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4)

1. 平人脈訣

欲識病脈,先審平脈,診法乃得。

舉浮而軟按差長,稟得肝經血氣強。

脈形浮緩有力,招招如揭長竿,為稟木氣,為血盛,為春令。

指下清圓不是滑,心神王相須明察。

脈形溜亮微軟,累累如循琅玕,為稟火氣,為神王,為夏令。

去來敦厚土德隆。

脈形中和且平,悠悠如雞踐地,為稟脾氣,為真元健順,為令長夏、四季。

和緩輕清肺氣充。

脈形輕浮微澀,聶聶如落榆莢,為稟金氣,為氣治,為秋令。

脈濟以勻尋到底,天賦一生資腎水。

脈形沉實平均,朗朗如綿裹砂石,為稟水氣,為精足,為冬令。

入手遲微或者沉,鍾靈端的在三陰。

脈形沉細有力,小駛於遲,為稟陰氣,為老年,為秋冬令。

三陽毓秀君知否,春夏時令行寸口。

脈形似大,微弦,少緩於數,為稟陽氣,為壯歲,為春夏令。

胃氣只緣脈有神,反關診亦等常人。

脈形陽剛不躁,陰柔有力,病甚而不空不散,為有胃氣,醫可十全八九。脈形不在尺寸,而在關後,曰反關。位次雖異,診則一也。李士材謂反關脈主貴,直可發噱。

白話文:

脈象陽剛而不躁,陰柔而有力,病情嚴重而不虛散,是胃氣尚存,醫治好轉的機率可達八九成。脈象不在寸口部位,而在關部之後,稱之為反關。位置雖然不同,但診斷方法是一樣的。李士材認為反關脈代表貴相,實在是讓人發笑。

2. 死脈

連來三五為雀啄;

脈來三至五至一止,如鳥啄粟,未數粒輒驚顧少停,曰雀啄。心絕。舊注脈堅而銳,如雞之跔,如鳥之喙,脾絕。不知所謂。

白話文:

脈搏來得堅實有力,切起來像彈丸打中人一樣,稱為「彈石」。這是腎功能衰竭的徵兆。舊注說:「脈劈劈然如彈指石」,將脈比喻成手指,將身體比喻成石頭,但卻沒有詳細解釋。此即與「彈石」之義相符。

半晌一至屋漏若;

脈來極遲極軟,如雨歇漏滴,半日一點,曰屋漏。脾絕。

彈石來洪按即無;

脈來堅實迫指,切切如彈中人,曰彈石。腎絕。舊注脈劈劈如指彈石,是脈譬指、石譬肌膚語焉,而不詳,此之謂與。

散亂不倫疑解索;

脈來頭緒紛紜,如已拆麻繩,散而不收。少焉一縷堅勁,如循刃,曰解索。肝絕。

魚逝浮時倏而沉;蝦游沉中浮幾躍;

脈來或散或斷,時浮時沉,如魚戲水,曰魚逝。形曲而跳,沉靜中忽鼓數下而去,曰蝦游。肺絕。

鼎沸渾似煮羹初;

脈來極數極躁,如煎羹烹水,湧湧無少息,曰鼎沸。陰絕。

乍絕忽蘇曰燈落;

脈來大,是愁人,忽了了。可意如燈將燼復明,曰燈落。陽絕。又初持朗朗,已而大非,謂燈落。亦通。

八者見一覓天醫,人間那得還魂藥。

久病形神已脫,得斯八脈,雖上工無所用其伎。否則或有可救,無徒以一脈謬診費人。

3. 諸脈喜忌

中風之脈喜浮遲,數大彈指非所宜。

中風多虛,脈來浮緩是也。然虛近於寒,故浮遲亦可喜。彈指,有力之謂,且數而大則邪氣深入,自不相宜。(中惡同)

白話文:

