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因暑三
大暑傷乎氣,脈虛身則熱,熱極耗陰精,孤陽上飛越,忌下亦忌升,忌散復忌泄,此中有真意,高人參得得。
此章因暑暍致目病而言。夫暑乃六氣之一,動靜皆能中人。有深堂高閣,過受涼風或瓜梨鮮果,多茹生物,陰能遏陽,熱氣不能伸越,必頭痛肌熱,肢節痠疼,心煩吐瀉,惡寒無汗,此靜而得之為逆暑,主以大順散,不效加參附。
遠近賈客日中行走,暨老弱農役炎蒸勞作,既耗元神,而又逼起真火,病發身熱頭痛,HY⿰氵⿳艹癶⿱日小渴引飲,汗大泄,惡熱,此動而得之為中暍,甚則昏倒不知人,手、足、背、心微冷,或吐,或瀉,或喘,吐沫,急以二氣丹同蘇合香丸料灌下。如無,研蒜水調香薷飲亦可。
勢稍退,合前證靈砂益元散、蒼朮白虎湯主之。若體氣素虛,藥不合式,惟增易清暑益氣湯、補中益氣為當。今人恐患暑病,常服益元、香薷等藥,謂之預防,適所以招暑也。平居遠害,生脈散為夏令最宜。
暑病與熱病相似,但熱病脈盛、暑病脈虛為辨。治當調養元氣而佐以解暑。若人吐極,病危篤,水米不入,入即吐,亟用人參一錢、黃連三分、糯米一勺,濃煎候冷,徐徐嚥下。盡一小盞,不吐,便可投藥食矣。或炒鹽煎水一杯亦效。
白話文:
大暑時節,如果暑氣傷害到人的氣,就會出現脈象虛弱、身體發熱的狀況。發熱到極點時會耗損陰精,導致虛陽上浮。這個時候,既不能用藥物強行往下壓,也不能用藥物讓它向上升,既不能用發散的藥物,也不能用使之洩瀉的藥物。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,高明的人才能領悟。
這段文字是在講因為中暑而導致眼睛疾病的情況。暑氣是六氣之一,無論是靜止還是活動時都可能侵襲人體。有些人身處深堂高閣,過度貪涼,或是吃太多涼性的瓜果生食,陰氣會抑制陽氣,使得熱氣無法散發,必然會出現頭痛、肌肉發熱、肢體痠痛、心煩想吐、拉肚子、怕冷、沒有汗的症狀。這種因為靜止而導致的中暑,稱之為「逆暑」,主要用大順散治療,如果效果不好,可以加上人參和附子。
遠方來的商人、旅人,在烈日下行走,以及年老體弱的農民在炎熱的天氣下勞動,既會耗損元神,又會逼出體內的真火。發病時會出現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口渴想喝水、大量出汗、怕熱的症狀。這種因為活動而導致的中暑,稱之為「中暍」,嚴重時會昏倒、不省人事,手腳、背部、胸口會感到微冷,可能會吐、可能拉肚子、可能喘氣、吐白沫。這種情況要趕緊用二氣丹搭配蘇合香丸的藥粉灌下去。如果沒有這些藥,可以用蒜水調配香薷飲也可以。
等到病情稍稍緩解,再根據之前的症狀,使用靈砂益元散、蒼朮白虎湯來治療。如果患者本身體質虛弱,這些藥不適合,就應該改用清暑益氣湯、補中益氣湯。現在的人怕得暑病,常常服用益元散、香薷飲等藥來預防,這樣反而會招致暑氣。平時要遠離會導致暑氣的情況,而生脈散才是夏天最適合的保健藥。
暑病和熱病很相似,但區別在於熱病的脈象強盛,而暑病的脈象虛弱。治療的時候應該調養元氣,同時輔助解暑的藥物。如果病人吐得很厲害,病情很危急,水和米都無法吃下,一吃就吐,就要趕緊用人參一錢、黃連三分、糯米一勺,濃煎後放涼,慢慢餵病人喝下。只要能喝下一小杯不吐,就可以開始吃藥或吃飯了。或者用炒鹽泡水喝一杯也會有效。
2. 因濕四
寒冬濛霧春苦雨,勞人更涉空江水,秋夏炎威敞四溟,石泉收汗茶解醒,外而內,稔受濕,元氣虛,濕邪入,入肺喘滿生,入脾腫脹成,入肝身痛風濕搏,入腎體重寒濕薄,久濕入心變濕熱,仍發腫痛與痎瘧,濕淫腸胃為濡泄,濕阻氣血倦怠絕,濕在皮膚則頑麻,強硬不仁居經脈,濕邪上游眼沿爛,或脹微疼眵不徹。吁嗟!濕令如此胡為醫?清溫而利見真機。
