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20)
卷之一 (20)
1. 五行邪正致病暨虛實傳染統論
是故古人立言垂訓,制方療病,有病源即有病症、有病名。後人顧名思義,援症投藥若合符節,何莫非造化樞紐。但其理深不易窮,博而難約,無以豁淺人之胸次,故名家醫集具在,蛛網塵封,從來未有翻閱到底者。愚妄以意逆志,始以論說,繼以詩詞,以圖象以註釋,有不能言語形容者,必旁求曲喻,務使傷感淺深,病症內外,悉寓於短章尺幅之中,一覽瞭然,不遺余蘊,不生厭瀆而後已。蘇子曰:惟求疾愈,何必困醫,意在是也。
若夫心病者愈在季夏,季夏不愈,甚於冬,冬不變,持於春,起於夏。又病在心,戊己愈,戊己不愈,加於壬癸,壬癸不變,持於甲乙,起於丙丁者流,此經所謂邪氣之客於身也,以勝相加,至所生而愈,至所不勝而甚,至所生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。亦五行生剋之理,乃症治後一著事,專於斯者,又不可不知此也。
已上諸說,舉心為例,余可類推,非先主而後臣也。其臟如此,其腑可知,非重臟而薄腑也。篇中虛實二字,須毋執著,尤不可輕易放過。經曰:必先度其形之肥瘠,以調其氣之虛實,此以形體別虛實也;又曰:邪氣盛則實,形氣奪則虛,此以邪正別虛實也;以飲食言,曰: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;以血脈言,曰: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;至云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留而不行,其病則實。分疏到此,無隱不彰矣。
進而論之,實者邪實,虛者正虛。邪虛正實,邪實正虛何則?夫人真元不虧,邪何能入,即入亦不甚深,略用清和之品,其病立退。凡用大熱大寒之劑者,皆正氣素虛而邪氣暴實也。若虛實只從前後來論,則百病但有傳與,而無自受耳。若虛實壹作氣血衰旺看,則百病但有內傷而無外感耳。
且虛必議補,邪虛正實,早用恐養奸貽患;實必須瀉,邪實正虛,數進恐喜攻增氣。諺曰:實實損不足,虛虛益有餘,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池,其機如此。即就此機而參之,思過半矣。嗚乎!醫者意也,藥者卻也。卻病之方,不外補瀉,得醫之意,無非虛實,能知虛實,定以補瀉,醫事盡之矣。
更不必陰陽五行,一以貫目症之繁。
白話文:
所以古人立下教訓,制定藥方治療疾病,有疾病的根源就會有疾病的症狀,有疾病的名稱。後人根據字面意思,依照症狀投藥,如果能像符節一樣吻合,哪一樣不是造化運行的關鍵所在?但是其中的道理深奧不容易完全理解,廣泛而難以簡約,沒辦法讓淺薄的人能夠明白,所以那些名醫的著作雖然都在,卻像蜘蛛網覆蓋灰塵一樣,從來沒有人仔細翻閱過。我愚笨地以自己的想法揣測古人的意思,先用論述的方式,接著用詩詞,用圖像和註釋,有些沒辦法用言語形容的,一定會用其他方式來比喻,務必使人對於病痛的輕重、內外症狀,都能夠包含在短小的篇幅之中,讓人一看就明白,不留下任何遺漏,也不會讓人覺得厭煩。蘇軾說過:「只要能治好疾病,何必為難醫生呢?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至於心臟的疾病,多在夏季末發作,夏季末沒治好,到冬天會更加嚴重,冬天沒有變化,會持續到春天,在夏天又會發作。又像是疾病在心臟,用戊己(土)來治療會好,戊己(土)沒治好,就會加重到壬癸(水),壬癸(水)沒有變化,會持續到甲乙(木),在丙丁(火)又會發作,這就是經典所說的邪氣侵入身體的狀況,以相剋的關係來加重,到被生的那一個就會好,到被剋的那一個就會加重,到生的那一個就會持續,自己回到原位就會好。這也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,是疾病治療後的一件事情,專門研究這個的人,又不能不知道這個。
上面說的,是用心臟來舉例,其他的臟器可以類推,並不是先注重心臟而後顧其他臟器。臟腑是這樣,其他腑也是可以知道的,不是只重視臟而輕視腑。篇章中的虛和實兩個字,千萬不要執著,尤其不能輕易放過。經典說:「一定要先判斷身體的肥胖或消瘦,來調整氣的虛實」,這是用形體來區分虛實;又說:「邪氣盛就會實,形體氣血虧損就會虛」,這是用邪氣和正氣來區分虛實;用飲食來說,「吃得多氣就盛,吃得少氣就虛」;用血脈來說,「脈象實血就實,脈象虛血就虛」;甚至說邪氣侵入的地方,那裡的氣一定虛弱,邪氣留在那裡不走,那裡的病就變成實症。分析到這裡,就沒有任何隱藏不明的了。
進一步來說,實症是邪氣實,虛症是正氣虛。邪氣虛正氣實,和邪氣實正氣虛又是怎麼回事呢?如果一個人的真元之氣不虧損,邪氣怎麼能進入?即使進去了也不會很深入,稍微用一些平和的藥物,疾病馬上就會好。凡是用到大熱大寒的藥物,都是因為正氣原本就虛弱,而邪氣突然變得強盛的緣故。如果虛實只從時間先後來論,那麼所有的疾病都只是會傳染,而不會自己產生。如果虛實看作是氣血的衰弱或旺盛,那麼所有的疾病都只是因為內傷,而不會是外感。
而且虛症一定要用補,邪氣虛正氣實,太早用補藥恐怕會養大禍患;實症一定要用瀉,邪氣實正氣虛,多次用攻伐的藥物,恐怕會增加氣的耗損。俗語說:「實證再用實藥會損耗不足,虛症再用虛藥會讓多餘的更嚴重」,就像盲人騎著瞎馬,半夜走到深水池邊一樣,情況就是這樣。從這個道理去思考,就能理解一半以上了。唉!醫生看病在意的是病理,藥物在意的是療效。治療疾病的方法,不外乎是補和瀉,掌握了醫生的用意,就能知道虛實,能知道虛實,就能決定補或瀉,這樣就掌握了醫學的精髓。
更不用再拘泥於陰陽五行,只要掌握了虛實,就能貫通所有複雜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