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38)
卷之三 (38)
1. 消渴方三十
黃連(二錢),天花粉(八錢為末,用乳或藕、蔗自然汁調)
消渴,一理也,分之則有三證焉。渴而多飲,為上消,善食而㙇為中消,煩渴引飲,小便如膏,為下消。經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金得火而燥,故渴。燥者潤之,故用花粉、奶乳、藕、蔗等汁。火原於心,故復瀉以黃連。中消者,經曰:癉成為消中。癉者,熱也。或地黃飲子,或竹葉黃耆湯,甚則承氣。
下消者,經曰:飯一溲二,如膏如油者不治。此蓋先有上、中消症,醫習而不察,熱邪下傳,銷鑠腎脂,或克伐太過,泄其真氣,不能管束津液,以滋眾體,致同飲食之物釀而為溲,入一出二,為膏如油也。急以八味、左右合歸或白茯苓丸加減互用,否則肌脫力微,陰痿牙枯,生氣日促矣。
邑人丁芳洲,苦學善飲,年二十六,病消渴。醫以為酒食之過,一味消導。渴愈甚,酒肉之量愈加。明年成下消,證如前,兼得鼓脹,目無所睹。比延余,心知病不能痊,但症系內障,有可治。遂用腎氣、寧志、駐景等藥,既而針其左目。視不甚明,然病覺大減。逾年再針其右目痊。而藥全不應。嗚呼,此其所以為不治也歟。
白話文:
治療消渴病的藥方三十, 用黃連二錢,天花粉八錢磨成粉末,用牛奶或藕汁、甘蔗汁調服。
消渴病,其實就是同一個病理,但細分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症狀。 口渴且大量飲水,是上消;容易餓且吃得多,是中消;煩渴難耐、喝很多水,小便像米漿一樣,是下消。 《黃帝內經》說,心臟的熱傳到肺,就會變成膈消。金屬遇到火會變得乾燥,所以會口渴。乾燥就應該滋潤它,所以用花粉、牛奶、藕汁、甘蔗汁等來潤燥。火的根源在心臟,所以用黃連來瀉火。 中消,如同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「癉熱發展成消中。」癉熱,就是熱的意思。可以用地黃飲子,或者竹葉黃耆湯,嚴重的話就用承氣湯。
下消,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吃一碗飯,小便兩次,像米漿或油脂一樣,這種情況就很難治了。」這大概是因為先有上消、中消的症狀,醫生習慣性地不仔細觀察,熱邪往下傳,消磨腎臟的脂肪,或者用藥過於猛烈,洩了身體的真氣,使得身體無法管束津液,不能滋養身體各個部位,導致吃進去的東西直接變成小便,吃一份就排出兩份,而且小便像米漿或油脂一樣。這種情況要趕緊用八味丸、左右歸丸或白茯苓丸,根據情況加減藥物交互使用,否則就會肌肉消瘦、身體虛弱、陰莖萎縮、牙齒枯槁,生命日漸衰弱。
我的同鄉丁芳洲,勤奮好學又愛喝酒,二十六歲時得了消渴病。醫生認為是喝酒吃肉過多造成的,只用消食導滯的藥。結果口渴更嚴重,酒肉的量也越加越多。隔年得了下消,症狀如同前面描述,還伴隨腹脹,眼睛也看不見東西了。後來請我去看病,我心裡知道這病沒辦法治好,但症狀屬於內障,還可能治。於是用了補腎氣、寧心安神、滋養精血的藥,然後針灸他的左眼,視力沒有很清楚,但感覺病情大大減輕。過了一年再針灸他的右眼,病就好了。但吃藥完全沒有效果。唉!這就是這個病為什麼難治的原因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