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蘭臺軌範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通治方

(雖云通治,亦當細切病情,不得籠統施用也。)

奔豚(《金匱》),虛勞裡急,悸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痠疼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此湯主之。

桂枝(三兩,去皮),甘草(三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),芍藥(六兩),生薑(三兩),膠飴(一升)

白話文:

  • 桂枝:18 克,去皮
  • 甘草:18 克,炙烤過的
  • 大棗:12 枚
  • 芍藥:36 克
  • 生薑:18 克
  • 膠飴:500 毫升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納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此方治陰寒陽衰之虛勞,正與陰虛火旺之病相反。庸醫誤用,害人甚多。此咽乾口燥乃津液少,非有火也。

白話文:

取六味藥材,加入七升的水煎煮,煎成三升後,去除藥渣,加入膠飴,再用小火融化。溫熱服下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此方治療陰寒陽衰導致的虛勞,與陰虛火旺的病症相反。庸醫誤用,會帶來很大的危害。口乾舌燥是因為津液不足,並不是有火。

黃耆建中湯(《金匱》),虛勞裡急,諸不足者主之。

於小建中湯內,加黃耆一兩半,余依前法。

白話文:

在小建中湯中,加入黃耆一兩半,其他藥材用量維持不變。

大建中湯,治內虛里急,少氣,手足厥冷,小腹攣急。或腹滿弦急,不能食,起即微汗,陰縮。或腹中寒痛不堪,口乾,精出。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冤痠痛,不能久立。

白話文:

大建中湯

主治內臟虛寒、裡急後重、氣短、手腳冰冷、小腹抽搐攣急。或腹脹緊,不能進食,起立後即微微出汗,陰部縮緊。或腹中寒痛劇烈,口乾,遺精。或手腳忽冷忽熱而煩悶痠痛,不能久站。

黃耆,當歸,桂心,芍藥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,半夏(炮),黑附子(炮,各二錢半)

白話文:

黃芪、當歸、桂皮、芍藥、人參、甘草(各1公克),半夏(炮製5公克),附子(炮製10公克)

上藥每服五錢,加姜三片、棗二枚,煎服。此非《金匱》大建中湯。《金匱》方入腹痛門。桂枝去皮即桂心,非近時所用之肉桂心也。此方兼治下焦虛寒之症,不但建立中宮。

白話文:

上藥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三片薑和兩枚紅棗,煎服。這不是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大建中湯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方劑歸屬腹痛病症。桂枝去皮就是桂心,不是現在所用的肉桂心。此方同時治療下焦虛寒症狀,不僅建立中氣。

炙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,一名復脈湯),治虛勞不足,汗出而悶,脈結悸,行動如常,不出百日,危急者十一日死。

白話文:

炙甘草湯(也稱作復脈湯)

功效: 治療體虛氣血不足,汗出而胸悶,脈象結促心悸,行動如常。如果不見好轉,百日內就會死亡,危急者則於十一日內喪命。

甘草(四兩,炙)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麥門冬(半斤),麻仁(半斤),阿膠,人參(各二兩),大棗(三十枚),虎潛丸(一斤)

白話文:

甘草(240 克,經炙烤),桂枝,生薑(各 180 克),麥門冬(300 克),麻仁(300 克),阿膠,人參(各 120 克),大棗(30 枚),虎潛丸(600 克)

上九味,以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取三升,去滓,納膠消盡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此治血脈空竭方,用酒所以和血脈。凡脈見結悸者,雖行動如常,亦不出百日必死。若復危急不能行動,則過十日必死。語極明白,從前解者多誤。

白話文:

用九種中藥材,加上七升酒和八升水,先將八味藥材煮三次,取三升藥液,去除渣滓,加入膠類熬化。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這是一個治療血脈空虛的方子,之所以使用酒,是為了調和血脈。凡是脈象表現出結悸的人,即使行動正常,如果不超過一百天必定會死亡。如果病況更加危急,行動困難,則十天內必定死亡。這句話說得很清楚,以前很多人解讀都錯了。

八味地黃丸(崔氏),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主之。又婦人病,飲食如故,煩熱不得臥,而反倚息者,此名轉胞,不得溺也。以胞系了戾,故致此病,但利小便則愈,此亦主之。

白話文:

八味地黃丸(崔氏方)

適用於虛弱勞累、腰痛、小腹絞痛、小便不利的人。

此外,對於女性病症,雖然飲食正常,但仍感到煩熱、難以入睡,反而靠著氣息支撐者,稱為「轉胞」,導致小便不通。這是因為胞絡出現問題所致。只要通利小便,此病便可痊癒。本方也可用於治療此症。

乾地黃(八兩,九蒸為度,搗膏),乾山藥,山萸肉(各四兩),丹皮,白茯苓澤瀉(各三兩),桂枝,附子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乾地黃(八兩,蒸至九次即可,搗成糊狀) 乾山藥、山萸肉(各四兩) 丹皮、白茯苓、澤瀉(各三兩) 桂枝、附子(各一兩)

上八味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酒下十五丸,日再服。此方亦治腳氣,乃驅邪水以益正水之法也。此方專利小便,水去而陰不傷,扶陽而火不升,制方之妙,固非一端,但近人以此一方治天下之病,則又大失此方之義矣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方的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。用酒送服十五丸,一天服兩次。這個方劑也用於治療腳氣,是用驅散邪水的方法來滋補正水。這個方劑的主要作用是利尿,水排出後陰氣不會受傷,扶助陽氣而不使其過旺。制定處方的妙處,絕不是隻有一個方面。但是,現代人用這個單方來治療各種疾病,這就嚴重違背了這個單方的本意。

資生腎氣丸,治肺腎虛,頭重腳輕,小便不利,或肚腹腫脹,四肢浮腫,或喘急痰盛,已成蠱症。

白話文:

資生腎氣丸,治療肺和腎氣虛弱,導致頭重腳輕、小便不順、或腹部腫脹、四肢浮腫、或呼吸急促、痰多,已形成慢性病症。

於前八味丸車前子、牛膝各一兩,余依前法。

白話文:

在原有的八味丸中加入一兩車前子、牛膝,其他配方和製法不變。

六味地黃丸(錢氏),治腎陰不足,發熱作渴,小便淋閉,氣壅痰嗽,頭目眩暈,眼花耳聾,咽乾舌痛,齒牙不固,腰腿痿軟,自汗盜汗,便血諸血,失音,水泛為痰,血虛發熱等症。

白話文:

六味地黃丸(錢氏)

適用症狀:

腎陰不足導致的以下症狀:

  • 發熱口渴
  • 小便困難、灼熱
  • 氣喘、咳嗽帶痰
  • 頭暈目眩
  • 視力模糊、耳鳴
  • 喉嚨乾澀、舌痛
  • 牙齒鬆動
  • 腰腿無力
  • 自汗、盜汗
  • 便血或其他出血癥狀
  • 失聲
  • 水液停滯形成痰液
  • 血虛引起的發熱等症狀

於前方去肉桂、附子,余依前法。此方錢氏專治小兒。

當歸生薑羊肉湯(《金匱》),治產後腹中㽲痛,並治腹中寒疝,虛勞不足。

白話文:

當歸生薑羊肉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產後腹中疼痛,以及因寒氣引起的腹疝氣、虛弱和氣血不足。

當歸(三兩),生薑(五兩),羊肉(一斤)

上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寒多者,加生薑成一斤。痛多而嘔者,加陳皮二兩,白朮一兩。如加生薑等者,亦加水五升,煮取三升二合服之。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,此方是也。

白話文:

把八升水煮成三升,趁溫熱的時候喝七杯,每天三次。如果寒氣比較多,就加入一斤生薑。如果疼痛比較劇烈,還伴有嘔吐,就加入二兩陳皮,一兩白朮。如果加入了生薑等藥材,就增加五升水,煮成三升二合再服用。如果精氣不足,就用味道來補充,這個方子就是這樣的。

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,治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。

竹葉(二把),石膏(一斤,碎),半夏(半斤,洗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麥門冬(一升,去心),粳米(半升)

白話文:

竹葉(兩把),石膏(一斤,搗碎),半夏(半斤,洗淨),人參(三兩),甘草(兩兩,炙炒過),麥門冬(一升,去掉心),粳米(半升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納粳米,煮米熟湯成,去米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《集驗》載此方,加生薑治嘔最良。此治三陽餘熱未盡。凡大病之後,必有留熱,總宜清解。後人俱概用峻補以留其邪、則元氣不能驟復,愈補愈虛矣。亦治傷暑發渴脈虛。暑病有虛熱者宜之。若吐逆瞀亂之症則大誤矣。)

白話文:

將上述七味藥材放入一斗水煮沸,煮到只剩六升,濾去藥渣,再加入粳米,煮到米熟湯成,撈出米。趁溫熱時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(《集驗》記載此方,加入生薑治療嘔吐的效果最佳。此方用於治療三陽經餘熱未盡的狀況。凡是得了大病之後,體內一定會有餘熱,總要清熱解毒。後人一概使用峻補的方法來留住邪氣,這會讓元氣無法快速恢復,越補反而越虛。此方也用於治療中暑發渴、脈象虛弱的情況。暑病中虛熱者適合服用此方。但是,如果出現嘔吐逆亂的症狀,服用此方就會大錯特錯。)

脾約丸(《金匱》即麻仁丸),治腸胃熱燥,大便秘結。

白話文:

脾約丸(《金匱要略》中又稱麻仁丸),治療腸胃燥熱、大便祕結。

麻仁(五兩,另研),大黃(一斤,蒸焙),厚朴(姜炒),枳實(麩炒),芍藥(炒,各五兩),杏仁(五兩半)

白話文:

  • **麻仁:**5兩(另外研磨成粉)
  • **大黃:**1斤(蒸後烘乾)
  • **厚朴:**薑炒
  • **枳實:**麩皮炒
  • **芍藥:**炒,5兩
  • **杏仁:**5兩半

上為末,蜜丸桐子大,臥睡用白湯送下二十丸。大便利即止。此潤腸之主方。

四君子湯,治面色痿白,言語輕微,四肢無力,脈來虛弱者。若內傷虛熱,或飲食難化,須加炮姜。

白話文:

