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5)

1. 小兒紋驗

紫熱淡紅寒,青驚黑惡殘,疳傷元且赤,脾倦碧如斕。鮮活長無害,粗牢短欠安,魚骨珠蛇等,多事不須看。

小兒五歲以下脈診不定,惟看虎口食指紋色。第一節為風關,紋粗大而推移不甚動盪,病作;第二節為氣關,紋如之,病深;第三節為命關,再爾,病篤。色紫為熱,色紅傷寒,淺紅血虛,色青驚風,色赤元疳積,色嫣紅而暗淡,脾氣不榮,兼碧色必有濕痰,色黑中惡,或否多危。色鮮明而形質短細,無疾。

白話文:

兒童在五歲以下,脈象不固定,只能看虎口上的食指紋的顏色。第一節是風關,紋路粗大而移動不甚靈活,有病;第二節是氣關,紋路與第一節相似,病情較重;第三節是命關,再像第一、第二節一樣,病情危重。紋路呈紫色是小兒發熱,紅色是傷寒,淺紅色是血虛,青色是驚風,赤色是元疳積,嫣紅色而暗淡,是脾氣不榮,兼有碧色必定有濕痰,黑色是中惡,若出現多種顏色則很危險。紋路鮮明而形狀短細,那就沒有病。

五歲以上則依大人診法。如身熱脈亂,汗出不食,食則吐,此為變蒸,不在病例。其連珠、懸針、來蛇、去蛇、魚刺、水字,即或間有此紋,亦天稟之異,未必別有所屬。幼幼者幸毋為是說自惑,因而惑人。

白話文:

五歲以上就像大人一樣看診,如果身體發熱、脈象混亂、出汗不吃東西,吃了就吐,這是變蒸,不在病例中。連珠、懸針、來蛇、去蛇、魚刺、水字,即使偶爾有這些紋路,也是天生的,不一定有什麼特殊的意義。剛出生的嬰兒,切勿為了這些說法而困惑自己,進而迷惑別人。

脈之理微,惟微,故耐人思議。思苦言長,元且鑿矣。乃畫定指面,印於他人皮膚,安能切中肯綮。庭鏡以象參意,似為情理兩妥,機清神靜。凡有得於心,未必應諸手,得於手不能宣諸筆墨者,皆可領會,夫亦何微不顯。至若發明雜症,固與目經無涉,但囿於脈義,欲祛其疑,不得不爾。學者從此悟入,省卻許多精力,且所全生命不少。

白話文:

脈理精微,十分微妙,所以讓人難以理解。思考得越多,說得越長,道理反而越晦澀難懂。如果只在手指上劃定部位,印在別人的皮膚上,又怎麼能準確地把握關鍵呢?用院子裡的鏡子來比喻診脈的用意,似乎在情理上都比較合適,關鍵是要心思清靜,精神集中。凡是心中所領會的,不一定能用雙手錶達出來,用雙手錶達出來的,不一定能用筆墨寫出來,這些都是可以意會的,還有什麼精微之處不能顯現出來的呢?至於診斷疑難雜症,本來與用眼睛觀察無關,但如果受限於脈義,想要消除疑慮,也不得不這樣做。學者從此領悟進去,就能省去很多精力,而且所全活的生命也不少了。

2. 增易景岳補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熱、固、因八陣小引

補方之制,補其虛也。凡氣虛者,宜補其上,人參黃耆等是也。精虛者,宜補其下,地黃、枸杞等是也。陽虛多寒,補而兼暖,附、桂、乾薑之屬。陰虛多熱,補而兼清,天、麥門冬、芍藥、生地之屬。有氣因精而虛,當補精化氣,而辛燥之品非所宜。精因氣而虛,當補氣以生精,而清涼之類萬毋用。

白話文:

補益方劑的制定,就是要補充虛弱的環節。凡是氣虛的,應該補益其上焦的臟腑,人蔘、黃芪等屬於這種。精虛的,應該補益其下焦的臟腑,地黃、枸杞等屬於這種。陽虛多見寒症,補益的同時兼有溫暖的作用,附子、桂枝、乾薑等屬於這種。陰虛多見熱症,補益的同時兼有清涼的作用,生地黃、麥門冬、芍藥、生地等屬於這種。有的人虛,是由於精虛而引起的,這種情況,應該補益精,使精化為氣,而辛燥的藥物就不合適。有的人精虛,是由於氣虛而引起的,這種情況,應該補益氣,使氣生精,而清涼的藥物就萬萬不能用。

