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7)

1. 辨病治病疑難說

辨病之難,不難於真正,而難於疑似。治病之難,不難於正逆,而難於反從。蓋積在中,實也,甚則默默不欲語,肢體不欲動,或眩暈昏花,泄瀉不時,皆大實有羸狀也。正如食而過飽,反倦怠嗜臥也。脾胃損傷,虛也,甚則脹滿而食不得入,氣不得舒,便不得利,皆至虛有盛候也。

正如飢而過時,反不思食也。脾胃虛寒,真陰症也,陰盛之極,往往格陽,面紅目赤,口舌破爛,手揚足擲,語言錯亂,有似乎陽也。正如嚴冬慘肅,而水澤堅冰,堅為陽剛之象也。邪熱未解,真陽證也,陽盛之極,往往發厥,厥則口鼻無氣,手足逆冷,有似乎陰也。正如盛夏炎灼,林木流津,津為陰柔之象也。

所以前人有云:實見羸狀,虛得盛候,誤在補瀉。陰症似陽,陽症似陰,斃於溫涼。可不辨乎?其實亦易明,如真寒者厥冷、嘔吐、腹痛、泄瀉、小便清頻,即有熱發,必欲得衣,脈沉小或遲而濡,目得熱氣則少瘥;真熱者煩躁喘渴,聲音壯厲,大便秘結,小水赤澀,發熱掀衣,脈滑數或大而有力,目痛畏光與熱;假寒者身雖冷卻惡衣,便熱且難,心煩喜飲,上下氣出,鼻穢,脈遲有力或沉而鼓激;假熱者雖面赤身熾熱,衣被不撤而神靜,語雖譫妄,聲息則微,或虛狂起倒,禁之則止,或蚊跡花斑而淡紅細碎,或喜冷水而所啜不多,或大便不解而小水多利,脈雖數而濡,或浮大無根及芤絃斷續;真虛者色慘形疲,精衰氣怯,自汗不收,二便不禁,脈弱無神;真實者內結臟腑,外閉經絡,氣壅不行,血留為禍,脈形俱盛;假虛者狀似羸而脈病爭強,假實者病雖盛而正氣大衰。治真虛者補,真實者攻,真寒者溫,真熱者涼,是謂正、逆。

假寒者清其內熱,內清則浮陰退舍。假熱者溫其真陽,中溫則虛火歸原。假虛者正氣既損,當直去其邪,邪去則身安。假實者邪氣雖盛,當兼補正,正存則不致大患。且補中自有攻意,世未有正氣復而邪不退者,亦未有正竭而命不傾者,萬不得已,亦宜從輕從緩,寓戰於守。斯可矣,是謂反、從。

要之,能勝攻者固實證,實者多熱,藥雖寒無慮。不能勝攻者便是虛,虛者多寒,藥非溫熱恐呼吸變生,轉應無及。是故疑似之症,神色不足憑,當參以脈理。脈又不足憑,當察其稟受,喜溫喜涼與夫痰、汗、便、溲,惡寒惡熱暨病之久新,藥之誤否,然後下以湯劑,雖不中,不遠矣。

若乃塞因塞用、通因通用、熱因熱用、寒因寒用、用熱遠熱、用寒遠寒者,如脾虛作脹,治以參朮,脾得補而脹自消。腎虛氣逆上,治以五味子,腎得補而氣歸元,逆滿自平。塞因塞用也。傷寒挾熱下利,或中有燥糞,用調胃承氣下之乃安。滯下不利,用芍藥湯通之而愈。通因通用也。

白話文:

辨別疾病的困難,不在於真正的病症,而在於相似的病症。治療疾病的困難,不在於順應或逆反病勢,而在於應反向或順從治療。

體內積聚,是實證,嚴重時會沉默寡言、肢體不願活動,或感到眩暈、昏花、腹瀉不定時,這些都是大實證卻呈現虛弱的樣子。就像吃太飽反而會倦怠想睡一樣。脾胃損傷,是虛證,嚴重時會腹脹難食、氣不順暢、排便困難,這些都是極度虛弱卻呈現盛大的樣子。就像飢餓過久,反而不想吃東西一樣。脾胃虛寒,是真正的陰證,陰氣過盛時,往往會將陽氣拒於外,出現面紅目赤、口舌潰爛、手舞足蹈、語無倫次,看起來像陽證。就像嚴冬寒冷,水面結成堅冰,堅硬是陽剛的現象。邪熱未解,是真正的陽證,陽氣過盛時,往往會出現厥症,厥症會出現口鼻無氣、手足冰冷,看起來像陰證。就像盛夏炎熱,樹木流出汁液,汁液是陰柔的現象。