四君子湯 ,用於治療面色蒼白、說話輕微、四肢無力、脈象虛弱的人。如果是有內傷熱證,或消化不良的情況,需要加入炮製過的薑片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各二錢)

上加薑、棗,水煎服。此補脾之主方。

五味異功散(錢氏),調理脾胃。

於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,為末。每服二錢,白湯調服。

七味白朮散,治一切吐瀉,煩渴,霍亂,虛損氣弱,保養衰老,及治酒積嘔噦。

白話文:

七味白朮散

用於治療各類嘔吐、腹瀉、口渴、霍亂、身體虛弱、元氣不足,以及因飲酒過量引起的嘔吐和嘔酸水。

於四君子湯加霍香半兩,葛根一兩,木香二錢半,為末。每服二錢,白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在四君子湯中加入霍香半兩、葛根一兩、木香二錢半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開水調服。

六君子湯,治氣虛有痰,脾虛膨脹。

即前方加陳皮、半夏,余依前法。更加藿香砂仁,為香砂六君子湯

白話文:

在前方藥方的基礎上加上陳皮和半夏,其他成分不變。再加入藿香和砂仁,就成了香砂六君子湯。

口臭,治元氣大虛,昏厥,脈微欲絕,及婦人崩產、脫血、血暈。

人參(分兩隨人隨症)

上一味,須上揀者,濃煎頓服。待元氣漸回,隨證加減。此一時急救之法,服後即當隨症用藥。

參附湯,治陰陽血氣暴脫證。

人參(一兩),附子(制,五錢)

上加薑、棗,水煎服。此亦急救之方。本方去人參加黃耆,名耆附湯

保元湯

黃耆(三錢),人參(二錢),甘草(一錢),肉桂(春夏二三分,秋冬六七分)

上四味,水煎服。氣血虛寒者用之。純虛寒之痘症亦用。此乃宋以後之方,故肉桂止用二三分以為氣分引藥,乃厚桂,非桂枝也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四種藥材以水煎煮服用。適用於氣血虛寒的人。純粹虛寒的痘症也可以使用。這是宋朝以後的方子,所以肉桂僅用二、三分,作為引氣的藥物,這是厚肉桂,不是桂枝。

生脈飲(《醫錄》),治熱傷元氣,氣短倦怠,口渴出汗。

人參(五錢),麥門冬,瘛瘲(各三錢)

上三味,水煎服。此方傷暑之後存其津液,庸醫即以之治暑病,誤甚。觀方下治證,並無一字治暑邪者,此即於復脈湯內取參、麥二味,以止汗,故復加五味子。近人不論何病,每用此方收住邪氣,殺人無算。

白話文:

這三種藥材加水煎服。這個方劑是治療暑熱後保存體液的,庸醫卻把它用來治療暑病,大錯特錯。看方劑的下方所治療的證狀,沒有任何一個是治療暑熱之邪的,而是從復脈湯中取人參和麥冬這兩味藥,用來止汗,所以又加入了五味子。近代人不論什麼病,常常用這個方劑來收斂邪氣,害死了不少人。

歸脾湯(《濟生》),治思慮傷脾,或健忘、怔忡、驚悸、盜汗、寤而不寐,或心脾作痛、嗜臥、少食,及婦女月經不調。

白話文:

歸脾湯(來源於《濟生》)

用途:

這種湯配方用於治療因思考過度而損傷脾臟導致的以下症狀:

  • 健忘
  • 心神不寧(怔忡)
  • 心慌(驚悸)
  • 夜間盜汗
  • 睡醒後難以入睡(寤而不寐)
  • 心脾疼痛
  • 嗜睡
  • 食慾不振
  • 女性月經失調

人參,龍眼肉,黃耆(各二錢半),甘草(五分),白朮(二錢半),茯苓(二錢半),木香(五分),當歸,酸棗仁(炒,研),遠志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材料:

  • 人參:2.5錢
  • 龍眼肉:2.5錢
  • 黃耆:2.5錢
  • 甘草:0.5錢
  • 白朮:2.5錢
  • 茯苓:2.5錢
  • 木香:0.5錢
  • 當歸:1錢
  • 酸棗仁(炒熟研磨):1錢
  • 遠志:1錢

上加姜三片,水煎服。補脾有二法:一補心,以生脾血;一補腎,以壯脾氣。此方乃心脾同治之法。補後天以生血,即所以調經。

白話文:

上面加上三片生薑,用熱水煎煮服用。補脾氣有兩種方法:一是補心,以生長脾臟血液;一是補腎,以增強脾臟氣血。這個方子是同時治療心和脾的方法。補後天以生血,也就是用來調理經期。

補中益氣湯(東垣),治陰虛內熱,頭痛口渴,表熱,自汗,不任風寒,脈洪大,心煩不安,四肢困倦,懶於言語,無氣以動,動則氣高而喘。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(東垣),用於治療陰液不足、內部有熱的證狀,表現為頭痛、口渴、表熱、自發性出汗、不耐受風寒,脈搏洪大,心煩不安,四肢疲倦,懶於言語,沒有力量活動,活動後氣息急促而喘息。

黃耆(炙),人參,云術(炒,各一錢五分),甘草(炙,一錢),陳皮(五分),當歸(一錢),升麻柴胡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  • 黃耆(炒)15 克
  • 人參 15 克
  • 雲術(炒)15 克
  • 甘草(炒)10 克
  • 陳皮 5 克
  • 當歸 10 克
  • 升麻 5 克
  • 柴胡 5 克

上八味,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溫服。東垣之方,一概以升提中氣為主。如果中氣下陷者,最為合度。若氣高而喘,則非升、柴所宜。學者不可誤用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上八味藥材,加上生薑三片、大棗二枚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東垣的方劑,其主要作用都是升提中氣。如果中氣下陷的人服用,最為合適。但若氣逆上衝,導致喘息,就不適合使用升提或補氣的藥物。學習中醫的人不要誤用。

虎潛丸(丹溪),治腎陰不足,筋骨痿,不能步履。

龜板黃柏(各四兩),知母熟地(各三兩),牛膝(三兩五錢),鎖陽虎骨,當歸(各一兩),芍藥(一兩五錢),陳皮(七錢五分),冬月加熟姜(五錢)

白話文:

龜甲,黃柏(各 120 克),知母,熟地(各 90 克),牛膝(105 克),鎖陽,虎骨,當歸(各 30 克),芍藥(45 克),陳皮(22.5 克),冬季添加熟薑(15 克)

上為末,煮羯羊肉搗為丸,桐子大,淡鹽湯下。痿症皆屬於熱,經有明文,此方最為合度。後人以溫補治痿則相反矣。痿症又有屬痰濕風寒外邪者,此方又非所宜。

白話文:

把它研成細末,煮熟羯羊肉搗爛成丸,像桐子那麼大,用淡鹽水送服。痿症都屬於熱性,經書上有明確記載,這個方子最為合適。後人以溫補的方法治療痿症,那就相反了。痿症還有屬於痰濕風寒外邪的,這個方子就不適用了。

資生丸,治婦人妊娠三月,脾虛嘔吐,或胎滑不固。兼丈夫調中養胃,飢能使飽,飽者使飢,神妙難述。

白話文:

資生丸

用途: 治療懷孕三個月的婦女,因脾虛導致嘔吐或胎兒不穩定。

其他用途: 同時也能調理丈夫的脾胃,改善食慾,讓感到飢餓的人能感到飽足,讓過於飽足的人能感到飢餓。神奇的效果難以言喻。

人參(三兩),茯苓(二兩),云術(三兩),山藥(二兩),薏仁(一兩半),蓮肉(二兩),芡實(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,陳皮,麥糵,神麯(各二兩),砂仁(一兩半),白豆蔻(八錢),桔梗(一兩),藿香(一兩),川黃連(四錢),白扁豆山楂(各一兩半)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3 兩
  • 茯苓:2 兩
  • 雲苓:3 兩
  • 山藥:2 兩
  • 薏仁:1.5 兩
  • 蓮肉:2 兩
  • 芡實:1.5 兩
  • 甘草:1 兩
  • 陳皮:2 兩
  • 麥糵:2 兩
  • 神曲:2 兩
  • 砂仁:1.5 兩
  • 白豆蔻:8 錢
  • 桔梗:1 兩
  • 藿香:1 兩
  • 川黃連:4 錢
  • 白扁豆:1.5 兩
  • 山楂:1.5 兩

上十八味為細末,煉蜜丸彈子大。每服二丸,米飲下。此方治懷孕氣阻,用兼消兼補之法,意亦可取。今人不論何因,為總治脾胃之藥,則失制方之義矣。藥味太雜,全無法度,姑存之以備一格。

白話文:

將上記十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兩丸,以米湯送服。此方劑治療懷孕時氣機阻滯,採用既消滯又補益的方法,思路值得借鑒。但現在有些人不管是什麼原因,都把它當成治療脾胃的萬能藥,就違背了配方設計的初衷了。藥物的種類過於複雜,全無規律,姑且保留這個方劑,以備作參考。

龜鹿二仙膠,大補精髓,益氣養神。

鹿角(血者十斤),龜板(自敗者五斤,以上二味,另熬膏),枸杞子(甘州者,三十兩),人參(十五兩)

白話文:

鹿角(帶血的十斤),龜板(自然破損的五斤,以上兩味藥材,另外熬成膏),枸杞子(甘肅的,三十兩),人參(十五兩)

上用鉛壇,如法熬膠。初服酒化一錢五分,漸加至三錢,空心下。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而龜鹿又能通督、任,填補之法,此為最穩。

白話文:

用鉛製藥罐,按照正確的方法熬製膠質。剛開始服用時,以酒送服一錢五分,逐漸增加至三錢,空腹服用。若精氣不足者,可加入味料補強。龜鹿能打通督脈和任脈,具有穩定的滋補效果。

三才封髓丹(《寶鑑》),除心火,益腎水,滋陰養血,潤補不燥。

白話文:

三才封髓丹(出自《寶鑑》),能祛除心火,滋補腎水,潤養陰血,滋潤補養而不上火。

天冬,熟地,人參(各五錢),黃柏(三兩),砂仁(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)

白話文:

天冬,熟地黃,人參(各 25 克),黃柏(150 克),砂仁(50 克),甘草(炙,35 克)

