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1)
卷之二 (1)
1. 卷之二
症以證病,匪證則病狀支離,而執刀圭者無從審其虛實,法將枉用矣。上古著七十二症,未為簡。後人載一百六十,未為濫。然按事近情,引理定律,皆不得其樞紐,所謂涉海亡指南之車,徒令人向若而驚也。是卷因十二,症八十一,似因非症八,語約而詳,意深不悔,燮理陰陽,至道存乎其間。良醫良相,殆有合而為一者。
盧汀不塵子漫題
白話文:
疾病的診斷要根據證候,如果沒有證候,疾病的表象就會散亂不一,那麼執掌醫藥的人就無法判斷疾病的虛實,治療方法就會被錯誤使用了。上古記載了七十二種證候,不算簡略;後人記載了一百六十種,也不算過分。然而,如果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來推論,引經據典卻沒有抓住關鍵,就如同在海上失去了指南針的車子,只會讓人感到茫然困惑。這一卷歸納了十二種證,以及八十一種看似證候卻不是證候的狀況,總共八種。文字簡潔卻詳細,意義深遠而不含糊,其中蘊含著調和陰陽的道理。高明的醫生和賢明的宰相,他們之間似乎有著某種相通之處。
盧汀不塵子隨意題寫
2. 十二因
3. 因風一
風兮風兮來無由,未解吾慍添吾愁。表虛引入肌膚去,不病肌膚病目系,有致驚搐與偏喎,或成上視死亡多。若夫六經因風作,痛攻先在頭巔著,洎而風變醫無濟,外症得來仍不治。血虛血熱亦生風,昏癢痛淚不和同,熱盛風生禍較酷,一類凝脂一痘毒,君不見無風火不炎,病情雖逆藥通參。
此章謂患風病人而病目也。蓋風屬木,木屬肝,肝竅在目,本乎一氣。久風多變熱何也,木能生火也。火盛則血遂而耗損矣。況久病氣必郁,鬱則亦生火。火炎而又生風,轉轉相生。內外障翳皆起於此。
有日淺郁深為喎斜者,有郁淺日深為翻瞼者,有血虛筋急而振搐者,有火邪乘亂融和之氣成內障者,有風騰血湧眥幃赤勝爛者、結為瘀肉如雞冠者,再加服以香燥藥物,概酒色不禁,致陰愈虧而火益熾,火益熾而風彌烈,病變為花白、凝脂之重者。治當因上尋因,大抵調氣為先,清火次之。
不然,源既不絕,流何能止,今雖暫退,後必復來,治之任至再至三。風不住而火不熄,目終無清寧之日矣。若夫中風之因,岐伯謂大法有四:曰偏枯,半身不遂而痛;曰風痱,身無疼痛,四肢不收;曰風癔,奄忽不知人;曰風痹,諸痹類風狀也。《金匱要略·中風篇》云:寸口脈浮而緊,浮為虛,緊為寒,虛寒所搏,賊邪不瀉,邪在皮膚,喎僻不遂。在經絡,肌膚不仁,邪入腑,不識人。
入臟,舌難言,口吐涎沫。治用大小續命、西州續命、排風、八風等湯。東垣云:有中風卒然昏憒,不省人事,痰涎壅盛,語言謇澀,此非外來風邪,乃本氣自病也。凡人年逾四旬,憂勞忿怒傷其氣,多得此症。肥盛者,少壯間有之,亦是中氣衰而使然。急以三生飲加人參一兩,既蘇。
河間謂中風癱瘓,非肝木之風實甚,亦非外中於風,良由將息失宜,心火暴盛,腎水衰不能制,則陰虛陽實,熱氣拂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。亦有因悲思等情志過極而致者,夫情志過極皆為熱。俗云風者,言末而忘其本也。須地黃飲子補其陰火,陰火治則陽火不難於折服矣。
丹溪曰:中風有氣虛、有血虛,虛則會有濕痰。左手脈不足及半身不遂者,以四物湯為主加薑汁、竹瀝。右不足,以四君加之。氣血兩虛,總八物更加星、夏。之三子者,各發人所未發,踵事增華,而中風無剩義矣。或謂三子一主乎火,一主乎氣,一主乎濕,與風何相干涉?《金匱》言邪不言風,言虛寒所搏不言風中,而乃以中風名篇,亦欠圓到。要知因於中者,真中風也。
因於火,於氣,於濕,類中風而非中風也。是在詳辨施治耳。辨之為風,則從真中治之,辨之為火,為氣,為濕,則治從類中。雖處方各有不驗,而立言實驪珠之夜照也。師謂真中風決不病目,類中風亦止有口眼喎斜一症,皆讀書見道之語。其小兒率爾痰壅,眼翻牽掣,此水不榮筋,因而火燥木急,絕類中風,但治法迥別,且速瘥,故不收入。
白話文:
風啊風啊,來得毫無理由,不僅沒能解開我的煩悶,反而增添我的憂愁。這是因為身體表面虛弱,風邪侵入皮膚所致,這種情況不會直接導致皮膚疾病,而是影響眼睛周圍的經絡。嚴重的話會引起驚厥抽搐和口眼歪斜,更嚴重者可能導致眼睛向上翻而死亡。如果說是由於六經受風引起的疾病,疼痛首先會出現在頭頂,等到風邪變化後,往往醫治無效,外在的症狀也會難以治癒。
