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二 (51)
卷之二 (51)
1. 五風變八十一
學者然吾言而樂吾道,清除去經生固陋,潛心靜讀,十得五六,終身享用不盡。校寄人籬下,受甘鉗制,及坐破青氈,不得稍行厥志,相去何啻天淵。
有治,不能治,易治治至不治,眼見多多,附一案於症末,可想其餘。潘景雲嘗客荊楚,因天行赤熱,治出右偏風。又以偏風治成蟹睛,蟹睛認作黑泡,以針刺破,痛牽腦戶。幸兩瞼腫滿,神膏流出無多,買舟還詣余治愈。明年,黎俗中元賽神,潘素嫺笙歌,晝夜縱遊,忽噁心發熱。
走語子乙。學人子乙,老醫也,且厚潘。即寓中煎四逆湯加黃連與服。有頃,冷於冰。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向患目焮腫,經宿宛如覆杯。迎視十餘輩,皆驚卻。余至,仍力辭。蓋病實形羸,彌留欲絕,無從入境。尊人執余手泣曰:是兒已辦後事,但眇而不死,拜德多矣。苦思良久,曰得之,遂以瓜蒂散灌而探吐,出穢汁升許,始能言。
云胸膈眉目若燒若築,急行通利及開導法,陽回脈續。徐徐養陰清燥,越月竟瘥。治優觴為余壽,子乙亦與席。曰:虧先生膽大,得樂此。嗟夫!理隨心見,幾兆其朕,景雲溺情聲色,精神不免銷耗,故大暑難耐,傷氣妨脾,食不化而蘊熱噁心,不吐下奪其壅阻。徒以脈遲為寒,熱劑理中,既藥而反厥,明系火極似水,又以寒在少陰,謬施溫散,幾使辟雍弟子游學蓉城。顧滑稽佻達,以謔解慚,由君子觀之。
斯人之道行,宜黎人士美丰姿者不祿,眇與瞽之所以多也。
無治,說易治,包藥求治,仍不可僕數。始案一二,以敬後學之妄而無恥,且預防小人藉以進身為盜,而莫可究問者。邵武吳見智,起家刑書。年五旬只六令一子,患傷寒眼。並非疳痘大病,為城中諸生藥醫,藥治至雙盲。時余在將樂朱宅,吳親往求視。睛已凸,但翳尚浮嫩,可刀藥平施。
俟睡熟,試略鏟剔,果零星碎下幾星,如蘆膜。執燭攀瞼者,咸驚喜以為有治。放寬心調理至四十餘日,能知五色,見人影。居無何,有光澤人字松圃者踵門自薦,吳呼兒出,審視良久。哂曰:是疾翳我為政,只十二日明矣。黃某號作家,奏效顧如此其難耶。今來無別,實不欲建寧人浪得虛名,而財難世界,為先生一惜其重費也。
吳奇其言,掃內廳下榻。余聞辭往建陽,渠亦不留。嗣是,日索銀市藥,吳悔夏招余,對使焚其札而不閱,惟草一詩,囑賓黏於座右,以為行斯道及信盲醫,而輕忽名醫者勸:
樵川古昭武,文名甲上府。博學兼通醫,耳熟面罕睹。治眼有專家,城中廿四五,針刀弗師今,方藥徒執古。彼此倘和衷,奚至錯攻補。嗟嗟好兒郎,凹凸慘雙瞽。乃翁素知愚,枉駕迎江滸。愧而無能為,弊精良自苦。某氏光澤來,冠服亦楚楚。大言十二日,鬚髮若能數。舉家喜欲狂,另居防間阻。洎示奚囊空,丹江缺子母。
白話文:
學者如果認同我的觀點並樂於接受我的醫術,就應該清除那些固守陳舊知識的陋習,專心靜讀,能領悟十分之五六,就能終身受益。如果寄人籬下,受制於人,或者埋首書本,不能實踐自己的抱負,那和上述情況的差別就像天地一樣遙遠。
有些病明明能治,卻沒能治好;有些病本來容易治療,卻拖到難以醫治的地步,這種情況實在太多了。我附上一個案例在後面,大家可以由此推想其他類似的情況。潘景雲曾經在荊楚做客,因為當地流行一種發熱的疾病,導致他右半身偏癱。後來,又因為治療偏癱導致眼睛變成蟹眼,他把蟹眼誤認為是黑泡,用針刺破,痛得連腦後都牽扯到。幸好他兩邊眼皮都腫脹,神膏流出的不多,就買船回來找我醫治,才痊癒。第二年,當地習俗在中元節祭神,潘景雲沉迷於歌舞,晝夜玩樂,突然感到噁心發熱。
