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34)
卷之三 (34)
1. 胃風湯二十二
升麻,白芷,葛根,柴胡,藁本,蔓荊,黃連,當歸,甘草,蒼朮,草豆蔻,薑、棗煎。
上瞼腫盛而瞤,能食,或飧泄,或下血,此方主之。
瞼腫而脈肉動,責以胃風。善食易飢,即癉成消中之理。飧泄,食已即出,蓋風居腸胃,如扇揚塵。下血者,陽明多血,遇風則善行故也。爰用白芷、葛根、柴胡、藁本、蒼朮、蔓荊、草蔻,群隊升散之藥,驅逐胃風,使從外解。黃連、升麻、當歸、甘草,苦降甘緩,遏抑風威,不致變熱。
經曰:風淫所勝,平以清涼,佐以苦甘。此之謂也。若久病而有前症,此胃虛外風襲入,宜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粟米健脾而除濕,芎藭、當歸、白芍、肉桂養血以驅風。
詩曰:胃風何自來,蒼葛餐多矣,微芷蔓柴升,病本當不起,所以黃連氏,草果甘不餌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叫做胃風湯,由以下藥材組成:升麻、白芷、葛根、柴胡、藁本、蔓荊子、黃連、當歸、甘草、蒼朮、草豆蔻,再加入生薑、紅棗一起煎煮。
這個方子主要治療上眼皮腫脹跳動,並且病人能吃東西,但可能會出現吃完就拉的腹瀉,或是大便出血等情況。
上眼皮腫脹跳動且脈搏出現肉跳動的現象,通常是胃風引起的。如果食量大又容易餓,這是因為胃火旺盛,發展下去可能變成消渴症。吃完就拉的腹瀉,是因為風邪停留在腸胃,就像用扇子揚起灰塵一樣擾亂腸道。大便出血是因為陽明經脈的氣血旺盛,遇到風邪就會加速運行。所以使用白芷、葛根、柴胡、藁本、蒼朮、蔓荊子、草豆蔻這些具有升散作用的藥材,來驅散胃部的風邪,使風邪從體表散出。再搭配黃連、升麻、當歸、甘草這些具有苦味下降和甘味緩和作用的藥材,來抑制風邪的威勢,避免風邪轉化成熱邪。
醫書說:「風邪過盛,應以清涼之藥來平息,再佐以苦味和甘味的藥。」這裡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久病且有上述症狀,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外來的風邪侵入所致,應該使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粟米來健脾祛濕,用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肉桂來養血驅風。
詩歌說:胃風是怎麼來的呢?是因為吃了太多食物導致腸胃負擔過重。使用少量白芷、蔓荊子、柴胡、升麻這些藥材,本來應該可以治癒疾病,但又用了黃連、草豆蔻、甘草等藥物,反而不適合了。
2. 麻桂飲二十三
肉桂,當歸,甘草,麻黃,生薑
此麻黃、桂枝二湯之變方也。無論諸經、四季,凡陰寒邪盛,熱散忌早、寒散忌過者,與是藥。蓋薑、桂之性,愈老愈辣。和以甘草不防發傷氣之內寒。麻黃之資,能散能收,監以當歸,自可解陰虛之表熱。
詩曰:肉桂偕麻黃,當歸合草姜,署名麻桂飲,功效匪尋常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的變化方。不論是哪條經絡、哪個季節,只要是陰寒邪氣太盛,需要散熱但又怕太早散掉,需要散寒但又怕過於發散的情況,都可以使用這個藥方。
生薑和肉桂的藥性,越老越辛辣。加入甘草可以調和,避免過於發散而傷到體內的虛寒。麻黃的藥性,既能發散又能收斂,用當歸來監制,自然可以解決陰虛導致的體表發熱。
詩說:肉桂和麻黃一起用,當歸和甘草生薑相配伍,這個方子名叫麻桂飲,功效非常不一般。
3. 大溫中飲二十四
人參,黃耆,白朮,當歸,地黃,肉桂,乾薑,柴胡,麻黃,芎藭,甘草
元氣大虛,陰邪難解,及素稟薄弱,忽感風寒,惡寒頭痛,此方主之。
辛溫散寒,辛涼散熱,舉世尚矣。至陰陽互為其根,汗化於液,元虛之人,須從補散,淺人思不及此。景岳以十全諸物,陰陽平治,微用薑、柴、麻黃解其寒熱,可謂拾仲景之遺。服後不畏寒反覺熱燥,乃陽回作汗佳兆。更以理陰煎、麻桂飲二方參而用之,萬不可既疑且悔,將改用涼劑也。
詩曰:大溫中,十一味,參耆朮草姜麻桂,芎歸柴胡熟地黃,飲畢風寒應漸去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由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地黃、肉桂、乾薑、柴胡、麻黃、川芎、甘草組成。
