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20)
卷之三 (20)
1. 瀉黃散十九
防風(四兩),甘草(二兩),藿香,梔仁(各一兩),石膏(五錢)
白話文:
-
防風(240公克)
-
甘草(120公克)
-
藿香、梔仁(各60公克)
-
石膏(30公克)
黃乃脾之正色。脾之華在瞼,脾之竅在唇口。故凡兩瞼及口中、外有病者,知脾火也。苦能瀉火,寒能勝火,故用梔仁、石膏。香能醒脾,甘能緩脾,故用藿香、甘草。乃防風取其升浮,既能發脾中伏火,又可於土中瀉其金氣,使不受母邪為禍。蓋一藥兩用之法,以故倍之。
白話文:
黃色是脾臟的正常顏色。脾臟的精華體現在眼皮上,脾臟的竅穴在嘴脣和口腔。所以,凡是兩側眼皮以及口腔內外有病的,都表明是脾火所致。苦寒能瀉火,所以使用梔仁、石膏。香能醒脾,甘能緩脾,所以使用藿香、甘草。防風則取其升浮的作用,既能使脾中的伏火發散出來,又可以在土中瀉去脾的金氣,使脾不承受母邪的侵害。所以一藥兩用,所以加倍用量。
詩曰:瀉黃散重用防風,草藿梔膏減半充,蜜酒調咽清胃熱,下胞癢爛有殊功。
白話文:
詩上說:瀉黃散裡面有很多防風,草藿梔膏減半加進去,用蜂蜜酒來調和服用,可以清除腸胃的熱毒,對於治療女性下體瘙癢潰爛有很好的療效。
2. 導赤散二十
生地黃,木通,竹葉,甘草
白話文:
生地黃:具有清熱涼血、滋陰潤燥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血熱、陰虛等疾病。
木通:具有清熱利尿、通淋止痛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小便不通、尿路感染等疾病。
竹葉:具有清熱除濕、利尿消腫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水腫、濕疹等疾病。
甘草:具有補中益氣、清熱解毒、緩急止痛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咳嗽氣喘等疾病。
赤者,火也。導赤者,導其丙丁之火由溺而泄也。然五臟各有火,何以知為丙丁?蓋目赤心煩,小水黃赤耳。故用生地涼心血,竹葉清心氣,草稍退心熱,佐以木通,則直入小腸膀胱而瀉心表。若他邪相傳,須導赤各半湯為當。
白話文:
紅色,是火的顏色。導赤,就是引導丙丁之火,從溺而瀉出。但五臟各自有火,怎麼知道是丙丁火?如果是眼睛發紅、心煩意亂、小便黃赤,就是丙丁火。因此,使用生地來涼爽心血、竹葉來清淨心氣、草稍來退心熱,再佐以木通,就可以直接進入小腸、膀胱,而瀉出心表的熱。如果還有其他邪氣傳導,則需要導赤各半湯來治療。
3. 導赤各半湯二十一
黃連,黃芩,知母,梔仁,犀角,滑石,麥冬,甘草梢,人參,茯神,燈心,紅棗
白話文:
黃連、黃芩、知母、梔仁、犀角、滑石、麥冬、甘草梢、人參、茯神、燈心、紅棗。
熱邪傳入心經,涼以黃連、犀角、梔子。心熱上逼於肺,清以黃芩、知母、麥冬。下移於小腸,泄以滑石、草稍、燈薪。然心分本虛,邪乃能越經而傳。故又以人參、茯神、紅棗以補之。
白話文:
當熱邪傳入心經時,要用黃連、犀角、梔子等涼性的中藥來治療。當心熱上升到肺部時,要用黃芩、知母、麥冬等清熱的中藥來治療。當心熱下移到小腸時,要用滑石、草稍、燈薪等瀉下的中藥來治療。但是,如果心臟本身虛弱,邪氣就會越過經絡而傳播。因此,還需要用人參、茯神、紅棗等補益中藥來治療。
詩曰:導赤藥四味,竹草通生地,本方黃連芩,犀角滑石參,麥草暨梔子,燈薪棗知母,一樣下膀胱,爰名各半湯。
