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)

1. 卷之二

症以證病,匪證則病狀支離,而執刀圭者無從審其虛實,法將枉用矣。上古著七十二症,未為簡。後人載一百六十,未為濫。然按事近情,引理定律,皆不得其樞紐,所謂涉海亡指南之車,徒令人向若而驚也。是卷因十二,症八十一,似因非症八,語約而詳,意深不悔,燮理陰陽,至道存乎其間。良醫良相,殆有合而為一者。

白話文:

根據症狀來診斷疾病,如果不是症狀,那麼病症就會支離破碎,而掌握手術刀和針灸的人就無法判斷其虛實,方法就會錯誤地使用了。上古時期列舉出七十二種症狀,這還算簡潔。後人記載了一百六十種症狀,這不算繁雜。但是,根據事實來分析病情,引導道理來確定法則,都不能得到核心要點,所謂像在海上迷失了指南車,只能使人感到茫然和驚慌。這本書分為十二卷,症狀八十一種,其中似乎不是症狀的有八個,語言簡潔而詳盡,含義深刻卻不晦澀,燮理陰陽,至高之道就在其中。良醫和良相,大概有相同之處。

盧汀不塵子漫題

2. 因風一

風兮風兮來無由,未解吾慍添吾愁。表虛引入肌膚去,不病肌膚病目系,有致驚搐與偏喎,或成上視死亡多。若夫六經因風作,痛攻先在頭巔著,洎而風變醫無濟,外症得來仍不治。血虛血熱亦生風,昏癢痛淚不和同,熱盛風生禍較酷,一類凝脂一痘毒,君不見無風火不炎,病情雖逆藥通參。

白話文:

風啊風啊,不知從何而來,讓我煩躁不安,愁腸百結。風邪趁著表虛侵入肌膚,不只會引起皮膚疾病,還會引起眼睛疾病,甚至可能導致癲癇和麪癱,或出現上視、死亡的嚴重後果。如果六經受風邪侵襲,疼痛會首先出現在頭頂,發展到後來,病情變化,醫藥難以奏效,外界的症狀也無法得到治癒。血虛、血熱也會生風,出現昏沉、瘙癢、疼痛、流淚等症狀,如果熱盛生風,危害更大,一類凝脂般細膩的痘痘,也有毒性的一類,你沒看到在沒有風的情況下,火不會燃燒嗎?病情雖然很嚴重,但藥物仍然可以對症下藥。

此章謂患風病人而病目也。蓋風屬木,木屬肝,肝竅在目,本乎一氣。久風多變熱何也,木能生火也。火盛則血遂而耗損矣。況久病氣必郁,鬱則亦生火。火炎而又生風,轉轉相生。內外障翳皆起於此。

白話文:

這一章是關於患有風病的人而眼睛也生病了。因為風屬木,木屬肝,肝竅在眼睛,本於一氣。長久患風病的人大多會轉化為熱證,這是因為木能生火。火盛則血就會耗損。況且長久患病,氣必定會鬱結,鬱結也會生火。火炎又會生風,循環相生。內外障翳都起因於此。

有日淺郁深為喎斜者,有郁淺日深為翻瞼者,有血虛筋急而振搐者,有火邪乘亂融和之氣成內障者,有風騰血湧眥幃赤勝爛者、結為瘀肉如雞冠者,再加服以香燥藥物,概酒色不禁,致陰愈虧而火益熾,火益熾而風彌烈,病變為花白、凝脂之重者。治當因上尋因,大抵調氣為先,清火次之。

白話文:

某些病症,剛開始淺顯,時間一長便加重並伴隨斜視,有些病症則較淺顯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成為眼瞼外翻。有因身體虛弱而導致肌腱抽搐的,也有因為邪火乘虛侵入身體導致內障的,還有因為風病、血液上沖,造成眼瞼赤紅潰爛,形成像雞冠狀的瘀肉。加以服用了香燥的藥物,概括酒色又沒有禁忌,導致陰氣更加不足,火氣更加旺盛,火氣越旺風邪也越盛,病情惡化為白花、凝固的油脂之類的嚴重症狀。治療時應追溯病因,大體上要先調理氣,其次是清火。