上為末,麵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用蓯蓉半兩,切作片,酒浸一宿,次日煎三四沸,空心食前送下。此補陰氣之方,虛人、老人便結者為宜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搓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麵糊丸。每次服用 50 丸。

另外使用蓯蓉半兩,切片後用酒浸泡一晚。第二天將浸泡過的蓯蓉煎煮三四次,於空腹時飯前服用。

這個方子可以補充陰氣,適合虛弱年長者或有便祕問題的人服用。

七寶美髯丹(邵應節),補腎氣,為鬚髮,延年益壽。

何首烏(赤白雌雄各一斤),牛膝(八兩,以何首烏先用米泔水浸一日夜,以竹刀刮去粗皮,切作大片,用黑豆鋪甑中一層,卻鋪何首烏一層,每鋪豆一層,卻鋪牛膝一層,重重相間。上鋪豆覆之,以豆熟為度。去豆曬乾,次日如前用生豆蒸如法。

白話文:

何首烏(赤色和白色的各一斤)、牛膝(八兩)。先用米湯將何首烏浸泡一天一夜,用竹刀颳去外皮,切成大片。在蒸甑中鋪一層黑豆,再鋪一層何首烏,每鋪一層豆,再鋪一層牛膝,反覆交替。最後在上面鋪一層豆蓋住,蒸到豆子熟透。取出來曬乾。第二天再按照前面的方法,使用生豆子蒸一次。

蒸七次,去豆用),破故紙(半斤,酒浸,洗淨,用黑芝麻同炒,無聲為度,去芝麻),當歸(半斤,去頭尾,酒洗),白茯苓(半斤,用人乳拌,浸透曬乾蒸),赤茯苓(半斤,黑牛乳浸,曬乾,蒸),菟絲子(半斤,酒浸一宿,洗,曬乾,蒸曬三次),枸杞子(半斤,去蒂枯者)

白話文:

  1. 薏仁(700 克),蒸煮七次,去除豆芽。
  2. 破故紙(250 克),用酒浸泡後洗淨,與黑芝麻一同炒製,直到沒有聲音為止,然後去除芝麻。
  3. 當歸(250 克),去除頭尾,用酒洗淨。
  4. 白茯苓(250 克),用人乳拌勻,浸泡後曬乾,蒸煮。
  5. 赤茯苓(250 克),用黑牛乳浸泡,曬乾,蒸煮。
  6. 菟絲子(250 克),用酒浸泡一晚,洗淨,曬乾,蒸煮曬製三次。
  7. 枸杞子(250 克),去除蒂部,選擇乾燥的。

上共為末,蜜丸龍眼大。每日空心嚼二三丸,溫酒或米湯、白鹽湯皆可下。製法不可犯鐵器。此補腎血之方。

無比山藥丸(《千金》),治丈夫久虛百損,五勞七傷,頭痛目眩,支厥,或煩熱,或脾疼,腰髓不隨,飲食不生肌肉,或少食而脹滿,體無光澤,陽氣衰絕,陰氣不行。

白話文:

無比山藥丸(出自《千金要方》)

用於治療因長期虛弱而導致全身百病,以及因過度勞累、過度消耗而造成的頭痛、頭暈、四肢麻木、或發熱、或脾胃疼痛、腰腿無力、進食後身體沒有力氣、或進食少量即感到飽脹、身體無光澤、陽氣衰弱、陰氣不通的疾病。

熟地(酒浸),赤石脂,巴戟(去心),茯苓,牛膝(酒浸),山茱萸肉,澤瀉(各三兩),乾山藥(二兩),五味子(六兩),肉蓯蓉(酒浸,四兩),菟絲子,杜仲(炒,各三兩)

白話文:

熟地黃(用酒浸泡)、赤石脂、巴戟天(去掉心)、茯苓、牛膝(用酒浸泡)、山茱萸肉、澤瀉(各 3 兩)、乾山藥(2 兩)、五味子(6 兩)、肉蓯蓉(用酒浸泡,4 兩)、菟絲子、杜仲(炒熟,各 3 兩)

上藥煉蜜丸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食前溫酒或米飲下,服七日後,令人身健體潤,面光音響為驗。

此藥通中入腦,鼻必痠疼,勿怪。此收攝腎氣之方,最為穩妥。

還少丹(楊氏),大補心腎,脾胃虛寒,飲食少思,發熱盜汗,遺精白濁,及真氣虧損,肌體羸瘦,肢節倦怠等症。

白話文:

還少丹(楊氏方)

功效: 滋補心腎,調理脾胃虛寒。

適應症:

  • 食慾不振,飲食減少
  • 發熱盜汗
  • 遺精白濁
  • 真氣虧損,身體虛弱
  • 四肢倦怠乏力

山藥,牛膝,遠志,山萸肉,茯苓,五味子,楮實子,巴戟(酒浸,去心),肉蓯蓉(酒浸一宿),石菖蒲,杜仲(薑汁、酒同拌炒),茴香(各一兩),枸杞子,熟地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  • 山藥 1 兩
  • 牛膝 1 兩
  • 遠志 1 兩
  • 山茱萸果肉 1 兩
  • 茯苓 1 兩
  • 五味子 1 兩
  • 楮實子 1 兩
  • 巴戟天(用酒浸泡過,去心)1 兩
  • 肉蓯蓉(用酒浸泡一晚)1 兩
  • 石菖蒲 1 兩
  • 杜仲(用薑汁和酒一起炒過)1 兩
  • 茴香 1 兩
  • 枸杞子 2 兩
  • 熟地黃 2 兩

上共為細末,煉蜜同棗肉為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酒或鹽湯下,日三服。此交通心腎之方。

羊腎丸,治腎勞虛寒,面腫垢黑,腰脊引痛,屈伸不利,夢寐驚悸,小便不利。

白話文:

羊腎丸:

——用來治療腎虛引起的腰部寒冷、臉部浮腫發黑、腰脊痠痛、行動不便、睡眠中驚恐不安、小便不順暢等症狀。

熟地,杜仲,菟絲子(另研),石斛,黃耆,續斷,肉桂,牛膝,磁石(煅,醋淬),沉香五加皮,山藥(炒,各一兩)

白話文:

  • 熟地:補益氣血,滋養陰津。
  • 杜仲:強筋健骨,補益肝腎。
  • 菟絲子(研磨成粉):補腎壯陽,益精添髓。
  • 石斛:滋陰清熱,生津止渴。
  • 黃耆:益氣固表,增強免疫力。
  • 續斷:接續筋骨,舒筋活絡。
  • 肉桂:溫補陽氣,散寒活血。
  • 牛膝:強筋壯骨,利尿通淋。
  • 磁石(煅燒,醋淬):補血活血,鎮靜安神。
  • 沉香:理氣止痛,溫腎助陽。
  • 五加皮:強筋健骨,補氣固表。
  • 山藥(炒):健脾益胃,固腎澀精。

上為末,雄羊腎兩對,以蔥椒酒煮爛,入少酒糊杵丸,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此降納腎氣之方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的藥材研磨成粉末:兩副雄羊腎,用蔥、辣椒、酒燉煮至爛,加入少量酒糊攪拌成丸,每顆約為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 70 顆,空腹時用鹽湯送服。這是補腎固腎的方劑。

羊肉粥(《養老書》),治老人虛損羸瘦,助陽壯筋骨。

羊肉(二斤),黃耆(一兩,生用),人參(二兩),白茯苓(一兩),大棗(五枚),粳米(三合,加生薑少許尤佳,入核桃去膻氣亦可)

白話文:

羊肩肉 1 公斤 黃耆 30 克(生用) 人參 60 克 白茯苓 30 克 紅棗 5 顆 糙米 3 碗(若加入少許生薑更佳,也可加入核桃仁去除羶味)

上先以肉去脂皮,取精膂肉,留四兩,細切。餘一斤十二兩,以水五大盞,並黃耆等煎取汁三盞,去滓,入米煮粥,臨熟下切生肉,更煮。入五味調和,空心服之。此古人服食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首先將肉去除肥油和皮,取精瘦肉四兩,切碎。剩下的肉一斤十二兩,加水五大碗,與黃耆等藥材煎取三碗汁,去掉渣滓,倒入米中煮粥。粥將熟時,放入切好的生肉,繼續煮熟。加入五味調味,空腹服用。這是古人服用的一種養生方劑。

三才丸(潔古),治脾肺虛咳嗽。

人參,天門冬,地黃(各等分)

上為末,煉蜜丸,空心服。此方與嗽症非宜,必上下純虛而不嗽者可用。

天王補心丹(《道藏》),治心血不足,神志不寧,津液枯竭,健忘怔忡,大便不利,口舌生瘡等症。

白話文:

天王補心丹(出自《道藏》),治療心血不足、精神恍惚、津液不足、健忘發呆、大便不通暢、口舌生瘡等症狀。

人參,白茯苓,元參,桔梗,遠志(各五錢),當歸,五味子,麥冬,天冬,丹參,酸棗仁(各一兩),生地(四兩),柏子仁(一兩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茯苓、元參、桔梗、遠志(各25克),當歸、五味子、麥冬、天冬、丹參、酸棗仁(各50克),生地(200克),柏子仁(50克)

上為末,煉蜜丸如椒目大,白湯下,此養心之主方。一方有石菖蒲四錢,無五味子。一方有甘草、川連。

秘方補心丸,治心虛手振。

當歸(一兩五錢),川芎,粉甘草(各一兩),生地(一兩半),遠志(二兩半),棗仁(炒),柏子仁(去油,各三兩),人參,膽星硃砂(另研,各五錢),金箔(二十片),麝香(一錢),琥珀(三錢),茯苓(七錢),石菖蒲(六錢)

白話文:

當歸(75克),川芎、甘草(各50克),生地黃(75克),遠志(125克),炒棗仁、柏子仁(各150克),人參、膽星、硃砂(另研,各25克),金箔(20片),麝香(5克),琥珀(15克),茯苓(35克),石菖蒲(30克)

上為末,餅糊丸綠豆大,硃砂為衣。每服七八十丸,吐津嚥下,或薑湯送下。此心神恍惚而有痰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,再用硃砂作為外衣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用唾液吞服,或用薑湯送服。此處所述,適用於心神恍惚且有痰者。