此章言病因濕所致。有在天之濕,雨、露、霧是也。在天者本乎氣,故先中表之營衛;有在地之濕,泥、水是也。在地者本乎形,故先傷血肉筋骨;有飲食之濕,茶、酒、乳、酪是也。夫飲食歸水穀之海,有入有出,受得應不言禍,然洋溢淹浸,一時詎能化行,故傷脾胃;有汗液之濕,謂汗出沾衣未經解換是也。夫汗衫隨干隨潤,不換而著,最難耐人,故傷肌脈;再則有血溺陰漬之濕,脾土自化之濕。
陽盛則火盛,變為濕熱。陰盛則水勝,化為寒濕。其症總髮熱惡寒,身重自汗,筋骨疼痛,小便閉澀,大便溏泄,腰痛不能轉側,跗腫肉如泥,按之久久始起。《經》曰:因於濕,首如裹。濕氣蒸於上,故頭重。濕傷筋,故大筋䌁短,小筋弛長。䌁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濕勝則濡泄,故大便溏泄。
大便泄,故小便澀。濕從下注,故跗腫。諸濕腫滿,故腹脹肉如泥。濕入腎水流濕,從其類也,故腰痛。治法,在上者當做汗,《經》曰:濕淫所勝,助風以平之,羌活勝濕湯。又曰下者舉之,得陽氣升而愈矣,升陽除濕湯。又曰在下者當利小便,四苓散。東垣亦曰: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。
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。愚意濕從外入,本來傷陽,過用滲濕之物,是重竭其陽,陽竭則精神蕭索,而疾益淹留,改用辛溫和劑,如平胃散、霍香正氣散、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等而補益之,自然濕氣日除。濕自內生,變化頗多,未能枚舉。然總不離痠痛、秘澀諸證。精醫者尚其以意求之,以脈參之,以前藥消息之,病情允服。
濕熱發黃,或有兼證,更須斟酌。若乃所謂痰濕者,王節齋曰:痰之本,水也,原於腎。痰之動,濕也,由於脾。龐安常曰:有陰水不足,陰火上升,肺受火侮,不得清肅下行,由是津液渾濁,生痰不生血。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元,氣出無歸則積,積而不散則痰生焉。由此觀之,夫痰特病名與標耳,隨病而生,隨病而沒,原非人身之所固有,雖來疾故變,不過假威肆惡。不求其本,而齊其末,必欲攻劫殆盡,恐咳嗽唾咯,相因雜見矣。
白話文:
寒冷的冬天瀰漫著濃霧,春天則連下苦雨,辛勞的人們還要涉水過江。夏天和秋天,炎熱的陽光照耀四方,喝著清涼的泉水,用茶來解渴醒腦。這些外在的環境濕氣,加上內在的因素,長久下來就會受到濕邪侵襲。當元氣虛弱時,濕邪就會趁虛而入。
濕邪侵入肺部,會導致喘息和胸悶;侵入脾臟,會引起腫脹;侵入肝臟,會導致身體疼痛,並產生風濕;侵入腎臟,會使身體沉重,並感到寒冷。如果濕邪久留體內,侵入心臟,就會轉變成濕熱,依然會引發腫痛和瘧疾。濕邪侵擾腸胃,會導致腹瀉;濕邪阻礙氣血運行,會使人感到疲倦無力;濕邪停留在皮膚表面,會使皮膚變得麻木,甚至變得堅硬失去知覺。濕邪若向上侵襲,會導致眼睛周圍紅腫潰爛,或者眼睛腫脹、輕微疼痛、分泌物不斷。
唉!濕邪的危害竟然如此之大,該如何治療呢?關鍵在於採用清熱、溫陽、利濕的方法,才能看清疾病的本質。
這一段話是在說明疾病是由於濕邪所引起的。濕邪有來自於自然的,像是雨、露、霧;這些來自於天氣的濕邪,會先侵犯人體表面的營衛之氣。也有來自於地面的,像是泥土和水;這些來自地面的濕邪,會先傷害人體的血肉、筋骨。還有來自於飲食的濕邪,像是茶、酒、牛奶、乳酪;這些飲食進入體內後,如果沒有適當的消化和排泄,就會傷害脾胃。另外,還有汗液引起的濕邪,就是汗濕衣服沒有及時更換;汗濕的衣服不斷地潮濕又乾燥,最容易讓人感到不適,因此會傷害肌肉和經脈。還有像是血尿等分泌物以及體內自行產生的濕氣。
