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庭鏡草成此書

《目經大成》~ 卷之三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7)

1. 大柴胡湯二

柴胡,半夏,大黃,枳實,黃芩,芍藥,薑棗佐煎。

陽邪內傳,表症未除,里症又急,此方主之。

表症未除者,寒熱往來,脅痛口苦尚在也。故用柴胡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以解之。里症又急者,大便結而解難也。故用大黃、枳實、黃芩、芍藥以攻之。

詩曰:大柴胡芩白芍藥,莊黃半夏小枳殼,表邪未罷里邪催,度量煎傾病合卻。

白話文:

用柴胡、半夏、大黃、枳實、黃芩、芍藥,加上薑和棗一起煎煮。

當外來的邪氣進入身體內部,而表面的症狀還沒解除,體內又出現緊急的狀況時,就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

表面症狀還沒解除,指的是忽冷忽熱、胸脅疼痛、口苦這些情況還存在。所以用柴胡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來解除這些症狀。體內又出現緊急狀況,指的是大便乾硬難以排出。所以用大黃、枳實、黃芩、芍藥來攻下體內的積滯。

詩中說:大柴胡湯裡有黃芩、白芍、大黃、半夏和枳實,當表面的邪氣還沒解除,而體內的邪氣又來催促時,衡量用藥的劑量來煎煮,病就能痊癒了。

2. 調胃承氣湯三

大黃,芒硝,甘草

肉輪腫痛,大便秘,譫語,脈長大有力,頭痛巨陽穴,及不惡寒,反惡熱,齒痛作渴,此正陽明邪實之症。始得應發汗,失治而傳至其經,則熱困數日矣,不下病必變。硝黃大寒可以蕩實,炙草甘平可以和中。湯重性行,則胃調而表氣承順,故曰調胃承氣。亦治陽症中消,善食而溲。總之汗無太晚,晚則致得上症。下無太早,早則多有結胸痞氣之患。

白話文:

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

眼白部分(肉輪)腫痛,大便不通暢,胡言亂語,脈象長大且有力,頭痛的位置在太陽穴附近,而且不感到怕冷,反而怕熱,牙痛且口渴,這正是陽明經邪氣實熱的症狀。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邪氣就會傳到陽明經,導致熱邪困在體內好幾天。如果不及時用瀉下藥治療,病情一定會發生變化。芒硝和大黃藥性大寒,可以清除實熱,炙甘草藥性甘平,可以調和脾胃。這個湯藥藥力強勁,可以使腸胃功能恢復正常,使體內的氣機恢復順暢,所以叫做調胃承氣湯。也可以治療陽熱內盛導致的消渴症,表現為吃得多卻經常小便。總而言之,發汗治療不應該太晚,太晚就容易出現上述那些症狀。使用瀉下藥也不應該太早,太早則容易導致結胸或胸悶痞脹等問題。

3. 小承氣湯四

大黃,厚朴,枳實

目赤腫,胸脹滿,潮熱狂言而喘,此方主之。

陽邪在上則目腫胸滿,在中則脹,乘心則狂,溢於胃口則喘。胃實則潮熱。潮者,猶江海之潮,其來不失時也。枳、樸去上膈痞滿,大黃蕩胃中實熱,疾消熱退,則正氣得舒,陽邪自然承服,前症雖逆亦順,故曰小承氣。有中風邪氣作實,二便不通,機要加羌活,更等其分,名三化湯。

蓋承氣能治實邪,加羌活,不忘乎風也。服後大小便微行,上中下無所阻塞,而復其傳化之職,故曰三化。凡久風變熱,病實形實者,皆為對症。必曰中風多氣虛上逆,無用承氣之理,固矣哉。

白話文:

