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4)

1. 治病必求其本論

火之邪,遊行水外,與元氣勢不兩立。故有火者,必元氣傷者半,陰水虧者半,正治益熾,從治乃息。惟驟受外感,鬱而成熱,暫行涼平。此慎藥之本也。夫目不求五行制化、陰陽六氣之本,見紅退紅,見腫消腫,寒不應則熱之,熱不應則寒之,是疾不廢而人速其廢也。雖廢乎證,其實廢乎藥也。

況且世人之驅多真虛假實,本科之症多上熱下寒,始而涼劑進之,上膈非不爽快,醫者病者無不以為道在是矣。稍久則食減,又以為食不化而消耗之。再久熱愈甚,煩躁愈加,痰嗽愈多,猶謂藥力欠到,寒涼增進,而濕泄腹脹之疾作矣,改用寬胸快氣。

至此不敗,將待何時!是故咳嗽吐血,時時發熱,未必成瘵,服四物、知柏之類不已,則瘵成矣;胸腹膨滿,悒悒不快,未必成脹,服山楂、曲麥不已,則脹成矣;面浮跗腫,小便秘澀,未必成水,氣滯膈塞,飲食難入,未必成噎,八正、四苓滲利不已,則水成,青皮、枳殼消耗不已,則噎成矣;筋骨掣痛,渙散無用,未必成痹,睛久赤痛,沙澀難開,未必成障,搜風化痰不已,則痹成,發表攻裡不已,則障成矣。成則不可復藥,乃曰病犯條款。

雖性命之重無可如何,是尚論眼目乎哉!所以治病必求其本,良有以也。總而言之,死以生為本,欲救其死,勿傷其生。邪以正為本,欲攻其邪,必顧其正。陰以陽為本,陽存則生,陽盡則死。靜以動為本,有動則活,無動則止。血以氣為本,氣來則行,氣去則凝。症以脈為本,脈吉則吉,脈凶則凶。

先者後之本,從此來者須從此去。內者外之本,宣明者順,潛蘊者逆。上下迭為本,病在上者,散之不得,必引而通之,使邪從下出;病在下者,伐之不得,必提歸陽道,使邪從氣化。

緩急虛實互為本,病屬於實,宜治以急,蓋實者邪盛,苟不即逐,為禍蔓延,故治實有巧法而無遲法;病屬於虛,宜治以緩,蓋虛者精奪,惟一於補,且無近功,故治虛無巧法,亦無速法。若夫醫家之本在學力。學力不到,不識現在,安能經方致遠。尤忌者,不矜慎而自是。

病家之本在隆師。遇士無禮,不可以得賢,曷望迴天轉日。尤忌者,好兼聽而無斷。是故列子曰:聖人不察已然,而察其所以然。淮南子曰:所以貴扁鵲者,知病之所由生;所以貴聖人者,知亂之所由起。此知本之言也。君不見栽花木乎?根本被鋤,生機已損,未欲萎耳,不培植水土,而又修以刀剪,未有不槁而焚者。鄙見如此,不識有合於大道否。

家師心初薄之,至是亦瞿然而起,喟然而嘆曰:大哉論乎!闖然入軒岐之室矣。命筆之書,以俟精醫學印正焉。

白話文:

火邪這種病邪,如果跑到身體裡的水分外面,就會和身體的元氣(生命能量)互相對抗。所以,體內有火邪的人,通常一半是元氣受損,一半是陰液(身體的津液)不足。如果用直接針對火邪的方法治療,反而會讓火邪更嚴重;如果從根本的元氣和陰液著手,火邪就能平息。只有在剛受外感,熱邪還沒有深入時,才可以暫時用一些清涼平和的藥物。這是用藥的基本原則。

如果醫生不了解五行生剋制化、陰陽六氣的根本道理,只看到發紅就退紅,看到腫脹就消腫,用寒涼藥沒效就改用溫熱藥,用溫熱藥沒效就改用寒涼藥,這樣疾病不會好,反而會加速病人身體的衰敗。雖然看起來是治不好病症,但實際上是藥物用錯了。

