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因毒六
何事瘍瘡不罷,血氣注留未謝,濁邪因此害清和,目病斯來也。道是酒肉淫,卻似煙花惹,風流棒打始能痊,甘受幾多下。
此章言人生瘡瘍,流毒攻及於目。夫瘡瘍之作,皆由膏粱厚味,酒色勞郁,耗損真元,外邪襲入,朋黨作奸,致血氣注留,內無從泄,發為腫痛。《經》曰:形傷痛,氣傷腫。又曰:五臟不和九竅不通,六腑不和,留結為癰。外似有餘而內實不足,如再加肝虛毒勝,必循目絡,侵攏清虛,法當澄清毒源,毒去目自愈。大要腫高焮痛,膿水稠黏者,元氣未損也,仙方活血飲解之,次用托裡消毒散。
漫腫微痛,膿水清稀,元氣衰弱也,用托裡不應,加薑、桂。膿出反痛,氣血虛也,八珍湯加耆桂。不生肌,不斂口,脾氣虛也,四君子加芍藥、木香。惡寒、增寒,陽氣虛也,十全大補加薑、棗。晡熱、內熱,陰血虛也,四物加參朮。欲嘔、慣嘔,胃氣虛也,六君子加泡姜。
自汗、盜汗,心腎虛也,補心丹或都氣丸。食少體倦,脾氣虛也,補中益氣加半夏、茯苓。喘促咳嗽,脾肺虛也,前湯加麥冬、五味。欲嘔少食,脾胃虛也,椒梅理中湯。再腹痛泄瀉,則虛寒矣,前湯烏梅易附子。小腹痞、足脛腫,脾腎虛也,十全大補加棗皮、山藥。更泄瀉足冷,則虛寒矣,再加香附。
熱渴淋閉,此腎虛陰火,加減八味丸。喘嗽淋秘,此肺腎虛火,前方及補中益氣湯。大凡怯弱之人,不必分其腫、潰,惟當先補胃氣,以托裡消毒散加減從事。或疑參耆滿中,間有用者,加上許多涼散,所補不償所損。又有泥於氣質素實,及有痰不服補劑,專一敗毒,草菅人命,醫云乎哉。
故東垣云:形氣病氣有餘,當瀉不當補。形氣病氣不足,當補不當瀉。丹溪曰:但見腫痛,參之脈症,虛弱便與滋補。氣血無虧,可保終吉。若好訟,因而受杖,棒瘡痛攻及目,此怒氣激傷肝肺,須援因他例議治,卻與本症無涉。刑非妄與也,惟犯法健訟者受之,是以君子懷刑,訟獄衰息,為國之瑞。
今人倚恃護符,稍有爭端,輒駕詞誣控,雖箇中討得便宜,而家力日告消乏,萬一官清敵勁,褫杖端恐不免。夫以軒軒好漢,與隸卒同一匍伏,已自不堪,乃囚首獻臀受責於眾人屬目之地,恥孰甚焉。爾時,縱氣硬口硬,痛苦自憐,而虧體辱親,子弟且做人不去,不孝又莫大於此。
願天下有為之士,完國課,守臥碑外,務以寬厚之情施諸鄉黨,斷不能飛空冤陷,即不幸偶罹株連,亦天理人心,昭雪有日,杖何如受。
白話文:
是什麼原因導致瘡瘍久久不癒?因為體內血氣停滯不散,污濁的邪氣擾亂了體內的清和之氣,導致眼睛出現疾病。人們常說是飲酒吃肉、沉迷聲色導致的,但其實更像是受到不正之風的影響。只有經歷嚴厲的教訓才能痊癒,必須承受許多苦楚。
這段話講的是人生瘡瘍,毒素蔓延到眼睛的狀況。瘡瘍的產生,大多是因為飲食過於豐盛油膩,加上沉迷酒色、勞累過度,損耗了體內的精氣,導致外邪入侵,相互勾結作亂,使得體內血氣停滯,無法順利排出,最後就變成紅腫疼痛的瘡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身體受傷會感到疼痛,氣受傷會導致腫脹。」又說:「五臟不調和,九竅就不暢通;六腑不調和,就會在體內結成癰。」外表看起來好像是實證,但實際上是體內虛弱。如果再加上肝臟虛弱,毒素過於強盛,一定會沿著眼睛的經絡侵犯清虛的部位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清除毒素的源頭,毒素消除了,眼睛自然就會痊癒。一般來說,如果瘡瘍腫得很高,紅腫熱痛,膿液濃稠,這表示元氣還沒有受損,可以用仙方活血飲來治療,之後再用托裡消毒散。
如果瘡瘍只是稍微腫脹,微微作痛,膿液清稀,就表示元氣衰弱,使用托裡消毒散如果沒有效果,就要加用薑和桂枝。如果出膿之後反而更痛,就表示氣血虛弱,可以用八珍湯加黃耆和桂枝。如果長不出新肉,傷口也不收口,就表示脾氣虛弱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芍藥和木香。如果怕冷、覺得更冷,就表示陽氣虛弱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薑和棗。如果午後發熱、感覺內熱,就表示陰血虛弱,可以用四物湯加人參和白朮。如果想吐、習慣性嘔吐,就表示胃氣虛弱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泡薑。
