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)

1. 卷之二

症以證病,匪證則病狀支離,而執刀圭者無從審其虛實,法將枉用矣。上古著七十二症,未為簡。後人載一百六十,未為濫。然按事近情,引理定律,皆不得其樞紐,所謂涉海亡指南之車,徒令人向若而驚也。是卷因十二,症八十一,似因非症八,語約而詳,意深不悔,燮理陰陽,至道存乎其間。良醫良相,殆有合而為一者。

盧汀不塵子漫題

白話文:

疾病的診斷要根據證候,如果沒有證候,疾病的表象就會散亂不一,那麼執掌醫藥的人就無法判斷疾病的虛實,治療方法就會被錯誤使用了。上古記載了七十二種證候,不算簡略;後人記載了一百六十種,也不算過分。然而,如果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來推論,引經據典卻沒有抓住關鍵,就如同在海上失去了指南針的車子,只會讓人感到茫然困惑。這一卷歸納了十二種證,以及八十一種看似證候卻不是證候的狀況,總共八種。文字簡潔卻詳細,意義深遠而不含糊,其中蘊含著調和陰陽的道理。高明的醫生和賢明的宰相,他們之間似乎有著某種相通之處。

盧汀不塵子隨意題寫

2. 十二因

3. 因風一

風兮風兮來無由,未解吾慍添吾愁。表虛引入肌膚去,不病肌膚病目系,有致驚搐與偏喎,或成上視死亡多。若夫六經因風作,痛攻先在頭巔著,洎而風變醫無濟,外症得來仍不治。血虛血熱亦生風,昏癢痛淚不和同,熱盛風生禍較酷,一類凝脂一痘毒,君不見無風火不炎,病情雖逆藥通參。

此章謂患風病人而病目也。蓋風屬木,木屬肝,肝竅在目,本乎一氣。久風多變熱何也,木能生火也。火盛則血遂而耗損矣。況久病氣必郁,鬱則亦生火。火炎而又生風,轉轉相生。內外障翳皆起於此。

有日淺郁深為喎斜者,有郁淺日深為翻瞼者,有血虛筋急而振搐者,有火邪乘亂融和之氣成內障者,有風騰血湧眥幃赤勝爛者、結為瘀肉如雞冠者,再加服以香燥藥物,概酒色不禁,致陰愈虧而火益熾,火益熾而風彌烈,病變為花白、凝脂之重者。治當因上尋因,大抵調氣為先,清火次之。

不然,源既不絕,流何能止,今雖暫退,後必復來,治之任至再至三。風不住而火不熄,目終無清寧之日矣。若夫中風之因,岐伯謂大法有四:曰偏枯,半身不遂而痛;曰風痱,身無疼痛,四肢不收;曰風癔,奄忽不知人;曰風痹,諸痹類風狀也。《金匱要略·中風篇》云:寸口脈浮而緊,浮為虛,緊為寒,虛寒所搏,賊邪不瀉,邪在皮膚,喎僻不遂。在經絡,肌膚不仁,邪入腑,不識人。

入臟,舌難言,口吐涎沫。治用大小續命、西州續命、排風、八風等湯。東垣云:有中風卒然昏憒,不省人事,痰涎壅盛,語言謇澀,此非外來風邪,乃本氣自病也。凡人年逾四旬,憂勞忿怒傷其氣,多得此症。肥盛者,少壯間有之,亦是中氣衰而使然。急以三生飲加人參一兩,既蘇。

河間謂中風癱瘓,非肝木之風實甚,亦非外中於風,良由將息失宜,心火暴盛,腎水衰不能制,則陰虛陽實,熱氣拂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。亦有因悲思等情志過極而致者,夫情志過極皆為熱。俗云風者,言末而忘其本也。須地黃飲子補其陰火,陰火治則陽火不難於折服矣。

丹溪曰:中風有氣虛、有血虛,虛則會有濕痰。左手脈不足及半身不遂者,以四物湯為主加薑汁、竹瀝。右不足,以四君加之。氣血兩虛,總八物更加星、夏。之三子者,各發人所未發,踵事增華,而中風無剩義矣。或謂三子一主乎火,一主乎氣,一主乎濕,與風何相干涉?《金匱》言邪不言風,言虛寒所搏不言風中,而乃以中風名篇,亦欠圓到。要知因於中者,真中風也。

