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2)

1. 香蘇散十

紫蘇,香附(二兩),橘皮(一兩),甘草(五錢)

感冒風寒,頭痛發熱,目病,而無六經之證可求者,此方主之。

南方風氣柔弱,傷於風寒,俗稱感冒。感冒者,受邪膚淺之名也。經曰:卑下之地,春風常存。故東南之區,人感風證居多。所感之氣,由鼻而入,實於上部,客於皮膚,故無六經形症。只紫蘇、香附、橘皮之辛芬,疏邪理氣,甘草之甘平,和中輔正,前症隨痊。

白話文:

紫蘇、香附(各二兩)、橘皮(一兩)、甘草(五錢)組成的藥方,主要用於治療感冒風寒,出現頭痛發熱、眼睛不適等症狀,但又沒有其他六經辨證可以歸納的情況。

南方地區的風氣比較柔弱,人們容易因為風寒而生病,俗稱感冒。所謂感冒,是指受到外邪侵襲但病症較輕淺。古書說:「地勢低窪的地方,春天之氣容易長久存在。」所以東南地區的人,大多容易感染風邪。感受到的邪氣,從鼻子進入,停留在身體上部,侵犯皮膚,因此不會出現六經辨證的典型症狀。這個方子運用紫蘇、香附、橘皮的辛香氣味,來疏散邪氣、調理氣機;用甘草的甘味平和之性,來調和中焦、扶助正氣,這樣一來,上述的症狀就會好轉。

2. 芎蘇飲十一

枳梗二陳湯加芎藭、紫蘇、柴胡、乾葛。

六氣襲人,深者為中,其次為傷,輕則為感冒。今人外有頭痛,發熱惡寒,內有吐痰,咳嗽,氣洶情狀,此感冒微兼傷中者也。今用芎、蘇、柴、葛以解表,表解則頭痛、發熱、惡寒愈矣。枳桔二陳以和里,里和則咳嗽、吐痰、氣洶除矣。

白話文:

此方是將枳梗二陳湯再加入川芎、紫蘇、柴胡、葛根而成。

外來的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六種邪氣侵襲人體,如果侵入較深就稱為「中」,其次是「傷」,較輕微的就稱為「感冒」。現在有人出現頭痛、發燒、怕冷的症狀,同時又有吐痰、咳嗽、胸悶氣喘等情況,這就是感冒輕微地兼雜了傷中的情況。現在使用川芎、紫蘇、柴胡、葛根來解除表邪,表邪解除後,頭痛、發燒、怕冷等症狀就會好轉。再用枳梗二陳湯來調理裡氣,裡氣調和後,咳嗽、吐痰、胸悶氣喘等症狀就會消除。

3. 參蘇飲十二

仍即枳桔二陳加參、蘇、前胡、木香、乾葛。

外感內傷,發熱頭痛,嘔逆泄瀉,痰塞咳嗽,眩暈嘈煩,此方主之。

發熱頭痛,外感也。餘症內傷也。外感宜解表,故用葛、蘇、前胡。內傷宜補中,故用參、苓、朮、草。其木香、枳、橘、枯梗、半夏,辛苦燥濕,清芬行滯,既足正乖異之氣,又以破痰飲之積,是大有助於前藥也。元戎謂此方治一切發熱皆效,或然。謂更入四物名茯苓補心湯,尤能治虛熱及吐衄便血,言過其實。

詩曰:參蘇飲藥是橘皮,甘草前胡枳桔俱,苓葛木香陳半夏,內傷外感用無虞。參前木去芎柴入,飲號芎蘇治亦如。香蘇散反廣橘草,六經無症暫施之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仍然是沿用枳殼、桔梗、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的基礎,再加上人參、紫蘇葉、前胡、木香、葛根。

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和內傷引起的發熱頭痛、嘔吐、腹瀉、痰多咳嗽、頭暈、心煩等症狀。

發熱頭痛是外感風寒的表現,其他症狀則是內傷引起的。外感需要解表散寒,所以使用葛根、紫蘇葉、前胡;內傷需要補益中氣,所以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。木香、枳殼、橘皮、桔梗、半夏這些藥材,味道辛苦,性質燥濕,能疏理氣機,既可以糾正體內紊亂的氣機,又可以化解痰飲積滯,對前面的藥材有很好的輔助作用。有醫家認為這個方子治療所有發熱都有效果,或許如此吧。還有人說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,改名茯苓補心湯,更能治療虛熱、吐血、便血等症狀,這就有些言過其實了。

有詩歌說:參蘇飲這方藥,用到橘皮和甘草,再加前胡、枳殼、桔梗,還有茯苓、葛根、木香、陳皮、半夏,不論內傷還是外感都可以用。如果把前胡換成川芎,木香換成柴胡,就成了芎蘇飲,也能達到類似的治療效果。香蘇散的組成和參蘇飲相反,只用了廣橘皮和甘草,如果沒有辨明六經病症,可以暫時使用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