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8)

1. 五臟苦欲補瀉解

五臟各有天性,遂其性則欲,違其性則苦,本臟所苦為瀉,本臟所欲為補。蓋指水潤下作咸,火炎上作苦,木曲直作酸,金從革作辛,土稼穡作甘。五味而言,如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以辛補之,以酸瀉之。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以酸補之,以甘瀉之。

白話文:

五臟各有各自的天性,順從天性就會感到快樂,違背天性就會感到痛苦。各臟腑所苦的,就應該瀉治;各臟腑所喜好的,就應該補養。鹹味的水會潤澤身體,下降;火炎熱,向上,有苦味;木材可以彎曲或挺直,有酸味;金屬可以變革,有辛味;土能耕種,有甘味。五味來看,像是肝的苦味有急迫性,急食甘味可以緩和它。肝臟想舒展,急食辛味可以舒展它,用辛補它,用酸瀉它。心的苦味緩和,急食酸來收斂它。心臟想要柔軟,急食鹹來滋潤它,用酸補它,用甘瀉它。

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以甘補之,以苦瀉之。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以酸補之,以辛瀉之。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以苦補之,以咸瀉之。雖然苦者直行而泄,過苦則傷氣,須咸以佐,辛者橫行而散,過辛則傷皮毛,須苦以佐。

白話文:

脾臟怕濕,吃苦的東西可以燥濕。脾臟需要舒緩,吃甘甜的東西可以舒緩,甘甜的東西可以補益脾臟,苦的東西可以瀉脾。肺臟怕氣往上逆,吃苦的東西可以宣洩。肺臟需要收斂,吃酸的東西可以收斂,酸的東西可以補益肺臟,辛辣的東西可以瀉肺。腎臟怕燥,吃辛辣的東西可以滋潤。腎臟需要堅固,吃苦的東西可以堅固,苦的東西可以補益腎臟,鹹的東西可以瀉腎。雖然說苦的東西可以瀉,但是過多則會傷氣,需要用鹹的佐之。辛辣的東西可以散,如果過多則會傷皮毛,需要用苦的佐之。

酸者束而收斂,過酸則傷筋,須辛以佐。咸者止而軟堅,過咸則傷血,須甘以佐。甘之一味,可上可下,土位居中而兼五行也,過甘則傷胃,須酸以佐。淡品無味,五臟無歸,專入太陽,微利小便,過利乃傷,須統五味而消息之。知其數者,其於苦欲補瀉益得共平,而心肝脾肺腎各盡其性矣。

白話文:

酸味的食物具有收斂的作用,如果過酸就會傷筋,需要辛味來輔佐。鹹味的食物具有止瀉和軟堅的作用,如果過鹹就會傷血,需要甘味來輔佐。甘味的食物可以滋補脾胃,也可以養陰潤肺,如果過甘就會傷胃,需要酸味來輔佐。淡味的食物沒有味道,五臟都不歸屬,專門進入太陽經,可以微微地利尿,如果利尿太多就會傷身,需要五味調和來調節。如果懂得這些,就可以很好地運用苦味來滋補或瀉下,使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各盡其性。

2. 品藥制方治病解

萬物皆藥也。利而行之,無有窒礙,方書之所以作也。是故陰中陽、陰中陰、陽中陰,陽中陽,品藥之性也。君為王,臣為輔,佐為助,使為用,制方之旨也。逆則衰,從乃制,經以時,權得中,治病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一切事物都可以入藥。靈活運用這些事物,不會有任何障礙,這就是編寫藥方的原因。因此,陰中有陽,陰中有陰,陽中有陰,陽中有陽,這是藥物的特性。把君藥當作君王,臣藥當作輔佐,佐藥當作助手,使藥當作功用,這是配製藥方的宗旨。如果與疾病的變化趨勢相反,身體就會衰弱。如果順應疾病的變化趨勢,就可以控制疾病。根據疾病的變化規律用藥,權衡得當,這就是治療疾病的方法。

