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一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5)

1. 診不專主寸關尺議

脈貴和平,過、不及皆病也,故診法行焉。寸、關、尺,診之所也,得其所,則天根月窟都在殼中。浮、沉、遲、數,脈之綱也,得其綱,則牛鬼蛇神奔會指下。何以言之?夫脈乃臟腑血氣附於經絡之中,周流四體,至筋骨交接處則勢少抑,故惕然而動。動如應節,猶溪流激湍,與水碓之自舂也。

寒則動遲,熱則動數,在表則浮,在裡則沉,實則有力而長,虛則無力而短,虛極則微細而散,質清多細緩,質濁多大躁。凝神不分,合內外而消息之,則某病見某脈,某脈兼某脈,如浮而遲則表冷,浮而數則風熱,浮緊風寒,浮緩風濕,浮滑風痰,浮躁火鬱,浮小陽虛,浮芤失血,浮弦飲痛,浮止氣結,浮濡陰衰,浮大虛熱;沉而遲則裡寒,沉而數則內熱,沉滑痰食,沉澀血鬱,沉濡陽衰,沉緩寒濕,沉緊冷痛,沉伏吐利,沉小陰虛,沉止積聚;遲而大則陽衰,遲而濡則勞極,遲伏重陰,遲滑假寒;數而大則重陽,數而滑則痰火,數小精敗,數弦假熱之類,朗朗如指上螺蚊,不難細數。

乃顧自難其難,首以掌後高骨畫定關位,三陰三陽挨次而配,雖褚澄曰:男子陽順,自下生上,故右尺為受命之根。萬物從土而出,故右關為脾,生右寸肺,肺生左尺腎,腎生左關肝,肝生左寸心;女子陰逆,自上生下,故左寸為受命之根,萬物從土而生,故左關為脾,生左尺肺,肺生右寸腎,腎生右關肝,肝生右尺心。儲泳曰:男女形氣絕異,脈行於行也之間,豈略不少異耶?此諸氏之說為有理也。

趙繼宗曰:心肺居上,為陽為浮,肝腎居下,為陰為沉,脾居中州,半陽半陰,半浮半沉。當以左寸為心,右寸為肺,左尺為肝,右尺為腎,兩關為脾,所謂脾居五行之中,寄王於四時,不獨右關為脾也。肝既為陰,豈宜在半陰半陽,半浮半沉之左關耶。命門即是腎,不當以右尺為診。

滑伯仁曰:小腸、膀胱、前陰之病當主左尺;大腸、後陰之病當主尺右。喻嘉言曰:大小腸,陰之至濁者也。濁陰居下,安可以心肺清陽並診,列於兩尺是矣。李士材曰: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,越中焦而候之寸上,有是理乎?合以左寸心配膻中,右寸肺配胸中,左尺腎配膀胱、小腸,右尺腎配大腸。張會卿曰:大小腸皆下部之腑,自當診於兩尺。

然脈之兩尺,左為水,真陰之舍,右為火,元陽之本。小腸屬火,火居火位,當配於下之右;大腸屬金,金水相從,當配於下之左。似各有卓識,總不出寸關尺三部之中,儘可闕而不問也。

必依經曰,寸部法天,候胸以上至頭之有疾;關部法人,候膈以下至臍之有疾;尺部法地,候腰以下至足部有疾,則三部合有三穴,只就此線之脈,而天地人均分,各責所屬,有是事耶?必依脈訣,左寸候心、小腸,右寸候肺、大腸,左關候肝、膽,右關候脾、胃,左尺候腎、膀胱,右尺候命門、三焦,左寸、關中夾候人迎,右寸、關中央候氣口,左右尺候神門,則百骸資生與百病傳感,不在臟腑而在手,一以治手之法治之,得乎?至陶節庵,寸關尺三部九候,浮以候表,沉以候里,中以候胃氣,固是。第得浮則無中與沉,得沉則無中與浮,非惟達胃氣不出,而九候先講不去。

白話文:

脈象診斷貴在平和,過盛或不足都是疾病,所以脈診方法應運而生。寸、關、尺是診脈的部位,掌握了這些部位,就能診斷出疾病的深層原因。浮、沉、遲、數是脈象的綱領,掌握了這些綱領,就能診斷出各種疑難雜症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脈象是臟腑氣血沿著經絡運行,周流全身,到達筋骨交接處時脈象較弱,所以脈搏搏動。脈搏的搏動有節律,如同溪流激湍,像水碓自動舂米一樣。