又有陽失陰離、水衰火泛,須互相調燮。故善補陽者,必於陽中求陰,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。善補陰者,必於陰中求陽,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。總而言之,以精氣分陰陽,則陰陽不可離,以寒熱分陰陽,則陰陽不容紊。知緩知急,知趨知避,則不惟用補,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貫通矣。

白話文:

還有陽氣脫失、陰氣流離,水氣衰弱、火氣氾濫的情況,需要互相調和補益。因此,善於補陽的人,一定會在陽氣中尋找陰氣,陽氣得到陰氣的幫助,就能夠生生不息。善於補陰的人,一定會在陰氣中尋找陽氣,陰氣得到陽氣的滋生,就能夠源源不絕。總的來說,以精氣來區分陰陽,則陰陽是不可分離的,以寒熱來區分陰陽,則陰陽是不能夠混亂的。知道了調補的緩急,知道了趨利避害的方法,那麼不僅能夠運用補法,而且八種治療方法的原理都能夠融會貫通了。

和方之制,和其不和者也。蓋病兼虛者,補而和,兼滯者行而和,兼寒者溫和,兼熱者涼和。和之為義大矣,大難詳說,略指其當和與否。如陰虛於下,腰痠目暗,和以滋益,忌四苓、通草石斛諸湯而滲。陰虛於上,目赤乾咳,和以清潤,忌半夏蒼朮細辛等物而燥。陽虛於上,瞼浮膈飽,和以補,枳殼厚朴木香檳榔禁用。

白話文:

調和中藥方劑的目的,是要糾正造成病情的主要原因。如果病情中兼有虛症,就要用補益方法來調和;如果病情中兼有滯症,就要用促進流通方法來調和;如果病情中兼有寒症,就要用溫熱方法來調和;如果病情中兼有熱症,就要用清涼方法來調和。調和的意義是很重大的,很難詳細地說明,這裡只簡要地指出了調和方法適當與否的幾個例子。例如,如果陰虛在下面,出現腰痠、眼睛昏花,就要用滋補的方法來調和,而不能用四苓、通草、石斛等湯劑來滲洩。如果陰虛在上面,出現眼睛發紅、乾咳,就要用清涼滋潤的方法來調和,而不能用半夏、蒼朮、細辛等藥物來燥烈。如果陽虛在上面,出現眼瞼浮腫、膈肌滿悶,就要用溫補方法來調和,不能用枳殼、厚朴、木香、檳榔等藥物來通泄。

陽虛於下,精奪視惑,和以固,黃柏知母、梔仁、澤瀉勿投。大便常泄意,水穀混融,以牛膝、車前木通、牽牛載利載滑,謬矣,當和以微熱。表邪雖解,謂汗過陽衰,以五味子酸棗仁、黃耆、白朮且斂且收,早矣,當和以緩散。氣結實而迷悶,和以膠以膏,及甘膩食饌,恐滯而作痛,經閉久而發熱,和以二冬、二地,或黃芩黃連,愈凝而不行。諸動者不宜再動,如胞紫睛紅及崩衄,血動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虛弱在下方,精血虧損,視力恍惚,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固澀,黃柏、知母、梔仁、澤瀉這些寒涼的藥物都不能用。大便經常泄瀉,水穀混雜不清,用牛膝、車前、木通、牽牛子來通利大便,瀉下太過,這就錯了,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緩和。表邪雖然已經解除,但認為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衰弱,用五味子、酸棗仁、黃芪、白朮來收斂固澀,為時過早,應該用緩和的藥物來疏散。氣結實在,胸悶煩悶,用膠、膏以及甘甜油膩的食物來調和,恐怕會滯留在體內而產生疼痛。經閉很久,出現發熱,用麥冬、天冬、生地、熟地來調和,或者用黃芩、黃連,反而會更加凝結而無法運行。凡是已經動過的,不應該再動,比如說胞宮紫黑、眼睛發紅以及崩漏鼻出血,都是血動的表現。

