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9)

1. 黃連解毒湯十四

黃連,黃芩,山梔,黃柏,或加製大黃,蜜丸。

毒者,火邪亢極之謂。如上下積熱,頭目痛腫,口燥舌爛,二便秘結,發斑錯語,及惡瘡,消渴、疳蝕等症者是。脈來大數,按而擊指,非大苦大寒專精解毒,不足抑其悍烈。是方也,黃芩苦而枯,枯則輕浮,能瀉火於上。黃連苦而燥,燥則疏決,能瀉火於中。黃柏、山梔苦而利,利則就濕,能瀉火於下。

再加大黃,蜜丸,上下通治,救陰之策備矣。雖然,藥寒到此可謂絕境,倘診視不的,切勿輕投。古人以芩、連、柏為丸,曰三補丸。黃柏一味,曰大補丸。名已不正,注方者添出許多蛇足,則言不順矣。乃耳食之徒,認作補虛之補而司醫事,吾知病人,無所措其手足。

詩曰:芩連梔柏黃,五味一般強,方雖名解毒,中病再休嘗。

白話文:

黃連解毒湯的組成是黃連、黃芩、山梔子、黃柏,有時會加入製過的大黃,做成蜜丸。

所謂的「毒」,指的是火熱邪氣過於旺盛的狀態。像是有上下積熱、頭痛眼睛腫脹、口乾舌頭潰爛、大小便不通暢、發斑說胡話,以及惡性瘡瘍、糖尿病、疳蝕等病症,都屬於這種情況。脈象表現為洪大快速,按下去感覺有力且彈指,若不用極苦極寒的藥物專門解毒,就無法抑制它強烈的勢頭。

這個方子裡,黃芩味苦且性質乾燥,乾燥則藥性輕揚,能瀉上焦的火熱;黃連味苦且性質燥,燥則能疏導決泄,能瀉中焦的火熱;黃柏、山梔子味苦且能通利小便,通利則能去除濕熱,能瀉下焦的火熱。

如果再加入大黃製成蜜丸,就能上下通治,救護陰液的策略就完備了。雖然如此,藥性寒涼到這種程度可以說是到了極限,如果診斷不仔細,千萬不要輕易使用。古人將黃芩、黃連、黃柏做成藥丸,稱作「三補丸」,單用黃柏一味,稱為「大補丸」。名稱已經不正確,注釋方劑的人又加入許多多餘的解釋,就顯得不順理成章了。那些道聽塗說的人,將這些藥當作是補虛的補藥,就去當醫生,我預料病人將會不知所措。

詩中說: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黃柏這五種藥,藥力都非常強勁,這個方子雖然名為解毒,但如果不是對症下藥,最好不要隨便嘗試。

2. 龍膽瀉肝湯十五

草龍膽,黃連,人參,麥冬,五味,柴胡,黃芩,梔仁,知母,天冬,甘草

過慮不決,睛痛水綠,此方主之。

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。過慮則火起於肝,故睛痛;不決則火起於膽,故膏綠。治膽火宜直折,故用芩、連、柴胡、山梔、膽草;治肝火宜剋制,故用天、麥門冬、參、草、五味、知母。

詩曰:連膽由來苦,梔芩胡得甘,妙加生脈散,知母耐天炎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為思慮過多而導致的眼睛疼痛、眼白發綠等症狀。

中醫認為,肝臟主管謀劃思慮,膽臟主管決斷。過度思慮會使肝火上升,導致眼睛疼痛;猶豫不決則會使膽火上升,導致眼白發綠。治療膽火應當直接疏泄,所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柴胡、山梔子、龍膽草;治療肝火應當適當抑制,所以使用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人參、甘草、五味子、知母。