各半義未詳,諸書亦未有發明者。
白話文:
詩中說:用赤藥、竹葉、通草、生地四味藥做主藥,再配上黃連、黃芩、犀角、滑石、參、麥草、梔子、燈心草、棗、知母,各味藥一樣多,共十二味,煎湯一齊服用,可以治療膀胱有熱的病症,所以取名為各半湯。
4. 瀉白散二十二
桑皮,全地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,糯米(一勺),或加芩、連各三錢。
白話文:
桑皮、地骨皮各一兩,甘草五錢,糯米一勺,可以再添加黃芩、連翹各三錢。
肺金正色曰白。肺虛火燥,目紅不退,賊邪犯矣。桑白皮、地骨皮,質輕性微寒,輕可上達華蓋,寒則直逼氣海。甘草、糯米,味甘性純厚,甘可補土生金,純厚則化邪匡正。李時珍曰:此瀉肺諸方之準繩。愚謂氣分虛熱,得此散一清,自可見效。若血分實火,必加芩連或下方乃的。
白話文:
肺的正常顏色是白色。如果肺虛火燥,眼睛紅了很久都不退,說明邪氣侵犯了肺臟。桑白皮、地骨皮藥性平和微寒,可以輕易上升到頭部,寒性可以直達下腹部。甘草、糯米味道甘甜,藥性溫和平和,甘味可以補脾土生肺金,溫和平和可以化解邪氣,糾正偏頗。李時珍說:這個方劑是治療肺病的準則。我認為,如果氣分虛熱,服用這個方劑可以清熱祛火,肯定會見效。但是,如果血分實火,必須再加黃芩、黃連或其他方劑,才能奏效。
5. 治金煎二十三
元參,桑皮,枳殼,黃連,杏仁,旋覆花,防風,黃芩,白菊,葶藶子
白睛腫脹,日夜疼痛,此方主之。
白話文:
元參:性寒味苦,具有清熱涼血、瀉火生津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熱病、口渴、咽喉腫痛等症。
桑皮:性寒味苦,具有清熱涼血、清肝明目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、瘡癤腫痛、目赤腫痛等症。
枳殼:性苦微寒,具有行氣寬中、消積導滯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胸悶氣滯、食積腹脹、痞滿疼痛等症。
黃連:性寒味苦,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濕熱痢疾、洩瀉、口瘡、目赤腫痛等症。
杏仁:性溫味苦,具有止咳平喘、潤腸通便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、肺燥便祕等症。
旋覆花:性微寒味甘,具有行氣止痛、化痰止咳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胸脅疼痛、咳嗽氣喘、胃痛腹痛等症。
防風:性辛味甘,具有祛風解表、散寒止痛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熱、頭痛身痛、風濕痹痛等症。
黃芩:性寒味苦,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熱病、痢疾、洩瀉、瘡癤腫痛等症。
白菊:性寒味甘,具有清熱明目、散風解表、清肝平肝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、頭痛身痛、目赤腫痛等症。
葶藶子:性寒味苦,具有清熱利尿、通淋排石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熱淋、尿路結石、膀胱結石等症。