他找了子乙先生來治療。子乙先生是個老醫生,而且和潘景雲關係很好。他就在潘景雲的住處煎煮四逆湯加入黃連給潘景雲服用。結果潘景雲馬上冷得像冰一樣。子乙又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由於潘景雲之前眼睛就紅腫,服藥後一晚,眼睛腫脹得像倒扣的杯子。十幾個醫生來看,都嚇得退縮。我來了之後,也推辭不治。因為潘景雲當時身體太虛弱了,已經到了彌留之際,藥物根本無法進入。潘景雲的父親拉著我的手哭著說:「這個孩子已經準備好後事了,只是瞎了眼還沒死,這多虧了你的恩德。」我想了很久,說有了辦法,就用瓜蒂散灌入潘景雲的口中,讓他吐出污穢的汁液一升多,他才開始能說話。
潘景雲說他胸口、眉毛和眼睛都像火燒或錘擊一樣難受,我趕緊用疏通和開導的方法治療,使他的陽氣恢復,脈搏接續。然後慢慢地用滋陰清燥的方法調理,過了一個月就完全康復了。為了慶祝他痊癒,他擺設宴席感謝我,子乙也參加了。子乙說:「幸虧先生膽子大,我們才能在這裡高興地喝酒。」唉!道理隨著心境而顯現,幾次顯現出徵兆。潘景雲沉迷於聲色,精神難免有所損耗,所以在大暑時難以忍受,傷了氣和脾,導致食物不能消化,積熱而噁心,如果不吐或瀉,就無法消除這些阻塞。子乙卻因為潘景雲脈搏遲緩,就認為是寒症,用熱藥來調理,結果反而虛脫,這明明是熱極似水的假象。子乙又認為是寒在少陰,錯誤地用溫散的藥物,差點讓這個太學生客死蓉城。然而他卻用滑稽輕佻的態度,用玩笑來掩飾慚愧,這從君子的角度來看是不可取的。
這樣看來,那些人品不好卻有美麗外貌的人容易早死,盲人和瞎子之所以多,也是因為這個原因。
那些沒辦法治好的病,卻說容易治療,包藥來求醫治病,這種情況也多得數不清。我先列舉一兩個案例,用來告誡後學,不要妄自尊大,也預防小人藉此來騙取名利,卻沒辦法追究。邵武人吳見智,原來是個主管刑法的官員。五十歲的時候,只有一個兒子,得了傷寒引起的眼病。這並不是什麼癩痢痘疹的大病,卻被城裡一些學藥的醫生,用藥治到雙目失明。當時我在將樂朱家,吳見智親自來求我醫治。他的眼睛已經凸出來,但翳膜還比較嫩,可以用刀和藥並用。
等他睡熟後,我試著稍微用刀刮除,果然刮下一些零星的碎片,像蘆葦膜一樣。舉著蠟燭觀察的人,都驚喜地認為可以治好。我讓他放寬心調理四十多天,他就能夠辨別五種顏色,看到人影。沒過多久,有一個叫松圃的人上門毛遂自薦,吳見智叫兒子出來,仔細看了很久,然後嘲笑說:「這種眼翳,我當官時就治療過,只要十二天就能治好。黃某人號稱名醫,卻治得這麼困難嗎?我來這裡沒別的目的,實在不想讓建寧人浪得虛名,而且花錢太多,替先生覺得可惜。」
吳見智覺得他的話很神奇,就打掃內廳讓他住下。我聽說後就辭別要往建陽去,吳見智也沒挽留。從此以後,他每天都要索要銀子買藥。等到夏天,吳見智後悔了,想把我請回來,當著使者的面燒掉了請我的信,連看都沒看。我只寫了一首詩,讓客人貼在座位旁邊,用來勸誡那些相信庸醫,而輕忽名醫的人:
樵川古昭武,文名甲上府。 博學兼通醫,耳熟面罕睹。 治眼有專家,城中廿四五, 針刀弗師今,方藥徒執古。 彼此倘和衷,奚至錯攻補。 嗟嗟好兒郎,凹凸慘雙瞽。 乃翁素知愚,枉駕迎江滸。 愧而無能為,弊精良自苦。 某氏光澤來,冠服亦楚楚。 大言十二日,鬚髮若能數。 舉家喜欲狂,另居防間阻。 洎示奚囊空,丹江缺子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