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34)

1. 增易景岳補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熱、固、因八陣小引

黃耆、白朮、人參、炙草,去陽虛之熱,兼補而用。方書之分經投藥,意正在此,然未及發明其旨耳。外如東垣升陽散火,此以表邪生熱者設,不得與於斯論。

熱方之制,為除寒也。寒之為病,有外來,有自生。如風邪犯於肌表,生冷傷於脾胃,陰寒中於臟腑,謂之外來,由來者漸,形見者微。都無所感,莫測其因,謂之自生。高明之士,能以二陽為根本,常憂其衰敗,無妄侵伐,則自來之寒與外來之寒皆在術中。是固有熱方之備,以散兼熱者,散寒邪也,以行兼熱者,行寒滯也。

以補兼熱者,補虛寒也。按症選方,間有不相投者,或未知宜忌耳。如乾薑能溫中,亦能散表,嘔泄無汗者宜之,多汗者忌。肉桂能行血,善達四肢,血滯多痛者宜之,失血者忌。吳茱萸暖下元,腹痛氣凝者極妙,然莫妙於南沉。肉豆蔻溫脾腎,飧泄滑利者最奇,終不奇於硫磺。

胡椒溫胃和中,其類近於蓽茇。丁香止嘔行氣,其暖近乎砂仁。故紙性降善閉,能納氣定喘,止滯濁泄瀉,氣短而怯者忌用。附子性走不守,能救急回陽,無處不到,非甘與潤劑相濟,太猛。再則氣虛症用香竄,見血症用辛味,皆不利之概也。雖然以熱治寒,陰陽相制,不嫌純一。

若真寒者,略涉清涼便覺相妨,且宜急早圖,維以望挽回。必待勢不得已,盡熱投之,恐陰氣直中,元陽潛脫,死灰不可復燃矣。比醫每以假熱為真火,並前論俱不講究,沒字之碑利如匕首,不知殺人多少。

攻方之制,攻其實也。凡攻氣者攻其聚,攻血者攻其瘀,攻積者攻其堅,攻痰者攻其急。火邪正盛,攻之未及,可以再進。攻之果當,不必雜補,蓋雜補便相牽制。再進則火勢乃衰。若病在陽攻陰,在陰攻陽,在表攻裡,在腑攻臟,虛則實攻,真作假攻,此自撤藩屏,引賊入寇,謂之妄攻。妄攻者必先脫元,元脫不悟,死無日矣。

是故攻之一字,仁人所深忌,正恐其成之難,而敗之易耳。至如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此又當酌其權宜,不在攻上則古。

散方之制,散表邪也。如麻黃、羌活,峻散者也。菊花、紫蘇,平散者也。細辛、桂枝、生薑,溫散者也。防風、荊芥、薄荷,涼散者也。蒼朮、獨活能走經,去濕而散。橘紅、前胡能清氣化痰而散。凡邪淺者忌峻,熱多者忌溫,氣弱寒怯者忌涼平。熱渴煩躁,寒熱往來,喜柴胡、甘葛,而嘔吐泄瀉者忌。

寒邪在上,宜附子、芎藭,而內熱炎升者忌。如此之類,進退無常,要在運用者轉變入彀耳。若夫以平兼清,自成溫散,以平兼暖,亦可溫經。宜溫者散之以熱,宜涼者散之以寒,當於各陣求之,不可刻舟於此。

固方之制,固其泄也。如久咳為喘,氣泄於上者,宜固肺。久遺成淋,精脫於下者,宜固腎。小水不禁固其膀胱,大便不禁固其腸胃。汗泄不止於皮毛固之,血泄不住於榮衛固之。淚流須固乙癸,眵流須固土金。因寒而泄者以熱固,因熱而泄者以寒固。然虛者可固,實者不可固,久者可固,暴者不可固。

白話文:

增補景岳八陣 (補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熱、固、因) 小引

黃耆、白朮、人參、炙甘草這些藥材,可以用來去除陽虛引起的發熱,同時具有補益的作用。古代醫書中區分藥物歸屬不同經絡的用意,就在於此,只是還沒有完全闡明它的道理。像東垣所用的升陽散火的方劑,那是用來治療外邪引起的發熱,不屬於這裡討論的範圍。

