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21)
卷之三 (21)
1. 茶調疏肝散七
夏枯草(四兩),香附子(二兩),甘草(一兩),山梔仁(五錢)
目睛夜痛,淚出不止,及點服苦寒之藥反甚者,此方如神。
睛痛泣出,皆肝候也,理當瀉火,不效則止,安得反甚?蓋夜為陰涼,藥又屬陰,所謂寒水太過,復則大風故爾。夏枯草四月開花,夏至則枯,秉陽氣最純,故治厥陰虛痛如神者,以陽配陰也。香附、甘草,木根於土,栽者培之之義。且木能勝土,用防未然。其山梔、清茶,一瀉曲直之火,不致動搖為風,正所以疏肝也。故名。
茶本食物清品,名人賞識頗多。閱《茶經》、《茶譜》、《茶錄》暨諸詩歌可見。不知質固芳潔,釋滯滌煩,而性實苦寒,伐胃消腎,愈精者力愈猛。非飽膏粱厚味,不可當其鋒鏑。儉素之士,飯後一二甌足矣。若以書齋供具,汲泉添火,無夜無明,或洞簫檀板,資其逸韻,一曲七碗,未有不耗元神。
雖客散甘涼少留舌本,小便不禁者有之,清宵無寐者有之,甚則咽疼咳緊,胸腹虛膨,穀食漸減,面色如金,其不為腐腸物也幾希。今親友會晤,願並前說,相告,攝生養重,諒有同心也。雖然,余平生知已,大半都由茶酒,倘為東道主,拘此不令盡歡,恐交疏隙起,其賈禍較嗜斯二者更深耳。
詩曰:木嫌蔽密喜蕭疏,一夜膏霖死復甦,固所山梔香附草,茶澆不慮夏中枯。
白話文:
夏枯草(四兩)、香附子(二兩)、甘草(一兩)、山梔仁(五錢)。
眼睛晚上疼痛,不停流淚,以及點用苦寒的藥物反而更嚴重的,這個方子效果非常好。
眼睛疼痛流淚,都是肝臟的問題。按理說應該瀉肝火,如果沒效就該停止,怎麼會反而更嚴重呢?因為晚上屬陰涼,藥物也屬陰,所謂寒涼太過,反而會生風。夏枯草四月開花,夏至就枯萎,秉持陽氣最純,所以治療厥陰肝虛引起的疼痛效果非常好,是因為用陽氣來配合陰氣。香附、甘草,是木的根長在土裡,有栽種後要培土的意義。而且木能克土,用來預防未然。至於山梔子,搭配清茶,是為了瀉掉肝木的鬱火,不讓它亂動而化為風,這正是疏通肝氣的方法,所以取名為「茶調疏肝散」。
茶本來是清淡的食物,許多名人都很欣賞它。《茶經》、《茶譜》、《茶錄》以及許多詩歌都可以看到。但不知道茶雖然質地堅實芬芳潔淨,能夠消除積滯、滌除煩惱,但本質卻是苦寒的,會傷害胃、損耗腎,越是精緻的茶葉,藥性就越猛烈。如果不是吃得很油膩的人,沒辦法承受它的藥力。生活儉樸的人,飯後喝一兩小碗就夠了。如果把茶當成書房的常備品,汲取泉水來煮,不管白天黑夜都喝,或者邊聽音樂邊喝,一曲結束喝七碗,沒有不耗損元神的。
即使喝完茶後會有甘涼的感覺留在舌頭上,但還是有人會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,也有人會整夜失眠,嚴重的話還會咽喉疼痛、咳嗽、胸腹脹滿,食慾漸漸下降,臉色像金子一樣黃,這樣的人距離變成腸胃腐敗的人也不遠了。現在親友相聚,希望把以上說的告訴大家,注意養生,相信大家都會有同樣的想法。雖然如此,我這輩子的知己,大多是因為茶和酒而結識的。如果我做東道主,因為這個而限制大家盡興,恐怕會產生隔閡,這樣造成的禍害比嗜好這兩樣東西更深啊。
詩說:樹木不喜歡太過茂密,喜歡疏散的空間,一場及時的雨就能讓枯萎的樹木復活。所以用山梔子、香附子、夏枯草,用茶來澆灌,也不用擔心夏天的枯萎。
2. 藿香正氣散八
藿香,紫蘇,白芷,大腹皮,茯苓(各三兩),白朮,橘皮,桔梗,半夏曲,厚朴(薑汁炒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
內傷外感,致成霍亂,憎寒壯熱,急調其中而疏其表。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厚朴、桔梗、大腹皮,調中藥也。中調足以正不正之氣於內。藿香、白芷、橘皮、紫蘇,疏表藥也,表疏足以正不正之氣於外。內外暢達,邪逆潛消。霍亂,吐瀉交作之謂。戴元禮曰:肥人多中虛,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,治之必先理氣,此散是也。
