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)

1. 因暑三

大暑傷乎氣,脈虛身則熱,熱極耗陰精,孤陽上飛越,忌下亦忌升,忌散復忌泄,此中有真意,高人參得得。

白話文:

大暑時節,暑熱容易傷及人體的氣血,導致脈搏虛弱、身體發熱。如果暑熱過度,還會消耗人體的陰精,導致陽氣孤獨地上升,陰陽失衡。此時,應避免使用瀉下和升提的治療方法,也要避免使用散藥和泄瀉藥物。

這其中有真正的治療方法,只有高明的醫者才能領悟和運用。

此章因暑暍致目病而言。夫暑乃六氣之一,動靜皆能中人。有深堂高閣,過受涼風或瓜梨鮮果,多茹生物,陰能遏陽,熱氣不能伸越,必頭痛肌熱,肢節痠疼,心煩吐瀉,惡寒無汗,此靜而得之為逆暑,主以大順散,不效加參附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主要在討論由暑熱引起的疾病。暑氣乃六氣之一種,無論人靜或動都可能受到影響。在深堂高閣裡,過度受到涼風、或是吃過多瓜果生冷的食物,導致陰氣遏抑陽氣,讓熱氣不得伸展,因而引發頭痛、肢體痠痛、心煩嘔吐、畏寒但沒有汗水等症狀。這是屬於靜態中受暑病,可以用大順散治療;若治療效果不佳,再加入人參與附子治療。

遠近賈客日中行走,暨老弱農役炎蒸勞作,既耗元神,而又逼起真火,病發身熱頭痛,HY⿰氵⿳艹癶⿱日小渴引飲,汗大泄,惡熱,此動而得之為中暍,甚則昏倒不知人,手、足、背、心微冷,或吐,或瀉,或喘,吐沫,急以二氣丹同蘇合香丸料灌下。如無,研蒜水調香薷飲亦可。

白話文:

從遠近而來的商人和顧客,日正當中也在奔走,加上年老體弱的農民在炎熱的太陽下勞作,既消耗了元氣,又逼出了真火,生病時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口渴、大量出汗、怕熱,這種因為勞動而得的病症叫做中暑,嚴重的甚至會昏倒不省人事,手、腳、背、胸口微冷,或嘔吐、腹瀉、喘氣、吐口水,可以迅速用二氣丹和蘇合香丸料一起灌服。如果沒有,用研磨好的蒜水和香薷飲調和也可以。

勢稍退,合前證靈砂益元散、蒼朮白虎湯主之。若體氣素虛,藥不合式,惟增易清暑益氣湯、補中益氣為當。今人恐患暑病,常服益元、香薷等藥,謂之預防,適所以招暑也。平居遠害,生脈散為夏令最宜。

白話文:

當夏季暑邪的盛勢略微減退時,卻符合了前面證狀的靈砂益元散、蒼朮白虎湯為主方。如果體質較虛弱,藥物不合適,應該以增效清暑益氣湯、補中益氣湯為適當。現在有的人擔心患上暑熱病症,常服用益元、香薷等藥,以為是預防措施,其實恰恰是招致暑熱病症的原因。平時預防暑熱病症,生脈散是夏季最合適的方劑。

暑病與熱病相似,但熱病脈盛、暑病脈虛為辨。治當調養元氣而佐以解暑。若人吐極,病危篤,水米不入,入即吐,亟用人參一錢、黃連三分、糯米一勺,濃煎候冷,徐徐嚥下。盡一小盞,不吐,便可投藥食矣。或炒鹽煎水一杯亦效。

白話文:

暑病和熱病的症狀相似,但熱病脈搏強盛,暑病脈搏虛弱,這是兩者的區別。治療暑病時,應當調養元氣,並輔以解暑藥。如果病人嘔吐嚴重,危在旦夕,水米不進,喝了就吐,應立即使用人參一錢、黃連三分、糯米一勺,濃煎至藥液變涼,慢慢嚥下。喝完一小杯後,如果不吐,就可以吃藥了。或者也可以用炒鹽煎水一杯,也有效果。