瞼黶弦爛及痰嗽,濕動也。脹滿喘急,氣動也。遺精盜汗,神動也。血動惡辛香,濕動惡寒苦,氣動惡滯膩,神動惡散滑。凡性味之不醇,皆所當慎,其剛暴者盡在不言而喻也。諸靜者不宜再靜,如沉遲濡小,脈靜也。神昏氣怯,陽靜也。肌體清冷,表靜也。口腹畏寒,里靜也。

白話文:

臉色晦暗、口脣乾裂、有痰液咳嗽,是濕氣變化的緣故。腹脹、喘急,是氣機變化的緣故。遺精、盜汗,是精神變化的緣故。血氣變化喜溫辛香,濕氣變化喜溫熱苦,氣機變化喜走動散熱,精神變化喜安靜。凡是性質偏頗,味道不純正的,都應當注意慎用,那些性情剛烈、暴躁的,不必再說也明白。一切脈象靜的,不宜再讓它靜,比如沉細、緩小,脈搏是靜的。精神昏沉、氣虛弱,是陽氣靜的。肌肉體表寒冷,是表氣靜的。口腹怕冷,是裏氣靜的。

脈靜喜補益,陽靜喜升生,表靜喜溫暖,里靜喜辛熱。凡品質之陰柔,皆所不欲,其苦寒者又在不問可知也。是故陽主動,以動濟動,火上添油,不焦爛乎。陰主靜,以靜益靜,雪上加霜,不戰慄乎。火在上,升而益熾。水在下,降而遂亡矣。已上所論,未必盡皆中節,然大旨悉寓於斯,不能當局主和,何醫之云。

白話文:

脈象沉靜喜歡用補益藥,陽氣沉靜喜歡用升生藥,表症沉靜喜歡用溫暖藥、裏症沉靜喜歡用辛熱藥。凡是品質陰柔的藥,都令人不喜歡,那些苦寒藥就更不用說了。因此,陽氣主導的是動,用動來治療動的疾病,就像火上加油,可不就燒焦爛了嗎。陰氣主導的是靜,用靜來治療靜的疾病,就像雪上加霜,可不就更加寒冷嗎。火在上,升而更加旺盛。水在下,降而很快消失。前面所論述的,未必都能達到完美的程度,然而大體上的原則都包含在其中,不能體會到這些大體上的原則便一味的主張和解,那哪算得上是醫生呢。

寒方之制,為除熱也。據古方書,咸謂黃連清心,黃芩清肺,石斛、芍藥清脾,龍膽草清肝,黃柏清腎。今之學者皆從此,是亦膠柱法也。夫寒物均能瀉熱,豈有瀉此而不瀉彼者。但當分其輕清重濁,性力微甚,與陰陽上下之熱,相宜則善矣。如輕清者宜於上,枯芩、石斛、連翹、花粉之屬是也。

白話文:

寒涼藥方的作用,是為了去除熱症。根據古方書籍的記載,普遍認為黃連可以清心,黃芩可以清肺,石斛、芍藥可以清脾,龍膽草可以清肝,黃柏可以清腎。如今的學者都遵循這樣的說法,這也是拘泥於方劑的死板做法。其實所有的寒涼藥物都能瀉熱,難道有瀉這個不瀉那個的道理嗎?只是應該根據藥物的輕清重濁、藥性微弱或強烈,以及人體陰陽上下之熱症的狀況,配伍相應的藥物,這樣纔是正確的。比如輕清的藥物適合用於上部熱症,例如枯芩、石斛、連翹、花粉等。

重濁者宜於下,梔子、黃柏、龍膽草、滑石之屬是也。性力之厚者能清大熱,石膏、黃連、蘆薈苦參山豆根之屬。性力之緩者能清微熱,元參、貝母、桔梗地骨皮之屬。大黃、硝石輩,去實郁之熱。木通、澤瀉等,去癃閉之熱,兼攻而用。二冬、二地、梨漿、藕汁,去陰燥之熱。

白話文:

  1. 滋潤、清除積熱的藥物宜於下行,梔子、黃柏、龍膽草、滑石等藥物屬於這一類。

  2. 藥性猛烈者能清除大熱,石膏、黃連、蘆薈、苦參、山豆根等藥物屬於這一類。

  3. 藥性緩和者能清除輕微的熱,元參、貝母、桔梗、地骨皮等藥物屬於這一類。

  4. 大黃、硝石類藥物,清除實鬱之熱。

  5. 木通、澤瀉等藥物,去除癃閉之熱,兼攻而用。

  6. 二冬、二地、梨漿、藕汁,去除陰燥之熱。

黃耆、白朮、人參、炙草,去陽虛之熱,兼補而用。方書之分經投藥,意正在此,然未及發明其旨耳。外如東垣升陽散火,此以表邪生熱者設,不得與於斯論。

白話文:

黃耆、白朮、人參、炙草四種藥材,用於治療陽虛引起的發熱,同時具有補益的作用。方書中按經絡分類的用藥方法,其用意就在這裡,但還沒有完全發揮出它的原理。像東垣的升陽散火法,這種方法是針對表邪引起的發熱而制定的,不能與這四種藥物合用。

熱方之制,為除寒也。寒之為病,有外來,有自生。如風邪犯於肌表,生冷傷於脾胃,陰寒中於臟腑,謂之外來,由來者漸,形見者微。都無所感,莫測其因,謂之自生。高明之士,能以二陽為根本,常憂其衰敗,無妄侵伐,則自來之寒與外來之寒皆在術中。是固有熱方之備,以散兼熱者,散寒邪也,以行兼熱者,行寒滯也。

白話文:

熱方的作用,是為了祛除寒症。寒症的致病,有外感和內生的區別。比如,風寒侵襲肌表,生冷食物損傷脾胃,陰寒侵襲臟腑,這些都屬於外感寒症,病因由外而來,漸漸形成,症狀較輕微。還有一種寒症,沒有明顯的外感因素,原因難以確定,稱之為內生寒症。高明的醫生,將人體的二陽(少陽膽經和陽明胃經)視為根本,時刻注意保護,避免妄加侵伐,這樣一來,不管是內生的寒症還是外感的寒症,都能在醫術的應對範圍內。所以,必須備有一些熱方的藥物,其中,有散熱兼散寒的,這是為了祛除寒邪;有行熱兼行寒的,這是為了調和寒滯。

以補兼熱者,補虛寒也。按症選方,間有不相投者,或未知宜忌耳。如乾薑能溫中,亦能散表,嘔泄無汗者宜之,多汗者忌。肉桂能行血,善達四肢,血滯多痛者宜之,失血者忌。吳茱萸暖下元,腹痛氣凝者極妙,然莫妙於南沉。肉豆蔻溫脾腎,飧泄滑利者最奇,終不奇於硫磺

白話文:

用補益的方法治療虛寒的人。根據症狀選擇藥方,有時會遇到不相配的藥物,可能是因為不瞭解藥物的宜忌。例如,乾薑可以溫中散表,嘔吐腹瀉無汗的人適合服用,多汗的人忌服。肉桂可以行血,能到達四肢,血滯疼痛的人適合服用,失血的人忌服。吳茱萸溫暖下元,腹痛氣凝者最為合適,但沒有比南沉更合適的了。肉豆蔻溫暖脾腎,腹瀉滑泄的人最為合適,但沒有比硫磺更合適的了。

胡椒溫胃和中,其類近於蓽茇丁香止嘔行氣,其暖近乎砂仁。故紙性降善閉,能納氣定喘,止滯濁泄瀉,氣短而怯者忌用。附子性走不守,能救急回陽,無處不到,非甘與潤劑相濟,太猛。再則氣虛症用香竄,見血症用辛味,皆不利之概也。雖然以熱治寒,陰陽相制,不嫌純一。

白話文:

胡椒性溫,能溫養胃氣,調和臟腑,其性質與蓽茇相似。丁香能止嘔吐,行氣活血,其溫暖作用與砂仁相似。至於紙性寒涼,善於收斂止瀉,能使氣機下降,平定喘息,止住腸胃積滯和腹瀉,但氣短虛怯的人不宜服用。附子性走不守,能救急回陽,攻補兼施,可達身體各處,若不與甘潤藥物配合使用,則藥效太過猛烈。再者,氣虛症狀應選用辛香溫熱的藥物,見血癥狀應選用辛味藥物,這都是不利的概況。儘管如此,根據「以熱治寒、陰陽相制」的原則,使用單一的藥物治療,也是可以的。