因於火,於氣,於濕,類中風而非中風也。是在詳辨施治耳。辨之為風,則從真中治之,辨之為火,為氣,為濕,則治從類中。雖處方各有不驗,而立言實驪珠之夜照也。師謂真中風決不病目,類中風亦止有口眼喎斜一症,皆讀書見道之語。其小兒率爾痰壅,眼翻牽掣,此水不榮筋,因而火燥木急,絕類中風,但治法迥別,且速瘥,故不收入。

白話文:

風啊風啊,來得毫無理由,不僅沒能解開我的煩悶,反而增添我的憂愁。這是因為身體表面虛弱,風邪侵入皮膚所致,這種情況不會直接導致皮膚疾病,而是影響眼睛周圍的經絡。嚴重的話會引起驚厥抽搐和口眼歪斜,更嚴重者可能導致眼睛向上翻而死亡。如果說是由於六經受風引起的疾病,疼痛首先會出現在頭頂,等到風邪變化後,往往醫治無效,外在的症狀也會難以治癒。

血虛或血熱也可能產生風邪,會伴隨著昏迷、搔癢、疼痛和流淚等不適症狀,而且這些症狀不盡相同。如果熱邪旺盛而產生的風邪,情況會更加嚴重,可能會出現像凝脂一樣的膿瘡或痘毒。要知道,沒有火的話,風是不會如此猛烈的,即使病情複雜難治,只要藥物對症,也可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患風病的人,眼睛也可能出現問題。風在中醫五行中屬於木,木又屬於肝,肝的竅在於眼睛,肝與眼睛的病理變化是一體的。長久的風邪容易轉變成熱邪,這是因為木能生火的緣故。火旺盛會導致血液耗損,而且久病之人氣機容易鬱結,鬱結也會生火。火熱上炎又會產生風,這樣反覆循環,內外眼疾都會由此產生。

有的因為鬱結時間較短,表現為口眼歪斜;有的因為鬱結時間較長,表現為眼瞼外翻;有的因為血虛導致筋脈拘急而出現抽搐;有的因為火邪擾亂融合的氣機而形成內障;有的則是因為風邪上竄、血湧而出而導致眼眥紅腫甚至潰爛,或者結成瘀肉像雞冠一樣。如果再服用一些香燥的藥物,而且又不忌酒色,會導致陰液更加虧虛,火邪更加旺盛,火邪旺盛又會使風邪更加劇烈,病情會變得像花白或凝脂一樣嚴重。治療時應當追溯病因,大致上應以調氣為先,清火次之。

不然的話,病根沒有斷絕,病症又怎麼可能停止?現在即使暫時好轉,以後也一定會復發,治療往往需要多次進行。如果風邪不止,火邪不滅,眼睛就永遠無法恢復清明。至於中風的原因,岐伯認為大致有四種:第一種是偏枯,表現為半身不遂且疼痛;第二種是風痱,表現為身體不痛,四肢無力;第三種是風癔,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;第四種是風痹,表現為各種痹症類似風邪的症狀。《金匱要略·中風篇》中說:寸口脈浮而緊,浮脈代表虛,緊脈代表寒,虛寒之邪相互搏擊,不能排出體外,邪氣在皮膚時會導致口眼歪斜、活動受限,在經絡時會導致皮膚麻木不仁,邪氣進入腑時會不認識人,邪氣進入臟時會出現言語困難、口吐涎沫等症狀。治療時可以使用大小續命湯、西州續命湯、排風湯、八風湯等方劑。

東垣說:有的人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痰涎壅盛,言語不清,這不是外來的風邪所致,而是自身氣機紊亂所引起的疾病。凡是年過四十的人,因憂慮勞累、憤怒等情緒傷了氣,大多會患上這種病。體型肥胖的人,在年輕時也可能患上這種病,也是由於中氣衰弱所導致。應當立即服用三生飲加人參一兩,服用後多可甦醒。

河間認為中風癱瘓不是因為肝木的風邪太過旺盛,也不是因為外感風邪,而是因為生活調養不當,心火過於旺盛,腎水衰弱不能制約,導致陰虛陽盛,熱氣鬱結,使心神昏迷、筋骨無力,突然昏倒不省人事。也有因為悲傷思慮等情緒過於激烈所致,情緒過於激烈都會化為熱。俗話說的“風”只是現象,而忘記了根本原因。應當用生地黃飲子來滋養陰液、抑制虛火,虛火得以控制,陽火自然容易降伏。