黑地黃丸,治陽盛陰衰,脾胃不足,房室虛損,形瘦無力,面多青黃而無常色。此補腎益胃之劑也。

白話文:

黑地黃丸

用途: 治療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,導致脾胃虛弱,房事過度損傷,體型消瘦無力,面色青黃、氣色不佳。

作用: 此藥為補腎益胃的藥方。

蒼朮(一斤,油浸),熟地(一斤),五味子(半斤),乾薑(秋冬一兩,夏五錢,春七錢)

白話文:

蒼朮(一斤,用油浸泡) 生地(一斤,蒸熟後叫熟地) 五味子(半斤) 乾薑(秋天和冬天用一兩,夏天用五錢,春天用七錢)

上為末,棗肉丸梧子大。食前米飲服百丸。治血虛久痔甚妙。按:此治脫血脾寒之聖藥。乾薑當泡淡炒黑用。

白話文:

研磨成粉末,將棗肉丸成梧桐子的大小。進食前用米湯送服 100 丸。治療氣血虛弱引起的痔瘡,效果極佳。備註:此方為治療氣血虛弱、脾胃虛寒的良藥。乾薑應先用水浸泡,再用文火炒至變黑後使用。

元精丹,北方黑氣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,藏精於腎,味鹹其類水,其病在骨,此藥主之。

血餘(自己發及父子一本者,及小壯男女發。揀去黃白色者,用灰湯洗二三次,以大皂角四兩,捶碎煮水,洗淨,務期無油氣為佳。將發扯斷,曬乾,每洗髮一斤,用川椒四兩,揀去梗核,於大鍋內發一層,椒一層,和勻,以中鍋蓋蓋,鹽泥固濟,勿令泄氣,桑柴火慢煮三炷香,即退火,待冷取出,約重四兩有餘,於無風處研為細末),何首烏(製法如前七寶美髯丹法。

白話文:

血餘

如果一個人自己有的頭髮和父親傳承給自己的頭髮是一樣的,或是年輕男女的頭髮。挑選去除黃白顏色的部分,用草木灰水洗滌兩到三次,再用四兩大皁角搗碎煮水洗淨,務必洗淨沒有油脂殘留為佳。將頭髮扯斷,曬乾,每次洗髮使用一斤頭髮。另外,準備四兩花椒,挑去梗和核,在大鍋中一層頭髮,一層花椒,均勻混合,並用中鍋蓋蓋上,用鹽泥封閉,防止漏氣。用桑柴火慢慢煮三炷香的時間,即可熄火,待冷卻後取出,重量大約剩餘四兩多,在無風處研磨成細粉末。

何首烏

製作方法與前面「七寶美髯丹」法相同。

取淨末一斤),黑芝麻(九蒸九曬,取淨末,八兩),女真實(四兩),破故紙(炒,取淨末,四兩),生地(酒浸,杵膏入藥),熟地(同上制,各八兩),旱蓮草桑椹(各取淨汁熬膏,各四兩),胡桃仁(二兩,研膏),膠棗(二兩,研膏),槐角子(入牛膽內百日,四兩)

白話文:

取淨的細末當歸(一斤),黑芝麻(蒸曬九次,取淨細末,八兩),女貞子(四兩),炒過的廢紙(取淨細末,四兩),用酒浸泡過的生地黃(搗成膏狀,放入藥中),用酒浸泡過的熟地黃(同上處理,各八兩),旱蓮草,桑葚(各取淨汁熬成膏,各四兩),胡桃仁(二兩,研成膏),膠棗(二兩,研成膏),浸泡在牛膽中的槐角子(四兩)

上以藥末和諸膏和勻,加煉蜜一斤,入石臼杵千餘下,為丸梧子大。每服六十丸,空心用首烏釀酒二三杯送下,日三服。諸品皆色黑之藥,專補腎血。此治便後脫血之神方也。

白話文:

把藥粉和各種膏狀物均勻混合,加入一斤煉過的蜂蜜,放入石臼中搗一千多次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六十丸,空腹時用何首烏釀造的酒兩三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所用的藥材皆為黑色,專門用於補腎血。這個方子專門用來治療大便後失血。

青州白丸(《局方》),治一切風及小兒驚風,婦人血風,大人頭風。

白話文:

青州白丸(出自《局方》),治療各種風病,包括小兒驚風、婦人血風、大人頭風。

南星(三兩),白附子(二兩),半夏(七兩),川烏(半兩,各生用)

上為細末,於磁器中日曬夜露,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,以糯米粉煮粥,丸,薑湯下。風症溫酒下,驚風薄荷湯下。此四味宜水研取漿,澄粉,曬露七日,去水作丸。此治風痰之要藥也。

白話文:

中藥材頂部研磨成細末放入磁器中,白天接受陽光照射,夜晚接受露水滋潤。春天處理五天,夏天處理三天,秋天處理七天,冬天處理十天。用糯米粉煮成粥,把藥材揉成丸狀,用薑湯送服。如果是風症,用溫酒送服;如果是驚風,用薄荷湯送服。這四種藥材要用清水研磨取汁液,澄清沉澱的藥粉,晾曬七天,去除水分做成藥丸。這是治療風痰的重要藥方。

指迷茯苓丸,治中脘留伏痰飲,臂痛難舉,手足不得轉移。

茯苓(二兩),半夏(一兩),枳殼(半兩,炒),風化硝(二錢半)

上為末,薑汁和丸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按:方極和平而義精效速。方內半夏宜生研澄粉用。

威喜丸(《局方》),治飲食積滯,蟲痞脹滿,久痢久瘧,沉冷積塞。

白話文:

威喜丸(出自《局方》),用於治療飲食過量積滯、寄生蟲引起的脹滿、長期的痢疾和瘧疾、濕寒引起的身體沉重和氣血不通。

廣木香,肉豆蔻(各四錢),乾薑(泡,炒,二錢五分),巴豆(二十粒,去皮心及油,炒,研),杏仁(四十粒,去皮尖,研),百草霜(五錢,加茯苓亦可)

白話文:

廣木香、肉豆蔻(各 16 公克) 乾薑(蒸過、炒過,10 公克) 巴豆(20 粒,去皮心、炒過、研磨) 杏仁(40 粒,去皮尖、研磨) 百草霜(20 公克,也可加入茯苓)

上前四味為末,入百草霜同研,後入杏仁、巴豆霜研,黃蠟一兩五錢,酒煮一時,去酒,將蠟入麻油七錢溶化,拌藥研勻,乘熱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二三十丸。用黃蠟之義最精。凡治積,新病宜急下,久病宜緩下。此方治久患寒積之證,乃緩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前面四味藥材磨成細末,加入百草霜研磨,然後再加入杏仁、巴豆霜研磨。取黃蠟一兩五錢,用酒煮一個小時,去酒,把黃蠟放入麻油七錢中溶化,與藥材拌勻,趁熱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三十粒。使用黃蠟的目的是最精妙的。凡是治療積滯的病症,新病宜用急下之法,久病宜用緩下之法。這個方劑治療患有寒積症狀已久的病症,採用的是緩下之法。

靈砂(《局方》),治上盛下虛,痰涎壅盛。最能鎮墜,升降陰陽,和五臟,助元氣。

白話文:

靈砂(收錄於《局方》藥書中),用於治療上虛下實,痰液壅盛的病症。它的主要功效在於鎮靜安神,平衡陰陽,調和五臟,促進元氣。

水銀(一斤),硫黃(四兩)

上二味,用新鐵銚炒成砂子。或有煙焰,即以醋灑,候研細,入水火鼎,醋調赤石脂封口,鐵線扎縛,曬乾,鹽泥固濟,用炭二十斤,煅如鼎子烈,筆蘸赤石脂頻抹其處,火盡為度,經宿取出,研為細末,糯米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三丸,空心棗湯、米飲、井花水、人參湯任下。量病輕重,增至五七丸。此鎮墜之藥。若用黑錫丹,則此方可不備。

白話文:

上述兩種藥材(黃蓮、石膏),可以用新的鐵銚炒成粉末。如果過程中產生煙霧或火焰,就用醋澆灑,等到藥粉研磨成細末,放入盛水的鼎內,加入醋調製的赤石脂封口,用鐵線紮緊,晾乾,再用鹽泥固定。接著,使用 20 斤炭火,煅燒鼎子,直到鼎子像烈火一樣熱,用筆蘸取赤石脂頻頻塗抹鼎子,燒到所有炭火燃盡為止。經過一夜,取出藥粉,研磨成細末,用糯米糊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丸,空腹時以棗湯、米飲、井花水或人參湯送服。根據病情輕重,可以增加到五到七丸。這是一種鎮墜的藥物。如果使用黑錫丹,就不需要準備這個方子。

二神丸(《本事方》),治腰痛腎虛,全不進食。

破故紙(四兩,炒),肉豆蔻(二兩,生)

上為末,用大棗四十枚,生薑四兩,同煎糜爛,去薑、棗核皮,研膏入藥末丸,鹽湯下。此治腎家有寒濕之方。本方加五味子、吳茱萸各二兩,為四神丸

白話文:

將上述中藥研磨成細末,加入四十顆紅棗、四兩生薑,一起熬煮至軟爛,去除生薑和紅棗的核和皮,將藥渣研磨成糊狀,加入藥末中搓成丸子,用鹽水送服。這個方劑用於治療腎臟有寒濕的疾病。如果在原本的方劑中加入五味子、吳茱萸各兩兩,則稱作「四神丸」。

導赤散(錢氏),治心熱口糜舌瘡,小便黃赤,莖中作痛,熱淋不利。

生地,木通甘草梢(各等分)

上三味,水煎服。此瀉心火從小腸中出也。

亡血脫血方(《千金翼》),治亡血脫血,鼻頭白色,唇自,去血無力者。

生地黃(十斤)

上一味搗,以酒一斗,絞取汁,令極盡,去渣,微火煎,減半,納白蜜五升,棗膏一升,以攪之勿止,令可丸。酒服如雞子一丸,日三。久服不已,老而更少,萬病除愈。《千金》又以此二味加阿膠、甘草,作煎服,亦可用。

白話文:

將上一味藥材搗碎,加入一斗酒,擰出汁液,務求榨取乾淨,去除渣滓後,用小火煎煮,將汁液濃縮至剩下一半,再加入五升蜂蜜和一升棗膏,不斷攪拌,直到可以製成丸藥。

每日三次,每次服用如雞蛋般大小的一丸,用酒送下。長期服用,堅持不輟,即使年老也能返老還童,並且可以治癒各種疾病。

《千金方》中記載,除了這兩種藥材外,還可以加入阿膠和甘草,製成藥膏服用,同樣有效。

當歸補血湯(《寶鑑》),治男婦血虛,似白虎證,肌熱面赤,煩渴引飲,脈來洪大而虛,重按則微。

白話文:

當歸補血湯(出自《寶鑑》)

適用於: 男性或女性血虛症狀,類似於白虎湯證。症狀表現為肌膚發熱、面赤、口渴、大量喝水,脈象洪大但空虛,用力按壓後脈象變弱。

當歸(二錢),黃耆(一兩)

上二味,水煎服。此補表血之方。

益血潤腸丸,治津液亡,大腸秘,老人虛人皆可服,並祛風養血。

熟地(六兩),杏仁(炒),麻仁(各三兩,以上三味俱搗膏),枳殼,當歸,橘紅(淨,各二兩五錢),阿膠,肉蓯蓉(各一兩半),蘇子荊芥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熟地黃(360克),杏仁(炒過,180克),麻仁(180克,以上三味都搗成膏),枳殼,當歸,橘紅(洗淨,各150克),阿膠,肉蓯蓉(各90克),蘇子,荊芥(各60克)

上為末,以前三味膏同杵千餘下,仍加蜜,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此脾約丸之變法。

芎歸膠艾湯(《金匱》),婦人有漏下者,有半產後因續下血不絕者,有妊娠下血者,假令妊娠腹中痛,為胞阻,膠艾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芎歸膠艾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
針對婦女漏下(陰道不正常出血)的情況,有以下幾種:

  • 分娩後血流不止
  • 懷孕期間出血
  • 如果懷孕期間腹部疼痛,是胎位不正造成的,可以用膠艾湯治療。

芎藭,阿膠,甘草(各二兩),艾葉,當歸(各二兩),芍藥(四兩),乾地黃(六兩)

白話文:

川芎、阿膠、甘草(各 120 克) 艾葉、當歸(各 120 克) 芍藥(240 克) 熟地黃(360 克)

上六味,水五升,清酒三升,合煮取三升,去渣,納膠令消盡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不瘥更作。

四物湯(《局方》),治一切血熱、血虛、血燥諸證。

當歸,熟地(各三錢),川芎(一錢五分),白芍(二錢,酒炒)

上四味,水煎服。此血病之主方。

八珍湯,治心肺虛損,氣血兩虛。

即四君子湯合四物湯。余依上法。

十全大補湯(《局方》),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,五勞七傷,不進飲食,久病虛損,時發潮熱,氣攻骨脊,拘急疼痛,夜夢遺精,面色痿黃,腳膝無力。

白話文:

十全大補湯(出自《局方》)

治療:

  • 男女體虛無力
  • 五臟勞損和七種外傷
  • 食慾不振
  • 久病體虛
  • 間歇性發燒
  • 氣血衝擊脊椎
  • 肌肉痙攣疼痛
  • 夜間遺精
  • 臉色蒼白或發黃
  • 腿腳無力

即八珍湯加桂心、陳皮。

人參養營湯(《局方》),治脾肺俱虛,發熱惡寒,肢體瘦倦,食少作瀉。

白話文:

人參養營湯(來源於方劑書《局方》),用於治療脾肺氣血虛弱,出現發熱怕冷、四肢乏力疲倦、食慾不振和腹瀉等症狀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黃耆,陳皮,當歸(各一錢),熟地(七分半),白芍(一錢半),桂心(一錢),遠志(五分),五味子(七分半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耆、陳皮、當歸(各1克) 熟地(0.75克) 白芍(1.5克) 桂心(1克) 遠志(0.5克) 五味子(0.75克)

上十二味加姜三片,大棗二枚。此即十全大補湯去川芎,加五味、遠志、黃耆,以生心血。

白話文:

上述十二味湯方再加上薑三片、大棗二枚。這就是十全大補湯,只是去掉了川芎,加上了五味子、遠志、黃耆,以生髮心血。

柴胡四物湯(《保命》),治日久虛勞,微有寒熱,脈沉而數。

川芎,當歸,白芍,熟地(各一錢五分,當用生地),柴胡(一錢),人參,黃芩,甘草,半夏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熟地黃(各 1 兩 5 錢,應使用生地黃)、柴胡(1 兩)、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半夏(各 3 兩)

上為末,水煎服。柴胡加入補藥俱不相合,獨此為宜。柴胡疏通少陽,調和榮衛,非專於散風也。

菟絲子丸(《和劑》),治銀箔損,五勞七傷,腳膝痠痛,面目黧黑,目眩耳鳴,心沖氣短,時有盜汗,小便數滑。

白話文:

菟絲子丸(出自《和劑》藥典),治療銀箔損傷、因過度勞累或病傷導致的身體衰弱、腳部和膝蓋疼痛、臉色暗沉發黑、眼花頭暈耳鳴、心氣虛弱呼吸急促、偶爾盜汗、小便次數多且滑膩。

菟絲子,鹿茸(酥炙,去毛),澤瀉,石龍芮(去土淨,再用水洗),桂枝,附子(各一兩),石斛,熟地,茯苓,牛膝(酒浸,焙),山萸肉,續斷,防風,杜仲,肉蓯蓉(酒浸,焙),補骨脂(酒炒),蓽澄茄,巴戟,沉香,茴香(炒,各七錢五分),五味子,川芎,桑螵蛸(酒浸,炒),覆盆子(各五錢)

白話文:

菟絲子、鹿茸(酥炙,去除毛髮)、澤瀉、石龍芮(去除泥土,並以水清洗)、桂枝、附子(各一兩)、石斛、熟地、茯苓、牛膝(以酒浸泡,烘焙)、山茱萸、續斷、防風、杜仲、肉蓯蓉(以酒浸泡,烘焙)、補骨脂(以酒炒)、蓽澄茄、巴戟、沉香、茴香(炒製,各七錢五分)、五味子、川芎、桑螵蛸(以酒浸泡,炒製)、覆盆子(各五錢)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酒下,或鹽湯下。此等方不過陰陽兼補之法,泛而無統。近時補劑盡如此,然能多而不雜,尚屬可取。

白話文:

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上面撒上細粉末,用米糊和酒煮熟。每次服用三十粒,用溫酒或鹽湯送服。這種方劑只是陰陽兼補的方法,泛泛而談,沒有什麼系統。現在的補劑大多如此,但能做到種類多而不雜亂,還是值得採用的。

蓯蓉菟絲子丸,此方不寒不熱,助陰生子。

肉蓯蓉(一兩三錢),覆盆子,蛇床子,川芎,當歸,菟絲子(各一兩二錢),白芍(一兩),牡蠣(鹽泥固,煅),烏鰂魚骨(各八錢),五味子,防風(各六錢),艾葉(三錢),條芩(五錢)

白話文:

肉蓯蓉(13克),覆盆子、蛇牀子、川芎、當歸、菟絲子(各12克),白芍(10克),牡蠣(用鹽泥固封,煅燒後使用)、烏鰂魚骨(各8克),五味子、防風(各6克),艾葉(3克),條芩(5克)

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鹽湯下,早晚皆可服。此乃婦人溫經之主方也。

餌術方(《千金翼》)

生術削去皮,炭火急炙令熟,空肚飽食之。全無藥氣,可以當食,不假山糧,得飲水神,秘之勿傳。真於朮尤佳。此服食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將生術(茯苓)削去外皮,用炭火快速烘烤至熟透,空腹或飽腹時都可以食用。這種方法不會有藥味,可以當成食物,不用額外準備山珍海味。另外,還要喝水,這樣才能發揮神奇的功效。記住這一點,不要輕易外傳。使用真正的術(茯苓)效果會更好。這就是養生食療的方法。

牛乳方(《千金翼》),能補虛破氣。

牛乳(三升),蓽茇(半兩,末之綿裹)

上二味於銅器中,水三升,和乳合煎。取三升,頓服,日三。七日除一切氣。

生地黃煎(《外臺》),主補虛損,填骨髓,長肌肉,去客熱。

生地汁(五升),棗膏(六合),白蜜(七合),酒(一升),牛酥(四合),生薑汁(二合),紫蘇子(一升,以酒一升絞取汁),鹿角膠(四兩,炙末)

白話文:

生地汁(2500 毫升)、大棗膏(300 毫升)、蜂蜜(350 毫升)、黃酒(500 毫升)、牛油(200 毫升)、生薑汁(100 毫升)、紫蘇籽(500 毫升,用黃酒 500 毫升浸泡取汁)、鹿角膠(200 克,炙烤後研成細末)

上煎地黃等六味汁,三分減一,納蜜調入膠末,候煎成,以器盛之,酒和服。

阿伽陀藥(《千金翼》),主諸種病,及將息服法。久服益人神色,無諸病方。此等即所謂海上奇方,如紫金錠之類。其所治之症,皆與《本草》不相合而確有神驗,真不可思議也。

白話文:

阿伽陀藥 (出自《千金翼方》),用於治療各種疾病,以及作為調養身體的方法。長期服用可以改善人的氣色,預防各種疾病。這類藥方就像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的紫金錠一樣,被稱為海上奇方。它們的治療範圍與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的不同,但卻有神奇的療效,令人難以置信。

三才(用蘇木亦可),小檗(一名山石榴),茜草,鬱金胡椒(各五兩)

白話文:

三種藥材:

  • 蘇木(可用蘇木代替)
  • 小檗(別名山石榴)
  • 茜草
  • 鬱金
  • 胡椒(每種 250 公克)

上為末,水和納臼中,更搗一萬杵,丸好陰乾用。

諸咽喉口中熱瘡,以水煮升麻湯,下桐子大一丸,旦服之。諸面腫心悶,因風起者,煮防風湯服一丸。諸四體痠疼,或寒或熱,麻黃下一丸,諸䘌下部有瘡,吞一丸。又煮艾槐白皮湯,研一丸灌下部。諸卒死,冷水服二丸。諸被壓搗,當心帶一丸,又水研一丸,三服。諸被蛇及惡獸等毒,以麝香如相思子,研藥一丸服,並以紫檀磨汁,和藥塗患處。

