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18)
卷之一 (18)
1. 辨病治病疑難說
藥本寒也,而反佐之以熱,藥本熱也,而反佐之以寒,俾無拒格之患,經所謂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,其始則異,其終則同,熱因熱、寒因寒用也。寒病宜投熱藥,熱病宜投寒藥,僅使中病,勿過用焉,過用轉恐為藥傷矣,經所云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,氣增日久,夭之由也。用熱遠熱、寒遠寒也。
已上諸法,亦從治之大凡,擴而充之,惟在明良者觸類而已。故曰病無常形,醫無常方,藥無常品,順逆進退存乎其時,君臣佐使存乎其用,聖神工巧存乎其人。彼自用自專以正逆邪,適逢真病當不大謬。一旦臨疑似之症,治應反從,若涉大海,莫知津涯,幾微之間,生殺凜然。
況是假虛之病不多見,而假實之症恆有,假寒之誤通解,而假熱之誤不可救,一劑入口,五內迸裂。人非木石,言亦寒心。然又有反從而逆正,假病醫至真病者,皆疑似之害之也。皓首窮經,不免一失,哀哉!故謹編其辨病治病之至難者,以告後人,仁以為己任者,當必引為同心。
白話文:
藥材本性寒涼,卻反而用熱性藥材來輔助;藥材本性溫熱,卻反而用寒性藥材來輔助,目的是為了避免藥性互相排斥,造成身體不適。如同經典所說,必須先處理主要病症,再處理導致病症的原因。雖然剛開始看起來做法不同,但最終目標都是相同的,也就是「熱證用熱藥、寒證用寒藥」的原則。寒性疾病應該使用熱性藥材,熱性疾病應該使用寒性藥材,只要藥效能對治疾病就好,不要過量使用。過量使用反而擔心會被藥物所傷害。經典也說,長期使用藥物會增加身體的氣,這是事物變化的常理,氣增長過久,就會導致生命夭折。所以要避免熱證再用熱藥、寒證再用寒藥。
以上這些方法,都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。加以擴充運用,端看醫師的聰明才智,懂得舉一反三。所以說,疾病沒有固定形態,醫師沒有固定處方,藥材也沒有固定種類,用藥的順逆進退要看時機,藥方中的君臣佐使要看功效如何運用,而能將藥效發揮得淋漓盡致,則要看醫師的技巧。那些自以為是、固執己見的醫師,就算偶爾碰巧治對了疾病,也不會差太多,一旦遇到模稜兩可的病症,治療就應該反向思考。如同在大海中航行,不知道岸邊在哪裡,在細微的差異之間,就決定了生與死。
況且,假裝是虛弱的疾病很少見,但假裝是實證的病症卻很常見。誤將假寒證當成真寒證還能補救,但誤將假熱證當成真熱證就無可挽回,一旦藥物入口,身體內五臟六腑都會崩裂。人不是木頭石頭,聽到這種情形也會感到心寒。然而,也有從反向治療而能治好疾病的例子,將假病治成真病,這些都是因為誤判病症所造成的禍害。即使窮盡一生研究醫學,也難免會犯錯,真是可悲啊!因此,我謹慎地編寫這本辨別疾病、治療疾病最困難的部分,來告訴後人,凡是以救人為己任的醫者,必定會感同身受。
2. 開導
開導之理同乎戰,請以戰喻。今列陣圖八:蓋百會、後頂、攢竹、睛明、上星、內瞼、左右風池、左右太陽也。內瞼乃摧堅破壘之先鋒,其任居一。太陽、風池,攻其左右翼也,任次之。上星絕其糧道也,後頂斷其歸路也,糧絕路斷勢必北,壯士正可效其命力。百會搗敵之巢穴也,凱旋雖速,乘險而徵也。
睛明、攢竹特擊其遊騎耳。斬寇立功,端不外此八者。所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者也。伊人形實病淺,攻其內則邪自退。倘六陽熾盛,頭痛目傷,或腫脹瘀肉,藥力不及,不能開導以宣泄其壅蔽,吾知其焦槁不在期月,而在時日之間也。或謂開導如遇鼠竅,人寡勢弱,我塞竇而賊擒矣。
設群盜凶獗,迫無出路,必有擊觸之變。所謂與其閉門截捉,不若開路逐之之為善也。嗟夫!由余之說,是美開導之法,由或之說,是慎開導之用,語似異而意則一也。醫昧於輕重緩急,以闢止闢,當行不行,而以暴易暴,可止不止。方諸謀士,則蔣幹往復東吳,安得不沒全軍於赤壁!穴法謹詳於下:
百會,一名巔上,在前頂後一寸五分,直耳尖上對是穴。頭風急痛,用艾纏毫針刺及骨,燃著,火盡痛不止,再灸三五壯。
上星,一名神堂,在鼻直上,入髮際一寸。頭痛睛痛,仍用前法針灸,更宜三稜針出血,以瀉諸陽暴氣。
風池,在腦後髮際大筋外簾陷中。偏正頭痛,頸項如拔,毫針刺三分,灸三壯。
太陽,一名瞳子髎,在目外去眥五分許。目暴赤腫痛,及頭風頭痰,氣脈即現,按之翕翕動作,宜疾砭一二下出血,不愈再灸。
後頂,一名交沖,在百會後一寸五分。仍先刺後灸。主治頸項強急,額顱狂痛,偏風目眩。
內瞼,即肉輪,腫極血瘀,睛痛難忍,宜三稜針向上胞重砭出血,下胞仍輕刺一二下不妨。