2. 因濕四

寒冬濛霧春苦雨,勞人更涉空江水,秋夏炎威敞四溟,石泉收汗茶解醒,外而內,稔受濕,元氣虛,濕邪入,入肺喘滿生,入脾腫脹成,入肝身痛風濕搏,入腎體重寒濕薄,久濕入心變濕熱,仍發腫痛與痎瘧,濕淫腸胃為濡泄,濕阻氣血倦怠絕,濕在皮膚則頑麻,強硬不仁居經脈,濕邪上游眼沿爛,或脹微疼眵不徹。吁嗟!濕令如此胡為醫?清溫而利見真機。

白話文:

這章節講述了由濕引起的疾病。濕氣有在天上的,雨、露、霧都是。天上的濕氣起源於天氣,所以先中樞表的營衛;有在地上的,泥、水都是。地上的濕氣起源於地勢,所以先傷害血肉筋骨;有飲食的濕氣,茶、酒、乳、酪都是。飲食歸於水穀之海,有進有出,不過度攝取就不會出現問題,但如果飲食過量,一下子很難消化,所以會傷害脾胃;有汗液的濕氣,是指汗出沾濕衣物卻沒有更換衣物。汗衫會隨著汗水蒸發而變乾,然後又被汗水浸濕,不更換就會讓人很難受,所以會傷害肌脈;還有血溺陰漬的濕氣,脾土自化的濕氣。

此章言病因濕所致。有在天之濕,雨、露、霧是也。在天者本乎氣,故先中表之營衛;有在地之濕,泥、水是也。在地者本乎形,故先傷血肉筋骨;有飲食之濕,茶、酒、乳、酪是也。夫飲食歸水穀之海,有入有出,受得應不言禍,然洋溢淹浸,一時詎能化行,故傷脾胃;有汗液之濕,謂汗出沾衣未經解換是也。夫汗衫隨干隨潤,不換而著,最難耐人,故傷肌脈;再則有血溺陰漬之濕,脾土自化之濕。

陽盛則火盛,變為濕熱。陰盛則水勝,化為寒濕。其症總髮熱惡寒,身重自汗,筋骨疼痛,小便閉澀,大便溏泄,腰痛不能轉側,跗腫肉如泥,按之久久始起。《經》曰:因於濕,首如裹。濕氣蒸於上,故頭重。濕傷筋,故大筋䌁短,小筋弛長。䌁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濕勝則濡泄,故大便溏泄。

白話文:

陽氣太盛,火氣也會旺盛,轉化為濕熱。陰氣太盛,水氣就會旺盛,轉化為寒濕。患有這種病症的人,總會發熱惡寒,渾身沉重並自汗,筋骨疼痛,小便排不出來,大便卻很稀,腰痛以至於無法轉過身去,腳腫得跟爛泥巴一樣,用手按下去,很久以後才能恢復原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因為濕氣,所以頭部感覺像是被什麼東西包住了一樣。濕氣向上蒸發,所以頭部沉重。濕氣損傷筋骨,所以大筋短而緊,細小的筋卻變長了。大筋短而緊,所以人體會行動受限,變長了,所以人體會痿弱無力。濕氣太盛,就會使人腹瀉,所以大便稀溏。

大便泄,故小便澀。濕從下注,故跗腫。諸濕腫滿,故腹脹肉如泥。濕入腎水流濕,從其類也,故腰痛。治法,在上者當做汗,《經》曰:濕淫所勝,助風以平之,羌活勝濕湯。又曰下者舉之,得陽氣升而愈矣,升陽除濕湯。又曰在下者當利小便,四苓散。東垣亦曰: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。

白話文:

大便泄瀉,因此小便不通暢。濕氣從下注,所以腳背腫脹。全身的濕腫脹滿,因此肚子脹大,肌肉柔軟。濕氣侵犯腎水,下流為濕,順著類別因此腰痛。治療方法,在上焦的應發汗,經典說:濕淫所勝,助風以平之,用羌活勝濕湯。又說下焦的應升舉,得陽氣上升而痊癒,用升陽除濕湯。又說在下焦的應利小便,用四苓散。東垣也說:治濕而不利小便,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
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。愚意濕從外入,本來傷陽,過用滲濕之物,是重竭其陽,陽竭則精神蕭索,而疾益淹留,改用辛溫和劑,如平胃散、霍香正氣散、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等而補益之,自然濕氣日除。濕自內生,變化頗多,未能枚舉。然總不離痠痛、秘澀諸證。精醫者尚其以意求之,以脈參之,以前藥消息之,病情允服。

白話文:

又有人說,濕邪病在下部,用藥要引出並徹底清除。依我看,濕邪從外部入侵,本來就會傷及陽氣,如果過度使用利水滲濕的藥物,就是加重傷害陽氣,陽氣耗盡,精神就會萎靡不振,疾病也會更加長久。應該改用辛溫和劑,如平胃散、霍香正氣散、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等來調理和滋補,自然會讓濕氣一天天消除。濕邪從體內產生,變化很多,無法一一點出。但是總離不開痠痛、祕澀等症狀。高明的醫生應該用心體會,參照脈象,根據前面所說的藥物做出調整和選擇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

濕熱發黃,或有兼證,更須斟酌。若乃所謂痰濕者,王節齋曰:痰之本,水也,原於腎。痰之動,濕也,由於脾。龐安常曰:有陰水不足,陰火上升,肺受火侮,不得清肅下行,由是津液渾濁,生痰不生血。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元,氣出無歸則積,積而不散則痰生焉。由此觀之,夫痰特病名與標耳,隨病而生,隨病而沒,原非人身之所固有,雖來疾故變,不過假威肆惡。不求其本,而齊其末,必欲攻劫殆盡,恐咳嗽唾咯,相因雜見矣。

白話文:

濕熱導致發黃,或者合併了其他症狀,則更需要斟酌考量。至於所謂的痰濕,王節齋說:痰的根本是水,源於腎臟。痰的運作是因為濕氣,是由脾臟引起的。龐安常說:有的人是陰水不足,而陰火上升,肺部受到火熱的侵襲,無法清肅下降,因此津液渾濁,生成痰液而不生成血液。有的人是腎臟虛弱,無法納氣歸元,氣體外散而無處歸宿,於是積聚起來,積而不散就會產生痰液。由此看來,痰不過是一種疾病的名稱和標誌而已,隨著疾病的發生而產生,隨著疾病的消退而消失,原本不是人體固有之物,雖然有時會來勢洶洶,變化不定,不過都是假借威風,肆意作惡。如果不探求病症的根本原因,卻一味地從末端著手,想要完全攻克祛除痰液,恐怕咳嗽、吐痰等症狀會相互影響,雜亂地出現。

3. 因厥郁五

寒熱薄煎食氣血,屍痰蛔統名十厥,大知是症致命多,神珠卒爾病稀得,資身木火土金水,流行對待生無已,太過不及郁深沉,達發奪泄折能起。

白話文:

寒熱薄煎耗損氣血,屍痰蛔統稱為「十厥」,大知這種疾病致死率很高,神珠這種疾病突然發病得比較少,人體的根本是由木火土金水構成,流行著相生相剋的道理,生生不息,如果過度或不足,就會鬱積深沉,只有疏通宣洩奪取截斷才能恢復健康。

此章言因鬱而致目病,病而復厥。症,治郁有五,《經》曰:木鬱則達之,火鬱則發之,土鬱則奪之,金鬱則泄之,水鬱則折之。達者,暢茂條達之意。肝性急,怒氣逆脅,腋或痛,火時上炎。治以辛散,不愈則用逍遙散,或升散之品加厥陰報使而從治之。久風入中為飧泄,則以清揚之劑四君子加桂枝、芍藥舉而散之。

白話文:

這一章說的是由鬱結而導致的視力模糊,視力模糊又出現了昏厥的症狀。治療鬱結有五種方法,經典上說:肝鬱則疏通之,心火鬱結則發散之,脾土鬱結則瀉去之,肺金鬱結則宣通之,腎水鬱結則滋陰之。所謂疏通,就是暢通茂盛的意思。肝的性質急躁,怒氣逆衝脅肋,腋下或者疼痛,火時常向上升騰。治療時使用辛味藥物以疏散肝氣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則使用逍遙散,或者升散類藥物,再加上厥陰報使的藥物一起治療。長久以來風邪侵入內部,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,則使用清揚之劑四君子湯,再加桂枝和芍藥,一併將其升散出去。

凡此類皆達之之法。注《內經》者曰:達之,吐之也,吐中雖有發散之義,只保得無害,便可以吐字該達字耶?發之,注曰汗之也,東垣升陽散火湯,使窮其勢則已。其實發與達不相遠,蓋火在木中,木鬱則火鬱,即以達之之藥發之,無有不應。奪之,注曰下之也,如中滿腹脹困甚,非鹹寒峻下以劫奪其勢,決不能平。

白話文:

凡此類藥物都可以達到發散的效果。注釋《內經》的人說:「發散,就是吐出來,吐出來的方法雖然有發散的含義,但只能保證無害,就能用「吐」這個字來概括「發散」這個字嗎?發散,注釋說就是用汗水排出,東垣的升陽散火湯,讓它發揮到極致就夠了。其實發散和達效之間相差不大,因為火在木中,木鬱則火鬱,即以達效之藥發散之,無有不應。奪取,注釋說就是瀉下,比如說中滿腹脹困甚,如果不是用鹹寒峻下以劫奪其勢,決不能平。

然食塞胃中,厥逆不省,不吐則死,當以吐為上奪,而衰其胃土之郁。《經》曰高者因而越之,非奪而何。至曰泄之,滲泄、解表、利小便也,夫肺主皮毛,縱諸氣膹郁,解表則金氣已達,再加滲利,不惟便涉水鬱,端恐虛其虛而鬱愈郁耳。折之,謂制其沖逆,固是妙解,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。

白話文:

飲食阻塞在胃中,突然昏迷不省人事,如果不吐出來,就會死亡,應該以催吐的方法來奪取胃中的鬱結。醫經上說:「對於高大的東西,就要把它越過去」,這不就是奪取的道理嗎?中醫的治療原則是發洩它,使之滲泄、解表、利小便。肺主皮毛,縱使各種的氣鬱積,如果解表,金氣就已經暢達了,再輔以滲利的方法,不但不能幫助水鬱,反而會使虛弱的體質更加虛弱,鬱積更加鬱積。折它,是指制止它的沖逆,固然是一個妙法,但調理它的氣,對於過盛的要折它,是因為它畏之的緣故。

所謂瀉之,又當體認,凡水道皆氣化,氣止則化絕,非過而折,郁將轉變為厥矣。由此言之,折之須當有術。或左右合歸,暖其腎氣,氣運則鬱泄。或補中益氣,升提肺氣,使上竅開而下竅自通,或建中助其脾土,制以所畏,不利之利,即所謂瀉之也。丹溪曰:氣血沖和,百病不生,一有拂鬱,肇基於此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瀉」法,又當體認到,人體的水道皆屬氣化,氣止則水液氣化作用停止,非過激而折損,淤積將轉變為厥證。由此可見,瀉法須當有適當的技巧。有的是左右腎合歸,溫暖腎氣,氣運轉則抑鬱得瀉。有的補益中氣,升提肺氣,使上竅開而下竅自通。有的建中益氣以助脾土,用屬土所畏的藥物制約脾土,用不利之利,即所謂「瀉法」之謂。丹溪說:「氣血沖和,百病不生,一有拂鬱,肇基於此。」

乃制六郁論,曰氣,曰濕,曰熱,曰痰,曰血,曰食。且謂六郁以氣為先,氣鬱而成濕滯,濕滯而成熱,熱鬱而成痰,痰殢而血不行,血不行而食不消,此六者相因為病者也,故立越鞠丸以治郁,薛氏因越鞠變逍遙,加減出入,尤為平允。

白話文:

他創立六鬱論,分別是氣鬱、濕滯、熱鬱、痰阻、血瘀、食積。並且認為六鬱症狀,以氣鬱最先發生,氣鬱會導致濕邪滯留,濕滯又會導致熱邪產生,熱邪鬱結會導致痰阻,痰阻會導致血行不暢,血行不暢又會導致食積不消。這六種症狀互相影響,導致疾病的發生,因此設立越鞠丸來治療鬱症。薛氏在越鞠丸的基礎上,演變出逍遙散,並根據病情加減藥物,使藥方更加平允。

厥有十:陽氣衰乏者陰必湊之,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,曰寒厥,是寒逆於下也,宜六物附子湯、八物回陽飲主之;陰退則陽進,陰氣衰於下,則陽往湊之,令人足下熱,熱甚則循三陰而上,曰熱厥,且六味地黃湯主之;暴怒則火起,激血上行,令血菀於上,氣亂於中,血氣相搏而厥,曰搏厥,蒲黃湯主之;諸動屬陽,煩則陽氣張大,勞火亢矣,火炎則水乾,故令精絕,是以遷延闢積至於夏月,內外皆熱,孤陽飛越,如煎如煞,曰煎厥,宜人參固本丸主之;五屍之氣暴淫於人,亂人陰陽,形氣相離,不相順接,令人暴厥如死,曰屍厥,二十四味流氣飲或蘇合香丸主之;寒痰迷悶,四肢逆冷,曰痰厥,或吐蛔,曰蛔厥,並宜薑附湯,不則烏梅丸、理中湯主之,氣為人身之陽,一有拂鬱,陽氣不能四達,故令手足厥冷,曰氣厥,與中風絕似,但中風身溫,此身冷耳,宜八物順氣散主之;飲食自倍,適有感冒,胃氣不行,陽並於上,須臾昏迷,身半以上悶而熱,或心煩頭痛,身半以下冷於冰鐵,擁爐不熱,曰食厥,醫以為陰寒,中風而溫補之,立斃,須陰陽淡鹽湯探吐,食出即愈,或平胃加減,保和丸主之;汗出過多,血少氣並,血上不下,氣亦擁塞,倏爾如死,氣過血還,陰陽復通,移時方寤,曰血厥,婦人多有患者,宜白薇湯、倉公散主之。總之,十厥五郁,證則爾爾,而治常不等。

得意忘言,毋徒從事成法。

白話文:

  1. 寒厥:陽氣衰弱,陰氣聚集,導致手指冰冷到膝蓋以上,稱為寒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六物附子湯或八物回陽飲。

  2. 熱厥:陰氣衰弱,陽氣聚集,導致足部發熱,甚至熱氣沿著三陰經向上蔓延,稱為熱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六味地黃湯。

  3. 搏厥:暴怒導致火氣上升,血液上行,導致血液停留在上半身,氣血混亂,出現昏厥,稱為搏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蒲黃湯。

  4. 煎厥:過度勞累或煩躁導致陽氣亢盛,體內陰液不足,出現內外皆熱、神志不清的症狀,稱為煎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人參固本丸。

  5. 屍厥:五屍之氣突然侵入人體,擾亂陰陽,導致形氣分離,出現突然昏厥的症狀,稱為屍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二十四味流氣飲或蘇合香丸。

  6. 痰厥:寒痰阻滯經絡,導致四肢冰冷,稱為痰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薑附湯。

  7. 蛔厥:蛔蟲在體內大量繁殖,導致出現嘔吐蛔蟲的症狀,稱為蛔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薑附湯、烏梅丸或理中湯。

  8. 氣厥:身體陽氣受阻,導致手足冰冷,稱為氣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八物順氣散。

  9. 食厥:飲食過度,加上外感風寒,導致胃氣不行,陽氣聚集在上半身,出現昏迷、身熱、頭痛等症狀,稱為食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陰陽淡鹽湯,或平胃加減或保和丸。

  10. 血厥:出汗過多,導致血少氣滯,出現昏厥的症狀,稱為血厥。治療方法:使用白薇湯或倉公散。

總之,上述十種厥證的症狀雖然相似,但治療方法卻不盡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