有一首詩說:黃連和龍膽本來是苦的,梔子和黃芩、柴胡怎麼會變甘甜呢?巧妙地加入生脈散,知母就能夠承受天熱的火氣了。

3. 左金丸十六

黃連(六兩),吳茱萸(一兩,酒浸,同連炒),加木香五錢治積滯熱痢。

左目病,左脅作痛,此方主之。

左者何?肝位也。左金者何?謂金令直乘其位也。金何以得令?蓋黃連瀉去心火,肺不受困,則清肅之威左行,而肝有所制耳。何用吳茱萸?以渠味辛氣臊,臊則入肝,辛則疏利,是為反佐。加木香治痢何義?取其香溫,合前藥能開發鬱結,使氣液宣通。經曰: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無病不克。

詩曰:左金黃連吳茱萸,益元滑石粉甘草,補血黃耆秦當歸,一般六一銖兩巧。

白話文:

黃連(六兩),吳茱萸(一兩,用酒浸泡後,和黃連一起炒),再加入木香五錢,可以用來治療因積食導致的熱性痢疾。

如果是左眼有病痛,或左邊胸脅感到疼痛,這個方子就可以派上用場。

為什麼說是「左」呢?因為肝臟的位置在左邊。「左金」又是什麼意思呢?意思是金氣直接作用在肝臟這個位置上。金氣為什麼能發揮作用呢?因為黃連能瀉去心火,心火消退後,肺就不會受到影響,那麼肺的清肅之氣就能順利地向左運行,從而使肝臟得到制約。為什麼要用吳茱萸呢?因為吳茱萸味道辛辣,氣味臊臭,臊臭味可以入肝,辛辣味可以疏通肝氣,所以吳茱萸在這裡是作為反佐藥來使用的。加入木香治療痢疾是什麼道理呢?因為木香性溫且氣味芳香,和前面的藥物一起使用,能疏通鬱結之氣,使氣血順暢流通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用能幫助藥效的藥物作為輔助,用適合病情的藥物來調和,沒有治不好的病。」

詩說:左金丸由黃連和吳茱萸組成,再加上益元散的滑石粉和甘草,補血則用黃耆和秦當歸,這些藥物之間的比例要掌握好,一般都是六比一的比例。

4. 涼膈散十七

(竹葉煎湯合生石蜜調服)

連翹(四兩),大黃,芒硝,生甘草(各二兩),梔仁,黃芩,薄荷(各一兩)

大熱目赤腫,此方主之。

大熱,臟腑實火。目赤腫,本科險症。須以連翹、竹葉、荷葉之輕芬,升散於上,大黃、芒硝之猛烈,推蕩於中。黃芩、梔仁上清下行。生草、生蜜和中泥膈,症不變矣。經曰: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苦甘,此方之謂與。

詩曰:甘草大黃蘇薄翹,條芩梔子化風硝,七般為散名涼膈,竹葉湯攙石蜜調。

白話文:

用竹葉煎湯,加入生的石蜜調和後服用。

藥材包含:連翹(四兩),大黃、芒硝、生甘草(各二兩),梔子仁、黃芩、薄荷(各一兩)。

此方主要治療因大熱引起的眼睛紅腫。

大熱,指的是臟腑內有實質的火熱之邪。眼睛紅腫,是內科疾病中較危險的症狀。必須用連翹、竹葉、荷葉這類輕清芳香的藥材,向上疏散熱邪;用大黃、芒硝這種猛烈的藥材,向下推蕩積熱。再用黃芩、梔子仁使藥力向上清熱,向下導滯。最後用生甘草、生石蜜調和藥性,緩和藥力對腸胃的刺激,這樣病情就能得到控制。正如醫書所說:「熱邪在體內過盛,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,再佐以苦味的藥物和甘味的藥物」,說的就是這個方子的用意。

詩歌說:甘草、大黃、蘇葉、薄荷和連翹,加上黃芩、梔子和芒硝,這七種藥材合在一起製成散劑,名稱叫做涼膈散,用竹葉煎湯加入石蜜調服。

5. 瀉青丸十八

龍膽草,當歸,防風,羌活,山梔仁,芎藭,大黃(各等分)

