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19)
卷之二 (19)
1. 目瘍二十二
目病如瘡生,實邪顯有名。肝強多落淚,血旺自羞燈,濕熱弦眶爛,干風椒粟成;眥頭心有故,唇口土無情,腰下三陰蘊,六陽頂上行,耳根徵腎燥,鼻竅驗金清,將次周身現,都來十二經。謹防精混濁,主治幸分明。
此症專為目病,目病後生瘡反變幻而言。位次不等,大約總在睛之上下左右。蓋君火鬱邪,鬱則血注,血注則肌熱,故發現皮膚。久則所注之血化為水,所郁之邪復滯水而成膿,故漫為濕爛。始生微癢為虛邪,腫痛赤熱為實邪,甚則寒熱作而飲食減。不急治,恐濁氣沁入目內而波及於珠。
若但瞼眥有故,別無癢痛,此眵淚漬溢,目愈自散。凡見瘡生,不驗部分形色,得自何來,將欲何往,與夫熱淫、濕淫、血勝、風勝所致,概以三仙、五虎等丹主之,治標不治本,不可謂之知醫。治法:採嫩桑葉、忍冬花、芙蓉根煎濃湯洗刮極久,以菜油調八寶丹塗上,內服托裡消毒飲或人參敗毒散。如是半月三旬,許渠清淨。
或謂瘡瘍。因毒已見,似為重出。曰:因毒與自毒攸分,且茲理解通而不合掌。便重無礙,余仿此。
白話文:
眼睛疾病就像長瘡一樣,確實是邪氣顯現的表現。肝火旺盛容易流淚,血氣旺盛的人會害怕燈光。濕熱會導致眼眶周圍潰爛,風邪會使眼皮長出像椒粒一樣的小疙瘩。眼角的問題可能與心有關,嘴唇則與脾胃相關。腰部以下的疾病與三陰經脈有關,頭頂的問題則與六陽經脈有關。耳根的問題反映腎的乾燥,鼻子的問題則反映肺的清虛。這些疾病有可能會蔓延全身,都與十二經脈有關。要小心精液渾濁,治療的時候要仔細辨別病因。
這個病專指眼睛的疾病,眼睛生瘡後又反覆變化的情況。病灶位置不固定,但大多在眼睛的上下左右。這是因為君火鬱結生邪,鬱結會導致血流聚集,血流聚集就會使肌肉發熱,所以會在皮膚上表現出來。時間久了,聚集的血會化為水,鬱結的邪氣又會和水結合形成膿,所以會慢慢潰爛。剛開始發癢是虛邪,腫痛發紅發熱是實邪,嚴重時會出現忽冷忽熱、食慾下降的情況。如果不趕快治療,恐怕濁氣會侵入眼睛內部,波及眼珠。
如果只是眼皮或眼角有問題,沒有癢痛,只是眼屎和淚水不斷流出,這種情況會自己好轉。凡是看到長瘡,不仔細辨別生瘡的位置、形狀顏色,以及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,將會如何發展,是熱邪、濕邪、血熱還是風邪導致的,就一概用三仙、五虎等藥丹來治療,這只是治標不治本,不能算是懂醫術。治療方法應該是:採集嫩桑葉、忍冬花、芙蓉根熬成濃湯,仔細清洗患處,再用菜油調和八寶丹塗抹,內服托裡消毒飲或人參敗毒散。這樣堅持半個月到一個月,眼睛應該就能痊癒。
有人認為,長瘡是因為毒素顯現,好像是重複發作。我說:毒素有外來毒素和自身毒素之分,而且這其中的道理要理解通透,才能明白這些情況之間不是互相矛盾的。即使是重複發作也沒關係,其他情況也可以這樣理解。
2. 黃液上衝二十三
從來瘡液肉潰成,如紙風輪那更生?大抵火邪膏內作,黑神衝散病黃精。