陽氣旺盛就會產生火熱,濕氣就會轉變成濕熱。陰氣旺盛則會使水氣過多,轉變成寒濕。這些疾病的症狀通常會有發熱怕冷、身體沉重、容易出汗、筋骨疼痛、小便不順暢、大便稀溏、腰痛無法轉動、腳踝腫脹如泥,按下去很久才會恢復原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因於濕,首如裹。」濕氣蒸騰向上,所以會感到頭重。濕邪傷害筋,大筋會攣縮變短,小筋會鬆弛變長。筋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攣,鬆弛變長則會導致痿軟。濕邪過盛會導致泄瀉,所以會大便稀溏。
大便稀溏,所以小便不順暢。濕邪從下部侵入,所以會腳踝腫脹。各種濕邪聚集在一起,導致腹部腫脹如泥。濕邪侵入腎臟,腎主水,所以會腰痛。治療原則是,如果濕邪在上部,應當用發汗的方法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濕氣過盛,可以用疏風的方法來平復。」可以用羌活勝濕湯。又說:「下部的濕邪,應當用提升陽氣的方法來治療。」可以用升陽除濕湯。又說:「在下部的濕邪,應當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。」可以用四苓散。李東垣也說:「治療濕邪不用利小便的方法,是不對的。」
還說:「對於下部的濕邪,應當用引導排出體外的方法。」我認為,濕邪從外侵入,本來就會傷害陽氣,如果過度使用滲濕利尿的藥物,會更加損耗陽氣,陽氣虛竭就會精神萎靡,使疾病遷延不癒。應該改用辛溫和劑,像是平胃散、藿香正氣散、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等來補益陽氣,自然可以逐漸去除濕氣。濕氣從體內產生,變化非常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但總不脫離酸痛、便秘等症狀。精通醫術的醫生,應該用心去體會,通過脈象來判斷,再結合之前所用的藥物,才能使病情得到真正的改善。
濕熱還會導致黃疸,或有其他兼證,更需要仔細斟酌。至於所謂的痰濕,王節齋說:「痰的根本是水,源自於腎。痰的產生是濕邪造成的,由於脾虛。」龐安常說:「有的是因為陰液不足,導致陰火上升,肺受到火的侵犯,無法清肅下降,使得津液渾濁,產生痰而無法化生血液。有的是因為腎虛無法納氣歸元,氣無法歸納就會積聚,積聚不散就會產生痰。」由此看來,痰只是疾病的名稱和表象,隨著疾病的產生而產生,也隨著疾病的消失而消失,並非人體固有的東西。雖然疾病會不斷變化,痰也只是藉著疾病來作亂。如果不尋求疾病的根本原因,而只是致力於去除痰這個表象,恐怕咳嗽、吐痰等症狀會不斷出現。
3. 因厥郁五
寒熱薄煎食氣血,屍痰蛔統名十厥,大知是症致命多,神珠卒爾病稀得,資身木火土金水,流行對待生無已,太過不及郁深沉,達發奪泄折能起。
此章言因鬱而致目病,病而復厥。症,治郁有五,《經》曰:木鬱則達之,火鬱則發之,土鬱則奪之,金鬱則泄之,水鬱則折之。達者,暢茂條達之意。肝性急,怒氣逆脅,腋或痛,火時上炎。治以辛散,不愈則用逍遙散,或升散之品加厥陰報使而從治之。久風入中為飧泄,則以清揚之劑四君子加桂枝、芍藥舉而散之。
凡此類皆達之之法。注《內經》者曰:達之,吐之也,吐中雖有發散之義,只保得無害,便可以吐字該達字耶?發之,注曰汗之也,東垣升陽散火湯,使窮其勢則已。其實發與達不相遠,蓋火在木中,木鬱則火鬱,即以達之之藥發之,無有不應。奪之,注曰下之也,如中滿腹脹困甚,非鹹寒峻下以劫奪其勢,決不能平。
然食塞胃中,厥逆不省,不吐則死,當以吐為上奪,而衰其胃土之郁。《經》曰高者因而越之,非奪而何。至曰泄之,滲泄、解表、利小便也,夫肺主皮毛,縱諸氣膹郁,解表則金氣已達,再加滲利,不惟便涉水鬱,端恐虛其虛而鬱愈郁耳。折之,謂制其沖逆,固是妙解,然調其氣,過者折之,以其畏也。