若真寒者,略涉清涼便覺相妨,且宜急早圖,維以望挽回。必待勢不得已,盡熱投之,恐陰氣直中,元陽潛脫,死灰不可復燃矣。比醫每以假熱為真火,並前論俱不講究,沒字之碑利如匕首,不知殺人多少。

白話文:

如果真是寒證,稍微用點清涼藥,就會感到不宜,那麼應該儘快治療,纔有可能挽回。等到病情極其嚴重了,再用大熱之藥猛攻,恐怕陰寒之氣會直接侵襲到人體內部的陽氣,陽氣潛退,就像死灰不可復燃了一樣。有些醫生常常把假性發熱當成真火,和前面所說的道理都不相符,留下這種錯誤的主張,就像匕首一樣鋒利,不知道殺了多少人。

攻方之制,攻其實也。凡攻氣者攻其聚,攻血者攻其瘀,攻積者攻其堅,攻痰者攻其急。火邪正盛,攻之未及,可以再進。攻之果當,不必雜補,蓋雜補便相牽制。再進則火勢乃衰。若病在陽攻陰,在陰攻陽,在表攻裡,在腑攻臟,虛則實攻,真作假攻,此自撤藩屏,引賊入寇,謂之妄攻。妄攻者必先脫元,元脫不悟,死無日矣。

白話文:

攻方的原則就是要攻克病邪。若是氣的病,就要攻其聚集的部位;若是血的病,就要攻其瘀血的部位;若是積的病,就要攻其堅硬的部位;若是痰的病,就要攻其容易發生阻滯的部位。火邪正盛的時候,攻之不及,可以再繼續進攻。攻之得當,就不必雜用補藥,因為雜用補藥就會互相牽制。繼續進攻,火邪的勢頭就衰退了。如果病在陽而攻陰,病在陰而攻陽,病在外而攻裡,病在腑而攻臟,病虛而用實攻,病真而用假攻,這就是自己撤下藩屏,引賊入寇,叫做妄攻。妄攻必然先傷及人體正氣,正氣傷而不醒悟,就會很快死亡。

是故攻之一字,仁人所深忌,正恐其成之難,而敗之易耳。至如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此又當酌其權宜,不在攻上則古。

白話文:

所以,攻伐這個字,仁慈的人非常忌諱,正是擔心攻伐很難成功,而失敗卻很容易。至於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這就要權衡利弊,不在攻伐上浪費時間。

散方之制,散表邪也。如麻黃羌活,峻散者也。菊花、紫蘇,平散者也。細辛、桂枝生薑,溫散者也。防風荊芥薄荷,涼散者也。蒼朮、獨活能走經,去濕而散。橘紅前胡能清氣化痰而散。凡邪淺者忌峻,熱多者忌溫,氣弱寒怯者忌涼平。熱渴煩躁,寒熱往來,喜柴胡、甘葛,而嘔吐泄瀉者忌。

白話文:

散方是治療外感風邪的藥方。其中:

  1. 麻黃、羌活:具有較強的發散作用。

  2. 菊花、紫蘇:具有較緩和的發散作用。

  3. 細辛、桂枝、生薑:具有溫散作用。

  4. 防風、荊芥、薄荷:具有涼散作用。

  5. 蒼朮、獨活:具有走經、去濕、發散的作用。

  6. 橘紅、前胡:具有清氣、化痰、發散的作用。

在使用散方時,需要考慮以下幾點:

  1. 感冒初期,邪氣淺表,忌用峻烈發散藥物。

  2. 熱證明顯者,忌用溫熱發散藥物。

  3. 氣虛、寒怯者,忌用涼寒發散藥物。

  4. 若是熱渴煩躁、寒熱往來者,可使用柴胡、甘葛,但嘔吐或洩瀉者忌用。

寒邪在上,宜附子、芎藭,而內熱炎升者忌。如此之類,進退無常,要在運用者轉變入彀耳。若夫以平兼清,自成溫散,以平兼暖,亦可溫經。宜溫者散之以熱,宜涼者散之以寒,當於各陣求之,不可刻舟於此。