白話文:

咽喉、口腔內的熱瘡: 用升麻煮湯,再加入一顆像桐子般大小的藥丸,早上服用。

面部腫脹、胸悶,由風邪引起的: 煮防風湯,服用一顆藥丸。

四肢痠痛,時冷時熱: 麻黃研磨成一顆藥丸,服用。

下腹部有瘡: 吞服一顆藥丸。

另外,煮艾草、槐樹皮湯,研磨一顆藥丸灌服。

突然死亡: 用冷水服用兩顆藥丸。

被重物壓傷、搗傷: 將一顆藥丸攜帶在身,再研磨一顆藥丸,連續服用三次。

被蛇或惡獸等毒物咬傷: 將麝香研成像相思子般大小,加入藥物研磨成一顆藥丸服用,同時用紫檀磨汁,與藥物混合塗抹於患處。

諸被鬼撓亂,失心癲狂,艾汁下,如無青艾,干艾取汁亦可,並隨身帶一丸。諸傳屍,水磨雄黃下。諸消渴,朴硝湯下。諸淋,水服二丸。諸疔腫,元參湯下。諸卒胸膈熱,苦竹葉湯下。諸難產,以蓀蔣二匕水煮服一丸,薑黃亦得。諸熱瘡,大黃取汁服,又以大黃和藥調塗。

白話文:

如果受到鬼怪侵擾,導致失心瘋癲,可以用艾葉汁灌服。如果沒有新鮮艾葉,也可以用乾燥艾葉熬汁服用,並隨身攜帶一顆艾葉丸。

如果患有傳染屍毒,可以用水磨雄黃灌服。

如果患有消渴症,可以用朴硝湯灌服。

如果患有淋病,可以用水服兩顆淋病丸。

如果患有疔瘡腫痛,可以用元參湯灌服。

如果突然出現胸膈發熱,可以用苦竹葉湯灌服。

如果難產,可以用蓀蔣兩匙煮水服用一顆催產丸,也可以用薑黃代替。

如果患有熱瘡,可以用大黃熬汁服用,也可以把大黃和藥材調配後塗抹患處。

諸吐血,若因熱吐者,服之並瘥。因冷吐者,菖蒲汁下。諸鼻中血,刺薊汁下,並研灌鼻。諸噎病,瓜蔞汁下。諸赤白帶下,以丹皮、刺薊根各二分,煮服。後補法:以地榆、桑螵蛸(一云桑耳。)各二分,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作二服。取汁一合,研藥一二丸服之,諸藥毒惡忤,研服。

白話文:

所有吐血的情況,如果因熱血引起的,服下此藥都能痊癒。如果因寒血引起的,用菖蒲汁服用。

所有鼻血的情況,刺取薊菜汁服用,並將藥汁研磨後滴入鼻中。

所有噎塞的疾病,用瓜蔞汁服用。

所有赤白帶下的情況,用丹皮、刺薊根各二分,煮服。

後續治療的方法:用地榆、桑螵蛸(又稱桑耳)各二分,水二升,煎煮取一升,分兩次服用。

服用時,取果汁一合,將藥物研磨成一兩丸服用。

所有藥物有毒或性味強烈,應研磨後服用。

惡瘧,恆山湯下。瘟疫時氣,元參湯下。諸䘌疳濕及心風、心驚、戰悸、多忘、恍惚、嘔吐、黃疸、失音、風癇、臍下絞痛、霍亂吐痢、小兒驚啼、產後血結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對於發冷發熱的瘧疾,可用恆山湯治療。對於瘟疫時疫,可用元參湯治療。各種消化不良、腹脹腹瀉、心悸氣短、心神不寧、健忘糊塗、嘔吐、黃疸、失聲、癲癇、臍下絞痛、霍亂嘔吐腹瀉、小兒哭鬧不止、產後血塊等症狀,都適合服用這兩味湯藥。

玉屏風散(《得效》),治風邪久留而不散者,自汗不止者亦宜。

防風,黃耆,白朮(各等分,或加炒糯米

上為細末,酒調服。此能固表,使風邪不易入,加牡蠣名白朮散

盜汗方(《外臺》)

麻黃根,牡蠣(各三錢),黃耆,人參(各三兩),龍骨,枸杞根白皮(各四兩),大棗(七枚)

白話文:

麻黃根、牡蠣(各15克),黃耆、人參(各120克),龍骨、枸杞根白皮(各200克),大棗(7顆)

上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五合,分六服。

止汗紅粉

黃根,牡蠣(煅,各一兩),赤石脂,龍骨(各五錢)

上為末,以絹袋盛貯,如撲粉用之。

便秘,治陰虛有火,盜汗發熱。

當歸,生地,熟地,黃芩,黃連,黃柏(等分),黃耆(加倍)

上,水煎服。凡止汗方內俱可加浮麥、大棗。

麥門冬湯(《三因》),治漏氣。因上焦傷風,開其腠理。上焦之氣,慓悍滑疾,遇開即出,經氣失道,邪氣內著,故有是症。

白話文:

麥門冬湯(出自《三因》),用於治療漏氣。

漏氣的原因是上焦遭受風寒,導致皮膚腠理鬆開。上焦之氣性情暴烈,行動迅疾,一旦腠理開啟,上焦之氣就會逸出,經絡中的正常氣血之道就會失衡,邪氣乘虛而入,於是產生漏氣的症狀。

麥冬,生蘆根竹茹,白朮(各五錢),甘草(炙),茯苓(各二兩),人參,陳皮,葳蕤(各三兩)

白話文:

麥冬、新鮮蘆根、竹茹、白朮(各 15 公克) 甘草(炙炒)、茯苓(各 60 公克) 人參、陳皮、葳蕤(各 90 公克)

上九味,每服四錢,姜五片,陳米一撮,煎熱服。不論冬夏,頭汗自出,謂之漏風,俗名蒸籠頭。

二賢散,治積塊,進飲食。

橘紅(一斤),甘草(四兩),鹽(五錢)

上以水煮爛,曬乾為末,淡鹽湯下。有塊加薑黃半兩,同前藥煮。氣滯加香附二兩。氣虛加沉香半兩,另入。噤口痢,加蓮肉二兩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用水煮爛後,曬乾研磨成粉末,用淡鹽湯送服。

如果合併有氣滯,可以加入薑黃半兩,與前面藥材一起煮。

如果合併有氣虛,可以加入沉香半兩,另外服用。

如果是噤口痢(嘴巴緊閉的腹瀉),可以加入蓮肉兩兩。

逍遙散(《局方》),治肝家血虛火旺,頭痛目眩,頰赤口苦,倦怠煩渴,抑鬱不樂,兩肋作痛,寒熱,小腹重墜,婦人經水不調,脈弦大而虛。

白話文:

逍遙散(《局方》),用於治療肝血虛、肝火旺的症狀,包括頭痛、眩暈、臉頰發紅、口乾舌燥、疲倦口渴、情緒低落、兩肋疼痛、寒熱交替、小腹墜脹,以及女性經期不調。脈象弦大且空虛。

芍藥(酒炒),當歸,白朮(炒),茯苓,甘草(炙),柴胡(各二錢)

本方加丹皮、梔子,即加味逍遙散。加煨姜三片,薄荷少許,煎服。此疏達肝脾之方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再加入丹皮和梔子,就是加味逍遙散。再加入三片烤過的生薑和少量薄荷,煎服。這個方劑可以疏通肝脾。

平胃散(東垣),治濕淫於內,脾胃不能剋制,有積飲、痞膈、中滿者。

蒼朮(五斤,米泔浸七日),陳皮(去白),厚朴(各三斤,薑汁炒),甘草(三十兩,炙)

上為末,每日服二錢,薑湯下,日三服。或水煎,每服五錢。如小便赤澀,加茯苓、澤瀉。米穀不化,飲食傷,多加枳殼。胃中氣不快,心下痞氣,加枳殼、木香。心下痞悶,腹脹者,加厚朴,甘草減半。遇夏加炒黃芩。遇雨水濕潤時,加茯苓、澤瀉。如有痰涎,加半夏、陳皮。

白話文:

研磨成粉末,每天服用兩錢,用薑湯送服,一天三次。或水煎服,每次服用五錢。

如果小便發紅刺痛,則加入茯苓、澤瀉。

如果難以消化米飯,因飲食造成損傷,則增加枳殼的劑量。

如果胃中氣體積聚不暢,心下痞塞,則加入枳殼、木香。

如果心下痞悶,腹脹,則加入厚朴,甘草減半。

在夏天,加入炒過的黃芩。

在雨水潮濕的時期,加入茯苓、澤瀉。

如果有痰涎,則加入半夏、陳皮。

咳嗽,飲食減少,脈細,加當歸、黃耆。脈洪大緩,加黃芩、黃連。大便硬,加大黃三錢,芒硝三錢,先嚼麩炒桃仁爛,以藥送下。本方加皂礬,即皂礬平胃丸。消食積、蟲痞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有咳嗽、食慾不振、脈搏細弱,可以加入當歸和黃耆。

如果脈搏洪大而緩慢,可以加入黃芩和黃連。

如果患者大便困難,可以加入大黃3錢,芒硝3錢,先把麩皮炒熟的桃仁嚼爛,喝藥時順便吞下。

如果在原本的方劑中加入皁礬,就成了皁礬平胃丸,可以消食化積,緩解蟲子引起的氣滯。

五苓散(《金匱》),治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癲眩,此水也,此方主之。此乃散方。近人用以作湯,往往鮮效。

白話文:

五苓散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
治療症狀: 消瘦的人,肚臍以下感到心悸,吐出唾液並伴有眩暈。這是由於體內水濕過多引起的,本方專治此症。

劑型: 散劑。

注意事項: 現代人常將其配製成湯藥使用,但效果往往不佳。

澤瀉(一兩一分),豬苓(去皮),白朮,茯苓(各三分),桂(二分,去皮)

上五味,為末,白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《傷寒論》以此方治太陽表裡未清之症。所謂表裡者,經與腑也,故此方為利膀胱水道之主藥。

