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5)

1. 五臟苦欲補瀉解

五臟各有天性,遂其性則欲,違其性則苦,本臟所苦為瀉,本臟所欲為補。蓋指水潤下作咸,火炎上作苦,木曲直作酸,金從革作辛,土稼穡作甘。五味而言,如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。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以酸補之,以甘瀉之。

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。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。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以苦補之,以咸瀉之。雖然苦者直行而泄,過苦則傷氣,須咸以佐,辛者橫行而散,過辛則傷皮毛,須苦以佐。

酸者束而收斂,過酸則傷筋,須辛以佐。咸者止而軟堅,過咸則傷血,須甘以佐。甘之一味,可上可下,土位居中而兼五行也,過甘則傷胃,須酸以佐。淡品無味,五臟無歸,專入太陽,微利小便,過利乃傷,須統五味而消息之。知其數者,其於苦欲補瀉益得共平,而心肝脾肺腎各盡其性矣。

白話文:

五臟各有其自然屬性,順應其屬性就會感到舒適,違背其屬性就會感到不適。本臟感到不適的情況就是需要「瀉」,本臟感到舒適的情況就是需要「補」。

水往下流動,味道是鹹;火往上燃燒,味道是苦;木可以彎曲伸直,味道是酸;金可以變形,味道是辛;土可以耕種,味道是甘。從五味來說,例如肝如果太過急躁,就應該吃甜味來緩和它。肝喜歡舒展,就應該吃辛味來疏散它,用辛味來補肝,用酸味來瀉肝。心如果太過遲緩,就應該吃酸味來收斂它。心喜歡柔軟,就應該吃鹹味來軟化它,用酸味來補心,用甘味來瀉心。

脾如果太過濕潤,就應該吃苦味來乾燥它。脾喜歡緩和,就應該吃甜味來緩和它,用甘味來補脾,用苦味來瀉脾。肺如果氣往上逆,就應該吃苦味來使它下降。肺喜歡收斂,就應該吃酸味來收斂它,用酸味來補肺,用辛味來瀉肺。腎如果太過乾燥,就應該吃辛味來滋潤它。腎喜歡堅固,就應該吃苦味來堅固它,用苦味來補腎,用鹹味來瀉腎。

雖然苦味是直接向下走的,有排泄的作用,但如果太苦就會損傷氣,必須用鹹味來輔助。辛味是橫向走的,有發散的作用,但如果太辛辣就會損傷皮膚毛髮,必須用苦味來輔助。酸味是收束的,有收斂的作用,但如果太酸就會損傷筋,必須用辛味來輔助。鹹味是停止的,有軟化堅硬的作用,但如果太鹹就會損傷血,必須用甘味來輔助。

甜味這種味道,可以往上走,也可以往下走,因為土居於中央,兼具五行屬性,但如果太甜就會損傷胃,必須用酸味來輔助。淡味沒有味道,五臟都不歸屬,只能專門進入太陽經,稍微有利尿的作用,但如果過度利尿也會造成損傷,必須用五味來調和。知道這些道理的人,對於用苦味、甜味來補、瀉就能夠運用得恰當,讓心肝脾肺腎各自發揮它們的自然屬性。

2. 品藥制方治病解

萬物皆藥也。利而行之,無有窒礙,方書之所以作也。是故陰中陽、陰中陰、陽中陰,陽中陽,品藥之性也。君為王,臣為輔,佐為助,使為用,制方之旨也。逆則衰,從乃制,經以時,權得中,治病之法也。

辛甘味薄為陽,辛甘則發散,味薄則通,陰中陽也;酸苦味厚為陰,酸苦則收降,味厚則泄,陰中陰也;味鹹氣薄為陰,味鹹則滋利,氣薄則和解,陽中陰也;味淡氣厚為陽,味淡則滲泄,氣厚則溫熱,陽中陽也。必熱必寒,必固必散,君之主也;不宣不明,不授不行,臣之輔也;或劫或和,或發或補,佐之助也;能升能降,能合能開,使之用也。

殛暴須奪,破留須行,潰堅須攻,除濕須泄,「逆則衰」也;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,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,大承氣湯,酒製大黃熱服之類也;寒病用熱藥而導熱去寒者必寒,少陰病下利,服附子乾薑不止,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之類也;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塞,胸悶煩驚,小便不利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之類也;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,太陽中風,下利,心下痞硬,十棗湯之類也,「從乃制」也。

