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5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55)

1. 地黃飲子五

地黃,巴戟天,山茱萸,肉蓯蓉,麥冬,五味,附子,肉桂,茯苓,遠志,石斛,石菖蒲,或加人參、當歸、豨薟草。

風痱風痹,此方主之。

風痱,舌強語澀,足廢步蹇。風痹即內經行痹、痛痹之謂。蓋脾腎素虛,運化水火不及,風氣雜合而成。治宜和臟腑、通經絡,河間地黃飲子主之。余考其方,地黃、巴戟天、山茱萸、蓯蓉、麥冬、五味,滋水藥也,水足可以制飛越之火。附子、肉桂、茯苓、遠志、石斛、菖蒲,熯濕藥也,濕去足以回厥逆之陽。

再加人參補其氣,當歸養其血,豨薟草兼驅風濕。進數劑稍減,更等分各一兩,以薑汁煮紅棗肉為丸,盡料而痱、痹已矣。風濕內外障,取法乎此,當亦有效。

詩曰:風痱風痹古方奇,地黃飲子桂附施,石棗菖蒲巴戟斛,麥蓉遠志五味齊,火生水中水生木,薟草參歸加不須。

白話文:

地黃、巴戟天、山茱萸、肉蓯蓉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附子、肉桂、茯苓、遠志、石斛、石菖蒲,有時可以加入人參、當歸、豨薟草。

這種藥方主要治療風痱和風痹這兩種疾病。

風痱的症狀是舌頭僵硬、說話困難、腳無法行走。風痹就是《內經》裡提到的行痹和痛痹。這兩種病通常是因為脾腎虛弱,水火運化功能不足,導致風邪侵入而形成。治療原則應該是調理臟腑、疏通經絡。地黃飲子是金元時期醫家張元素所創的方劑,主要就是用來治療這類病症的。我研究這個方子的組成,發現地黃、巴戟天、山茱萸、肉蓯蓉、麥門冬、五味子都是滋養腎水的藥物,水充足就能抑制虛火。而附子、肉桂、茯苓、遠志、石斛、石菖蒲則是溫燥除濕的藥物,濕氣去除就能恢復衰弱的陽氣。

再加入人參來補氣,當歸來養血,豨薟草則可以同時祛除風濕。服用幾劑後症狀如果稍有減輕,就可以把上述藥物都等份取一兩,用薑汁煮紅棗肉做成藥丸。把這些藥用完後,風痱和風痹的症狀就能痊癒了。治療風濕內外侵犯的疾病,可以參考這個方法,應該也會有效果。

這首詩說:治療風痱風痹的古方很神奇,就是地黃飲子加上桂枝和附子。再配伍石菖蒲、紅棗、巴戟天、石斛、麥門冬、肉蓯蓉、遠志、五味子。火能生水,水能生木,有時可根據情況加入豨薟草、人參和當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