所以前人說:「實證呈現虛弱的樣子,虛證呈現盛大的樣子,會誤判在補瀉上;陰證看起來像陽證,陽證看起來像陰證,會因使用溫熱或寒涼藥而喪命。」難道不應該仔細辨別嗎?其實也容易明白,如真寒證會出現手腳冰冷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小便清澈頻繁,即使發熱,也想多穿衣服,脈象沉細或遲緩而濡軟,眼睛接觸到熱氣會稍微好轉;真熱證會出現煩躁喘促、口渴、聲音洪亮、大便乾結、小便赤澀,發熱會想脫衣服,脈象滑數或大而有力,眼睛痛畏光怕熱;假寒證雖然身體冰冷卻不喜歡穿衣,大便反而熱且難排,心中煩躁喜歡喝冷飲,上下氣都往外衝,鼻孔分泌物多,脈象遲緩卻有力,或沉而鼓動有力;假熱證雖然臉紅發熱,卻不脫衣服且精神安靜,說話雖然胡言亂語,聲音卻微弱,或者時而精神亢奮時而昏厥,但阻止他便會停止,或者出現蚊子咬過的花斑卻呈現淡紅色細碎,或者喜歡喝冷水卻喝不多,或者大便不通但小便很多,脈象雖然快卻濡軟,或者浮大而無根或脈象空虛弦斷續;真虛證臉色慘白、形體疲憊、精神衰弱、氣力不足、容易出汗且不易止、大小便失禁、脈象微弱無力;真實證是內部臟腑結實、外部經絡閉塞、氣機壅塞不通、血液瘀滯而致病,脈象都呈現盛大;假虛證看起來很虛弱但脈象卻很強盛,假實證看起來病勢很盛大但正氣已經嚴重衰退。治療真虛證要補益,真實證要攻邪,真寒證要溫熱,真熱證要寒涼,這就是所謂的順應或逆反病勢。

假寒證要清除體內的熱邪,體內清涼了,浮在外的陰氣自然消退。假熱證要溫補體內的真陽,體內溫暖了,虛火自然回歸原位。假虛證是因為正氣受損,應該直接去除邪氣,邪氣去除身體自然康復。假實證雖然邪氣很盛,也應該兼顧補養正氣,正氣存在就不會造成大患。而且補養中本身就含有攻邪的意涵,世上沒有正氣恢復而邪氣不退的道理,也沒有正氣耗竭而生命不傾危的道理,萬不得已,也應該採取輕緩和的治療,寓攻於守。這樣就可以了,這就是所謂的反向或順從治療。

總之,能夠承受攻邪藥物的,必然是實證,實證大多是熱證,即使使用寒涼藥物也無須擔心。不能承受攻邪藥物的,便是虛證,虛證大多是寒證,如果不是溫熱藥物,恐怕呼吸會發生變化,想救也來不及。所以對於相似的病症,單憑神情氣色不足以判斷,應參考脈象。脈象也不足以判斷時,應觀察其體質稟賦,喜溫還是喜涼,以及痰、汗、大小便的情況,怕冷怕熱以及患病的時間長短,藥物使用是否錯誤,然後再開湯藥,即使不能完全命中病症,也不會偏差太遠。

至於針對堵塞用疏通的方法、針對暢通使用疏通的方法、針對熱證用熱藥的方法、針對寒證用寒藥的方法、用熱藥時要遠離熱、用寒藥時要遠離寒,例如脾虛導致腹脹,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來治療,脾氣得到補養,腹脹自然消除。腎虛導致氣逆上行,用五味子等藥物來治療,腎氣得到補養,氣就回到原位,氣逆腹滿自然平息。這是針對堵塞用疏通的方法。傷寒夾帶熱邪導致下痢,或者腸道中有燥屎,使用調胃承氣湯瀉下才能康復。腸道滯塞不利,使用芍藥湯疏通才能治癒。這是針對暢通使用疏通的方法。

藥物本來是寒性的,卻反過來加入一些熱性藥物,藥物本來是熱性的,卻反過來加入一些寒性藥物,使其不會產生拒絕或格格不入的問題,就像經典所說的「必須先確定它的主要病因,然後再考慮其他原因,開始可能不同,結果卻相同」,這是針對熱證用熱藥、寒證用寒藥的方法。寒病應該投以熱藥,熱病應該投以寒藥,只要藥效能對應病症即可,不要過量使用,過量使用反而會被藥物所傷害,就像經典所說的「久而增氣,是物體變化的常理,氣增長久了,就會導致夭折。」,這是用熱藥時要遠離熱、用寒藥時要遠離寒的方法。

以上這些方法,也是治療疾病的大致原則,加以擴充運用,重點在於聰明的人能夠觸類旁通。所以說疾病沒有固定的形態,醫生沒有固定的處方,藥物沒有固定的種類,順應或逆反、進或退,取決於當時的情況;君藥、臣藥、佐藥、使藥,取決於它的作用;神奇的醫療技術,取決於醫生本身。那些自以為是,固執己見,只知順應或逆反病勢的人,如果剛好遇到真病可能還不會有大錯。一旦遇到相似的病症,治療應該反向或順從,就像在大海中航行,不知道岸邊在哪裡,在極細微的差異之間,就決定了生與死。

更何況假虛證不多見,假實證卻經常有,假寒證的錯誤還容易理解,假熱證的錯誤卻無法挽救,一旦吃錯藥,就會導致五臟六腑爆裂。人不是木頭石頭,說起來也讓人感到心寒。然而,還有因為反向或順從反而導致病情惡化,將假病醫成真病的,都是因為相似的病症所造成的禍害。即使皓首窮經,也難免會失誤。實在悲哀啊!所以謹慎的編寫這些關於辨別疾病和治療疾病最困難的部分,來告誡後人,有仁愛之心並以此為己任的人,一定會引以為同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