不然,源既不絕,流何能止,今雖暫退,後必復來,治之任至再至三。風不住而火不熄,目終無清寧之日矣。若夫中風之因,岐伯謂大法有四:曰偏枯,半身不遂而痛;曰風痱,身無疼痛,四肢不收;曰風癔,奄忽不知人;曰風痹,諸痹類風狀也。《金匱要略·中風篇》云:寸口脈浮而緊,浮為虛,緊為寒,虛寒所搏,賊邪不瀉,邪在皮膚,喎僻不遂。在經絡,肌膚不仁,邪入腑,不識人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去截斷源頭,水流怎麼能停止。現在雖然暫時退了,但以後一定會再犯,治病的工作需要反覆進行。風氣不停止,肺火不熄滅,眼睛就永遠得不到清潔安寧。至於中風的原因,岐伯說主要的症狀有四種:一種叫偏枯,半身癱瘓,並且疼痛;一種叫風痱,身上沒有疼痛,四肢卻不能自主收縮;一種叫風癔,昏昏沉沉,不知人事;一種叫風痹,各種痹證像風證的樣子。金匱要略的中風篇說:寸口脈浮而緊,浮脈虛,緊脈寒,虛寒相搏擊,邪氣不排除,邪氣停留在皮膚,就會歪斜不遂;邪氣在經絡,皮膚麻木不仁;邪氣進入內臟,就不認識人。

入臟,舌難言,口吐涎沫。治用大小續命、西州續命、排風、八風等湯。東垣云:有中風卒然昏憒,不省人事,痰涎壅盛,語言謇澀,此非外來風邪,乃本氣自病也。凡人年逾四旬,憂勞忿怒傷其氣,多得此症。肥盛者,少壯間有之,亦是中氣衰而使然。急以三生飲人參一兩,既蘇。

白話文:

中風進入臟腑,舌頭難以說話,嘴巴吐出黏液沫;治療這種中風,通常使用大小續命湯、西州續命湯、排風湯等。劉完素說,有些人,突然昏迷不醒、失去知覺、痰涎阻塞厲害、語言不清,這是自身元氣病變,而非外來的風邪所致。凡是超過四十歲的人,因憂鬱、勞累、忿怒而損傷元氣者,大多都會得到這種病。肥胖的人,在年輕、壯年的時候也有發病的,也是因為元氣衰弱所致。緊急使用三生飲,加上一兩的人參,可以令患者清醒。

河間謂中風癱瘓,非肝木之風實甚,亦非外中於風,良由將息失宜,心火暴盛,腎水衰不能制,則陰虛陽實,熱氣拂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。亦有因悲思等情志過極而致者,夫情志過極皆為熱。俗云風者,言末而忘其本也。須不識人補其陰火,陰火治則陽火不難於折服矣。

白話文:

河間先生認為中風癱瘓,並不是因為肝木之風太盛,也不是因為外邪侵犯,而是因為休息保養不當,導致心火過旺,腎水不足無法制約,陰虛陽盛,熱氣鬱積,心神昏迷,筋骨不用而突然昏倒失去知覺。也有可能是因為悲傷思慮等情緒過於激烈的影響而導致的,因為情緒過於激動都會化為熱氣。俗話說風是末端,忘記了根本。必須先識人才能滋補他的陰火,陰火治療好了,陽火就容易被制服了。

丹溪曰:中風有氣虛、有血虛,虛則會有濕痰。左手脈不足及半身不遂者,以四物湯為主加薑汁、竹瀝。右不足,以四君加之。氣血兩虛,總八物更加星、夏。之三子者,各發人所未發,踵事增華,而中風無剩義矣。或謂三子一主乎火,一主乎氣,一主乎濕,與風何相干涉?《金匱》言邪不言風,言虛寒所搏不言風中,而乃以中風名篇,亦欠圓到。要知因於中者,真中風也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說:中風有氣虛的和血虛的,虛的話就會有濕痰。左手脈搏不足和半身不遂的,以四物湯為主加上薑汁、竹瀝。右手脈搏不足,以四君湯加減之。氣血兩虛,總共八物再加星花、夏天子。這三位醫者,各抒己見,相得益彰,使中風沒有剩餘的意義。有人說三者的論述,一個主張是因火,一個主張因氣,一個主張因濕,與風有什麼關係?《金匱要略》提到邪氣而不是風,提到虛寒所致而不是風邪,而以中風作為篇名,也欠缺圓滿。要知道因於中者,纔是真正中風。

