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33)
卷之一 (33)
1. 小兒紋驗
紫熱淡紅寒,青驚黑惡殘,疳傷元且赤,脾倦碧如斕。鮮活長無害,粗牢短欠安,魚骨珠蛇等,多事不須看。
小兒五歲以下脈診不定,惟看虎口食指紋色。第一節為風關,紋粗大而推移不甚動盪,病作;第二節為氣關,紋如之,病深;第三節為命關,再爾,病篤。色紫為熱,色紅傷寒,淺紅血虛,色青驚風,色赤元疳積,色嫣紅而暗淡,脾氣不榮,兼碧色必有濕痰,色黑中惡,或否多危。色鮮明而形質短細,無疾。
五歲以上則依大人診法。如身熱脈亂,汗出不食,食則吐,此為變蒸,不在病例。其連珠、懸針、來蛇、去蛇、魚刺、水字,即或間有此紋,亦天稟之異,未必別有所屬。幼幼者幸毋為是說自惑,因而惑人。
脈之理微,惟微,故耐人思議。思苦言長,元且鑿矣。乃畫定指面,印於他人皮膚,安能切中肯綮。庭鏡以象參意,似為情理兩妥,機清神靜。凡有得於心,未必應諸手,得於手不能宣諸筆墨者,皆可領會,夫亦何微不顯。至若發明雜症,固與目經無涉,但囿於脈義,欲祛其疑,不得不爾。學者從此悟入,省卻許多精力,且所全生命不少。
白話文:
小孩的虎口食指紋路,紫色代表體內有熱,淡紅色代表體內虛寒,青色代表受到驚嚇,黑色代表病情惡化且嚴重。紋路如果呈現深紅,代表可能有疳積,紅色暗淡且無光澤,代表脾胃虛弱,如果帶有碧綠色,代表體內有濕痰。紋路如果鮮明活潑且線條細長,通常沒有什麼疾病;反之,如果紋路粗糙短而紮實,代表身體狀況不佳。至於像是魚骨、珠子、蛇等紋路,通常不用過度解讀。
五歲以下的小孩,把脈診斷並不太準確,所以主要觀察虎口食指上的紋路顏色。指紋的第一節叫做風關,如果紋路粗大而且不怎麼移動,代表疾病正在發展;第二節叫做氣關,如果紋路也是這樣,代表疾病已經深入;第三節叫做命關,如果紋路還是這樣,代表病情已經非常嚴重。紋路顏色如果是紫色,代表體內有熱;紅色代表是受寒;淺紅色代表血虛;青色代表受到驚嚇;紅色代表可能是疳積;鮮紅色暗淡代表脾氣虛弱;兼有碧色代表體內有濕痰;黑色代表病情惡化,或是其他危險狀況。紋路顏色如果鮮明而且細長,通常是沒有疾病的。
五歲以上的小孩,就跟大人一樣用把脈的方式診斷。如果身體發熱、脈象紊亂、出汗、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,這通常是變蒸現象,並不是生病。如果出現像是連珠、懸針、蛇形、魚刺、水字等紋路,可能只是天生體質的差異,不代表有什麼疾病。希望照顧小孩的人不要被這些說法迷惑,更不要因此誤導別人。
脈象的道理非常微妙,所以才耐人尋味。如果思慮過多反而會變得複雜。把指紋畫在紙上,再印在別人皮膚上,這樣怎麼可能準確地判斷病情?就好像用鏡子來揣摩想法,雖然看起來合理,卻無法真正掌握病況。真正診斷需要的是內心清靜,用心體會,許多感受是難以用言語文字表達的,但都可以領悟。至於診斷複雜疾病,雖然與指紋觀察無關,但因為受到脈象的限制,為了消除疑慮,不得不這樣做。希望學習醫術的人能夠從這些話中領悟,這樣可以節省很多精力,並且可以保全更多人的生命。
2. 增易景岳補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熱、固、因八陣小引