眼睛紅腫,胸口脹滿,像潮水一樣定時發熱,胡言亂語且呼吸急促,這種情況就用這個方子。

陽邪在上就會導致眼睛紅腫、胸口脹滿;陽邪在中間就會導致腹部脹氣;陽邪侵犯心臟就會導致胡言亂語;陽邪積聚在胃部就會導致呼吸急促。胃裡有實熱就會像潮水一樣定時發熱。所謂的“潮”,就像江海的潮水一樣,來的時候不會錯過時間。枳實、厚朴可以去除上腹部的痞滿不適,大黃可以清除胃裡的實熱,當疾病消退、熱邪退去,身體的正氣就能得到舒展,陽邪自然就會被降服,之前那些逆症也會好轉,所以叫作小承氣湯。如果因為中風導致邪氣積聚成實症,大小便不通,這時可以加入羌活,並且與其他藥材等分,就叫作三化湯。

因為承氣湯可以治療實邪,加入羌活,也是不忘記風邪的影響。服藥後如果大小便稍微通暢,上下不再阻塞,恢復了正常的傳輸消化功能,所以叫作三化湯。凡是久病導致風邪轉化為熱邪,而且身體出現實證的,都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有人說中風大多是氣虛上逆,不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,這種觀念確實太過於固執了。

4. 大承氣湯五

前方加芒硝

調胃承氣不與枳實者,以其不作燥滿,如用恐傷上膈氤氳之元氣也。小承氣不與芒硝者,以其實而未堅,如用恐傷下膈汗漫之真陰也。今三部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全見,非重大之劑,急下以承製其邪,則真陰盡為亢陽所劫,症其危矣。然下多亡陰,故仲景曰:欲行大承氣,先與小承氣。

又曰:陽明病應發汗,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不思補和救逆,漫謂傷寒失表,處散方與服,脈愈滑數,至不可為乃已。深造之士,既常戒懼,於此尤宜加謹。

詩曰:調胃承氣硝黃草;大黃枳樸承氣小;二方相合名大承,不留甘草防中撓。

白話文:

大承氣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芒硝。

調胃承氣湯不使用枳實,是因為它不會造成腸胃過於乾燥脹滿;如果使用枳實,恐怕會傷害上焦胸膈間的溫潤元氣。小承氣湯不使用芒硝,是因為病情是實證但還沒到堅硬的程度;如果使用芒硝,恐怕會損傷下焦腹部的津液陰氣。現在上、中、下三焦都出現痞塞、脹滿、乾燥、實證、堅硬等症狀,如果不用強力的藥劑,迅速攻下以抑制邪氣,那麼體內的陰液就會被過盛的陽氣耗盡,病情就危險了。然而,過度使用攻下藥容易損傷陰液,所以張仲景說:「要用大承氣湯,先用小承氣湯。」

另外,仲景又說:「陽明病應該用發汗的藥,醫生反而用攻下的藥,這是大錯特錯。」 如果不思考如何補養和調和,反而在病況逆轉時,還隨意認為是傷寒表證未解,就開解表藥來吃,結果脈象越來越滑數,直到無法挽救才停止。深入研究醫理的人,本來就應該常懷戒懼之心,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格外謹慎。

歌訣說:調胃承氣湯由芒硝、大黃和甘草組成;小承氣湯由大黃、枳實和厚朴組成;將這兩方合在一起就成了大承氣湯,不用甘草是為了避免藥性太過緩和而阻礙藥效的發揮。

5. 十棗湯六

芫花,大戟,甘遂,大棗

熱邪內蓄、而有伏飲,致頭痛項強者,此方主之。

病人內熱必渴,渴則必引飲,飲多氣弱不能施化。因而凝滯,發為頭痛項強,或乾嘔、汗濈濈出。不須攻表,但宜逐飲,飲盡則安。芫花之辛能散飲,大戟之苦能泄水,甘遂直達水飲所結之處,三物皆峻利,故用大棗以益土。此戎衣之後,而發鉅橋粟之意也。然非壯實人,未可輕與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有熱邪積聚,同時又有潛伏的痰飲,導致頭痛、脖子僵硬,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。

