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人參養榮湯五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黃耆(劑片蜜拌炒),橘皮,肉桂,當歸,芍藥,地黃,遠志(緩火炆去梗),五味子
脈極肉瞤,驚悸健忘,寢汗發熱,食少氣短,肌瘦目枯,毛髮墮落,此方主之。
經曰: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。此地氣上升也。肺主治節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此天氣下降也。肺脾虛,則上下不交,榮血無所藉以生。是故肺虛則氣短,毛髮墮落。脾虛則食少,肌瘦目枯。脾肺兩虛,自無血以養心,則百脈憊極,寢汗發熱,驚悸健忘,筋肉不時振惕。上方黃耆、白朮、苓、草、橘皮、遠志養氣之榮也,當歸、芍藥、地黃、五味、桂心養血之榮也。題曰人參,擢其渠魁耳。
薛立齋曰:氣血兩虛,莫能名狀,勿論其病,勿論其脈,但用此湯,是可以言醫已矣。
詩曰:養榮即十全,出芎入五味,再加陳橘皮,腎強藏遠志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炙黃耆(用蜜拌炒過)、橘皮、肉桂、當歸、芍藥、地黃、遠志(用小火慢煮去除梗)、五味子,這帖藥方適用於:
當患者的脈搏極度虛弱,肌肉時常跳動,出現心悸、健忘、容易出汗、發熱、食慾不振、呼吸短促、肌肉消瘦、眼睛乾澀、頭髮脫落等症狀時。
中醫經典說:脾臟將食物的精華散布出來,向上輸送給肺臟,這是地氣上升的過程。肺臟負責調節全身氣機,通暢水道,向下輸送給膀胱,這是天氣下降的過程。如果肺和脾都虛弱,就會導致上下氣機不順暢,血液失去來源。因此,肺虛就會導致呼吸短促、頭髮脫落。脾虛就會導致食慾不振、肌肉消瘦、眼睛乾澀。如果脾肺兩虛,就無法產生足夠的血液來滋養心臟,從而導致全身脈絡衰弱、容易出汗、發熱、心悸健忘、肌肉不時顫動。
這帖藥方中,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橘皮、遠志是用來補養氣的;當歸、芍藥、地黃、五味子、桂心是用來補養血的。藥方名稱之所以叫「人參養榮湯」,只是因為人參是其中最重要的藥物。
薛立齋說:如果遇到氣血兩虛,難以描述症狀的患者,不必拘泥於病名或脈象,直接使用這帖藥方,就可以稱得上是好醫生了。
詩歌說:這帖養榮湯其實就是十全大補湯的基礎,只是把川芎換成五味子,再加入陳皮,並加入遠志來強健腎臟。
2. 補中益氣湯六
人參,白朮,黃耆,甘草,當歸,柴胡,橘皮,升麻(酒炒)
中氣者,脾胃之氣也。人身眾體皆稟受於茲而後治。故《易》曰:坤厚載物,德合無疆。一為飢困勞倦所傷,則眾體無以滋其生。是以李東垣諄諄以脾胃為言也。上方人參、黃耆、甘草皆甘溫之品,甘者味之中,溫者氣之中,故曰補中。橘、術辛苦而燥,當歸辛溫而潤,燥可剛中,潤能澤土。
復用升麻降濁陰於溝瀆,柴胡行清陽於腠理,則宇宙太和之氣,長居脾胃,自然充發春榮,故又曰益氣。凡勞苦傷神,復感風寒,寒熱交作,目發赤腫,頭痛如破,服外感散劑病愈甚,用此方獲效者,蓋脾胃中火,以甘溫養之自退。書曰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,甘溫能除大熱,此之謂也。
升麻、柴胡均屬涼散之劑,而升麻味苦氣腐,銳於柴胡遠甚,血氣虛衰人,非所宜服。東垣專主內傷,奈何列入補益。蓋以脾味之症,始得則熱中,繼而氣高身煩,頭痛而渴,其脈空大,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,與外感風寒頗同。法當甘寒以瀉火,辛溫以升陽,立愈。所謂補中求行,而行不礙真元,行中求補,而補無慮積滯,誠本氣自病之良方也。
後人不明其理,徒以是湯妙在升麻升地氣於右,柴胡昇天氣以左,乃大力如人參、耆、術輩,絕不提起。凡陽虛下陷及中州虛損,似瘧疾而類感冒,偏出參、耆,倍入此二物,害不旋踵。前注未妥,再為發明,且以警慣用升柴殺人之不悟者。
白話文:
補中益氣湯的意義
中氣指的是脾胃的氣,人身體各個部位的機能都依靠它來維持。就像《易經》說的,大地厚實能承載萬物,德行廣大無邊。如果因為飢餓、勞累而損傷中氣,身體各部位就無法得到滋養,所以李東垣才不斷強調脾胃的重要性。這個方子中的人參、黃耆、甘草都是甘溫的藥材,甘味是中和的味道,溫性是中和的氣,所以說它們能「補中」。橘皮、白朮味辛苦而性燥,當歸味辛溫而性潤,燥性可以使中氣剛強,潤性可以滋潤脾土。
再用升麻引導體內濁氣下行,柴胡引導清陽之氣上升到體表,使身體內外之氣調和,脾胃自然能充滿活力,就像春天萬物生長一樣,所以又稱為「益氣」。如果因為勞累過度、精神耗損,又感受風寒,出現忽冷忽熱、眼睛紅腫、頭痛欲裂等症狀,服用治療外感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。這時服用這個方子卻能有效,是因為脾胃中的虛火,用甘溫的藥材來滋養它,自然就會消退。古書說,勞損的人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,虛損的人也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,甘溫的藥材能消除大熱,就是這個道理。
升麻、柴胡都屬於涼散的藥材,但升麻的味道比柴胡更苦,氣味更重,藥性也更峻猛,血氣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。李東垣專門治療內傷,為什麼又把升麻、柴胡列入補益的藥方呢?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的症狀,初期會出現體內發熱,接著會出現氣往上衝、身體煩躁、頭痛口渴、脈象空大等症狀,皮膚會對風寒敏感,出現怕冷發熱的情況,和外感風寒的症狀很相似。這時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瀉火,用辛溫的藥物來提升陽氣,就能迅速痊癒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補中求行」,使藥力在體內運行而不會損傷元氣;「行中求補」,使藥力運行而不至於產生積滯。這確實是治療本氣自病的良方。
後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認為這個方子巧妙在於升麻能把地氣向上升,柴胡能把天氣向上升,卻完全忽略了像人參、黃耆、白朮這些大力補氣的藥材的重要性。如果遇到陽氣虛弱下陷,或者中焦虛損的病人,症狀類似瘧疾又像感冒,只是偏用人參、黃耆,而大量使用升麻、柴胡,會很快加重病情。前面的解釋不夠完善,現在再進一步說明,並且提醒那些習慣用升麻、柴胡害人不自知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