此症於風輪下際金位之間,神膏內生物黃色,狀如雞脂。稍輕者若黃漿小瘡,外面無有,儼人指甲根白岩相類,非針藥所能及者。勢大不消,必衝出風輪,其睛隨破而眇。即不然,金井立散,黑神敗而失明。是症最逆,蓋經絡否塞,陰陽離間,火土諸邪蒸溽幻化而成。有頭痛便秘者尤急。
若作天行、客熱,胡亂治而頓愈,吾其退避三舍。臨視,當問其已治未治,未治,以柴葛解肌、十神湯進一劑看效,效則三友丸、大黃丸盡服,不效改用人參白虎湯、芍藥清肝散,或瀉黃,或雙解,病必緩而漸退。已治,審其脈,相其體,驗其方藥某過某不及,裁以心法,羚羊、犀角磨調逍遙散,或撥雲、固本、還睛諸丸煎湯遞飲,黃液無不消。消則補和,對症選方,還元易矣。
十中間有一虛寒,入手須參、耆、桂、附溫散者,舍症從脈。元有是說,又不可不細心理會。
水輪貼風輪而生,質最脆嫩,中空而薄,能舒能斂,正看似在外,斜視則顯然在內,凡鳥、獸、鱗、介之目皆如是。其空處俗謂之瞳子,常遇險病,莫不以手招之,能應即喜,甚至青盲、風變,且謂「瞳子尚在,諒不妨事」,不知此乃鏡花水月,以影示人耳。其瞳神深藏膏中,有光無光,伊誰得見。
本科不惟未及發明,竟渡河有豕,穿井得人,公然立說,並有引重瞳、一物兩現之奇者,為之捧腹。尤可笑者,於此症則曰風輪上際、坎位之間;於水輪散大則曰風輪窄窄一周;外障正中者則曰腎翳。其所用藥,俱不免地黃湯加減。是直以中空者在外、為風輪,包來神水者在內、為水輪矣。
嗚呼!下愚不移,無庸深辨。第剖之蠢而笨之豬睛,使渠詳觀,諒必茅塞頓開。舜、羽之目,大抵較常人分外精采,故曰重瞳,果一物現二影?於理不達。若一目兩瞳,則儼然怪物耳,帝王云乎哉?至曰「舜目重瞳上下生,羽重瞳左右生」,不知誰實見來,載於何典。
是症諸書皆曰黃膜上衝,傅氏本專家,所輯眼科目《瑤函》,曰《大全》,似無出其右者,曷亦相因稱膜。不塵特正之曰液。蓋液類漿水,比喻恰切,膜系皮屬,凡薄而嫩、厚而韌、不動緊著者皆是,詎能上衝!看牛䐗膜、豬膏膜可曉。
明明漿汁之物,混沌名症,豈字典、字通、字彙俱未謀面耶?又下症曰五疳,夫疳為小兒甘食致病,奈何著於眼上?豈點眼藥過多,目飽積成耶?不顧笑脫人頤!今換瘍字何義?瘍乃瘡痍別名,去理未遠,故直書曰五瘍。
白話文:
這種病症,從來都是因為瘡瘍的膿液導致肌肉潰爛而成,看起來像是紙做的風車一樣,不斷生長。大多是因為體內有火邪,在眼睛的膏脂裡面作怪,導致黑色的神膏被衝散,才出現這種黃色的精華病症。
這種病症發生在眼角膜下緣和眼睛中間的金屬位置之間,眼睛的神膏內會產生黃色的東西,看起來像雞的脂肪。稍微輕微的,就像黃色的漿液小瘡,外面看不出來,像是指甲根部的白色岩石一樣,用針或藥都無法治療。如果病情嚴重,黃液無法消退,一定會衝破眼角膜,導致眼睛跟著破裂而失明。即使沒有破裂,眼睛內部的通道也會散開,黑色神膏潰敗而失明。這種病症非常麻煩,因為是經絡阻塞,陰陽分離,加上火邪和土邪蒸發濕熱,變化而成。如果有頭痛、便秘的,情況會更緊急。