白話文:

將五味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一小羹匙的份量,以溫開水送服,每天服三次。服藥後多喝溫開水,出汗後症狀就會好轉。《傷寒論》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太陽經表裡證未清的病症。所謂表裡,指的是經絡和臟腑,所以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利尿通便。

大棗(《局方》),治肥盛之人,濕痰為患,喘嗽脹滿。

半夏(制),茯苓(各三錢),陳皮(二錢,去白),甘草(一錢)

上四味,加姜三片,水煎服。

枳朮丸,治痞積,消食強胃。《金匱》名枳朮湯,治心中堅大如盤。

白話文:

枳朮丸:治療痞滿積滯,消食健胃。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原名為「枳朮湯」,治療心窩有硬塊,大小如盤子。

枳實(一兩),白朮(二兩)

上用荷葉裹,燒飯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加木香、砂仁,即香砂枳朮丸。方本《金匱》,張潔古變其法,成丸。

白話文:

將荷葉包覆後,在飯中燒製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五十顆。加入木香和砂仁後,即成為香砂枳朮丸。此方源自《金匱要略》,由張潔古改良方法,製成丸劑。

瀉黃散,治脾胃伏火,口燥唇乾,口瘡,口臭,煩渴。

藿香(七錢),山梔(一兩),甘草(二兩),防風(四兩)

上四味,同蜜酒炒為末,每二錢,煎服。其妙在用蜜酒炒。

保和丸(丹溪),治食積,酒積。

山楂(二兩),半夏(薑製),橘紅,神麯,麥芽,茯苓(各一兩),連翹萊菔子(炒),黃連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山楂(80 公克),半夏(用薑炮製),橘紅,神麯,麥芽,茯苓(各 40 公克),連翹,炒萊菔子,黃連(各 20 公克)

上為末,水丸。加白朮二兩,名大安丸。此治脾胃濕火氣阻之方。

加減思食丸,治脾胃俱虛,水穀不化,胸膈痞悶,腹脅時脹,食減嗜臥,口苦無味,虛羸少氣,胸中有寒,飲食不下,反胃噁心,及病後心虛,不勝穀氣,食不服常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「加減思食丸」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食物消化不良,胸口和橫膈肌肉感到悶脹,腹部兩側偶爾脹氣,食慾減退、愛睡覺,嘴裡發苦、沒有味道,身體虛弱、氣息微弱,胸口有寒氣,吃不下東西,胃裡反酸、噁心,以及生病後心氣不足,不能承受穀物的營養,飲食不太正常的情況。

神麯(炒黃),麥芽(炒黃,各二兩),烏梅(四兩),乾木瓜(半兩),白茯苓,甘草(炒,各二錢半)

白話文:

炒黃神麯:2 兩 炒黃麥芽:2 兩 烏梅:4 兩 乾木瓜:半兩 白茯苓:2 錢半 炒甘草:2 錢半

上為末,蜜丸,櫻桃大。每服一丸,細嚼白湯送下。如渴時,噙化一丸。此收納胃氣之方,用烏梅、木瓜甚巧。

白話文:

研磨成細末,加入蜂蜜搓成櫻桃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細嚼後用清湯送服。如果口渴,含化一丸即可。這個方子旨在收斂胃氣,巧妙地使用了烏梅和木瓜。

越鞠湯(丹溪),治一切濕、痰、食、火、氣、血諸郁。

香附,蒼木,撫芎(各二兩),神麯,山梔仁(各一兩)

上以水煎服,或作丸綠豆大,每服百丸,白滾湯下。

四磨飲(《濟生》),治七情傷感,上氣喘急,胸膈不快,妨悶不食。

白話文:

四磨飲(出自《濟生》方劑),治療因情緒起伏導致的鬱結不適,表現為氣喘急促、胸悶不適、食慾不振。

人參,檳榔,沉香,天台烏藥

上四味,各濃磨水,取七分,煎三五沸,空心溫服。濃汁使藥存留胸中,不即下達,亦古制方之法也。

妙香丸(《局方》),治時疾傷寒,解五毒,治潮熱積熱,及小兒驚癇百病。

白話文:

妙香丸(出自《局方》)

功效:

  • 治療時疫和傷寒
  • 解除五毒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)
  • 治癒潮熱、積熱
  • 治療兒童驚厥和各種疾病

巴豆(三百十五粒,去殼心膜,炒熱研如面),按:巴豆太多,宜酌減。牛黃(研),龍腦(研),膩粉,麝香(研,各三兩),辰砂(研飛,九兩),金箔(研,九十片)

白話文:

巴豆(315粒,去殼和內膜,炒熱並研成粉末)。注意:巴豆用量較大,建議酌情減少。牛黃(研磨成粉末),龍腦(研磨成粉末),膩粉,麝香(研磨成粉末,各3兩),辰砂(研磨成細粉,9兩),金箔(研磨成粉末,90片)。

上合研勻,煉黃蠟六兩,入白蜜三分,同煉勻為丸,每兩作三十丸。如治潮熱、積熱、傷寒、結胸、發黃、狂走、躁熱、口乾、面赤、大小便不通,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。毒痢下血,黃連湯調膩粉少許。如患酒毒、食毒、茶毒、氣毒、風痰、伏痞、吐逆等症,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將上藥成分研磨均勻,加入六兩黃蠟,三分白蜜,一起煉製均勻後做成丸藥,每一兩做成三十丸。

用途:

  • **治療潮熱、積熱:**用大黃炙甘草湯送服一丸。
  • **治療毒痢下血:**用黃連湯調和少許膩粉服用。
  • **治療酒毒、食毒、茶毒、氣毒、風痰、伏痞、吐逆等症狀:**用膩粉龍腦米飲送服。

中毒吐血、悶亂煩躁欲死者,用生人血下,立愈。小兒百病,驚癇、急慢驚風、涎潮搐搦,用龍腦膩粉蜜湯下綠豆大二丸。諸積食積,頰赤煩躁,睡臥不寧,驚哭瀉痢,並用金銀薄荷湯下,更量歲數加減。

白話文:

中毒吐血、精神混亂、煩躁不安,瀕臨死亡,用新鮮人血灌服,立即可見效。小兒各種疾病,包括驚厥、抽搐、癲癇、流涎抽搐,可以用龍腦、硃砂粉末、蜜湯服用兩顆綠豆大小的丸子。各種消化不良、積食,臉頰發紅、心煩氣躁,睡不安寧,受驚嚇後哭鬧腹瀉,都可以用金銀薄荷湯灌服,根據年齡酌情增減用量。

如男婦因病傷寒時疾,陰陽氣交,結伏毒氣,胃中喘燥,眼赤潮發,經七八日至半月日未安,醫所不明證候,脈息交亂者,可服一丸,或分作三丸亦可,並用龍腦膩粉米飲調下,一服取轉,下一切惡毒涎,並藥丸瀉下。如要藥即行,用針刺一孔,冷水浸少時服之,其效更速。

白話文:

當男女因疾病而患上傷寒或瘟疫時,陰陽之氣交錯,導致毒氣積聚,胃中燥熱,眼睛發紅發熱。7-8天至半個月後,仍不見好轉,醫生也無法確定病症,脈象錯亂的,可以服用一粒藥丸,也可以分成三粒服用。用龍腦、膩粉和米湯調和服用,服用後會引發嘔吐和泄瀉,將體內一切惡毒和藥丸排出體外。如果需要藥效立即發揮,可以在藥丸上扎一個小孔,浸泡在冷水中後服用,效果會更快。

凡用蠟丸之藥,即不可化開服,則三分一丸之大丸不能下咽,宜作一分一丸之小丸,每服三丸為妥。

白話文:

任何使用蠟丸制藥的,都不能化開來服用。因為三分之一丸的大丸很難下嚥,所以應該分成一分一丸的小丸子。每次服用三丸即可。

藿香正氣散(《局方》),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,內停飲食,頭痛寒熱,或霍亂吐泄,或作瘧疾。

白話文:

霍香正氣散(出自《局方》),用於治療因外感四季不正常之氣,內因飲食停滯,導致頭痛、寒熱、霍亂嘔吐腹瀉,或類似瘧疾的症狀。

厚朴,陳皮,桔梗,半夏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,大腹皮(換檳榔亦可),白芷,茯苓,蘇葉(各三兩),藿香(三兩)

白話文:

厚朴、陳皮、桔梗、半夏(各 90 克) 甘草(45 克,炙用) 大腹皮(或檳榔,90 克) 白芷、茯苓、蘇葉(各 135 克) 藿香(135 克)

上十味,加薑、棗,水煎熱服。此方可治時疫。

天水散河間(一名益元散,一名六一散),治夏時中暑,熱傷元氣,內外俱熱,無氣以動,煩渴欲飲,腸胃枯涸者。又能催生下乳。積聚、水蓄、裡急後重、暑注下迫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天水散(別名益元散、六一散)

用於治療夏季中暑、暑熱傷及元氣,導致身體內外發熱、無力動彈、口渴想喝水、腸胃乾燥者。還能催產和幫助產後下奶。適用於腹中積滯、水腫、裡急後重、暑熱邪氣下逼等情況。

桂府滑石(六兩,水飛),甘草(一兩),辰砂(三錢)

上為細末,新汲水一碗,調服三錢。滑利清涼,通達水道而不傷陰,所以為佳。

二氣丹(《局方》),治內虛里寒,胸腹滿痛,泄利無度,嘔吐自汗,小便不禁,陽氣漸微,手足厥冷,及傷寒陰症,霍亂轉筋,久下冷痢,少氣羸困,一切虛寒痼冷。

白話文:

二氣丹(出自《局方》),治療身體虛弱、胃寒,胸腹疼痛,腹瀉不止,嘔吐自汗,小便失禁,陽氣漸弱,手腳冰冷,以及傷寒陰症,霍亂抽筋,長期下冷痢,元氣虛弱等一切虛寒痼疾。

肉桂,硫黃(細研,各二錢半),乾薑(炮),硃砂(另研為衣,各二錢),黑附子(制,五錢)

