蘭臺軌範
《蘭臺軌範》由清代醫學大家徐大椿(靈胎)所撰,是其一生醫學心得與研究的結晶。書名中的「蘭臺」,在作者自序中被譽為「醫家之名山」,暗示醫學之道高峻險阻,非有志者難以企及,卻蘊藏著治世救人的奇珍異草。徐大椿自述其學醫歷程,起初遍閱群書而無所得,後偶遇「張仲景」,受其啟發,方悟醫道奧妙。此處的「張仲景」或許並非真實遇見,而是作者藉仲景之名,表達其醫學思想深得東漢醫聖仲景之精髓,將其視為精神導師。
透過這位「師者」,徐大椿闡述了其對醫道的根本認識:醫者不僅要治病,更要養生;養生必先知天地人之理,調和陰陽五行、協調臟腑。醫道的根本在於「仁心」,即慈悲之心,這是濟世救人的前提。醫道博大精深,非數年之功,需終身勤學苦練,且應以高尚之德為立身之本,以精湛之技為己任,以救死扶傷為天職,更以傳道授業為使命。序中流露出作者行醫數十年、救人無數的自謙與探求未知的精神,以及著書立說、傳承醫道、造福人群的宏願,《蘭臺軌範》便是承載這一宏願的載體。
徐大椿在序中嚴厲批評了自宋以來醫學的衰落,認為其議論「雜亂無統」,方藥「浮泛不經」,後世醫者甚至只記數首通治方、數十味藥,便欲治療萬病,不知病有定名、方有法度、藥有專能,隨心所意,誤人甚多。他認為這種膚廓籠統之談,已使醫道如「雲中望月,霧裡看花」。有鑒於此,《蘭臺軌範》的寫作宗旨便是「撥亂反正」,「本《內經》以探其源,次《難經》及《金匱》《傷寒論》以求其治」,並採集六朝唐人的方劑以廣其法,擇取宋以後諸家及單方異訣中有效有義者附錄。其核心思想是回歸經典,從醫道的本源和規律出發,建立一套條理井然、有根有據的診治體系,使學者有章可循,不至茫然無措。然而,作者也強調,讀此書僅是入門,真正的精髓仍需潛心體認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等原著,並廣泛閱讀後世書籍,去蕪存菁,最終達到融會貫通,變化在我的境界。
從書中提供的卷一「通治方」一節來看,作者對「通治」二字的使用是帶有批判意味的。他雖然列舉了一些經典的常用方劑,並冠以「通治方」之名,但旋即警示讀者「雖云通治,亦當細切病情,不得籠統施用也」。這恰恰呼應了他在序中對後世醫者濫用通治方的批評。這一節的內容,更像是藉由這些廣為人知的方劑,來示範如何深入理解方劑的本義、適應症、運用禁忌,以及如何辨證論治。
例如,在介紹小建中湯時,徐大椿明確指出其主治為「陰寒陽衰之虛勞」,並特別警告庸醫誤用此方於「陰虛火旺之病」,會造成嚴重危害,甚至對「咽乾口燥」這一症狀在不同病機下的意義進行了辨析。介紹大建中湯時,他不僅指出其與《金匱》原方不同,還考證了藥物名稱(桂枝去皮即桂心,非近時所用肉桂心),並闡述了其兼顧下焦虛寒的功用。在介紹炙甘草湯(復脈湯)時,他精闢地解析了其治療「血脈空竭」的機理(用酒和血脈),並結合《傷寒論》原文強調了脈結悸在預後上的警示意義,批評了前人的誤解。對於八味地黃丸和其加味方資生腎氣丸,徐大椿詳細列舉了其在腎虛、小便不利、水腫等症中的應用,甚至包括婦人「轉胞」這種特定病症,並解釋了「驅邪水以益正水」的治療思路,同時再次嚴厲批判了「近人以此一方治天下之病」的謬誤。六味地黃丸作為腎陰不足的代表方,其適應症列舉得極為詳盡,顯示了此方應用範圍之廣,但也暗示了辨證的複雜性。
通過對這些「通治方」的闡述,徐大椿實際上是在教導讀者,即使是常用方,也必須回歸經典,深入理解其組方原理和適應病機,結合具體病情精細辨證,才能正確施用,而非望文生義、隨意套用。這是他強調「辨明病之因」、「對症下藥」的具體實踐。
卷二開篇的「風」論,直接引用了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風論》的大段原文。這充分體現了徐大椿「本《內經》以探其源」的治學方法。他認為,要理解「風」這一病邪及其所致疾病的機制、表現和變化,就必須從中醫學最根本的經典《內經》入手。通過詳實地引用《素問》關於風邪的性質(善行數變)、侵襲途徑(皮膚、經脈、臟腑)、與體質和衛氣營血的關係、不同病位和與五臟相合時的特異性症狀(如肺風多汗惡風色白、心風多汗惡風善怒赤色等)的論述,為後續的具體疾病診治奠定理論基礎。雖然提供的文本只截取到引用原文後的一點點評論(「諸風病狀各殊,其多汗惡風,同傷風畏風,傷風自汗。凡七情六淫之病,必有現症。能辨…」),但這一結語再次將重點拉回到「現症」和「能辨」,強調了臨床辨證的重要性,將對病邪本質的認識與臨床症狀的分析緊密結合。這種從理論源頭出發,回歸臨床辨證的思路,貫穿了徐大椿的醫學思想。
綜觀提供的內容,《蘭臺軌範》不僅是一本方劑或病證匯編,更是徐大椿對整個中醫學體系進行反思和重塑的著作。他站在歷史的高度,批判了當時醫學界的浮淺與混亂,力圖通過回歸經典,重拾古聖先賢的醫學智慧和嚴謹法度。書中對「仁心」、「勤學」、「精湛」、「高尚之德」等醫者素養的強調,顯示了他對醫學倫理和個人修養的重視。對具體方劑的詳細解析和對誤用的批評,以及對病邪理論從經典入手的闡述,都體現了他力求精準、實效,反對籠統、模糊的學術風格。徐大椿的《蘭臺軌範》是一部充滿批判精神、注重源流、力倡精準辨證施治的重要醫書,對於後世學習和理解經典中醫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。他所建立的「軌範」,是醫者通往「蘭臺」醫學高山的正確路徑。
序
卷一 (1)
卷一 (2)
卷一 (3)
卷一 (4)
卷一 (5)
卷一 (6)
卷一 (7)
卷一 (8)
卷一 (9)
卷一 (10)
卷一 (11)
卷一 (12)
卷一 (13)
卷一 (14)
卷一 (15)
卷一 (16)
卷二 (1)
- 卷二
- 風
- 《靈》《素》
- 百合病
- 《金匱》
- 寒熱
- 《難經》
- 《傷寒論》
- 霍亂(附:轉筋)
- 《病源》
- 痓
- 卷四
- 濕
- 暍
- 《素問》
- 痢
- 癲狂癇
- 痰飲
- 咳嗽(附:肺脹)
- 《外臺》
- 疝
- 卷五
- 喘
- 臌脹水腫
- 肺痿(附:肺癰)
- 諸血
- 噎膈嘔吐(附:關格)
- 泄瀉
- 卷六
- 積聚癥痞
- 諸痛(頭、心胃、腰、腹)
- 頭痛
- 腹痛
- 腳氣(附:轉筋)
- 卷七
- 疫癘鬼疰
- 諸疸(附:黃汗)
- 情志臥夢
- 鼻
- 口齒
- 雜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