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32)
卷之一 (32)
1. 諸脈喜忌
筋急肝病,疝系陰寒,脈見弦緊理也。癰疽未潰屬實得陽脈,既潰則虛得陰脈,順也。反此即為背逆,罔敢弗辨。
失血脈當芤緩小,蓄血居經滑大好。
芤有中空之象,失血者宜爾也。緩小亦屬虛脈,故不妨雜見。倘數而大,病進自不消說。(金槍同)蓄血為有形實症,滑大則病脈相合,少差便涉虛衰,既不能自行其血,又難施攻伐之劑,欲速其去,不知卿用何法。(大便不通同)
帶下得遲或緩滑,斯為本分無庸察。
赤白帶下,均濕熱也。故遲緩微滑為正脈。本婦榮衛不足,浮小已未為過。如數或躁,此火起九淵,恐相思結下,龍性難馴耳。
欲產如診必離經,既產緩小未須驚。
欲產之脈,胎動於中,脈亂於外,必主離經。離經者,離乎經常之謂也。既產血氣兩脫,緩小固是本色,沉濡亦不算非分。要當留心調燮,毋使更變驚人。
兼胎產後傷風寒,勿與平人一樣看。
胎前雖見表脈,不可輕易發散,古人用蔥蘇代麻黃、羌活等湯,可悟其理。逮傳裡熱結,脈沉實,攻之終防犯胎,無已有蜜膽導引及外護之法。中寒脈遲,急需姜附,市醫狃於動胎不用,不知藥過炮炙,再有監製,自不妨事。產後唯一峻補,縱脈亂來,以末治之,所謂從症不從脈也。拘泥殺人,於此當發深省。
小兒初誕便有脈,診來薄疾神得得。
初生嬰孩,臟嬌如花,故脈來薄疾。稍有感冒,或停乳食,精神便不清爽。而脈來亦無常,四診之餘,心參可也。古人以指紋形色驗病,已多不準。竊謂色白疳疾,色黃脾困,閱小兒多矣,不曾瞥見此色。竊謂彎里為風寒,彎外為食積,夫脈紋曲直,有生即定,那能逐病轉移。至云脈見得病,勿藥而藥,紋過三關不治,當藥不藥,不知斷送如許。
白話文:
諸脈喜忌
筋脈繃緊,是肝病的徵兆;疝氣這類陰寒疾病,脈象出現弦而緊是正常的。癰疽還沒潰破時,屬於實證,脈象應該是陽脈;潰破之後,屬於虛證,脈象應該是陰脈,這是順應病情的表現。如果相反,那就是違反常理,千萬不能搞錯。
失血的脈象應該是芤(中間空虛)且緩慢而細小;體內有瘀血積滯,脈象應該是滑而大,這才是好的。
脈象中間空虛,表示體內有失血的情況。緩慢而細小的脈象也屬於虛脈,所以失血時出現這種脈象是正常的。如果脈象是數(快)而大,表示病情正在加重,就不用多說了。(就像使用金槍治療,結果病情加重一樣)體內有瘀血是屬於有形的實證,脈象滑而大是符合病情的。如果稍微出現差異,就可能轉變成虛弱的狀況,這時身體既不能自己運行血液,又難以使用攻伐的藥物,想要快速去除瘀血,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。(就像大便不通一樣)
女性的帶下(白帶)如果是遲緩或緩慢而滑的脈象,那是正常的現象,不需要特別擔心。
不論是赤帶(血性白帶)或白帶,都屬於濕熱。所以脈象遲緩、微滑是正常的。本來婦女的榮衛之氣就不足,脈象浮而細小也沒關係。如果脈象是數(快)或躁,這表示火氣太旺,恐怕是相思過度,導致心火難以平息。
要生產時,脈象一定會脫離正常的規律;生產後,脈象緩慢而細小是正常的,不必驚慌。
快要生產時,胎兒在子宮內活動,脈象也會跟著混亂,必定會脫離正常的規律。所謂「離經」,就是脫離平常的脈象。生產後,氣血大量流失,脈象緩慢而細小是正常的,脈象沉而濡(柔軟)也沒什麼不對。重要的是要好好調養身體,不要讓身體出現更驚人的變化。
懷孕或剛生產後感冒,不能像一般人一樣看待。
懷孕期間,雖然脈象出現表證,也不可輕易使用發散的藥物。古人會用蔥蘇之類的藥物代替麻黃、羌活等較強的藥物,這其中是有道理的。如果病情傳到體內,變成裡熱結實,脈象沉實,使用攻下藥物又怕傷害胎兒,不得已的時候才用蜜膽導引,以及外敷的方法。如果感冒是寒證,脈象遲緩,就要趕緊用薑附之類的藥物。現在的醫生因為害怕動到胎氣而不使用這些藥物,卻不知道藥物經過炮製,再加上監製,是沒什麼關係的。產後最重要的是大補,即使脈象紊亂,也可以用補藥來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「從症不從脈」。拘泥於脈象會害死人,這一點應該要深思。
剛出生的嬰兒也有脈象,診斷時只要注意細微的變化就可以了。
剛出生的嬰兒,內臟嬌嫩如花,所以脈象會比較微弱而快速。只要稍有感冒,或是吃不下乳食,精神就會不好,脈象也會不穩定,看診時除了四診之外,還要用心體會。古人會用手指的紋路顏色來判斷疾病,但常常不準確。我認為臉色蒼白表示營養不良,臉色發黃表示脾胃虛弱,我看過很多小孩都是這樣,從來沒看過其他顏色。我認為手指彎內側的紋路表示風寒,彎外側的紋路表示積食,但是脈紋的曲直,從出生就固定了,怎麼可能隨著疾病而轉移。至於說脈象出現就表示生病,不要用藥反而病情好轉,紋路超過三關就沒救了,應該用藥反而不用藥,這種說法實在是害人不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