辛甘味薄為陽,辛甘則發散,味薄則通,陰中陽也;酸苦味厚為陰,酸苦則收降,味厚則泄,陰中陰也;味鹹氣薄為陰,味鹹則滋利,氣薄則和解,陽中陰也;味淡氣厚為陽,味淡則滲泄,氣厚則溫熱,陽中陽也。必熱必寒,必固必散,君之主也;不宣不明,不授不行,臣之輔也;或劫或和,或發或補,佐之助也;能升能降,能合能開,使之用也。

白話文:

辛甘味淡而薄的是陽氣,辛甘則發散,味淡則通達,是陰中的陽氣;酸苦味厚重的為陰氣,酸苦則收斂下降,味厚則下瀉,是陰中的陰氣;味鹹氣淡薄的為陰氣,味鹹則潤澤通利,氣淡薄則和解,是陽中的陰氣;味淡氣厚重的為陽氣,味淡則滲透下瀉,氣厚重則溫熱,是陽中的陽氣。必須有熱纔有寒,必須有凝聚纔有散發,這是君主的職責;不能宣導就不能明亮,不能授予就不能執行,這是臣子的輔佐;或劫制或和解,或發散或補益,這是佐助者的幫助;能升能降,能合能開,這是使者所發揮的作用。

殛暴須奪,破留須行,潰堅須攻,除濕須泄,「逆則衰」也;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,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,大承氣湯,酒製大黃熱服之類也;寒病用熱藥而導熱去寒者必寒,少陰病下利,服附子乾薑不止,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之類也;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塞,胸悶煩驚,小便不利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之類也;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,太陽中風,下利,心下痞硬,十棗湯之類也,「從乃制」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邪氣極盛須要及時猛擊祛除,停留須要驅除,積結堅固須要攻破,濕氣須要宣泄。「逆則衰」:意思是違反了順勢療法的原則,療效就會不好。

  • 熱病用寒藥,並導引寒氣攻打熱氣,熱氣必將更盛,如陽明病發熱,因火旺而大便燥結不通,這時用承氣湯、酒製大黃,以寒性藥去除火熱之邪。

  • 寒病用熱藥,並導引熱氣攻打寒冷,寒氣必將更盛,如少陰病下痢,服附子、乾薑等熱性藥而下痢不止,這時用白通湯加人尿、豬膽汁,以熱性藥攻散寒邪,使下痢停止。

  • 鬱塞病用通藥,並導引通藥攻通去除鬱塞,鬱塞必將加重,如胸悶煩驚,小便不利,這時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以清熱祛濕,通利小便。

  • 通利病用塞藥,並導引塞藥攻通鬱塞,鬱塞必將加重,如太陽中風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這時用十棗湯,以溫補陽氣,止利固脫。

驚者平之,勞者溫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「經以時」也;治遠以大,治近以小,治主以緩,治客以急,「權得中」也。易曰: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,水流濕,火就燥,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物各從其類也。為其從類,乃依類品藥,緣藥制方,按方治病,蕩蕩平平,與物皆春,功其成也。

白話文:

對那些受驚嚇的人,應當安撫他,使其安靜。對那些勞累的人,應當溫暖他,使其舒適。對那些散漫的人,應當約束他,使其收斂。對那些虧損的人,應當增益他,使其復元。這叫做「經以時」。治療久病用大法,治療新病用小法,治療主病用緩和的方法,治療客病用急迫的方法。這叫做,「權得中」。《易經》上說:相同的聲音互相呼應,相同的氣息互相吸引。水往低處流,火往高處走。本來屬於天上的東西喜歡向上走,本來屬於地上的東西喜歡向下走,每種東西都順著自己的本性。因為每種東西都順著自己的本性,所以我們根據每種東西的本性來選擇藥物,根據藥物的特性來配製方劑,根據方劑來治療疾病,從而使病人安康。

或曰:藥陰則無陽,藥陽則無陰,眼藥雜沓,無用君臣佐使,眼病純一,不必逆從經權,此齊東野人,謂之瞽而惑於大道者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藥物是陰的,則沒有陽;藥物是陽的,則沒有陰。 眼藥複雜,沒有君臣佐使的配伍。眼病單純,不必違背經權。這是齊國東野的鄉野之人,是說瞎子的意思,被大道迷惑住的人。