吳綬曰:若太陽傷寒,頭痛發熱,骨節疼痛,此方全無著落。傷寒發熱,脈沉而小,及夾陰傷寒,陰虛發熱等,皆不可用。
詩曰:藿香正氣,橘術苓芷,桔樸甘蘇,相霍為治,偌大腹皮,一盂病去。
白話文:
藿香、紫蘇、白芷、大腹皮、茯苓(各十二克),白朮、橘皮、桔梗、半夏曲、厚朴(用薑汁炒過,各八克),甘草(四克)。
這帖藥方可以用於治療內傷外感引起的霍亂,症狀是怕冷發熱。治療原則是先調整腸胃,同時疏散體表。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厚朴、桔梗、大腹皮這些藥材是用來調理腸胃的,調理好腸胃就可以糾正體內的失調。藿香、白芷、橘皮、紫蘇這些藥材是用來疏散體表的,疏散體表就可以糾正體表的失調。當體內外都暢通無阻時,邪氣自然消退。霍亂指的是上吐下瀉同時發生的情況。戴元禮說:肥胖的人大多體內虛弱,因為氣在體表旺盛,體內卻不足,治療時必須先調理氣機,這帖藥方就符合這個原則。
吳綬說:如果是太陽傷寒引起的頭痛、發熱、全身關節疼痛,這個藥方就完全不對症。如果是傷寒發熱,脈象沉細,或是夾雜陰寒的傷寒,以及陰虛發熱等情況,都不可以使用這個藥方。
總結成詩歌是這樣的:藿香正氣散,配伍橘皮、白朮、茯苓、白芷、桔梗、厚朴、甘草、紫蘇,再加上大腹皮,只要一碗藥就可以治好疾病。
3. 二陳湯九
半夏陳,橘皮陳,茯苓,甘草
一切痰飲為病,咳嗽脹滿,嘔吐噁心,頭眩心悸,此方主之。
痰雖本乎水,成乎火,結乎氣,相見乎濕,稠濁為痰為熱,清稀為飲為寒,皆由脾憊,不能運化食物,腐氣留中,偏傳經脈而成病。故在肺則咳,在胃則嘔,在心則悸,在脅則脹,在背則冷。初起發熱頭痛,類外感表證;久則潮熱夜重,類陰火內傷;走注支節疼痛,又類風症。
但肌色如故,脈滑不勻為異。是故痰以濕生,半夏之辛熱能燥濕,茯苓之甘淡能滲濕,濕去痰乃消。痰從氣結,橘皮之辛溫以利氣,甘草之甘平以和氣,氣治疾徐瘥。加生薑、黃連,曰加味二陳。治嘈雜不快,瞼赤勝爛而癢。加當歸、地黃、曰金水六君。治肺腎虛寒,水泛為痰。
詩曰:二陳謂橘夏,苓草無妨新,金水六君內,歸地亦云云。
白話文:
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這四味藥組成的二陳湯,主要治療各種因痰飲引起的疾病,像是咳嗽、胸腹脹滿、嘔吐噁心、頭暈心悸等。
痰雖然根本上是由水液產生,但它也受到火的影響,在氣滯的情況下凝結,並在濕氣的環境下顯現出來。痰的濃稠和渾濁,多屬熱痰;清稀的痰,則多屬寒痰。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無法正常運化食物,導致腐敗之氣滯留在體內,進而影響到其他經絡而導致疾病。因此,痰在肺部就會引起咳嗽,在胃部就會引起嘔吐,在心臟就會引起心悸,在脅肋就會引起脹滿,在背部就會感到寒冷。剛開始發病時,可能會出現發熱頭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;久病則會出現午後潮熱、夜間加重等類似陰虛火旺的症狀;痰也可能遊走在各個關節引起疼痛,類似風濕病。
但如果患者的肌肉膚色正常,脈象卻是滑數不勻,這就表示是痰症。痰是由濕氣產生的,半夏的辛熱性質可以燥濕,茯苓的甘淡性質可以滲濕,濕氣去除,痰自然就會消散。痰也是因為氣滯凝結而成,陳皮的辛溫性質可以理氣,甘草的甘平性質可以調和氣機,氣順了,疾病自然會慢慢好轉。如果再加入生薑、黃連,就稱為加味二陳湯,可以用來治療心中煩悶、嘈雜不適,以及眼皮紅腫、潰爛且發癢的狀況。如果再加入當歸、地黃,就稱為金水六君湯,可以用來治療肺腎虛寒,導致水液泛濫成痰的狀況。
歌訣說:「二陳湯的藥材是陳皮、半夏,搭配茯苓、甘草使用沒有問題。金水六君湯裡,則加入了當歸和地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