所謂瀉之,又當體認,凡水道皆氣化,氣止則化絕,非過而折,郁將轉變為厥矣。由此言之,折之須當有術。或左右合歸,暖其腎氣,氣運則鬱泄。或補中益氣,升提肺氣,使上竅開而下竅自通,或建中助其脾土,制以所畏,不利之利,即所謂瀉之也。丹溪曰:氣血沖和,百病不生,一有拂鬱,肇基於此。
乃制六郁論,曰氣,曰濕,曰熱,曰痰,曰血,曰食。且謂六郁以氣為先,氣鬱而成濕滯,濕滯而成熱,熱鬱而成痰,痰殢而血不行,血不行而食不消,此六者相因為病者也,故立越鞠丸以治郁,薛氏因越鞠變逍遙,加減出入,尤為平允。
厥有十:陽氣衰乏者陰必湊之,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,曰寒厥,是寒逆於下也,宜六物附子湯、八物回陽飲主之;陰退則陽進,陰氣衰於下,則陽往湊之,令人足下熱,熱甚則循三陰而上,曰熱厥,且六味地黃湯主之;暴怒則火起,激血上行,令血菀於上,氣亂於中,血氣相搏而厥,曰搏厥,蒲黃湯主之;諸動屬陽,煩則陽氣張大,勞火亢矣,火炎則水乾,故令精絕,是以遷延闢積至於夏月,內外皆熱,孤陽飛越,如煎如煞,曰煎厥,宜人參固本丸主之;五屍之氣暴淫於人,亂人陰陽,形氣相離,不相順接,令人暴厥如死,曰屍厥,二十四味流氣飲或蘇合香丸主之;寒痰迷悶,四肢逆冷,曰痰厥,或吐蛔,曰蛔厥,並宜姜附湯,不則烏梅丸、理中湯主之,氣為人身之陽,一有拂鬱,陽氣不能四達,故令手足厥冷,曰氣厥,與中風絕似,但中風身溫,此身冷耳,宜八物順氣散主之;飲食自倍,適有感冒,胃氣不行,陽並於上,須臾昏迷,身半以上悶而熱,或心煩頭痛,身半以下冷於冰鐵,擁爐不熱,曰食厥,醫以為陰寒,中風而溫補之,立斃,須陰陽淡鹽湯探吐,食出即愈,或平胃加減,保和丸主之;汗出過多,血少氣並,血上不下,氣亦擁塞,倏爾如死,氣過血還,陰陽復通,移時方寤,曰血厥,婦人多有患者,宜白薇湯、倉公散主之。總之,十厥五郁,證則爾爾,而治常不等。
得意忘言,毋徒從事成法。
白話文:
因氣血虛弱、寒熱交互侵擾而導致的疾病,像屍厥、痰厥、蛔厥等都可歸為「十厥」的範疇。這種病症通常非常危險,常會致命。但如果能及時診斷並對症治療,通常可以痊癒。人體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構成,它們不斷運行相互制約,維持生命平衡。但當五行運行過度或不及時,就會形成鬱結,久而久之則會造成深層次的疾病,而通過疏通、發散、瀉下、滲透、抑制等方法,則可以讓疾病好轉。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因鬱結引起的眼疾,以及由此導致的厥症。治療鬱結有五種方法,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:「木鬱則疏通、火鬱則發散、土鬱則瀉下、金鬱則滲透、水鬱則抑制。」疏通是指使氣機暢通無阻,肝的特性是急躁,當怒氣上逆時會導致脅肋或腋下疼痛,有時還會出現火氣上炎的情況,此時可用辛散藥物來治療,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使用逍遙散,或搭配升散的藥物,加上厥陰經的藥引來輔助治療。如果風邪久留體內,造成腹瀉,則需要用清陽的藥物,如四君子湯加上桂枝、芍藥等來升舉陽氣。
以上方法都屬於疏通之法。有註解《內經》的人說,疏通就是指嘔吐,雖然嘔吐有發散的作用,只要沒有害處,就可以用「吐」字來代替「疏通」嗎?發散則是指發汗,東垣的升陽散火湯,可以使火氣完全散發。其實發散和疏通的意義相近,因為火在木中,木鬱則火也鬱,所以用疏通的藥物也可以達到發散的效果。瀉下就是指通便,例如腹脹難受,必須用寒涼的藥物來強行清除,才能使之平復。