驚者平之,勞者溫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「經以時」也;治遠以大,治近以小,治主以緩,治客以急,「權得中」也。易曰: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,水流濕,火就燥,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物各從其類也。為其從類,乃依類品藥,緣藥制方,按方治病,蕩蕩平平,與物皆春,功其成也。

或曰:藥陰則無陽,藥陽則無陰,眼藥雜沓,無用君臣佐使,眼病純一,不必逆從經權,此齊東野人,謂之瞽而惑於大道者也。

白話文:

萬物都是藥材。只要能善用它們,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,這就是醫方書籍寫作的原因。因此,陰中有陽、陰中有陰、陽中有陰、陽中有陽,這是辨別藥材屬性的方法。君藥如同君王,臣藥如同輔佐,佐藥如同助手,使藥如同差遣,這是擬定藥方的要旨。違背這些原則就會衰敗,順應這些原則就能控制病情,按照時節來用藥,就能掌握中庸之道,這是治療疾病的方法。

辛味和甘味比較薄的藥屬於陽性,辛味甘味的藥能發散,味道薄的藥能疏通,這就是陰中有陽的特性;酸味和苦味比較厚的藥屬於陰性,酸味苦味的藥能收斂降下,味道厚的藥能洩除,這就是陰中有陰的特性;鹹味而氣味較薄的藥屬於陰性,鹹味的藥能滋潤,氣味薄的藥能調和,這就是陽中有陰的特性;淡味而氣味較厚的藥屬於陽性,淡味的藥能滲透利水,氣味厚的藥能溫熱,這就是陽中有陽的特性。藥性必定有熱有寒,必定有固澀有發散,這是君藥的主要作用;如果沒有宣發或不明確,沒有給予或不能實行,這是臣藥的輔助作用;有的時候需要攻伐或需要調和,有的時候需要發汗或需要補益,這是佐藥的協助作用;有的能上升有的能下降,有的能結合有的能開通,這是使藥的應用。

遇到急暴的病症必須用奪取之法,遇到停滯的病症必須用疏通之法,遇到堅硬的病症必須用攻伐之法,遇到濕邪的病症必須用洩除之法,這就是「違背原則就會衰敗」的意思;熱病用寒涼藥來引導寒氣攻克熱邪,反而會加重熱象,就像陽明病發熱且大便乾燥,用大承氣湯,用酒浸泡過的大黃熱服等情況;寒病用溫熱藥來引導熱氣去除寒邪,反而會加重寒象,就像少陰病下利,服用附子乾薑等藥無法止住,用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等情況;阻塞的病症用通利藥來引導疏通反而會加重阻塞,就像胸悶煩躁,小便不利,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情況;通泄的病症用收澀藥來引導收澀反而會加重通泄,就像太陽中風下利,心下痞硬,用十棗湯等情況,這就是「順應原則就能控制病情」的意思。

驚恐的病症要用平靜的方法來治療,勞累的病症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,散亂的病症要用收斂的方法來治療,損傷的病症要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,這就是「按照時節來用藥」的意思;治療遠處的病症要用藥力大的藥,治療近處的病症要用藥力小的藥,治療主要的病症要用藥力緩和的藥,治療次要的病症要用藥力急迫的藥,這就是「掌握中庸之道」的意思。《易經》說:相同的聲音會互相應和,相同的氣息會互相吸引,水往潮濕的地方流,火往乾燥的地方燒,本性來自於天的東西會趨向上方,本性來自於地的東西會趨向下方,萬物各自歸屬於自己的類別。因為它有類別,所以根據類別來區分藥性,依照藥性來擬定藥方,按照藥方來治療疾病,這樣才能達到廣泛而平和的效果,使萬物都像春天一樣生機勃勃,最後取得成功。

有人說:藥性屬於陰性的就沒有陽性,藥性屬於陽性的就沒有陰性,眼科用藥雜亂無章,不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,而眼科的病症單一,不必要遵循順應或逆反的原則,也不必講究時節權衡,這是井底之蛙的見識,真是瞎子一樣被大道迷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