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29)
卷之一 (29)
1. 脈經題要
芤,慈蔥也。《素問》無是名,劉三點云:芤脈何似?絕類慈蔥,指下成窟,有邊無中。《脈經》亦云中央空,兩邊實。夫空與無中,是無胃氣耳,何得又謂長病得之生,卒病得之死。
弦脈迢迢長且勁,甲乙二經皆受病,飲痰寒熱症多端,胃氣如無防畢命。
脈端直以長,挺然指下,綽綽如按琴瑟弦曰弦,陰中之陽也,木也。為病在肝,為寒在少陽,為流飲,為痛。弦而激為怒,弦而大為虛,乍遲乍數為瘧。硬急如新張弓弦,此無胃氣,如不食,土為邪勝,必難治。
伏持如失不無因,吐瀉交加腹痛頻,短氣宿痰停飲食,箇中消息認宜真。
脈重按著骨,指下才動曰伏,陰也,水也。為積聚,為瘕疝,為少氣,為憂鬱,為霍亂,為腹痛甚。伏數云熱厥,從未經見,即見未敢遽用寒涼。伏遲而澀,陰極,為陽將絕。
止脈之因不用猜,飲痰氣血食中來,數時一止陰消索,遲止真陽亦殆哉。
脈或數或遲,時一歇復來曰止,陰陽驟損之象也。陽極而陰不能和,數時一止。陰盛而陽無從入,遲時一止,上古名促、結。漸退者生,漸進者死。張長沙謂促、結皆病脈,其近於死可知矣。尚論遲止為癥瘕,為寒氣;數止為氣結,為癰疽,為狂,為怒者哉。
濡脈陰陽真氣衰,濕痰寒泄遞相摧,多驚多汗精神憊,如此吾生豈有涯。
脈軟極細極,如晴絲,雖有若無曰濡,陰陽俱損之兆也。為中濕,為自汗,為冷,為痹,為恐怖。病後老弱見之順,平人少年見之逆。
躁形逼逼舉於皮,來盛回衰疾復徐,道是有餘元不足,陰陽乖戾病嶇崎。
脈若大若緊,疾徐無常曰躁,陰中陽、陽中陰也。為痛,為驚,為中酒,為暴怒,為跌打傷。勞復虧損精血,熱占乎中,寒因於外,陰陽乖戾,亦有此脈。平人得之,其性必劣,汗下後發熱,煩渴脈躁,難治。脈經諸法具備,奈何不及躁脈。殆所謂弦者躁,緊者亦躁,洪者躁,數者亦躁耶。
已上十六脈,雖由博返約,致精歸一,而約而精之中,復有大相懸絕之境,未能一一詳核。姑述數則以概其餘。如浮為表矣,凡陰虛者脈必浮大無力,豈可概言表而升散乎?沉為里矣,凡表邪初感殊甚,陰寒束於皮毛,陽氣不能外達,則脈必先見沉緊,詎可概言里而攻內乎?遲為寒矣,凡傷寒初退,餘熱未清,脈雖遲而形帶滑,詎可概言寒而溫中乎?數為熱矣,凡虛損之候,氣血敗亂,脈必數而躁,愈數者愈虛,愈虛者愈躁,詎可概言熱而寒降乎?濡小固虛,而痛極壅蔽者,間嘗有此,可驟補乎?弦伏類實,而真陰大虧者,必關格倍常,可消伐乎?又脈浮為表,治宜汗之,此其常也。而亦有宜下者焉。
仲景云:若脈浮大,心下硬,有熱屬臟者,攻之不令發汗是也。脈沉為里,治宜下之,此其常也,而亦有宜汗者焉。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而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,微汗之是也。脈數者常用葛根芩連湯以清之,若數而厥冷為虛脫,非灸非溫不可,全不管數為陽盛。脈遲者常用乾薑附子以溫之,若陽明脈遲,不惡寒,身體濈濈汗出,則用大承氣,那顧得諸遲為寒。陽實者,人知其脈浮大矣,至其極,反伏匿焉。
白話文:
脈的重點概要
芤脈,就像蔥的莖,中間是空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裡沒有提到這種脈象。有人說,芤脈摸起來像蔥,指下感覺中間空空,兩邊有邊緣。《脈經》也說,芤脈中間是空的,兩邊是實的。這種中間空與沒有胃氣的狀況相似,為什麼又說長期的病出現芤脈是活的徵兆,突然得病出現芤脈卻是死的徵兆呢?