如果容易自汗或盜汗,就表示心腎虛弱,可以用補心丹或都氣丸。如果食慾不佳、身體疲倦,就表示脾氣虛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和茯苓。如果喘氣、咳嗽,就表示脾肺虛弱,可以用前面的藥方再加麥冬和五味子。如果想吐、食慾不佳,就表示脾胃虛弱,可以用椒梅理中湯。如果再出現腹痛腹瀉,就表示虛寒了,可以用前面的藥方,把烏梅換成附子。如果小腹脹痛、腳踝水腫,就表示脾腎虛弱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棗皮和山藥。如果再出現腹瀉、腳冰冷,就表示虛寒了,可以再加香附。
如果覺得口渴、小便不暢,就表示是腎虛陰火,可以用加減八味丸。如果喘氣咳嗽、小便不暢,就表示是肺腎虛火,可以用前面的藥方以及補中益氣湯。一般來說,對於體質虛弱的人,不需要區分是腫還是潰瘍,應該先補養胃氣,然後再用托裡消毒散加減來治療。有人可能會擔心人參和黃耆會造成腹脹,可以適量使用,但如果同時加上許多寒涼的藥物,所補養的就抵不過所損耗的。也有人拘泥於自己體質強壯,或認為自己有痰而不願意服用補藥,只專注於攻伐邪毒,這簡直是草菅人命,能算是醫生嗎?
所以,李東垣說:「如果身體和氣有餘,就應該瀉,不應該補。如果身體和氣不足,就應該補,不應該瀉。」朱丹溪說:「只要看到腫痛,參考脈象和症狀,如果虛弱就要給予滋補。如果氣血沒有虧損,就可以保證平安。」如果有人喜歡爭訟,因此受到鞭打,導致棒瘡疼痛蔓延到眼睛,這是因為怒氣激傷了肝肺,必須參照其他例子來治療,與本症沒有關係。刑罰不是隨便給予的,只有那些犯法、喜歡爭訟的人才會受到刑罰。因此,君子心存敬畏之心,訴訟就會減少,國家就會祥和。
現在的人依仗著保護符,只要有一點點爭端,就誣告陷害,雖然從中得到一些好處,但家道日漸衰敗。萬一遇到清廉的官員,或是強勁的對手,恐怕最後還是逃不過鞭打的懲罰。想一想,一個堂堂好漢,和僕役一樣跪伏在地,已經夠難堪了,還要被囚禁、脫褲子在眾人面前受責,恥辱莫過於此。到那個時候,即使嘴上再硬,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痛苦。而且還會因為身體受損、羞辱父母,子弟也覺得抬不起頭,這簡直是不孝到了極點。
希望天下有志之士,除了要繳納國家的賦稅、遵守法令之外,也要用寬厚的心胸對待鄉里,不要誣告陷害他人。即使不幸被牽連,天理人心也會還你清白,到時候就不必再受鞭打了。
2. 因瘧七
無痰無食不成瘧,風寒外感仍能作,惟火沴秋金,邪魔入卻深,脾寒腎氣瘁,瘧住還下痢,反復陷春陽,陰霾目減光。
此章指病瘧目病,病目瘧病,反復變遷而言。《經》曰: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。蓋冒暑,肺渴引水自救,過飲則陽明受濕,而熱邪畏不敢發,伏而成禍。至秋金令行,暑溫乘燥而出,此時被涼風一吹,二者復為所郁,既為所郁,必虛中而侮寒水,三經合病矣。故陰陽混戰,寒熱往來,按期而發。
發則頭痛心煩,骨節痠痛,或嘔或渴,神魂無主,雖汗過漸止,而肌肉已暗暗銷脫爾。故從瘧而名症云。其寒多熱少、熱多寒少,一日一發、間日一發、一日兩發,與夫子後午前、午後子前,先寒後熱,先熱後寒,但寒不熱之牝瘧,但熱不寒之癉瘧,此在陰在陽、邪深邪淺之分,理雖淵微,不甚費解,醫如四診具備,自能得其巔末。治法:無汗要有汗,散邪為主。
有汗要無汗,扶正為主。以青皮飲、麻桂飲隨證加減。若胃中有郁痰伏結,用草果飲。不效,當補中益氣倍柴胡加半夏、生薑,或建中、歸脾。熱盛寒少,加丹皮、梔子亦可。久瘧並前方俱不效者,八味丸、九轉丹確有神應。然總須病未來二三時迎而奪之,瘧不自退,病自稍減。