白話文:

寒邪在上面,應該使用附子、芎藭,如果有內熱上升的情況就應該忌用。像這種情況,沒有固定的方法可以參考,必須根據病情變化來調整用藥。如果是平和兼清涼的藥物,自成溫散的功效;如果是平和兼溫暖的藥物,也可以溫通經絡。應該溫散的,用熱藥來散;應該清涼的,用寒藥來散。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判斷,不能拘泥於某一種方法。

固方之制,固其泄也。如久咳為喘,氣泄於上者,宜固肺。久遺成淋,精脫於下者,宜固腎。小水不禁固其膀胱,大便不禁固其腸胃。汗泄不止於皮毛固之,血泄不住於榮衛固之。淚流須固乙癸,眵流須固土金。因寒而泄者以熱固,因熱而泄者以寒固。然虛者可固,實者不可固,久者可固,暴者不可固。

白話文:

鞏固的方法,在於抑制漏泄。例如久咳成喘,是氣息向上的漏泄,應當鞏固肺部。久遺成淋,是精華向下的漏泄,應當鞏固腎臟。小便不禁,應當鞏固膀胱;大便不禁,應當鞏固腸胃。汗液不斷的從皮毛漏出,應當鞏固皮毛;血液不斷的從榮衛漏出,應當鞏固榮衛。淚流不止,應當鞏固乙癸(水木);眵流不止,應當鞏固土金。因寒而漏泄的,用溫熱的方法鞏固;因熱而漏泄的,用寒冷的方法鞏固。但虛弱的可以鞏固,實熱的不能鞏固;長期的可以鞏固,暴發的不能鞏固。

當固不固,溪流有時而涸,不當固而固,曲突終始然薪也。故錄固方,以固不固。

因方之制,因其相因為病,而可因藥而治也。如疔疽之毒可拔也,獨不可施之瘡痍。蛇口之患可解也,一定可愈其蜂尾。湯火糜爛肌膚,瘢可沒也,刀槍仍效。木石損傷肌骨,斷可續也,跌打無分。陽明之升麻,未有不走太陽、少陽,少陽之柴胡,未有不入太陽、陽明,觀仲景麻黃可得其意。

白話文:

依照方劑的制定原則,根據病因的不同,可以採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。就像疔瘡的毒可以拔除,但是不能用在一般的傷口上。蛇咬傷的病可以解除,但並不能治癒蜂螯。熱湯火燙傷的皮膚,疤痕可以消失,刀槍刺傷則不行。木石損傷筋骨,斷骨可以接續,跌打損傷則不能。陽明經的升麻,沒有不涉及太陽經、少陽經的,少陽經的柴胡,沒有不涉及太陽經、陽明經的,觀察仲景的麻黃湯,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。

夫麻黃性極峻利,太陽經陰邪在表,寒毒既深,非此不達,設與之治,陽明、少陽亦寒無不散。第恐性力太過,反傷元氣,又不若升麻、柴胡,故復有二方之制。非謂某經必須某藥,萬不可移易者也。由此推之,凡病之相因者皆可相因而藥,此陣之不必有也。而曰方以立法,法以制宜,無因那得有悟,此陣之不可無也。

白話文:

麻黃的性質極為峻烈,針對太陽經陰邪在表,寒毒已經很深的時候,非用麻黃不可,如果用它來治療,陽明、少陽經的寒邪也都可以驅散。只是擔心它的性質太過猛烈,反而會傷害元氣,而且不如升麻、柴胡的效果好,所以又另有制方。這並不是說某經一定要用某種藥,絕對不能變動。以此類推,凡是病症可以互相影響的,都可以用互相影響的藥物來治療,這表示用藥不一定要拘泥於固定方劑。但是說方劑是為了建立原則,原則是要依照情況而制訂,沒有原因怎麼會有感悟,這說明方劑不是可以完全不用的。

以不無之方,備必宜有之陣,而治因其所因之病,是病為因,藥宜為因也。因固可自為政殿於八陣,允服輿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