如果把這種病當成流行病或外感發熱來胡亂治療,而病情竟然好轉,我寧可避開這種情況。在看診時,應該問清楚病人是否已經治療過。如果還沒治療,可以用柴葛解肌湯或十神湯服用一劑,看看效果。如果有效,就繼續服用三友丸、大黃丸。如果無效,就改用人參白虎湯、芍藥清肝散,或者用瀉黃的藥、雙解的藥,病情一定會減緩並且逐漸消退。如果已經治療過,就要仔細診斷病人的脈象,觀察身體狀況,檢查之前用的藥方,判斷哪些藥物太過,哪些藥物不足,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調整藥方,可以磨調羚羊角、犀牛角來配逍遙散,或者用撥雲丸、固本丸、還睛丸等藥,煎湯交替服用,黃色的液體一定會消退。黃液消退後,就要用補氣血、調和陰陽的藥物來治療,根據病情選擇藥方,使身體恢復健康就很容易了。
但是,十個人中可能會有一兩個是虛寒體質,治療時必須使用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附子等溫熱散寒的藥物,這時候就不能只看病情,還要考慮脈象。以前就有這種說法,所以不能不仔細考慮。
水輪緊貼著眼角膜而生,質地非常脆弱細嫩,中間是空的而且很薄,可以舒張也可以收縮。從正面看好像在外面,從側面看就很明顯在裡面,所有鳥、獸、魚、介類的眼睛都是這樣。中間空的地方俗稱瞳孔,瞳孔經常遇到嚴重的疾病,人們常常會用手去招引它,如果瞳孔有反應就很高興,甚至青光眼、眼睛變形,也會說「瞳孔還在,應該沒事」,殊不知這只是鏡中花、水中月,只是用影子來迷惑人而已。真正的瞳神深深藏在膏脂中,有沒有光澤,又有誰能看見呢?
這種醫學學科不僅沒有對此進行研究說明,反而像渡河的豬一樣亂衝亂撞,像挖井挖出人一樣荒謬,公開立論,甚至引用重瞳、一物兩現等奇怪的現象,令人捧腹大笑。更可笑的是,對於這種病症,竟然說是眼角膜上緣和眼睛中間的坎位之間發生的;對於水輪散大,就說是眼角膜窄窄的一圈;對於長在眼外障礙正中間的,就說是腎臟的眼翳。他們用的藥,都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。這簡直就是把中空的東西當作在外的眼角膜,把包著神水的那部分當作在內的水輪了。
唉!愚蠢的人不會改變,不必和他們爭辯。只要解剖愚笨的豬的眼睛,讓他們仔細觀察,一定會茅塞頓開。舜和羽的眼睛,大多比一般人更加明亮,所以才說他們是重瞳,難道真的是一個東西出現兩個影像嗎?這在道理上是說不通的。如果一個眼睛有兩個瞳孔,那就簡直是怪物了,怎麼能當帝王呢?至於說「舜的重瞳是上下排列,羽的重瞳是左右排列」,也不知道是誰見過,又是記載在哪本典籍上。
這種病症,很多醫書都說是黃膜上衝。傅氏是這方面的專家,他編輯的眼科書籍《瑤函》和《大全》,似乎沒有人能超過他,為什麼也跟著說膜呢?我特別糾正說應該是液體。因為液體像漿水一樣,比喻很恰當,而膜是屬於皮膚的一部分,凡是薄而嫩、厚而韌、不會移動緊貼著的東西都是膜,哪能上衝呢!看看牛的膀胱膜和豬的脂肪膜就明白了。
明明是漿汁一樣的東西,卻被胡亂地稱呼病症,難道是字典、字通、字彙都沒有看過嗎?還有,下面說的五疳,疳是小兒因吃太多甜食而引起的疾病,怎麼會長到眼睛上呢?難道是點眼藥太多,眼睛吃飽了積累而成嗎?這簡直要笑掉別人的大牙!現在換成瘍字是什麼意思呢?瘍是瘡痍的別稱,和道理相去不遠,所以直接寫成五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