因於火,於氣,於濕,類中風而非中風也。是在詳辨施治耳。辨之為風,則從真中治之,辨之為火,為氣,為濕,則治從類中。雖處方各有不驗,而立言實驪珠之夜照也。師謂真中風決不病目,類中風亦止有口眼喎斜一症,皆讀書見道之語。其小兒率爾痰壅,眼翻牽掣,此水不榮筋,因而火燥木急,絕類中風,但治法迥別,且速瘥,故不收入。

白話文:

因為火、氣、濕的原因,其症狀與中風類似但不是中風。在於詳加辨別,再施予治療。辨別為風,就從真正中風來治療,辨別為火、氣、濕,就從類似中風來治療。雖然處方各有不同,但立論就像夜間照耀的寶珠。老師說,真正中風絕對不會有眼疾,類似中風也只會有口眼歪斜這個症狀,都是讀書見道的說法。至於小兒不小心痰液阻塞,眼睛翻轉抽搐,這是水液不滋養筋脈,因而火氣乾燥,木氣急迫,非常類似中風,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,而且很快就會痊癒,所以沒有收錄在中風的條目中。

3. 因寒二

寒令傷人無火鬱,直據大中成冷厥,循經以入漸而深,內邪逼出方發熱,熱煎既久了無寒,謂從寒變成何說。風寒傷中本無常,或入於陰或入陽,就向陰陽求活法,初終於足任端詳。

白話文:

在寒冷的天氣裡,人體受到傷害,沒有火鬱結,而是直接侵犯到大腸和小腸,導致寒厥。寒邪隨著經絡循行,逐漸深入體內,內邪被逼迫出來才會發熱。熱邪煎熬久了,沒有寒邪,怎麼說從寒邪變成熱邪呢?風寒傷了人體,本來就沒有固定的規律,有可能侵犯到陰經,也有可能侵犯到陽經。按照陰陽來尋找治療方法,從開始到結束都要慎重詳細地觀察病情。

此章謂目病因傷寒而得也。夫傷寒百病之祖,不獨專責在目。讀仲景先生書得其綱領,治亦無難。若求之多歧則支離矣,略述一二於下。太陽經,表之表也,行身之背。邪入皮毛則先傷之,便有惡寒惡風,頭痛脊痛之症。脈浮緊無汗為傷寒,以麻黃發之,得汗為解。浮緩有汗為傷風,桂枝湯,邪散汗止為解。

白話文:

這一章是說眼睛疾病是由於傷寒引起的。傷寒是百病之源,並不獨專門導致眼睛疾病。讀仲景先生的書籍能掌握其綱領,治療起來也不困難。如果追求過多歧路,就會支離破碎。下面簡單敘述一二。太陽經,是表之表,行走在身部的背部。邪氣侵犯皮毛就會首先傷害太陽經,就會有惡寒、惡風、頭痛、脊背疼痛的症狀。脈浮緊無汗是傷寒,用麻黃湯發汗,出汗就是解除了。脈浮緩有汗是傷風,用桂枝湯發汗,邪氣散去,汗止就是解除了。

身熱者,邪閉元府,內氣不能泄而生,非風寒之所變也。陽明經,表之裡也,行身之前。發熱惡寒,脈微大而長,鼻乾不眠,用葛根湯以解肌。少陽經,半表半裡也,行乎兩脅之旁。耳聾,脅痛,口苦,寒熱往來,脈弦而數,小柴胡湯和之。過此為邪入腑,若其脈沉而有力,不惡風寒,而反惡熱,譫語大渴,六七日不大便,明其熱入腸胃,所謂正陽明病也。輕者大柴胡湯,重則三承氣,大便通而愈矣。

白話文:

出現發熱的情況,是邪氣閉塞在元府,內氣無法宣洩而產生的,不是風寒所造成的。陽明經是表裡之間,運行在身體前面。發熱惡寒,脈搏微弱而綿長,鼻子乾澀,無法入睡,可以用葛根湯來解肌。少陽經是半表半裡,運行在兩脅旁邊。出現耳聾、脅痛、口苦、寒熱往來,脈搏細長而且跳動次數多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超過這個階段,邪氣進入腑,如果脈搏沉穩有力,不畏懼風寒,反而畏懼炎熱,胡言亂語並感到非常口渴,六七天不大便,很明顯是熱邪進入腸胃,也就是所謂的正陽明病。輕微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大柴胡湯,嚴重的就用三承氣湯,大便通暢就能夠痊癒。