寒則脈搏遲緩,熱則脈搏快速,脈象浮於表面則為表證,脈象沉於裡則為裡證,脈象有力而長則為實證,脈象無力而短則為虛證,虛證極度衰弱則脈象細微而散亂,脈質清澈則脈象細緩,脈質渾濁則脈象粗大而躁動。診脈時要凝神靜氣,仔細分辨,結合內外證候來判斷病情,比如某種疾病出現某種脈象,某種脈象又兼夾其他脈象,例如脈象浮而遲則為表寒,浮而數則為風熱,浮而緊則為風寒,浮而緩則為風濕,浮而滑則為風痰,浮而躁則為火鬱,浮而小則為陽虛,浮而芤則為失血,浮而弦則為飲痛,浮而止則為氣結,浮而濡則為陰衰,浮而大則為虛熱;沉而遲則為裡寒,沉而數則為內熱,沉而滑則為痰食,沉而澀則為血瘀,沉而濡則為陽衰,沉而緩則為寒濕,沉而緊則為冷痛,沉而伏則為吐瀉,沉而小則為陰虛,沉而止則為積聚;遲而大則為陽衰,遲而濡則為勞極,遲而伏則為重陰,遲而滑則為假寒;數而大則為陽盛,數而滑則為痰火,數而小則為精敗,數而弦則為假熱等等,這些脈象如同指尖上的蚊子,清晰可見,不難一一細數。

然而,關於寸、關、尺三部脈位的診斷卻存在爭議。首先,用掌後高骨確定關脈位置,然後依次配伍三陰三陽。褚澄認為:男子陽氣順行,由下向上,所以右尺脈為受命之根。萬物由土而出,所以右關為脾,生右寸肺,肺生左尺腎,腎生左關肝,肝生左寸心;女子陰氣逆行,由上向下,所以左寸為受命之根,萬物由土而生,所以左關為脾,生左尺肺,肺生右寸腎,腎生右關肝,肝生右尺心。儲泳認為:男女形氣差異很大,脈象運行也有差異,豈能完全相同?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。

趙繼宗認為:心肺居上,屬陽屬浮,肝腎居下,屬陰屬沉,脾居中焦,半陰半陽,半浮半沉。應該以左寸為心,右寸為肺,左尺為肝,右尺為腎,兩關為脾。脾居五行之中,主宰四時,不應只以右關為脾。肝屬陰,怎麼能位於半陰半陽、半浮半沉的左關呢?命門屬腎,不應該以右尺診斷。

滑伯仁認為:小腸、膀胱、前陰的病應該診斷左尺脈;大腸、後陰的病應該診斷右尺脈。喻嘉言認為:大小腸是陰氣最濁的臟腑。濁陰在下,怎麼能與心肺清陽並診,列於兩尺呢?李士材認為:大小腸都在下焦腹部,怎麼能越過中焦而診斷寸部呢?應該以左寸配心與膻中,右寸配肺與胸中,左尺配腎與膀胱、小腸,右寸配腎與大腸。張會卿認為:大小腸都在下部,應該診斷兩尺脈。

然而,兩尺脈,左尺屬水,是真陰之處,右尺屬火,是元陽之處。小腸屬火,火在火位,應該診斷右尺;大腸屬金,金水相生,應該診斷左尺。這些觀點各有見地,但都離不開寸關尺三部,可以不必深究。

如果按照經書所說,寸部應天,診斷胸以上至頭部的疾病;關部應人,診斷膈肌以下至臍部的疾病;尺部應地,診斷腰以下至足部的疾病,那麼三部合有三穴,只診斷這條線上的脈象,天地人均分,各司其職,這是真的嗎?如果按照脈訣,左寸診斷心、小腸,右寸診斷肺、大腸,左關診斷肝、膽,右關診斷脾、胃,左尺診斷腎、膀胱,右尺診斷命門、三焦,左寸、關中夾診人迎,右寸、關中夾診氣口,左右尺診斷神門,那麼,人體的生機和疾病的傳播,不在臟腑而在手,可以用治手的方法來治療,可以嗎?陶節庵的寸關尺三部九候,浮診表,沉診裡,中診胃氣,固然正確。但是,診到浮脈就沒有中脈和沉脈,診到沉脈就沒有中脈和浮脈,不僅診不到胃氣,而且九候的順序也講不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