攢竹,一名夜光,兩眉頭盡處是穴。赤腫不退,無妨略砭出血。目瞤動,火針亦可少施。
睛明,一名淚孔,在內眥頭外一分宛中。目癢而眩,迎風淚出,毫針刺,艾燼再換,禁灸。
砭針古用石鋒,今代以三稜鋼,故刺亦曰砭。毫針一名火針,灸乃艾丸子灼肉之謂,本經統名開導。世人罕得心傳,余粗知一二。然當險惡之症,服藥漸退,不用斯法居多,知猶未知也。且經曰:察其所痛,知其所應,常就痛處而施之,無不愈者。書載通身經絡,按圖指病,萬千其名,而針法不講,雖有三分五分之數,如頭面諸穴,皮骨相當,那能刺入許多。眼前大道荒謬不合如此,特正之。
其分寸非黃鐘累黍之尺可得,須本病人中指中節為則度之。若遇筆頭虎頭二公,又當億中,不可以矩步相繩。
白話文:
開導
開導的道理就像作戰一樣,請讓我用戰爭來比喻。現在列出八個陣地:分別是百會穴、後頂穴、攢竹穴、睛明穴、上星穴、內瞼穴、左右風池穴和左右太陽穴。內瞼穴是攻破敵方堅固堡壘的先鋒,它的任務最為重要。太陽穴和風池穴是攻擊敵方左右兩翼的,它們的任務次之。上星穴是切斷敵人的糧食補給線,後頂穴是斷絕敵人的退路。糧食斷絕,退路被斷,敵人必定會向北方潰逃,這時勇士就可以發揮他們的力量。百會穴是搗毀敵人巢穴的地方,雖然能快速取得勝利,但也是在危險的地方進行攻擊。
睛明穴和攢竹穴只是攻擊敵人的遊騎兵。斬殺敵人,建立功勳,不出這八個要點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的道理。如果病人的情況真的不嚴重,攻擊內在就可以讓邪氣自己退去。如果六陽之氣過於旺盛,導致頭痛、眼睛受傷,或是出現腫脹瘀血的情況,藥力無法到達,不透過開導的方法疏通宣洩,我知道病人情況焦枯會在短期內發生,而不是拖到幾個月之後。有人說開導就像遇到老鼠洞一樣,敵人勢力弱小,我們可以堵住洞口來捉拿老鼠。
假設盜賊很凶悍,逼得無路可退,必定會發生反擊。這就是所謂的與其關門捉拿,不如打開道路驅趕它們更好。哎呀!由余的說法,是讚美開導的方法,由或的說法,是謹慎使用開導的方法,說法雖然不同,但意思卻是一樣的。醫生如果不懂得輕重緩急,應該疏導的時候卻不去疏導,不應該去疏導的時候卻去疏導,用猛烈的手段來應對猛烈的情況,這樣是不行的。如同謀士,像蔣幹在東吳來回,怎麼會不全軍覆沒在赤壁!穴位的方法詳細說明如下:
-
百會穴,又名巔上穴,在前頂後方一寸五分,兩耳尖向上延伸的直線交會處。主治頭部急性疼痛,使用艾條纏繞毫針刺入骨頭,點燃後,如果疼痛不止,再灸三到五壯。
-
上星穴,又名神堂穴,在鼻子的正上方,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。主治頭痛、眼睛疼痛,仍然使用之前的方法針灸,更適合用三稜針出血,來疏泄過於旺盛的陽氣。
-
風池穴,在腦後髮際大筋外側凹陷處。主治偏頭痛、正頭痛,頸項僵硬如拔。用毫針刺入三分,灸三壯。
-
太陽穴,又名瞳子髎穴,在眼睛外側,距離眼角五分左右的地方。主治眼睛突然紅腫疼痛,以及頭風頭痰,在穴位處氣脈會浮現,按壓會感覺到翕翕的跳動,適合快速用砭石刺一兩下出血,如果沒有好轉,再進行艾灸。
-
後頂穴,又名交沖穴,在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的地方。仍然先針刺後艾灸。主治頸項僵硬,額頭劇烈疼痛,偏風導致的頭暈。
-
內瞼穴,就是眼瞼內側,腫脹嚴重,瘀血,眼睛疼痛難以忍受時,適合用三稜針向上眼瞼深刺出血,下眼瞼可以輕刺一兩下也沒關係。
-
攢竹穴,又名夜光穴,在兩眉頭盡頭的地方。如果紅腫不退,不妨稍微用砭石刺出血。如果眼睛跳動,可以用火針稍微施針。
-
睛明穴,又名淚孔穴,在內眼角外一分凹陷處。主治眼睛發癢頭暈,迎風流淚,用毫針刺入,艾條燒盡後再換新的,禁止艾灸。
砭針古代用石器尖端,現代則用三稜鋼針,因此刺也稱為砭。毫針又名火針,灸是用艾草丸燒灼皮膚的意思,這些在本經都統稱為開導。世人很少能得到真傳,我只粗略知道一些。然而在遇到危險的病症時,服用藥物可以讓病情逐漸好轉,但大多時候都不會使用這些方法,這表示了解這些方法也等於不了解。況且經文說:觀察疼痛的地方,知道應該對應的地方,經常在疼痛處施針,沒有不痊癒的。書上記載全身經絡,按照圖來指出疾病,雖然穴位名稱有千萬種,但針刺方法卻不講究,即使有三分五分的分寸,例如頭面部的穴位,皮膚骨頭緊貼,哪能刺入那麼多呢。眼前的大道荒謬不合理到這種地步,特別要加以改正。
這些分寸不是用黃鐘累黍的尺寸可以量度的,必須以病人中指中節為準來量度。如果遇到那些不通人情的執著之輩,又應當隨機應變,不可以拘泥於尺度的限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