過此則少陰、太陰、厥陰,俱入臟而為里。當辛溫對症主治,不可涼散。若初起便惡寒,手足厥冷,或戰慄,倦臥不渴,兼之腹痛吐瀉,或口出涎沫,面如刀刮,不發熱,而脈沉遲無力,此為陰症,不從陽經傳來,輕則附子理中湯四逆湯,重則九轉丹、回陽飲以溫之,不宜少緩。外此有假陰假陽,如太陽症,頭痛發熱,脈當浮而反沉,又似少陰矣,故用麻黃附子細辛

白話文:

超過這個階段時,少陰、太陰、厥陰三經的病變都已深入臟腑,稱為「裡證」。此時應採用辛溫藥物對症治療,不可使用涼藥或發散藥。如果在疾病初期就出現畏寒、手腳冰冷、發抖、疲倦嗜睡、不口渴、腹痛、嘔吐、瀉痢、流口水、臉色蒼白、不發燒,脈象沉遲無力,這是陰證,不是從陽經傳來的。輕症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,重症可以使用九轉丹或回陽飲來溫補,不宜稍有延緩。除了以上症狀之外,還有一些假陰假陽的症狀。例如太陽症的頭痛、發燒,脈象應浮起卻反而沉下去,又像少陰症的脈象,因此可以使用麻黃、附子和細辛來治療。

少陰症,脈沉,應無熱而反發熱,又似太陽矣,須用甘草附子乾薑。陰症四肢厥冷,而陽症間亦或然,此四逆湯、四逆散不同也。陰證下利,而陽症亦有漏底,此理中湯黃龍湯不同也。又有真陰真陽虛損發熱,亦與傷寒無異,如惡寒自汗,胸膈飽悶,則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症的脈象沉細,本不應發熱,但卻反而發熱,又似乎是太陽症,這時需要使用甘草、附子、乾薑等藥物。陰症的四肢厥冷,而陽症有時也有,這是四逆湯和四逆散不同的原因。陰症有下痢,而陽症也有漏底(下痢),這是理中湯和黃龍湯不同的原因。還有一些真陰真陽虛損發熱的患者,他們的症狀和傷寒無異,如有惡寒、自汗、胸膈飽悶等症狀,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就可以治癒。

面赤口渴煩躁,與六味地黃湯亦得。再,下部惡寒足冷,或欲飲而反吐,即於前方加肉桂、附子、五味,下咽隨安。總之傷寒者,蓋冬時嚴寒,感冒即病之名。先由皮毛經絡而入腑入臟。始雖惡寒發熱,而終為熱症,其人必素有火者。中寒者,直入臟腑,始終惡寒,而並無發熱等症,其人必無火者。

白話文:

面紅、口渴、煩躁的情形,用六味地黃湯也可以治好。再者,下半身怕冷、腳冷,或者想喝水卻喝不進去,甚至嘔吐,就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肉桂、附子和五味子,吞下去後隨即好轉。總之,傷寒是指冬季嚴寒時,感冒生病的名稱。一開始由皮毛經絡侵入臟腑。開始時雖然怕冷、發燒,但最後會變成熱症,這種人體內原本就有火氣。中寒的人,寒氣直接侵入臟腑,始終怕冷,而沒有發燒等症狀,這種人體內原本沒有火氣。

經曰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寒傷形,熱傷氣。一則發表攻裡,一則溫中散寒,兩門判然明白,那得存騎牆之見,而與素有內傷者,陰陽真假,同證混治耶。目科忽傷寒而不論,專家論傷寒而迂闊。願常領會此條,所謂相與觀所尚,時還讀我書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下古籍內容指出,身體發熱又畏寒的是陽熱的疾病,但沒有發熱卻畏寒的是陰性的疾病。陰傷及身體,陽熱傷及氣。一種是發散身體外部的疾病,用藥驅除體內的病邪。一種藉由溫補身體的中間部分來去除身體的寒冷。這兩種病症的治法涇渭分明,怎麼可以採取模稜兩可的看法,把元々就有內傷的人和陰陽真假參雜的疾病,當成一個樣來治療呢。眼科突然得了傷寒卻不論,專家論傷寒卻很迂腐。希望大家常領會這條理論,所謂互相瞭解對方所珍視的事物,時常拿我的書來閱讀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