主要適用於元氣極度虛弱,導致體內陰寒難以消除,或是原本體質就虛弱,又突然感受風寒,出現怕冷、頭痛等症狀的情況。
一般來說,用辛溫藥材來驅散寒邪,用辛涼藥材來驅散熱邪,是大家都知道的處理方式。但陰陽其實是互相依存的,汗液的產生也是來自於身體的津液,所以對於元氣虛弱的人,應該要用補養和發散的方式同時進行,這點一般人比較難想到。張景岳用十全大補湯的藥材來調和陰陽,再稍微用薑、柴胡、麻黃來解除寒熱的症狀,可以說是繼承了張仲景的醫理。服藥後如果不再怕冷,反而覺得身體發熱乾燥,這是陽氣恢復,準備出汗的好現象。可以再搭配理陰煎、麻桂飲這兩個方子一起使用,千萬不要因為一時懷疑就後悔,然後改用寒涼的藥物。
詩詞說:這個大溫中湯,用了十一味藥材,包括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乾薑、麻黃、肉桂、川芎、當歸、柴胡、熟地黃,喝完後風寒的症狀應該就會慢慢消失。
4. 神應散二十五
當歸,防風,蒺藜,芎藭,細辛,菊花,白芷(各三兩),甘草(兩半),石膏(六兩,半生、半煨熟),草烏(五兩,黑豆一升,同炆熟,去豆)
目赤腫一二日,頭眩頭風,此方主之。
頭痛有六經,便應分經論治。然病已一二日,此盛熱生風、久風動痰而致。故君以石膏泄其風熱。臣以草烏散其風痰。芎、防、蒺藜、細辛、芷、菊,且佐且使,宣其風氣。再用當歸養血於疏風之後,又以濟風藥之燥。甘草調胃於降火之餘,而兼緩風邪上逆。定風止痛,此散有神應者歟,故曰神應。
詩曰:辛防芎芷揀當歸,白菊川烏刺蒺藜,甘草石膏生熟用,散名神應語非虛。
白話文:
當歸、防風、蒺藜、川芎、細辛、菊花、白芷(各112.5克),甘草(56.25克),石膏(225克,一半生用,一半煨熟),草烏(187.5克,與一升黑豆一同燉煮至熟,去除黑豆)。
眼睛紅腫一兩天,頭暈頭痛,這個方子主要治療這些症狀。
頭痛的原因有很多,可以依照六經辨證論治。然而,病程已有一兩天,多為熱盛生風、久病生風動痰所導致。因此,用石膏為主藥,來疏泄風熱。用草烏為輔藥,來散去風痰。川芎、防風、蒺藜、細辛、白芷、菊花,是輔助藥和使藥,宣散風氣。再用當歸在疏風之後養血,並緩和風藥的燥性。甘草在降火之餘調和腸胃,同時緩解風邪上逆。這個方子能平息風邪、止痛,實在是效果靈驗,所以稱之為神應。
歌訣說:辛夷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配當歸,加上白菊花、川烏、刺蒺藜,甘草、石膏生用和熟用,這個藥散名為神應,效果不是虛傳。
5. 升陽散火湯二十六
柴胡,防風,葛根,升麻,羌活,獨活,人參,芍藥,甘草(半炙半生)
經曰:食以養生。又曰:安穀者昌。胃虛過食冷物,填寒至陰升生之氣,致所食不化,鬱而生火,肌表熱,五心煩熱。久郁不達,則銷灼真陰,而皮膚筋骨皆為之熱。故宜味薄氣辛如柴胡、乾葛、羌獨活輩以舉之。清陽既出上竅,則鬱火隨升麻涼而退矣。再有芍藥微收其耗,人參大補其元,甘草生仍退熱,從而炙之,人參之儕偶也。
得此因、見此症,不處此方,徒以為火,知降而不知升,知奪而不知散,是絕其穀食也,安望其養生。
詩曰:升陽柴胡家乾葛,防風升麻羌獨活,甘草半生半炙煎,散火寧須參和芍。
白話文:
柴胡、防風、葛根、升麻、羌活、獨活、人參、芍藥、甘草(一半炙過,一半生用)。
經典說:「飲食是為了養生。」又說:「能好好消化食物,身體才會健康。」因為胃虛弱,又吃太多寒冷的食物,導致寒氣積在體內,阻礙陽氣上升,使得吃進去的東西無法消化,鬱積而產生火氣,導致體表發熱,手心、腳心和胸口都覺得煩熱。如果鬱積太久無法疏通,就會損耗身體的陰液,使得皮膚和筋骨都感到發熱。
所以適合用味道較淡、性質辛散的藥物,像是柴胡、乾葛、羌活、獨活等來提升陽氣。當清陽之氣順利向上升發,頭面等上部的孔竅通暢後,鬱積的火氣就會隨著升麻的涼性而消退。再用少量的芍藥稍微收斂耗散的氣血,用人參大補身體的元氣,甘草生用可以退熱,炙用則能輔助人參的補益效果。
如果遇到這種病因,看到這種症狀,卻不用這個方子,只是把它當作一般的火氣來處理,只知道用藥來降火,卻不知道用藥來提升陽氣;只知道用藥來瀉火,卻不知道用藥來疏散火氣,這樣就等於斷絕了食物的滋養,又怎麼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呢?
詩說:升陽的藥方,用柴胡、葛根,搭配防風、升麻、羌活、獨活,甘草一半生用、一半炙過來煎煮,散火不必一定要搭配人參和芍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