白睛腫脹,肺氣中塞也。日夜疼痛,肺火上攻也。中寒者,須散而決,故用枳殼、杏仁、旋覆花、防風、白菊。上攻者,當寒而下,故用桑皮、黃連、元參、黃芩、葶藶。
白話文:
-
白眼球腫脹,是肺部氣息堵塞所致。
-
晝夜疼痛,是肺火上逆所致。
-
寒邪侵襲者,需要疏散,所以使用枳殼、杏仁、旋覆花、防風、白菊。
-
上逆者,應以寒涼藥物治療,所以使用桑皮、黃連、元參、黃芩、葶藶。
詩曰:瀉白桑白地骨皮,甘草粳米藥須知,參連芩麥及知母,睛紅喘咳可加之;有用元桑杏仁枳,旋覆防風葶藶子,黃連黃芩白菊花,別名治金還詳記。
白話文:
藥詩:瀉白桑白地骨皮,甘草粳米藥須知,參連芩麥及知母,睛紅喘咳可加之;有用元桑杏仁枳,旋覆防風葶藶子,黃連黃芩白菊花,別名治金還詳記。
瀉白桑白地骨皮,甘草粳米同煎服是您必須知道的藥物,當眼睛紅腫,並且喘咳時可以加蔘連芩麥以及知母,有作用的元桑杏仁枳,旋覆防風葶藶子,黃連黃芩白菊花,其他中藥名治金還詳細記錄下來。
6. 竹葉石膏湯二十四
竹葉,石膏,人參,麥冬,半夏,甘草,粳米
傷寒瘥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,目病驟作,此方主之。
白話文:
竹葉:具有清熱生津、解暑止渴、利尿通淋的功效。
石膏:具有清熱瀉火、除煩止渴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
人參:具有補氣益血、生津止渴、安神益智的功效。
麥冬:具有養陰生津、清熱潤肺、益氣養胃的功效。
半夏:具有化痰降逆、止嘔、清熱化痰的功效。
甘草:具有補氣益中、清熱解毒、調和諸藥的功效。
粳米:具有益氣補脾、和胃健脾、益氣養胃的功效。
傷寒由汗吐下而瘥,自然虛羸少氣。氣虛不能生津,則燥火上干,故逆而欲吐,目病驟做。石膏、竹葉、麥冬,所以解肌而清有餘,半夏、人參、甘草,所以散逆而補不足。乃粳米者,恐竹、石過涼損胃,用以和中氣爾。一方除參、麥、半夏,用桔梗、木通、薄荷,治胃實口渴。
白話文:
傷寒病因為出汗、嘔吐、瀉肚等治療而痊癒,自然會疲乏、瘦弱、氣虛。氣虛不能生津,所以燥熱之火上升,因此逆氣上升想要嘔吐,眼睛的毛病也突然嚴重起來。石膏、竹葉、麥冬,是用來放鬆筋骨、肌肉,並且清涼體內有餘的熱氣;半夏、人參、甘草,是用來順氣、補虛。用粳米是怕竹葉、石膏過於寒涼損傷胃,用它來調和體內的氣。另一種藥方除了人參、麥冬、半夏之外,使用桔梗、木通、薄荷,來治療胃中氣體過多、口渴的狀況。
李土材曰:陽明外實,則用柴葛以解肌。內實則用承氣以攻下。此云胃實,非有停滯,但陽盾勝耳。火旺則金囚,故以竹葉瀉火,以桔梗清金,薄荷散於上,木通泄於下,甘草、石膏直入戊土而靖其中。夫如是,則炎蒸退而津液隨生。土瘍瞼腫,治亦得。虛入冒暑,目暴赤腫,合前藥增量一二。
白話文:
李土材說:陽明經外有實熱時,就用柴胡、葛根來解肌表;內有實熱時,就用承氣湯以攻下。這裡所說的胃實,並不是有停滯的實邪,而是陽氣偏亢罷了。火旺盛,則金氣就被囚禁,所以用竹葉來瀉火,用桔梗來清金,薄荷散於身體的上部,木通泄於身體的下部,甘草、石膏直接進入戊土而使它平靜。這樣一來,暑熱就會消退,津液就會隨之產生。土瘍腫脹的證狀,用這樣的治法,也能夠治療。虛證的人感受暑氣,眼睛暴發赤腫,可將前面的藥物劑量增加一、二次。
詩曰:竹葉石膏湯,粳米法半夏,參草麥門冬,燥熱飲能罷。
白話文:
詩中所述的竹葉石膏湯,以粳米、半夏、人參、草藥麥門冬為主藥,用於治療燥熱引起的口渴症狀,飲用後能有效緩解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