丹溪說:中風有氣虛、血虛之分,虛的時候還會伴有濕痰。如果是左手脈不足,並且伴有半身不遂,應當以四物湯為主,加入薑汁、竹瀝。如果是右手脈不足,應當用四君子湯加減。如果氣血兩虛,則應當用八物湯,再加入半夏、天南星和白芥子。這三位醫家各有獨到見解,使中風的病理更加完善。有人說這三子(半夏、天南星、白芥子)一個主治火,一個主治氣,一個主治濕,和風邪有什麼關係呢?《金匱要略》中只說“邪”而不說“風”,只說“虛寒所搏”而不說“中風”,卻以“中風”命名篇章,也略顯不足。要知道,因於中(體內因素)的才是真正的中風。

因於火、氣、濕的,屬於類中風,並非真正的中風。這需要在診斷時詳細辨別。如果辨別為風,則按照真中風的方法治療;如果辨別為火、氣、濕,則按照類中風的方法治療。即使處方各有不驗,但提出的理論卻如同黑夜中的明珠一樣照亮方向。老師說,真正的中風絕對不會引起眼睛疾病,類中風也只會出現口眼歪斜的症狀,這都是讀書明理的真知灼見。至於小孩突然出現痰液壅盛、眼睛翻白、抽搐等症狀,這是因為水液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火熱乾燥、筋脈拘急,看起來很像中風,但治療方法完全不同,而且很快就能治癒,因此沒有收入此篇討論。

4. 因寒二

寒令傷人無火鬱,直據大中成冷厥,循經以入漸而深,內邪逼出方發熱,熱煎既久了無寒,謂從寒變成何說。風寒傷中本無常,或入於陰或入陽,就向陰陽求活法,初終於足任端詳。

此章謂目病因傷寒而得也。夫傷寒百病之祖,不獨專責在目。讀仲景先生書得其綱領,治亦無難。若求之多歧則支離矣,略述一二於下。太陽經,表之表也,行身之背。邪入皮毛則先傷之,便有惡寒惡風,頭痛脊痛之症。脈浮緊無汗為傷寒,以麻黃湯發之,得汗為解。浮緩有汗為傷風,桂枝湯,邪散汗止為解。

身熱者,邪閉元府,內氣不能泄而生,非風寒之所變也。陽明經,表之裡也,行身之前。發熱惡寒,脈微大而長,鼻乾不眠,用葛根湯以解肌。少陽經,半表半裡也,行乎兩脅之旁。耳聾,脅痛,口苦,寒熱往來,脈弦而數,小柴胡湯和之。過此為邪入腑,若其脈沉而有力,不惡風寒,而反惡熱,譫語大渴,六七日不大便,明其熱入腸胃,所謂正陽明病也。輕者大柴胡湯,重則三承氣,大便通而愈矣。

過此則少陰、太陰、厥陰,俱入臟而為里。當辛溫對症主治,不可涼散。若初起便惡寒,手足厥冷,或戰慄,倦臥不渴,兼之腹痛吐瀉,或口出涎沫,面如刀刮,不發熱,而脈沉遲無力,此為陰症,不從陽經傳來,輕則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,重則九轉丹、回陽飲以溫之,不宜少緩。外此有假陰假陽,如太陽症,頭痛發熱,脈當浮而反沉,又似少陰矣,故用麻黃附子細辛。

少陰症,脈沉,應無熱而反發熱,又似太陽矣,須用甘草附子乾薑。陰症四肢厥冷,而陽症間亦或然,此四逆湯、四逆散不同也。陰證下利,而陽症亦有漏底,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。又有真陰真陽虛損發熱,亦與傷寒無異,如惡寒自汗,胸膈飽悶,則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
面赤口渴煩躁,與六味地黃湯亦得。再,下部惡寒足冷,或欲飲而反吐,即於前方加肉桂、附子、五味,下咽隨安。總之傷寒者,蓋冬時嚴寒,感冒即病之名。先由皮毛經絡而入腑入臟。始雖惡寒發熱,而終為熱症,其人必素有火者。中寒者,直入臟腑,始終惡寒,而並無發熱等症,其人必無火者。

經曰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寒傷形,熱傷氣。一則發表攻裡,一則溫中散寒,兩門判然明白,那得存騎牆之見,而與素有內傷者,陰陽真假,同證混治耶。目科忽傷寒而不論,專家論傷寒而迂闊。願常領會此條,所謂相與觀所尚,時還讀我書也。