弦脈,摸起來像繃緊的弦,又長又有力。這種脈象表示肝經和膽經都可能生病,常與痰飲、寒熱等症狀有關。如果沒有胃氣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
弦脈,摸起來直而長,指下感覺明顯像按在琴瑟的弦上。這種脈象屬於陰中帶陽,屬木。它代表肝臟有病、少陽經有寒、有停滯的液體或疼痛。弦脈如果摸起來急躁,表示情緒激動;弦脈如果摸起來大而無力,表示身體虛弱;弦脈如果時快時慢,表示可能患有瘧疾。弦脈如果摸起來像新張的弓弦一樣僵硬急促,表示沒有胃氣,就像不吃飯一樣,這表示土氣衰弱,很難治療。
伏脈,摸起來好像失去了一樣,肯定有原因,多半是嘔吐、腹瀉交加、腹痛頻繁,或有呼吸短促、宿痰積滯、飲食停滯等問題。要仔細分辨這些訊息。
伏脈,要用力按到骨頭才能感覺到跳動,這種脈象屬於陰,屬水。它代表體內有積聚、瘕疝、少氣、憂鬱、霍亂或劇烈的腹痛。伏脈如果跳動很快,表示可能有熱厥,但這種情況很少見,即使見到也不敢馬上用寒涼的藥。伏脈如果跳動緩慢而澀滯,表示陰氣極盛,陽氣快要衰竭。
出現間歇的脈象不用猜測原因,多半是飲食、痰飲或氣血的問題。脈跳動時快時慢,如果頻繁出現間歇,表示陰氣衰竭。如果脈跳動緩慢又出現間歇,表示真陽也快衰竭了。
脈象有時快有時慢,時不時會停一下又繼續跳動,這表示體內陰陽氣都嚴重受損。陽氣過盛導致陰氣無法調和,就會出現跳動快的間歇;陰氣過盛導致陽氣無法進入,就會出現跳動慢的間歇。古人稱這種脈象為「促」或「結」。如果間歇逐漸減少,表示病情好轉;如果間歇越來越多,表示病情惡化。張仲景認為,促脈和結脈都是病脈,接近死亡的徵兆。還有人認為,緩慢的間歇脈代表癥瘕或寒氣,跳動快的間歇脈代表氣結、癰疽、狂躁或憤怒。
濡脈,表示陰陽真氣衰弱,濕、痰、寒氣等互相侵擾。這種脈象的人容易驚恐、多汗、精神疲憊,這樣的生活怎麼可能有盡頭呢?
濡脈,摸起來柔軟而細微,像一根晴天的細絲,好像有又好像沒有,表示陰陽氣都受損。它代表體內有濕氣、容易自汗、感到寒冷、有痺痛或容易恐懼。如果是病後或年老體弱的人出現這種脈象,表示病情順利,但如果年輕力壯的人出現這種脈象,則表示病情不好。
躁脈,摸起來像皮膚被逼迫著跳動,跳動時快時慢,忽強忽弱,代表身體有多餘之邪,但元氣卻不足,體內陰陽失調,導致疾病纏身。
躁脈,摸起來好像大而緊,跳動時快時慢,沒有規律,這表示陰陽氣都失調。它代表身體疼痛、驚恐、中酒、暴怒或跌打損傷。勞累過度、損傷精血、體內有熱、體表受寒,都可能出現這種脈象。一般人如果出現這種脈象,表示體質不好。如果發汗或瀉下後反而出現發熱、口渴、脈象躁動,表示病情難以治療。《脈經》記載了各種脈象的辨別方法,但沒有提到躁脈的判斷。大概是說弦脈、緊脈、洪脈、數脈都可能屬於躁脈吧。
以上介紹了十六種脈象,雖然是從廣泛到精簡,最後歸納為一類,但在這些精簡的脈象中,仍然有很大的區別,無法一一詳細分析。這裡先簡述幾種,以概括其他脈象。例如,浮脈表示表證,但如果陰虛的人出現浮大而無力的脈象,就不能一概而論是表證而用發散的藥物。沉脈表示裡證,但如果外邪初侵,陰寒束縛皮毛,導致陽氣無法外達,脈象可能先出現沉緊,就不能一概而論是裡證而用攻裡的藥物。遲脈表示寒證,但如果傷寒剛好,餘熱未清,脈象雖然遲緩但帶有滑象,就不能一概而論是寒證而用溫補的藥物。數脈表示熱證,但如果虛損的人,氣血敗亂,脈象可能快而躁動,越快表示越虛,越虛表示越躁動,就不能一概而論是熱證而用寒涼的藥物。濡脈和細脈都表示虛弱,但如果體內疼痛劇烈、壅塞不通,也可能出現這種脈象,是否能馬上進補?弦脈和伏脈類似實證,但如果真陰嚴重虧損,可能會出現關格的脈象,是否能馬上消伐?又說,浮脈代表表證,治療應該發汗,這是常理,但也有適合用瀉下的情況。
張仲景說過,如果脈象浮大,心下痞硬,有熱在臟腑,就應該攻下,不應該發汗。沉脈代表裡證,治療應該瀉下,這是常理,但也有適合發汗的情況。例如,少陰病剛開始,反而發熱且脈象沉,就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微微發汗。脈象快時常用葛根芩連湯來清熱,但如果脈快又手腳冰冷,表示是虛脫,必須用艾灸或溫補,不能只看脈快就當成陽氣過盛。脈象緩慢時常用乾薑附子來溫補,但如果陽明經脈緩慢,不惡寒,身體卻大量出汗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,不能只看脈緩慢就當成寒證。陽氣過盛的人,都知道他的脈象是浮大的,但如果到極點,反而會變成伏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