3. 點服之藥用須適宜說

眼科之藥,外治曰點,內治曰服。有點而不服,有服而不點,有點服並行,此何以故?蓋病分內外,治有輕重。內症已成,外象都無,不必點,惟以服藥為主。假初起輕發,不過微邪,邪退之後又為餘邪,點固可消,服藥夾攻亦可。若內病方殷,外症又險,必須標本合理,故點服俱行。

白話文:

眼睛疾病的治療,外在治療稱作點眼,內在治療稱作服用。有些是點眼但不服用,有些服用但不點眼,有些點眼和服用同時進行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疾病分為內在和外在,治療有輕重的差別。如果內在症狀已經形成,外部沒有症狀,就不需要點眼,主要以服用藥物為主。如果剛剛發病,病情較輕,只是輕微的邪氣,邪氣退去後又殘留餘邪,點眼可以消除,服用藥物輔助治療也可以。如果內在疾病嚴重,外在症狀又危險,就必須針對病症的根本和表徵合理治療,因此需要點眼和服用藥物同時進行。

夫藥所以補偏救弊,非不得已,二者都可不必。今人喜點惡服,或避毀點,壹皆見之偏也。總之,本重於標,點維從輕,所謂止其流者,莫若浚其源,伐其枝者,莫若斷其根,揚湯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。標重於本,服維從輕,所謂物穢當浣,鏡垢須磨。汗液鹽滷,著刀劍必鏽,不經磨礪,焉能利用。

白話文:

藥物的用意在於修正偏頗並彌補不足,不得已時才使用,兩者皆不應經常使用。現在的人喜歡點藥和服藥,或者為了避開毀傷而點藥,這些做法都是偏頗的。總之,治療根本問題比治療表面問題重要,治療表面問題應盡量輕微,所謂要讓問題不再繼續,不如從問題根源處著手。要讓問題不再繼續,不如從問題根源處著手。要讓問題不再繼續,不如從問題根源處著手。將樹枝砍掉,不如將樹根拔除。用沸水澆燙來止沸,不如從釜底找出燃燒的柴火並抽離。治療表面問題比治療根本問題重要,用藥應盡量輕微,就像髒東西要清洗,鏡子上有污垢要擦拭一樣。汗液和鹽滷沾在刀劍上就會生鏽,如果不經過研磨,就不能發揮作用。

一執己之膚見,則標本遂亂,標本亂而病能愈者,未之有也。諺云:伐標仍審本,顧本勿忘標。主內失外謂之癡,治內失外謂之愚。內外兼理,是為良醫。

白話文:

如果僅憑自己觀察病人的外表,而確定治療的標的和方法,那麼就不會瞭解病因和病源,就會本末倒置,標本錯亂。病因和病源都錯亂,病情是不可能好轉的。俗話說:「砍治標的現象,仍然要審查根本,照顧根本,不要忘記病症的標誌。」只治內因而不治外因,這種想法很愚蠢;只治內因而不治外因,這種做法很愚蠢。內外共同治療,纔是好的醫生。

4. 製藥用藥論

製藥如理刑,出入寒熱之間,生死所繫。用藥如將兵,整練生熟之際,成敗攸分。銖黍之差,雲泥迥隔,可不慎與?今之庸醫,但見目病,即作火治,或難之,謬引非熱不發、非寒不止之說為據,詎知本科有許多陰憊陽衰、假寒假熱,當用甘溫滋養之屬,曷可獨言是火而概施寒劑也。夫寒藥傷胃損血,恐標未退而本先虧,本虧愈不能驅邪外散,久之必加甚。

白話文:

製作藥物就像處理刑罰一樣,在寒熱之間變化,關係到生死。使用藥物就像調遣軍隊,在訓練生兵和老兵之間有區別,成敗也有很大差別。藥物的分寸稍有偏差,效果就會有天壤之別,豈可不小心謹慎呢?如今庸醫只見有眼病,就用熱敷的方法治療,如果有人提出疑問,他們就謬指“非熱就不會發作、非寒就不會停止”的說法為依據,哪裏知道病本有許多陰虛陽衰、假寒假熱的情況,應該用甘溫滋養的藥物治療,怎麼可以單獨說全是熱症而一概使用寒涼的藥物呢?寒藥傷胃損血,恐怕病情還沒消除,病本就已經先虧損了,病本虧損更沒辦法驅除邪氣並使其向外發散,這樣一來長久下去病情必定加重。

彼仍不省察,再投再煎,病變不可為矣。然亦不宜熱,設是火證,投以熱品,此澆油滅火,其焰尤烈。或性癖辛溫,稍涉清涼便憎而怖,其伎倆去庸醫遠甚。若乃藥之生熟,生者性悍而味薄,其行也急,宣劑用之,所以專其攻伐。熟者性醇而味厚,其行也緩,補劑用之,所以藉其資助。

白話文:

他還是不反省,繼續服用並煎煮藥物,病情變化無法挽回了。但也不應該服用熱性藥物,如果是上火證狀,服用熱性藥品,就像是用油澆火,火焰反而更加猛烈。或者性喜辛溫藥物,稍微服用清涼藥物就厭惡並恐懼,他的手段比起庸醫更加糟糕。至於藥物的生熟,生藥性情剛烈而味道淡薄,藥效發揮快,宣通劑使用它,所以專門用來攻伐病邪。熟藥性情溫和而味道濃厚,藥效發揮慢,補益劑使用它,所以藉助它來扶助正氣。

市醫貲力不繼,輒採鮮卉應急,弗思藥有道地,本草不錄則名號不正,而道地奚自,縱合式非王道耳。苟藥氣偏勝,而臟氣能無偏絕乎?抑有以生藥為嫌,專尚烹煉稱奇。要知藥有氣味,水火太過則氣味已易,而精英悉去,所存者特死魄耳,其才力既不及,而為政可冀有成乎?且藥酸鹹無升,甘溫無降,苦寒無浮,辛熱無沉,性也。升者納以鹹寒,則降而直達下元。

白話文:

市面上的藥材價格昂貴,常常採摘新鮮的花草來應急使用,卻不考慮藥材的道地性。本草綱目沒有記載的藥材,其名稱就不純正,又何談道地性呢?即使是藥效配伍得當,也不是真正的良藥。如果藥物的某種氣味特別強烈,那麼臟腑的氣能不偏盛偏衰嗎?還有人認為生藥有毒,專門使用經過烹煮煉製的藥材來標新立異。要知道藥物具有氣味,水火過度就會改變氣味,精華盡失,剩下來的只是死氣沉沉的藥渣。藥材的功效既然不及格,指望它治病怎麼會有好的效果呢?再者,藥物的酸鹹不能升發,甘溫不能下降,苦寒不能浮起,辛熱不能沉降,這是藥物的特性。如果要升發藥物,就用鹹寒的藥物來配伍,這樣藥物就會下降並直達下元。

沉者和以薑酒,則浮而上至巔頂。是性雖在藥,而使在人也。故夫四郊多壘,非耀德觀兵,不能睹雍熙之治,車書一統,非刑齊禮教,何以敦仁讓之風。而曰用藥如將兵,製藥如理刑,豈虛語哉。粗工全不理會,居常生熟失宜,寒熱互錯,不致生者死而成者敗也,鮮矣!噫噫!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沉重昏迷,可以用薑酒來治療,就會使他浮起來,甚至意識清醒。這說明藥物雖然有效,但最終還是要靠人來發揮作用。就像一個國家,如果四處築壘,不是爲了彰顯國威,而是爲了抵禦外敵,就看不到太平盛世;如果車馬文書四面八方流通,不是因爲嚴刑峻法,而是因爲禮儀教化,才能培育仁義禮讓的風氣。所以說“用藥如將兵,製藥如理刑”,並非空話。粗心大意,不講究藥材的生熟和寒熱屬性,隨意配藥,不僅不能治病,反而會使病人病情加重,這樣的醫生太少了!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