熱性藥方的使用,是為了去除寒邪。寒邪引起的疾病,有外來的,也有自身產生的。像風邪侵犯肌膚表面、生冷食物損傷脾胃、陰寒侵入臟腑,都屬於外來的寒邪,這些寒邪是逐漸形成的,最初的症狀很輕微。但有時候沒有任何感覺,也無法得知原因,這就是自身產生的寒邪。高明的醫師,能夠以人體的陽氣為根本,常常擔心陽氣衰弱,不會隨意地攻伐陽氣,那麼無論是自身產生的寒邪還是外來的寒邪,都在治療的掌握之中。所以準備溫熱的藥方,有兼具發散作用的,是用來發散寒邪;有兼具流通作用的,是用來疏通行寒氣的停滯;有兼具補益作用的,是用來補虛寒。總之,要根據症狀選擇藥方,有時會遇到藥方不對症的情況,或許是因為不了解藥物的宜忌。例如,乾薑能溫暖中焦,也能發散表邪,適合用在嘔吐、腹瀉、沒有汗的病人,但多汗的病人就要禁用。肉桂能活血,擅長通達四肢,適合用在血瘀疼痛的病人,但失血的病人就要禁用。吳茱萸能溫暖下焦,對腹痛、氣滯有極佳的效果,但效果最好的還是南沉香。肉豆蔻能溫暖脾腎,對久瀉不止的病人有奇效,但最終還是比不上硫磺。胡椒能溫暖胃部、調和中焦,它的藥性與蓽茇相似。丁香能止嘔、行氣,它的溫暖藥性接近砂仁。補骨脂藥性下行、擅長收斂,能納氣定喘、止住滯濁的泄瀉,但是氣短虛弱的人要禁用。附子藥性走竄、不守一處,能救急回陽,藥力能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,但如果沒有甘味和潤澤的藥物來輔助,藥性會過於猛烈。再者,氣虛的病症要避免使用氣味香竄的藥物,有出血症狀的要避免使用辛辣的藥物,這些都是用藥的大概原則。雖然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,是運用陰陽相互制約的原理,但也不用避諱藥性偏於純一。

如果是真正的寒症,稍微使用一點清涼的藥物就會產生妨礙,而且應該及早治療,希望能挽回病情。如果等到情況非常危急、不得已才大量使用溫熱的藥物,恐怕陰氣會直接侵入體內,導致元陽潛藏脫失,到那時就回天乏術了。現在的醫生常常把假熱症狀當作真火,對於前面講的這些道理都不去研究,他們的醫術就像沒有刻字的墓碑一樣,用藥就像匕首一樣鋒利,不知道殺害了多少病人。

攻伐藥方的使用,是為了攻克邪氣實證。凡是攻氣的,要攻克氣的積聚;攻血的,要攻克血的瘀滯;攻積的,要攻克堅硬的積塊;攻痰的,要攻克急迫的痰症。火邪正旺盛的時候,攻伐的效果還沒有顯現,可以繼續攻伐。如果攻伐效果顯著,就沒有必要再加入補藥,因為補藥反而會牽制攻伐的效果。如果繼續攻伐,火邪就會衰退。如果病在陽經卻去攻陰經,病在陰經卻去攻陽經,病在表卻去攻裡,病在腑卻去攻臟,虛症當作實證來攻,真病當作假病來攻,這都是在自己撤除屏障,引來盜賊入侵,叫做妄攻。妄攻必定會先耗散元氣,元氣耗散而不知悔悟,離死期也就不遠了。

因此,「攻」這個字,是仁人君子所深深忌諱的,他們是擔心攻伐之藥效果難以達成,卻很容易造成損傷。至於虛證中夾雜實證,實證中夾雜虛證,這就需要酌情處理,不拘泥於一定要使用攻伐的藥物。

散邪藥方的使用,是為了發散表邪。像麻黃、羌活,是藥性峻烈的發散藥。菊花、紫蘇,是藥性平和的發散藥。細辛、桂枝、生薑,是藥性溫熱的發散藥。防風、荊芥、薄荷,是藥性涼爽的發散藥。蒼朮、獨活能夠走竄經絡,祛濕而發散。橘紅、前胡能夠清氣化痰而發散。凡是病邪比較淺的,要避免使用峻烈的發散藥;發熱比較多的,要避免使用溫熱的發散藥;氣虛寒弱的,要避免使用涼爽平和的發散藥。發熱口渴、煩躁不安、時而發冷時而發熱、適合使用柴胡、葛根這些藥物,但有嘔吐腹瀉症狀的就要禁用。寒邪在上,適合使用附子、川芎,但體內有熱邪上炎的就要禁用。像這類的例子,進退變化沒有常規,關鍵在於用藥的人能夠靈活運用。至於用平和的藥物兼具清熱的作用,自然會形成溫散的效果;用平和的藥物兼具溫暖的作用,也可以溫通經絡。適合用溫藥發散的,就用熱性藥物來發散;適合用涼藥發散的,就用寒性藥物來發散。這些道理,都應該在各個藥方中去尋找,而不能死守著一成不變的方法。

固澀藥方的使用,是為了固澀流失。例如,久咳導致氣喘,氣向上流失的,應該固澀肺氣。久病導致遺精、淋病,精向下流失的,應該固澀腎氣。小便失禁的,要固澀膀胱;大便失禁的,要固澀腸胃。汗液不止的,要固澀皮毛;出血不止的,要固澀營衛。淚液不止的,要固澀肝腎;眼屎過多的,要固澀脾肺。因寒導致的泄瀉,要用溫熱的藥物固澀;因熱導致的泄瀉,要用寒涼的藥物固澀。總之,虛證可以固澀,實證不可以固澀;久病可以固澀,暴病不可以固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