白話文:

寒邪侵襲人體,如果體內沒有火氣鬱積,寒邪會直接侵入身體深處,導致手腳冰冷、四肢厥冷的症狀。寒邪會沿著經絡逐漸深入,當體內的正氣想要將寒邪逼出體外時,才會出現發熱的現象。如果發熱的時間久了,寒冷的症狀反而會消失,這就是從寒症轉為熱症的說法。風寒侵襲人體是沒有固定模式的,有時會侵入陰經,有時會侵入陽經,所以要從陰陽的角度來尋求治療的方法,開始時就要仔細觀察病症的起點和變化。

這一段文字是說眼睛疾病是由於傷寒引起的。傷寒是所有疾病的根源,不僅僅只影響眼睛。讀懂張仲景的醫書,掌握其綱領,治療疾病也就不難。如果從多個角度去尋求治療方法,反而會變得雜亂無章。我簡單地說明一下:太陽經是表層的表層,運行於身體的背部。寒邪侵入皮膚毛孔時,會先侵襲太陽經,就會出現怕冷、怕風、頭痛、脊背痛等症狀。脈搏浮緊,沒有汗,是傷寒,可以用麻黃湯來發汗,發汗後就會好轉。脈搏浮緩,有汗,是傷風,可以用桂枝湯,寒邪散去、汗止了就會好轉。

身體發熱,是因為邪氣封閉了體內的玄府,內氣無法宣洩而產生,並不是風寒變化而來的。陽明經是表層的裡層,運行於身體的前面。發熱怕冷,脈搏微大而長,鼻乾睡不著,可以用葛根湯來解肌。少陽經是半表半裡,運行於兩脅的旁邊。出現耳聾、脅痛、口苦、時冷時熱、脈搏弦而數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如果超過這個範圍,就是邪氣侵入臟腑了。如果脈搏沉而有力,不害怕風寒,反而怕熱,胡言亂語、口渴,六七天不大便,這說明熱邪侵入腸胃,就是所謂的陽明病。輕微的可以用大柴胡湯,嚴重的可以用三承氣湯,排便通暢就會好轉。

如果超過這個範圍,邪氣就侵入少陰、太陰、厥陰等臟腑深處了。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對症治療,不可以涼散。如果剛開始就怕冷,手腳冰涼,或者發抖,疲倦想睡且不口渴,同時伴有腹痛、嘔吐、拉肚子,或口中流涎,面色蒼白,不發熱,脈搏沉遲無力,這是陰症,不是從陽經傳來的。輕微的可以用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,嚴重的可以用九轉丹、回陽飲來溫補,不可以延誤。此外還有假陰假陽的症狀,比如太陽病的頭痛發熱,脈搏應該是浮的卻反而沉,又好像是少陰病,所以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
少陰病,脈搏沉,應該沒有發熱卻反而發熱,又好像是太陽病,必須用甘草附子乾薑湯。陰症的四肢厥冷,陽症有時也會出現,這和四逆湯、四逆散的用法不同。陰症會拉肚子,陽症也會出現拉肚子的情況,這和理中湯、黃龍湯的用法不同。還有真陰真陽虛損引起的發熱,也和傷寒的症狀很像。比如怕冷自汗,胸悶腹脹,就要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

面色紅潤、口渴煩躁,也可以用六味地黃湯。再有,下半身怕冷、腳冷,或者想喝水卻又吐出來,就在原來的方劑中加入肉桂、附子、五味子,服用後就會好轉。總而言之,傷寒就是冬天嚴寒時,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疾病。寒邪先從皮膚毛孔、經絡侵入,然後侵入臟腑。開始時會怕冷發熱,最終會轉為熱症,這種人通常體內有火氣。中寒則是寒邪直接侵入臟腑,始終怕冷,沒有發熱等症狀,這種人通常體內沒有火氣。

醫書上說:發熱怕冷的,病發於陽;沒有發熱卻怕冷的,病發於陰。寒邪會損傷形體,熱邪會損傷氣。一種情況要用發散、攻裡的藥物,另一種情況要用溫中散寒的藥物,兩者區別很明顯,不應該有模稜兩可的想法,將體內有內傷的人,陰陽真假不分的病症,混在一起治療。眼科醫生不重視傷寒,專門研究傷寒的人又太過迂腐。希望大家能時常領會這些道理,所謂「互相觀察自己所看重的,時常讀讀我的醫書」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