病人體內有熱一定會口渴,口渴就會想喝水,喝太多水,身體的氣就會變弱,無法好好運化水液。因此水液凝結停滯,就引發頭痛、脖子僵硬,或者乾嘔、汗流不止。這種情況不需要用發汗的方法,只要去除體內的水飲就好了,水飲清除乾淨就會康復。芫花的辛辣可以散開水飲,大戟的苦味可以排除水分,甘遂則能直接到達水飲凝結的地方。這三種藥都藥性猛烈,所以要用大棗來補益脾胃。這就像打了勝仗後,要用糧食來慰勞士兵一樣。但是,如果不是體格強壯的人,不可以隨便使用這個方子。

6. 三花神祐丸七

(酒水為丸。由少至多,快利則止)

甘遂,大戟,芫花(各兩半),白牽牛(二兩),大黃(一兩),輕粉(一錢)

肢體麻痹,走注疼痛,或腫滿翻胃,此積痰鬱熱,氣血壅塞,不得宣通。以平劑調理,則經年不效。故聚六物峻厲之品下之,此守真治火之長技也。然曰三花神祐,恐今人無古人之福,閩地河間之厚,雖有好漢,不敢拜傾一二,神將焉祐。丹溪加黃柏名小胃丹,自注:小者消也。

只怕消得乾淨。外如子和木香檳榔丸之類,名為化滯,實伸足也,伸則不可復屈,故未敢錄其方。

白話文:

用酒水將藥磨成藥丸。服用時,從少量開始,逐漸增加,直到排泄順暢就停止。

藥材組成有:甘遂、大戟、芫花(各二錢半),白牽牛(二兩),大黃(一兩),輕粉(一錢)。

對於肢體麻木、遊走性疼痛,或腫脹滿悶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這是由於體內積痰鬱積生熱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無法疏通。如果用平和的藥物調理,可能多年都沒效果。所以,要用這六種藥性峻猛的藥材來攻下,這是遵循「真陽不足而邪火盛」的治療原則。然而,這個藥方名稱叫「三花神祐」,恐怕現在的人沒有古人的福氣,也沒有像閩地或河間那樣強壯的體質,即使是壯漢,也不敢輕易嘗試,怎麼能指望神靈保佑呢?朱丹溪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了黃柏,改名為「小胃丹」,他自己註解說:「小」是消散的意思。

只是擔心(藥力太強)會消散得過於乾淨。其他像李東垣的木香檳榔丸之類的藥方,名義上是化解積滯,實際上是加速排泄,一旦過度排泄,就無法恢復,所以不敢收錄這些藥方。

7. 舟車丸八

前方加青皮,橘皮,木香(各一兩),酒水丸。

面目腫滿,徐徐身亦浮大,知病體兩實,此方主之。

通可以去塞,欲通之利,無過前方。辛可以行滯,欲行之速,更須加味。酒水下咽之後,水陸俱行,上下左右無所不至,故曰舟車。

詩曰:芫花大戟偕甘遂,十棗煎投事乃濟;牽牛大黃輕粉增,三花神祐名堪味;再入木香青陳皮,舟車競逐疾徐去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在原有的基礎上,加入青皮、橘皮、木香各一兩,用酒水調和製成藥丸。

如果出現臉部腫脹,然後身體也慢慢浮腫起來,這是因為身體內裡有實邪,這個方子就適合使用。

用通利的方法可以去除阻塞,而要說到通利的效果,沒有比這個方子更好的了。用辛散的藥物可以疏通行氣,而要說到疏通的快速,還需要加強藥味。酒水吞下後,藥效可以水陸並行,上下左右沒有不到的地方,所以叫它「舟車」。

詩歌說:用芫花、大戟、甘遂這三味藥,再用十棗湯煎煮來投藥,事情就可以解決。加入牽牛子、大黃、輕粉,再加入三花(指的是芫花、大戟、甘遂)來輔助,這個方子就可以說是神妙了。再加入木香、青皮、陳皮,藥效像舟車一樣快速又緩和的去除病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