青者,東方木神,於人為肝。瀉青者,蓋木忌蔽密,必伐去枝葉,始通風而不生蟲。肝屬木,忌血旺與氣鬱。血旺則善怒,氣鬱則筋脈不舒。風火相循而起,發為頭痛,目赤腫,翳障,熱淚,坐臥不寧,本經謂之木火自焚。不圖急治,安望其條達。故用大黃、草龍膽、山梔仁苦寒下行,直入厥陰而折之。

羌活、防風、芎藭,氣雄能走,從其性而升之。用當歸者,以辛溫潤其燥,就以辛溫補其血,是亦瀉青之一法也。雖然青乃春陽發榮之色,化物之源也。世醫皆執東方常實,有瀉無補,目病屬肝,肝常有餘,肝無補法諸說,起手便是平肝。不知五行之中,惟木懷仁向榮,非如前症,而用前藥,譬以板斧伐條,標雖速去,本則隨枯,來春杳無所生矣。春無所生,則夏長、秋收、冬藏者何物乎?故余每救敗症,從養陰益陽者居多。

否則議和議瀉,然終以益補收效。此何以故?蓋病多假實真虛,而藥只有瀉無補,飢腸寒骨,強自支持,因衣以綈袍,食以豆粥,猶久旱得雨,嚴寒出日,有不解其鬱悶者乎。必曰肝無補法,此門外漢子。憑卿用卿法,我自用我法也。

詩曰:瀉青莫漫防龍膽,羌活大黃當檢點,至乃芎藭梔子仁,症非如上任煎啖。

白話文:

瀉青丸十八

這個方子包含:龍膽草、當歸、防風、羌活、山梔仁、川芎、大黃(每種藥材等量)。

「青」指的是東方的木神,在人體對應的是肝臟。所謂「瀉青」,是因為木的特性是忌諱遮蔽不通風,必須修剪枝葉,才能通風而不會生蟲。肝臟屬木,最忌諱血氣過旺或氣機鬱結。血氣過旺容易發怒,氣機鬱結則會導致筋脈不舒暢。風和火相互作用而產生,會出現頭痛、眼睛紅腫、眼翳、流熱淚、坐立不安等症狀,中醫稱之為「木火自焚」。如果不趕緊治療,怎麼能期望它恢復暢通呢?所以使用大黃、龍膽草、山梔仁等苦寒的藥物,向下疏導,直接進入足厥陰肝經而抑制它。

羌活、防風、川芎,藥性剛強且能向上走竄,順著它的藥性而讓它向上發散。使用當歸,是用它的辛溫性質來滋潤燥性,同時用辛溫來補養其血,這也是瀉青的一種方法。雖然「青」代表春陽生發的顏色,是萬物生長的根源。但世俗的醫生都認為東方(肝)總是實證,只知道瀉火而不知道補養,認為眼睛疾病屬肝,肝臟常常有多餘的火氣,肝臟沒有補益的方法等等,一出手就是平肝瀉火。他們不了解五行之中,唯有木屬性是懷抱仁愛而向上生長的,如果不是上述的症狀,卻使用上述的藥物,就像用斧頭砍樹枝,雖然快速除去了枝葉,但樹根也隨之枯萎,來年春天就無法生長了。春天沒有生長,那夏天生長、秋天收成、冬天儲藏,又從何而來呢?所以我常常救治危重病症,多從滋養陰液、補益陽氣方面下手。

否則,也只是考慮和解或疏瀉,但最終還是要用補益的方法才能見效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很多疾病都是虛實夾雜,而藥物只知道瀉火而不知道補益,虛弱的人就像飢餓寒冷,強撐著身體,這時候給他穿上粗布衣服,吃稀粥,就像久旱逢甘霖,嚴寒出太陽一樣,能不解開他內心的鬱悶嗎?如果還說肝沒有補的方法,這就是門外漢了。你用你的方法,我用我的方法。

詩中說:瀉青不要只知道使用龍膽草,羌活和大黃也要仔細考慮,至於川芎和山梔仁,如果不是上述的病症就不要隨便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