中風多是虛寒證,脈象浮緩就是這種情況。但是虛寒又接近於風寒,所以脈象浮遲也是可以被接受的。彈指,是指脈象有力,但是脈數而又大,那麼說明邪氣入侵較深,就不能算好脈。(中惡也是這種情況)

傷寒發熱期浮大,澀小沉濡症不對。

寒傷皮膚,傳裡則熱,故脈以浮大為期。反是便不對症,症脈參差,而凶逆顯在言外。(溫疫同)

汗後身涼脈靜安,躁而加熱治必難。

汗後邪解,合當脈靜身涼。偏躁而熱甚,此已汗,不為汗衰,故難治。

陽症得陰脈者忌,陰症見陽翻為喜。

陽症形實病實,風火了了,卻見沉遲濡小等脈,勢易進而退難,是以切忌。陰症終始虛寒,而脈忽浮大微數,亦屬大患,惡乎喜?蓋直中傷寒,陰氣將除,一陽來復,間由此而遂瘥者,故云。

白話文:

陽症症狀呈實熱型態,病情嚴重,表現出風火症狀明顯,但脈象卻見沉遲濡小,疾病的發展容易進展,但難以逆轉,故為重症,不可輕忽。陰症症狀呈虛寒,病情嚴重,脈象忽浮大微數,亦是不好的徵兆,不可喜。因為直接受到傷寒感染,陰氣將要消除,陽氣正在恢復,有時因此而痊癒,因此有這樣的說法。

火暑二症大數娛,有力無力箇中推。

熱症脈數,因暑則浮大而無力,此正應也。若濡小相左,或見沉澀,所謂發熱脈靜。難乎!其為醫矣。

瘧脈初弦久則異,一般受病因風暑。

瘧乃風暑客氣乘侮脾土,土衰不能制濕,而痰飲生焉。無痰不成瘧,此之謂也。且暑令傷氣,氣虛則脈虛,風遊於內,痰應乎中,故脈不浮滑而得弦。瘧脈自弦,非弦脈定瘧也。日久亦能轉換,隨所應而克之無咎,但濡小不堪,復見止脈,天命其危已夫。

白話文:

瘧疾是由風暑之邪入侵身體,乘虛侵犯脾臟,脾臟虛弱,不能控制水濕,於是痰飲產生。沒有痰,就不會形成瘧疾,這就是所謂的「無痰不成瘧」。此外,暑熱之氣會損傷氣血,氣血虛弱,脈搏就會虛弱,風邪在體內遊走,痰飲在體內積聚,所以脈搏不會浮滑,而是弦脈。瘧疾的脈象是弦脈,但並不是說弦脈就一定是瘧疾。如果瘧疾日久,脈象也會發生變化,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,就不會出問題。但是,如果脈搏濡弱細小,又出現止脈,那就說明病情危急了。

諸濕發黃暨積聚,浮大無妨休沉細。

脹滿發黃,皆濕熱也。積聚則又加實矣。故脈以浮滑大數為候,如得沉濡等狀,此真氣衰敗,不可為已。(小便淋閉、三消同)

白話文:

腹脹發黃,都是因為濕熱造成的。積聚(停滯)的,又再加上面色浮腫,所以脈象以浮滑而大且數為標準,若是出現沉濡等狀態,這是真的元氣衰敗了,就沒救了。(小便不通閉塞,三焦功能失調)

骨蒸熱燥數而虛,躁大澀小殞其軀。

骨蒸之症,肌不甚熱。但清瘦而五心煩躁,此元陰銷耗,壯火內燔。脈數無力,治有瘥時。數而小,或澀或躁,匪勞成瘵,直可以訂死期。

白話文:

骨蒸病症狀,身體皮膚不太熱,但是卻明顯瘦弱,並有心煩意亂的情形,這是因為體內元陰耗損,壯火內生的緣故。脈搏快速且無力,病情有痊癒的可能。如果脈搏快速而細小,或澀、或躁,不是因為勞累而導致的慢性病,就可以直接斷定死亡時間。