有一種似瘧非瘧,凡傷寒後、大病後、產後、癆瘵等症俱有往來寒熱,或一日二三度發,此《經》所謂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惡熱,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,陽氣下陷於陰中則惡熱是也。又有一種瘧後痢,痢後瘧者,夫即瘧後,發泄已極,必無暑熱之毒,復為痢疾,此客感別邪,脾肺元虛不能升發,而變似痢非痢也,既為痢後。下多亡血,氣又隨痢散,復為瘧疾,此陰陽兩敗,似瘧非瘧也。
並作虛論,一用前藥消息之,立愈。粗工不問正瘧、似瘧,但見病候如前,輒用常山、香連等物鬥病而進,謂之截江橈,枉夭頗多,不悔不悟,傷哉!因並辨別於此,以俟作者參考焉。
白話文:
瘧疾的發病,如果沒有痰和食物停滯在體內,就不會形成瘧疾。外感風寒也會引起瘧疾,但更常見的是因為火邪侵犯秋季的肺金之氣,導致邪氣深入。當脾胃虛寒,腎氣衰弱時,瘧疾停止後反而會出現腹瀉。這種反覆發作的情況,會損耗身體的陽氣,使人精神萎靡,視力減退。
這段文字主要說明瘧疾與眼疾相互影響,反覆變化的情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夏天受暑邪,秋天一定會得瘧疾。」這是因為夏天冒著暑氣,肺感到口渴會自行飲水來解渴,如果過度飲水,就會使陽明經受濕邪,熱邪會因為畏懼濕氣而不敢發作,潛伏下來形成禍患。等到秋季金氣當令時,暑濕之熱就會乘著乾燥之氣而發作。這時如果被涼風吹到,暑熱和涼風兩種邪氣就會互相鬱積。鬱積之後,身體的虛弱之處必會受到寒邪的侵犯,導致三條經脈同時發病。因此,陰陽之氣混亂,就會出現寒熱交替,定時發作的瘧疾。
瘧疾發作時,會出現頭痛、心煩、骨節痠痛,或者嘔吐、口渴、精神恍惚等症狀。雖然出汗後症狀會逐漸減輕,但肌肉已經暗暗地消瘦。所以從瘧疾這種病症來命名。瘧疾的表現有寒多熱少、熱多寒少,一天發作一次、隔天發作一次、一天發作兩次,以及子時(午夜十一點至凌晨一點)前後、午前、午後、先寒後熱、先熱後寒等情況。還有只寒不熱的陰瘧,只熱不寒的癉瘧,這些都屬於陰陽不同、邪氣深淺的區別。雖然道理深奧微妙,但並不是難以理解。醫生如果能仔細觀察病人的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,自然就能了解病情。治療方法是:無汗時要讓其發汗,以驅散邪氣為主。
有汗時要讓其停止出汗,以扶助正氣為主。可以用青皮飲、麻桂飲等方劑根據病情加減用藥。如果胃中有鬱積的痰結,可以用草果飲。如果效果不佳,就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倍柴胡,並加入半夏、生薑,或者使用建中湯、歸脾湯。如果熱盛寒少,可以加入丹皮、梔子等藥。對於久治不癒的瘧疾,如果使用上述方劑都沒有效果,可以考慮八味丸、九轉丹,可能會有神奇的效果。但總的來說,最好在瘧疾發作前兩三個時辰就開始治療,這樣瘧疾才能自己消退,病情也會稍有減輕。
還有一種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的情況,凡是在傷寒病後、大病後、產後、癆瘵等疾病之後,都可能出現反覆的寒熱症狀,或者一天發作兩三次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虛弱則會怕冷,陰氣虛弱則會怕熱。陰氣上升到陽氣中就會怕冷,陽氣下陷到陰氣中就會怕熱。」還有一種瘧疾之後出現腹瀉,或者腹瀉之後又出現瘧疾的情況。瘧疾過後,體內毒素已經排泄殆盡,不應該再有暑熱的毒素,如果此時又出現腹瀉,這可能是因為感受了其他的邪氣,導致脾肺元氣虛弱,無法升發,而出現類似腹瀉又不是腹瀉的情況。而腹瀉之後,體內會大量失血,氣也會隨著腹瀉而散失,這時又出現瘧疾,這是陰陽兩虛,類似瘧疾又不是瘧疾的情況。
以上這些情況都應該按照虛證來論治,使用之前的藥方稍作調整,就能立刻見效。醫術不精的醫生不問是正瘧還是類似瘧疾,只要看到病人有上述症狀,就隨意使用常山、香連等藥物來攻伐邪氣,稱之為「截江橈」,這樣反而會導致病人早夭,卻不反省也不醒悟,實在可悲!所以在此加以辨別說明,以供後人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