補方之制,補其虛也。凡氣虛者,宜補其上,人參、黃耆等是也。精虛者,宜補其下,地黃、枸杞等是也。陽虛多寒,補而兼暖,附、桂、乾薑之屬。陰虛多熱,補而兼清,天、麥門冬、芍藥、生地之屬。有氣因精而虛,當補精化氣,而辛燥之品非所宜。精因氣而虛,當補氣以生精,而清涼之類萬毋用。
又有陽失陰離、水衰火泛,須互相調燮。故善補陽者,必於陽中求陰,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。善補陰者,必於陰中求陽,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。總而言之,以精氣分陰陽,則陰陽不可離,以寒熱分陰陽,則陰陽不容紊。知緩知急,知趨知避,則不惟用補,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貫通矣。
和方之制,和其不和者也。蓋病兼虛者,補而和,兼滯者行而和,兼寒者溫和,兼熱者涼和。和之為義大矣,大難詳說,略指其當和與否。如陰虛於下,腰痠目暗,和以滋益,忌四苓、通草、石斛諸湯而滲。陰虛於上,目赤乾咳,和以清潤,忌半夏、蒼朮、細辛等物而燥。陽虛於上,瞼浮膈飽,和以補,枳殼、厚朴、木香、檳榔禁用。
陽虛於下,精奪視惑,和以固,黃柏、知母、梔仁、澤瀉勿投。大便常泄意,水穀混融,以牛膝、車前、木通、牽牛載利載滑,謬矣,當和以微熱。表邪雖解,謂汗過陽衰,以五味子、酸棗仁、黃耆、白朮且斂且收,早矣,當和以緩散。氣結實而迷悶,和以膠以膏,及甘膩食饌,恐滯而作痛,經閉久而發熱,和以二冬、二地,或黃芩、黃連,愈凝而不行。諸動者不宜再動,如胞紫睛紅及崩衄,血動也。
瞼黶弦爛及痰嗽,濕動也。脹滿喘急,氣動也。遺精盜汗,神動也。血動惡辛香,濕動惡寒苦,氣動惡滯膩,神動惡散滑。凡性味之不醇,皆所當慎,其剛暴者盡在不言而喻也。諸靜者不宜再靜,如沉遲濡小,脈靜也。神昏氣怯,陽靜也。肌體清冷,表靜也。口腹畏寒,里靜也。
脈靜喜補益,陽靜喜升生,表靜喜溫暖,里靜喜辛熱。凡品質之陰柔,皆所不欲,其苦寒者又在不問可知也。是故陽主動,以動濟動,火上添油,不焦爛乎。陰主靜,以靜益靜,雪上加霜,不戰慄乎。火在上,升而益熾。水在下,降而遂亡矣。已上所論,未必盡皆中節,然大旨悉寓於斯,不能當局主和,何醫之云。
寒方之制,為除熱也。據古方書,咸謂黃連清心,黃芩清肺,石斛、芍藥清脾,龍膽草清肝,黃柏清腎。今之學者皆從此,是亦膠柱法也。夫寒物均能瀉熱,豈有瀉此而不瀉彼者。但當分其輕清重濁,性力微甚,與陰陽上下之熱,相宜則善矣。如輕清者宜於上,枯芩、石斛、連翹、花粉之屬是也。
重濁者宜於下,梔子、黃柏、龍膽草、滑石之屬是也。性力之厚者能清大熱,石膏、黃連、蘆薈、苦參、山豆根之屬。性力之緩者能清微熱,元參、貝母、桔梗、地骨皮之屬。大黃、硝石輩,去實郁之熱。木通、澤瀉等,去癃閉之熱,兼攻而用。二冬、二地、梨漿、藕汁,去陰燥之熱。
白話文:
增易景岳補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熱、固、因八陣小引
補法的核心是補益虛弱之處。凡是氣虛的人,應該從上補,例如人參、黃耆等;精虛的人,應該從下補,例如地黃、枸杞等。陽虛多寒者,補的同時要溫暖,例如附子、桂枝、乾薑等;陰虛多熱者,補的同時要清熱,例如天冬、麥門冬、芍藥、生地等。氣虛因精虛所致,應補精以生氣,辛燥之品不宜使用;精虛因氣虛所致,應補氣以生精,清涼之品更不能使用。