勞極諸虛及咳逆,弦躁貽憂浮濡吉。

症虛脈虛,增以勞極則精氣耗損,應得浮濡。咳乃肺疾,脈浮亦為正象,兼見濡者,病將退也。外此皆為殘賊,憂乎不憂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症狀和脈象虛弱,加上過度勞累,精氣就會耗損,脈象應當是浮弱的。咳嗽是肺部疾病,脈象浮也是正常現象,如果同時出現濡弱的脈象,表明疾病即將好轉。除此之外,其他情況都屬於病邪殘留,值得擔憂。

頭目暴疼平喘急,吾與浮滑嫌沉澀。

上證無非是風與痰耳,雖其中有虛實之分,而脈不外浮滑,假沉澀濡緊則氣血枯瘁,為治不易成功。

泄瀉滯下心腹疼,沉遲而小易還元。

泄利傷陰壞脾,痛則傷形,兼遏抑衛氣,宜得上脈,且易瘥。苟浮大而數,是謂亂中,中亂則身必發熱而成惡候,元還何日。

白話文:

泄瀉傷陰胃脾,疼痛就會損傷形體,還會遏抑衛氣。這種情況下應該探測上脈,而且病情容易好轉。如果脈搏浮大且數,就說明裡面混亂,一旦裡面混亂,身體必然發熱,出現惡劣的病情跡象,何時能康復很難說。

瀉與吐俱名霍亂,卻逢遲小元欲喪。

腸胃滿而不實,今中有宿滯,則實而不滿矣。猝以乖氣混擾,自然上下相奪,維時脈浮大有力,足勝病勢。間一止者亦無害,蓋氣血未寧,來去欠勻,非絕也。沉遲而小,洎厥逆舌卷,方不議治。

白話文:

腸胃滿了但不充實,現在腸胃中有宿便堵塞,那麼腸胃就變成了充實而不滿了。突然受到不正之氣的擾亂,自然而然上面和下面互相爭奪,這個時候脈象浮大有力,足夠勝過病勢。偶爾停止一下也沒有害處,因為氣血還沒有安定下來,來去不均勻,並不是完全斷絕了。脈象沉細而緩慢,到極點時反逆,舌頭捲起來,這個時候纔不考慮治療。

肢體無用木不仁,微濡而緩認宜真。

仁者木之全德,癱瘓痿痹皆不仁也。蓋由氣虛風中,痰泊厥陰經竇。故脈得濡緩為可治;弦大緊躁,雖能食不死,難免殘廢之憂。(癇症同)

白話文:

仁是木的全部德性,癱瘓痿痹都是不仁的表現。大多是因氣虛風中,痰堵塞在厥陰經的經絡中。所以脈象濡緩是可以治癒的;脈象弦大緊躁,即使能吃飯也不一定能活命,就算活下來也會殘廢。(癇症與此類似)

疝則筋急弦緊現,癰腫潰未陰陽辨。

筋急肝病,疝系陰寒,脈見弦緊理也。癰疽未潰屬實得陽脈,既潰則虛得陰脈,順也。反此即為背逆,罔敢弗辨。

白話文:

筋急是肝病,疝氣是陰寒造成的,脈象表現為弦緊也是正常的。癰疽沒潰爛之前是實證,所以能得陽脈。潰爛之後就變成了虛證,所以只能得陰脈,這是順理成章的。如果相反,就是背逆,千萬要分清。

失血脈當芤緩小,蓄血居經滑大好。

芤有中空之象,失血者宜爾也。緩小亦屬虛脈,故不妨雜見。倘數而大,病進自不消說。(金槍同)蓄血為有形實症,滑大則病脈相合,少差便涉虛衰,既不能自行其血,又難施攻伐之劑,欲速其去,不知卿用何法。(大便不通同)

白話文:

那些脈象空洞,像是中間空空的樣子,這樣的人適合放血治療。緩慢而微小也是虛脈的一種,所以可以並存。如果脈象既數且大,病情加重,這是不消說的。(與金槍等證狀相同)積聚血液是具有形體的實證,脈象滑實和大則病脈互相符合,病情稍有減輕即涉及虛弱衰竭,脈象既不能自行運行血氣,又難以使用攻伐的藥物,想要加速積血散去,卻不知用什麼方法。(與大便不通等證狀相同)

帶下得遲或緩滑,斯為本分無庸察。

赤白帶下,均濕熱也。故遲緩微滑為正脈。本婦榮衛不足,浮小已未為過。如數或躁,此火起九淵,恐相思結下,龍性難馴耳。

白話文:

即將分娩的脈象,胎兒在子宮內活動,脈搏在體表混亂無章,必定是偏離常軌的表現。偏離常軌,是指離開了正常的脈象。分娩之後,氣血雙虧,脈搏緩慢細弱是本來的狀態,脈搏沉著濡緩也不算不正常。要知道仔細留心調理和燮,不要讓脈象發生大的變化而令人驚恐。

欲產如診必離經,既產緩小未須驚。

欲產之脈,胎動於中,脈亂於外,必主離經。離經者,離乎經常之謂也。既產血氣兩脫,緩小固是本色,沉濡亦不算非分。要當留心調燮,毋使更變驚人。

兼胎產後傷風寒,勿與平人一樣看。

胎前雖見表脈,不可輕易發散,古人用蔥蘇代麻黃羌活等湯,可悟其理。逮傳裡熱結,脈沉實,攻之終防犯胎,無已有蜜膽導引及外護之法。中寒脈遲,急需姜附,市醫狃於動胎不用,不知藥過炮炙,再有監製,自不妨事。產後唯一峻補,縱脈亂來,以末治之,所謂從症不從脈也。拘泥殺人,於此當發深省。

白話文:

在胎兒出生之前,即使表脈已經出現,也不應該輕易發散。古代醫生用蔥蘇代替麻黃、羌活等湯,能夠領悟到這個道理。如果傳染了內熱,脈搏沉實,攻擊它最終會傷害胎兒,沒有已經有蜜膽導引和外護的方法。如果中了寒,脈搏遲緩,急需用姜附,市醫習慣於怕動胎而不用,不知道藥物經過炮製,再有監製,自己就不會出事。產後唯一峻補,即使脈亂來,也要用末端治療它,這就是所謂的從症不從脈。拘泥於脈象而殺人,在這裡應該引起深刻的反省。

小兒初誕便有脈,診來薄疾神得得。

初生嬰孩,臟嬌如花,故脈來薄疾。稍有感冒,或停乳食,精神便不清爽。而脈來亦無常,四診之餘,心參可也。古人以指紋形色驗病,已多不準。竊謂色白疳疾,色黃脾困,閱小兒多矣,不曾瞥見此色。竊謂彎里為風寒,彎外為食積,夫脈紋曲直,有生即定,那能逐病轉移。至云脈見得病,勿藥而藥,紋過三關不治,當藥不藥,不知斷送如許。

白話文:

新生兒的臟腑嬌嫩如花,所以脈搏來得快而弱。稍微受了風寒,或者停餵乳食,精神就不清爽。而且脈搏也經常不正常,四診之後,還要靠心來體會。古人用手指紋的形狀和顏色來驗斷疾病,現在已經大多不準確了。我認為面色發白是疳疾,面色發黃是脾虛,我見過很多小兒,從未見過這種顏色。我認為彎曲的脈紋主風寒,筆直的脈紋主食積,脈紋的曲直,人生下來就已經決定了,怎麼能隨著疾病而變化。至於說脈紋能看到疾病,不要吃藥也要吃藥,脈紋過三關不治,應該吃藥也不吃藥,不知道斷送了多少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