耐得住熱。如果既怕熱又怕冷,那就是身體的陰陽之氣不夠充足。所以,需要靠八味丸來滋養身體。現代人房事過度,性慾旺盛,往往是陰虛火旺的表現。還沒開始性交就陽痿,則是命門火衰的徵兆。而且,腎臟主管大小便的開合,如果腎水衰弱,就會導致火獨盛,造成小便閉澀、難以排出,甚至口渴。反之,腎火衰弱,導致水獨盛,造成小便不禁、失禁,也會口渴。

這個藥方特別能針對這些症狀。附子和肉桂性溫熱,可以溫補腎陽;地黃和山茱萸性滋潤,可以滋養腎陰。火要壯盛,就要用丹皮、澤瀉的鹹酸味來收斂並疏泄。水要充足,就要用茯苓、山藥的甘淡味來制約並滲濕。當水火達到平衡,身體的升降出入就會順應自然規律。如果精氣已經耗損,又繼續耗竭,就會導致大小便時產生牽引疼痛。越痛就越想上廁所,越上廁所卻越困難,甚至想大便,跑了好幾次廁所都無法順利排出,即使排出來也感覺排不乾淨。

想小便卻排不出來,即使排出來也有餘瀝。如果這種情況嚴重,每天吃這個藥丸可能都不夠。漢武帝曾經患有消渴症,張仲景用這個藥方治癒了他。古人的智慧,現在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