血虛或血熱也可能產生風邪,會伴隨著昏迷、搔癢、疼痛和流淚等不適症狀,而且這些症狀不盡相同。如果熱邪旺盛而產生的風邪,情況會更加嚴重,可能會出現像凝脂一樣的膿瘡或痘毒。要知道,沒有火的話,風是不會如此猛烈的,即使病情複雜難治,只要藥物對症,也可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患風病的人,眼睛也可能出現問題。風在中醫五行中屬於木,木又屬於肝,肝的竅在於眼睛,肝與眼睛的病理變化是一體的。長久的風邪容易轉變成熱邪,這是因為木能生火的緣故。火旺盛會導致血液耗損,而且久病之人氣機容易鬱結,鬱結也會生火。火熱上炎又會產生風,這樣反覆循環,內外眼疾都會由此產生。
有的因為鬱結時間較短,表現為口眼歪斜;有的因為鬱結時間較長,表現為眼瞼外翻;有的因為血虛導致筋脈拘急而出現抽搐;有的因為火邪擾亂融合的氣機而形成內障;有的則是因為風邪上竄、血湧而出而導致眼眥紅腫甚至潰爛,或者結成瘀肉像雞冠一樣。如果再服用一些香燥的藥物,而且又不忌酒色,會導致陰液更加虧虛,火邪更加旺盛,火邪旺盛又會使風邪更加劇烈,病情會變得像花白或凝脂一樣嚴重。治療時應當追溯病因,大致上應以調氣為先,清火次之。
不然的話,病根沒有斷絕,病症又怎麼可能停止?現在即使暫時好轉,以後也一定會復發,治療往往需要多次進行。如果風邪不止,火邪不滅,眼睛就永遠無法恢復清明。至於中風的原因,岐伯認為大致有四種:第一種是偏枯,表現為半身不遂且疼痛;第二種是風痱,表現為身體不痛,四肢無力;第三種是風癔,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;第四種是風痹,表現為各種痹症類似風邪的症狀。《金匱要略·中風篇》中說:寸口脈浮而緊,浮脈代表虛,緊脈代表寒,虛寒之邪相互搏擊,不能排出體外,邪氣在皮膚時會導致口眼歪斜、活動受限,在經絡時會導致皮膚麻木不仁,邪氣進入腑時會不認識人,邪氣進入臟時會出現言語困難、口吐涎沫等症狀。治療時可以使用大小續命湯、西州續命湯、排風湯、八風湯等方劑。
東垣說:有的人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痰涎壅盛,言語不清,這不是外來的風邪所致,而是自身氣機紊亂所引起的疾病。凡是年過四十的人,因憂慮勞累、憤怒等情緒傷了氣,大多會患上這種病。體型肥胖的人,在年輕時也可能患上這種病,也是由於中氣衰弱所導致。應當立即服用三生飲加人參一兩,服用後多可甦醒。
河間認為中風癱瘓不是因為肝木的風邪太過旺盛,也不是因為外感風邪,而是因為生活調養不當,心火過於旺盛,腎水衰弱不能制約,導致陰虛陽盛,熱氣鬱結,使心神昏迷、筋骨無力,突然昏倒不省人事。也有因為悲傷思慮等情緒過於激烈所致,情緒過於激烈都會化為熱。俗話說的“風”只是現象,而忘記了根本原因。應當用生地黃飲子來滋養陰液、抑制虛火,虛火得以控制,陽火自然容易降伏。
丹溪說:中風有氣虛、血虛之分,虛的時候還會伴有濕痰。如果是左手脈不足,並且伴有半身不遂,應當以四物湯為主,加入薑汁、竹瀝。如果是右手脈不足,應當用四君子湯加減。如果氣血兩虛,則應當用八物湯,再加入半夏、天南星和白芥子。這三位醫家各有獨到見解,使中風的病理更加完善。有人說這三子(半夏、天南星、白芥子)一個主治火,一個主治氣,一個主治濕,和風邪有什麼關係呢?《金匱要略》中只說“邪”而不說“風”,只說“虛寒所搏”而不說“中風”,卻以“中風”命名篇章,也略顯不足。要知道,因於中(體內因素)的才是真正的中風。
因於火、氣、濕的,屬於類中風,並非真正的中風。這需要在診斷時詳細辨別。如果辨別為風,則按照真中風的方法治療;如果辨別為火、氣、濕,則按照類中風的方法治療。即使處方各有不驗,但提出的理論卻如同黑夜中的明珠一樣照亮方向。老師說,真正的中風絕對不會引起眼睛疾病,類中風也只會出現口眼歪斜的症狀,這都是讀書明理的真知灼見。至於小孩突然出現痰液壅盛、眼睛翻白、抽搐等症狀,這是因為水液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火熱乾燥、筋脈拘急,看起來很像中風,但治療方法完全不同,而且很快就能治癒,因此沒有收入此篇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