而且,現在的人常常把虛弱的病症當成實證來醫治。本來這種病症多是上熱下寒,剛開始用涼藥,上腹部可能會覺得舒服一些,醫生和病人都覺得方向是對的。但時間久了,食慾就會下降,又以為是消化不良而導致消耗。再久一點,熱象更嚴重,煩躁不安,咳嗽痰多,又認為藥力不夠,加大寒涼藥的劑量,結果反而造成腹瀉腹脹。這時才改用寬胸理氣的藥,如果到這時還沒失敗,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功呢!

所以,像是咳嗽吐血、時常發熱,未必是得了肺癆,如果一直服用四物湯、知柏地黃丸之類的藥物,就會真的變成肺癆;胸腹脹滿、心情鬱悶,未必是腹脹,如果一直服用山楂、麥芽之類的藥物,就會真的變成腹脹;臉部和腳浮腫、小便不順暢,未必是水腫,如果一直用利水滲濕的藥,就會變成水腫;氣機阻塞、飲食難下,未必是食道阻塞,如果一直用消氣破氣的藥,就會變成食道阻塞。筋骨疼痛、無力,未必是風濕痹痛,如果一直用祛風化痰的藥,就會變成風濕痹痛;眼睛紅腫疼痛、乾澀難開,未必是眼疾,如果一直用發散攻裡的藥,就會變成眼疾。一旦病症真的形成,就很難治癒了,只能說是病情惡化。

即使性命攸關,也沒辦法了,這還能說是醫生看病時有深入了解嗎?所以說,治病一定要找病因,這是有道理的。總而言之,生是死的根本,想要救人於死亡,就不能傷害他的生機;正氣是祛邪的根本,想要攻打邪氣,必須保護正氣;陰液是陽氣的根本,陽氣存在,人就活著,陽氣耗盡,人就死亡;靜是動的根本,有活動才有生命,沒有活動就停止;血是氣的根本,氣來了,血就運行,氣沒了,血就凝滯;病症是脈象的根本,脈象好,病情就好,脈象差,病情就差。

先發生的病症是後發生的病症的根本,從這裡來的問題,也必須從這裡解決。內在的問題是外在問題的根本,宣發通暢是順應自然,潛藏鬱結是違背自然。上下的病症互相是根本,病在上部,不能直接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必須引導向下,讓邪氣從下面排出;病在下部,不能直接用攻伐的方法治療,必須提升陽氣,讓邪氣從氣化排出。

緩急虛實互相是根本,病屬於實證,應該用急治的方法,因為實證是邪氣很盛,如果不馬上驅除,就會蔓延擴散,所以治療實證要有技巧但不能拖延;病屬於虛證,應該用緩治的方法,因為虛證是精氣不足,只能慢慢補養,且不容易看到效果,所以治療虛證沒有什麼技巧,也不能求快。醫生的根本在於學識,學識不到家,就無法辨別病症,又怎麼能用經典藥方來治病呢?最忌諱的是不謙虛謹慎、自以為是。

病人的根本在於尊重醫生。對醫生不禮貌,就無法遇到賢能的醫生,又怎麼能期待病情好轉?最忌諱的是聽太多意見而沒有主見。所以,列子說:「聖人不觀察已經發生的事,而是觀察事情發生的原因。」淮南子說:「之所以尊重扁鵲,是因為他知道病是怎麼來的;之所以尊重聖人,是因為他知道動亂是怎麼發生的。」這都是知道根本的道理。

您沒看見種植花木嗎?如果根被挖傷,生機就受損,雖然還沒枯萎,如果又不培植水土,反而用刀剪修剪,沒有不枯死而被燒掉的。我的看法就是這樣,不知道是否符合大道理。

我的老師原本對這些道理不以為然,到現在也突然醒悟,感嘆說:「這番議論太精闢了!已經進入了醫學的殿堂。」所以要把它寫下來,等待精通醫學的人來印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