此外,還有陽氣不足、陰精虧損、水液衰少、火氣旺盛的情況,需要互相調和。所以善於補陽的人,一定在補陽的同時顧及陰,使陽氣得到陰氣的滋養,才能生生不息;善於補陰的人,一定在補陰的同時顧及陽,使陰氣得到陽氣的升發,才能源源不竭。總而言之,從精氣的角度看陰陽,陰陽不可分離;從寒熱的角度看陰陽,陰陽不能混亂。懂得緩急輕重,懂得趨避進退,就能不僅運用補法,還能掌握八種治療方法的精髓。
和法的核心是調和不協調的狀態。疾病兼有虛證的,要補益同時調和;兼有阻滯的,要通利同時調和;兼有寒證的,要溫暖同時調和;兼有熱證的,要清涼同時調和。「和」的意義很廣泛,難以詳盡解釋,在此僅略述其適用與否。例如陰虛在下,腰痠眼花,應滋補調和,忌用四苓湯、通草湯、石斛湯等利水滲濕的藥物;陰虛在上,眼赤乾咳,應清潤調和,忌用半夏、蒼朮、細辛等燥熱之品;陽虛在上,眼瞼浮腫、胸悶腹脹,應溫補調和,忌用枳殼、厚朴、木香、檳榔等理氣藥物;陽虛在下,精關不足、視力模糊,應溫補固攝,忌用黃柏、知母、梔子、澤瀉等清瀉之品。大便經常泄瀉,水谷不化,用牛膝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牽牛子等利水通便的藥物是錯誤的,應該溫和調和。表邪雖解,但認為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虛衰,用五味子、酸棗仁、黃耆、白朮等斂汗固陽的藥物也是錯誤的,應該緩和地疏散。氣機鬱結而胸悶,用膠類、膏類以及甘膩的食物調和,恐怕會加重阻滯而引起疼痛;經閉日久而發熱,用二冬、二地或黃芩、黃連等清熱藥物,反而會加重瘀滯而不通。凡是動態的病症不宜再加刺激,例如胞衣不下、目赤睛紅、崩漏、衄血,都是血分異常;眼瞼腫痛、弦脈、爛瘡、咳嗽痰多,都是濕邪作祟;脹滿、喘促,是氣機阻滯;遺精、盜汗,是神氣耗損。血動忌辛香,濕動忌寒苦,氣動忌滯膩,神動忌散滑。凡是藥物性味不醇厚,都要謹慎使用,那些峻猛的藥物,其危害不言而喻。凡是靜態的病症不宜再加抑制,例如脈象沉遲細弱,是脈象靜態;神昏氣怯,是陽氣靜態;肌膚冰冷,是表證靜態;口腹畏寒,是裡證靜態。
脈象靜態喜補益,陽氣靜態喜升發,表證靜態喜溫暖,裡證靜態喜辛熱。凡是藥物性質陰柔,都是不宜使用的,那些苦寒的藥物,其危害也不言而喻。所以,陽氣主動,用動來治動,火上澆油,豈不燒壞?陰氣主靜,用靜來治靜,雪上加霜,豈不更冷?火氣在上,則升騰而更加旺盛;水氣在下,則下降而更加衰竭。以上所論,未必完全正確,但總體大意都在其中。不能在臨床上把握住調和的關鍵,何談行醫?
寒法的核心是清熱。古代方書認為,黃連清心火,黃芩清肺熱,石斛、芍藥清脾熱,龍膽草清肝火,黃柏清腎火。現代學者都遵循此說,這也是一種死板教條的做法。其實寒涼之物都能清熱,哪有只清此不清彼之說?只是應該區分其輕清重濁、力量大小,以及與陰陽、上下部位的熱證是否相符。輕清之品適用於上焦,如枯芩、石斛、連翹、花粉等;重濁之品適用於下焦,如梔子、黃柏、龍膽草、滑石等;力量強大的寒涼藥能清大熱,如石膏、黃連、蘆薈、苦參、山豆根等;力量平和的寒涼藥能清微熱,如玄參、貝母、桔梗、地骨皮等;大黃、硝石等能瀉實熱;木通、澤瀉等能瀉癃閉之熱,兼有攻邪的作用;二冬、二地、梨汁、藕汁能清陰虛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