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58)
卷之三 (58)
1. 小續命湯十
麻黃,杏仁,人參,黃芩,芎藭,芍藥,甘草,防風,桂枝,附子,當歸,防己
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風,不無精義。蓋麻黃、杏仁,麻黃湯也,仲景以治太陽症之傷寒。桂枝、芍藥,桂枝湯也,仲景以治太陽症之傷風。如此言之,則中風而有頭痛、身熱、脊強者,皆在所必用也。人參、甘草,四君子之二也,局方收以補氣。當歸、芎藭,四物湯之二也,局方揀以養血。
如此言之,則中風而有氣虛、血虛者,固在所必需也。風淫末疾,佐以防風。濕淫腹疾,佐以防己。陰淫寒疾,附子佐之。陽淫熱疾,黃芩佐之。夫疾不單來,故使藥亦兼該也。然當依易老六經減增,尤為穩便。藥行病去,性天自若。故乎為小續命云。
詩曰:芎桂秋高芩草黃,藥爐歸制杏麻霜,遼人恭己防風中,附子煎充續命湯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,用麻黃、杏仁,這是麻黃湯的成分,張仲景用來治療太陽症的傷寒。用桂枝、芍藥,這是桂枝湯的成分,張仲景用來治療太陽症的傷風。這樣來看,中風如果出現頭痛、身體發熱、背部僵硬等症狀,就一定需要用到這些藥。用人參、甘草,這是四君子湯的其中兩種藥,醫藥典籍收錄用來補氣。用當歸、川芎,這是四物湯的其中兩種藥,醫藥典籍選用來養血。
這樣來看,中風如果出現氣虛、血虛等情況,也是必須要用到這些藥的。風邪引起的肢體末梢疾病,要用防風來輔助治療。濕邪引起的腹部疾病,要用防己來輔助治療。陰邪引起的寒性疾病,要用附子來輔助治療。陽邪引起的熱性疾病,要用黃芩來輔助治療。疾病常常不會單獨出現,所以用藥也要兼顧各種情況。但應該依照易老的六經辨證方法來加減藥材,這樣會更穩妥。藥物發揮作用,病症消除,人的本性自然恢復。所以稱它為小續命湯。
詩中說:川芎桂枝在秋高氣爽的時節採收,黃芩甘草則在黃色時採收。藥爐裡調製著當歸,杏仁和麻黃如同結霜一般。遼人恭敬地使用防己和防風,用附子來煎煮成續命湯。
2. 大秦艽湯十一
秦艽,石膏,當歸,芍藥,羌活,防風,黃芩,生地,熟地,甘草,芎藭,白芷,白朮,茯苓,獨活,細辛
風邪散見,不拘一經,故用驅風散熱兼而治之。羌活理遊風,得防風可以去太陽肢節之風痛。獨活理伏風,協甘草可以療太陰表裡之風濕。三陽數變之風,責在細辛秦艽。三陰內淫之風,責在茯苓、白朮。陽明之風,白芷驅之。厥陰之風,芎藭行之。風熱干乎氣,清以枯芩、石膏,風熱干乎血,養以歸、芍、二地。
若中風暴僕,痰響氣粗,此濁邪壅塞咽喉,先以稀涎散吐其痰沫。蓋牙皂開關,白礬去汙,藥只二味,固奪門之神帥也。然能進湯液便止,不可過多。不觀凡病人易簀時必有痰,務欲盡逐而去,頃刻斃矣。
詩曰:大秦艽,羌獨防,芎芷辛芩二地黃,歸芍石膏苓草術,風邪散見號通方。
白話文:
大秦艽湯這個方子,因為風邪侵犯身體的部位不固定,不是只在某一條經絡,所以用祛風散熱的方法來一起治療。羌活可以疏理身體各處遊走的風邪,搭配防風可以去除太陽經絡肢體關節的風痛。獨活可以疏理潛伏在體內的風邪,和甘草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太陰經絡表裡之間的風濕。三陽經絡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變化的風邪,主要靠細辛和秦艽來處理。三陰經絡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內部產生的風邪,主要靠茯苓和白朮來處理。陽明經絡的風邪,用白芷來驅散。厥陰經絡的風邪,用芎藭來運行。風熱侵犯到氣分,用黃芩和石膏來清熱;風熱侵犯到血分,用當歸、芍藥和生地、熟地來滋養。
如果遇到中風突然昏倒,痰多且呼吸粗重的情況,這是因為濁邪阻塞在咽喉部位,要先用稀涎散把痰液吐出來。稀涎散使用牙皂來開通關竅,用白礬來去除污濁,這兩種藥材雖然簡單,卻是開關的重要藥物。不過如果能順利喝下湯藥,稀涎散就應該停止使用,不能過量。你看一般人臨終前都會有痰,如果硬要把痰全部清除乾淨,很快就會死亡。