但如果食物堵塞在胃中,導致厥逆昏迷,不嘔吐就會有生命危險,所以此時應當以嘔吐為主要瀉下方法,來減輕胃土的鬱結。《內經》說:「高處的病應當使其向下排泄」,這不就是瀉下的意思嗎?至於滲透,則是透過發汗、利小便來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。肺主皮毛,當全身氣機鬱結時,發汗可以使肺氣通達,再搭配利小便的藥物,雖然可以解決水濕鬱結,但也可能導致氣虛而使鬱結更加嚴重。而抑制,是指控制氣機上逆,這是一種很好的解釋,但調和氣機,對於過旺的氣機要加以抑制,使其不再過度,這也是一種治病的方式。
所謂瀉下,也應當仔細體會,所有的水道都是氣化作用產生的,如果氣機停止,那麼水液的運行也會停止,如果沒有過度的抑制,那麼鬱結會轉變為厥症。由此看來,抑制也是需要方法的。可以使用左右兩側的藥物來溫暖腎氣,當氣機運行時,鬱結就能夠消除。或者用補中益氣的方法,來提升肺氣,使上竅通暢,下竅也會自然疏通。或者健脾胃,以脾土所畏懼的藥物來治療,這也屬於一種瀉下的方式。丹溪說:「氣血調和,百病不生,一旦出現鬱結,就會引發各種疾病。」
因此他提出了六鬱的觀點,包括氣鬱、濕鬱、熱鬱、痰鬱、血鬱、食鬱。他認為六鬱之中以氣鬱為先,氣鬱會導致濕氣滯留,濕氣滯留會化熱,熱會形成痰,痰會阻礙血的運行,血運行不暢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,這六種鬱結相互影響,因此需要用越鞠丸來治療鬱結,薛氏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,創制了逍遙散,並根據情況加減藥物,使之更加完善。
厥有十種:當陽氣衰弱時,陰氣就會乘虛而入,導致手指到膝蓋都感覺寒冷,這就是寒厥,是寒氣下逆導致的,應當用六物附子湯、八物回陽飲來治療;當陰氣消退,陽氣就會興起,當陰氣在下消退,陽氣就會向上升騰,導致腳底發熱,熱嚴重時會沿著三陰經向上,這就是熱厥,應當用六味地黃湯來治療;暴怒時會引發火氣,使血液向上湧,導致血液瘀積在上,氣機紊亂於中,血氣相搏而導致厥症,這就是搏厥,應用蒲黃湯治療;各種活動都屬於陽,當人煩躁時,陽氣就會亢盛,過度勞累會導致虛火上炎,火盛則水乾,導致精氣耗竭,所以會導致病情延續到夏天,內外都感到燥熱,孤陽浮越,如同煎熬一般,這就是煎厥,應當用人參固本丸來治療;五種屍氣侵入人體,擾亂陰陽平衡,導致形氣分離,不協調,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死去一般,這就是屍厥,應用二十四味流氣飲或蘇合香丸來治療;寒痰導致神志不清,四肢逆冷,這就是痰厥,有時會吐蛔蟲,這就是蛔厥,都應當用薑附湯來治療,如果效果不好,則可以用烏梅丸或理中湯來治療;氣是人體的陽氣,一旦出現鬱結,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導致手腳冰涼,這就是氣厥,與中風非常相似,但中風患者身體發熱,而氣厥患者則會感到身體寒冷,應當用八物順氣散來治療;如果飲食過量,同時又受了風寒,導致胃氣不順,陽氣上浮,會突然昏迷,身體上半部分感到悶熱,或出現心煩頭痛,而身體下半部分則冰冷,即便烤火也無法溫暖,這就是食厥,醫生可能會誤診為陰寒或中風而使用溫補藥物,反而會導致死亡,必須使用陰陽淡鹽湯催吐,吐出食物後就會痊癒,或使用平胃散加減,或使用保和丸來治療;如果汗出過多,導致氣血不足,氣機擁塞,突然昏厥如同死去一般,過一會兒血氣恢復,陰陽再次平衡,才會甦醒,這就是血厥,婦女比較容易出現,應用白薇湯、倉公散來治療。總之,十種厥症和五種鬱結,雖然病症表現各不相同,但治療方法常常不同。
要靈活運用,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