這帖藥的歌訣說:大秦艽湯,用了羌活、獨活、防風,芎藭、白芷、細辛、黃芩,以及生地、熟地,當歸、芍藥、石膏、茯苓、甘草、白朮。這個方子是治療風邪不固定侵犯身體各處的通用方。
3. 桂枝湯十二
桂枝,芍藥,生薑,大棗,甘草
頭痛發熱,惡風自汗,脈緩,太陽中風也,此方主之。
風之傷人也,頭先受之,故頭痛。風在表則表實,故發熱。風傷衛故惡風,衛傷則津液無以固,故汗出。其脈緩者,衛氣不能鼓也。上件皆太陽症,故曰太陽中風。桂枝味辛甘,經曰辛甘發散,乃所以治風。然恐渠走泄真氣,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。佐以甘草、薑棗,散而兼和之意。若陽邪去表入里,此投承氣之會。忌下、急下,惟明者裁之。
白話文:
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這幾味藥組成的方子,可以治療頭痛發熱、怕風而且會自己出汗、脈搏緩慢的病症,這是太陽中風的表現,這個方子就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的。
風邪侵襲人體,通常是頭部先受到影響,所以會頭痛。風邪在表,正邪交爭,所以會發熱。風邪傷害到衛氣,所以會怕風。衛氣受損,就無法固攝津液,所以會出汗。脈搏緩慢,是因為衛氣虛弱無力推動血脈。以上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病症,所以說是太陽中風。
桂枝味道辛甘,經書上說辛甘味的藥可以發散,所以用它來治療風邪。但又怕桂枝過於發散而耗損正氣,所以用芍藥的酸味來收斂。再配上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是為了在發散風邪的同時,也能調和氣血。如果風邪由表入裡,轉變成陽邪內陷的情況,就應該改用承氣湯類的方劑來治療。切忌隨意攻下或急於攻下,只有明智的醫生才能正確判斷並用藥。
4. 麻黃湯十三
麻黃,桂枝,杏仁,甘草
太陽傷寒,頭痛發熱,遍身疼痛,不則惡寒,無汗,脈緊,此方主之。
足太陽經,起目內眥,循頭背腰膕,故所過疼痛不利。寒邪外束,陽氣不能宣越,故發熱。邪在表,不復任寒,故惡寒。寒主閉臟,故無汗。寒氣剛勁,故脈緊。麻黃辛溫中空,能通腠理而散寒邪,為太陽無汗必用之藥。佐以桂枝,取其解肌。佐以杏仁,取其利氣。乃甘草者,甘以緩之,不致汗出過多。
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。此方是已。風寒交作,筋急強直,無汗惡風,名曰剛痓。合前方除杏仁、入葛根主之。
白話文:
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這四味藥組成的方子,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經受寒引起的疾病。
當太陽經受到寒邪侵襲,會出現頭痛、發燒、全身疼痛,或者感到寒冷,但沒有汗,而且脈搏呈現緊繃的狀態,這種情況就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
太陽經脈的走向,從眼內角開始,循行經過頭部、背部、腰部、膝窩,所以當太陽經脈受到影響時,所經過的部位都會感到疼痛和不適。寒邪束縛在體表,使得陽氣無法正常發散,所以會發燒。邪氣停留在體表,身體不再忍受寒冷,所以會怕冷。寒邪會使身體的毛孔閉塞,所以沒有汗。寒邪的性質剛強有力,所以脈搏會呈現緊繃的狀態。麻黃味辛性溫,質地中空,能夠疏通皮膚的腠理,驅散寒邪,是治療太陽經受寒、沒有汗時必用的藥物。配伍使用桂枝,是為了幫助肌肉放鬆。配伍使用杏仁,是為了疏通氣機。而甘草的作用是緩和藥性,避免發汗過多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過:「寒邪在體內過多,要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,並輔以苦辛的藥物。」這個方子正是符合這個原則。如果同時受到風邪和寒邪的侵襲,導致肌肉緊張僵硬、沒有汗、怕風,這種情況就叫做「剛痙」。這時,可以將原方中的杏仁去除,加入葛根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