上為末,麵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艾湯或鹽湯下。此治下焦無陽,積寒犯腎之症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方的中藥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混合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 30 丸,用艾草湯或鹽水送服。此方用於治療下焦陽氣不足,積聚寒氣侵犯腎臟的疾病。

瀉白散(錢乙),治肺熱咳嗽。

桑皮(炒),地骨皮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
上為末,每服一二錢,入粳米百粒,水煎。此方能治肺中之飲。

三黃湯(《本事方》),治三焦實熱、一切有餘火症,大便秘結者。

黃芩,大黃,黃連(各等分)

上三味,水煎服。

涼膈散(《局方》),治心火上盛,中焦燥實,煩躁,口渴,目赤,頭眩,口瘡,唇裂,吐血,衄血,大小便秘,諸風瘛瘲,發斑,發狂,及小兒驚風,痘瘡黑陷。

白話文:

涼膈散(出自《局方》)

用於治療以下症狀:

  • 心火旺盛
  • 中焦(脾胃)燥熱,消化不良
  • 煩躁不安
  • 口渴
  • 眼睛發紅
  • 頭暈
  • 口瘡
  • 嘴脣乾裂
  • 吐血、衄血(流鼻血)
  • 大小便便祕
  • 各種風熱引起的抽搐或痙攣
  • 發疹
  • 狂躁
  • 兒童驚風
  • 天花黑陷

連翹(四兩),大黃(酒浸),芒硝,甘草(各二兩),黃芩(酒炒),薄荷,梔子(各一兩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加竹葉生蜜煎。此瀉中上二焦之火,即調胃承氣加疏風清火之品也。

四物二連湯(《元戎》),治血虛,五心煩熱,晝則明瞭,夜則發熱。

白話文:

四物二連湯(出自《元戎》)

功效: 治療血虛,五心煩熱,白天清醒,晚上發熱。

此湯方出自《元戎》醫書,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五心煩熱(手心、腳心、胸中熱),白天精神較好,晚上出現發熱等症狀。

當歸,白芍(炒),生地(各一兩),川芎(七分),黃連(炒,五分),胡黃連(三分)

白話文:

當歸:一兩 白芍(炒過):一兩 生地:一兩 川芎:七分 黃連(炒過):五分 胡黃連:三分

上六味,水煎服。血中有實熱,此方主之。

左金丸,治肝臟火實,左脅作痛。

黃連(六兩),吳茱萸(一兩,洗泡)

上為末,作丸。吳萸,仲景用以治嘔逆、吐涎等症。脅痛亦痰飲為害也,兩脅皆屬於肝,此方亦不專治左脅。

龍膽瀉肝湯(《局方》),治脅痛口苦,耳聾耳腫,筋痿陰濕,熱癢陰腫,白濁溲血。

白話文:

龍膽瀉肝湯(《局方》)

用途:

  • 治療肋骨疼痛,口苦
  • 耳聾、耳腫
  • 手筋腳筋無力,陰部潮濕
  • 生殖器熱癢、腫脹
  • 白帶、血尿

龍膽(酒炒,三分),黃芩(炒),梔子(酒炒),澤瀉(各一錢),木通,車前子(各五分),當歸(三分,炒,酒洗),柴胡(一錢),甘草,生地(酒炒,各三分)

白話文:

龍膽(用酒炒,三分) 黃芩(炒) 梔子(用酒炒) 澤瀉(各一錢) 木通 車前子(各五分) 當歸(炒,用酒清洗,三分) 柴胡(一錢) 甘草 生地(用酒炒,各三分)

上十味,水煎服。此瀉中上焦之火,純用苦味。

甘露飲(《局方》),治丈夫、小兒胃中客熱,牙宣齒爛,目垂欲閉,飢不欲食,及目赤腫痛,口瘡咽腫,瘡疹已發未發。又療脾胃濕熱,醉飽房勞,黃疸腹滿,或時身熱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甘露飲(出自《局方》),治療男性和兒童胃中有熱邪,牙齒鬆動、蛀爛,眼睛下垂將閉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以及眼睛紅腫疼痛,口瘡咽喉腫痛,瘡疹發作或尚未發作。另外對於脾胃濕熱、過食過飲、房事過度、黃疸腹脹,或時常發燒,都適合服用。

枇杷葉,熟地,天冬,枳殼,茵陳,生地,麥冬,石斛,甘草(炙),黃芩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枇杷葉、熟地、天冬、枳殼、茵陳、生地、麥冬、石斛、炙甘草、黃芩(等份)

上為末,每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。食後臨臥溫服。《本事方》去麥冬加犀角,名加減甘露飲。此乃以散作飲者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方的藥材磨研成細末,每次使用兩錢,加入一盞水煎煮,煮至七分量,過濾掉渣滓。飯後睡前服用溫熱的藥湯。

《本事方》中記載,捨去麥冬加入犀角,稱為「加減甘露飲」。這是作為藥湯飲用的方法。

清心蓮子飲(《局方》),治心虛有熱,小便赤澀。

黃芩,麥門冬(去心),地骨皮,甘草(炙),車前子(各半兩),石蓮肉(去心),白茯苓(去皮),黃耆(蜜炙),人參(各七錢半)

白話文:

黃芩、麥門冬(去芯)、地骨皮、炙甘草、車前子(各半兩)、石蓮肉(去芯)、茯苓(去皮)、蜜炙黃耆、人參(各七錢半)

銼散,每三錢,另用麥冬十粒,水煎八分,水中沉冷,空心服。發熱加柴胡、薄荷。亦以散作飲者。

白話文:

上方的散劑,每次服三錢。另外使用麥冬十粒,加入水中煎熬至只剩八分之一。服用時,水已放冷,空腹服用。如果發燒,可以加柴胡和薄荷。也可以用散劑泡水當飲料喝。

瀉熱梔子煎(《外臺》),治膽腑實熱,精神不守。

梔子(二十一枚),竹茹(一兩),香豉(六合),大青,橘(各二兩),赤蜜(三合)

白話文:

梔子(21 顆) 竹茹(1 兩) 香豉(6 合) 大青(2 兩) 橘子(2 兩) 蜂蜜(3 合)

上六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七合,去滓,下蜜,再微煎二三沸,分再服。

大順散(《局方》),治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,脾胃受濕,水穀不分,霍亂嘔吐,臟腑不調。

白話文:

大順散(出自《局方》),用於治療因夏季中暑、濕熱過盛,加上飲水過多導致脾胃受濕,飲食和水分不能正常消化,從而引起霍亂、嘔吐,以及臟腑失調的病症。

甘草(三十斤,銼寸長),乾薑,杏仁(去皮、尖),肉桂(去粗皮,各四斤)

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糖炒及八分黃熟,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,次入杏仁又同炒,候不作聲為度,篩淨,後入肉桂一處搗為散。每服二錢,水煎溫服。如煩躁,井花水調下。不拘時,沸湯調亦得。此治暑天內傷冷飲之症,非治暑也。又甘草多於諸藥八倍,亦非法。此等病,百不得一,偶用之耳。

白話文:

首先將甘草用白砂糖炒到八分熟,然後加入乾薑同炒,炒到乾薑裂開。接著放入杏仁再同炒,炒到不出聲響為止。將這些材料篩淨,最後加入肉桂一併搗成散狀。每次服用兩錢,用清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如果覺得煩躁,可以用井水調味後服用。不必拘泥於服用時間,也可以用沸水調勻後服用。這是治療夏天內傷冷飲的疾病,而不是治療暑熱。另外,甘草的用量是其他藥物的八倍,這也不是正規用法。這種疾病非常罕見,偶爾才需要使用這個方劑。

而製藥四十二斤,又止服二錢,其意何居?其方本不足取,而後之庸醫竟以此治燥火之暑病,殺人無算,故錄此以證其非。

白話文:

十精丸(又名保真丸,見《元和紀用經》) 十精丸(又名保真丸《元和紀用經》)

菟絲子(人精,長陰發陽。酒浸一宿,濕搗),甘菊花(月精。二味春加一倍),五加皮(草精,益肌。去皮用),柏子仁(木精,明目通氣。二味夏加),白朮(日精,長肌肉),人參(藥精,鎮心療驚癇。二味秋加),石斛(山精,治筋骨。如金釵者,酥炙),鹿茸(血精,止腰痛益精。

白話文:

菟絲子(人精,滋養陰氣,促進陽氣生長。浸泡一晚後磨成糊狀) 甘菊花 (月精。春天時加倍用量) 五加皮 (草精,強健肌肉。要去掉皮) 柏子仁 (木精,明目通氣。夏天時加倍用量) 白朮 (日精,增強肌肉) 人參 (藥精,安神,治療驚風。秋天時加倍用量) 石斛 (山精,強健筋骨。使用形狀像金釵的石斛,浸泡後烘乾) 鹿茸 (血精,治療腰痛,滋補精氣)

酥炙),肉蓯蓉(地精,破癥消食。酒浸一宿,蒸用),巴戟(天精,治精冷益智。紫色者去心,酒浸一宿。四味冬加)

白話文:

酥炙:用酥油煎烤食物。

肉蓯蓉:補腎壯陽,化瘀消癥。將肉蓯蓉浸泡在酒中一晚,然後蒸熟使用。

巴戟:壯陽補腎,益智安神。選擇紫色的巴戟,去除內心,浸泡在酒中一晚上。這四味藥材在冬季使用時要增加用量。

上十味等分,隨四季各加分兩。為末,煉蜜丸梧桐子大。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二十五粒至三十粒,忌牛肉、生蔥。此世所謂丹藥也。溫平補益。

白話文:

將前面提到的十味藥材等份混合,隨著四季更替,酌情每味增加兩錢。研磨成粉,調和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空腹時以溫酒或鹽湯送服,每次服用 25-30 粒。服用期間忌食牛肉和生蔥。這就是當今所說的丹藥。它能溫和地滋補身體。

成煉鍾乳粉(《千金翼》),主五勞七傷,咳逆上氣。治寒嗽,通音聲,明目益精,安五臟,通百節,利九竅,下乳汁,益氣補虛,療腳弱冷疼,下焦傷竭,強陰。久服延年益壽,令人有子。

白話文:

鍾乳粉的製作與功效(出自《千金翼方》) 鍾乳粉能夠治療五勞七傷、咳嗽逆氣和上氣。也可以治療寒咳、暢通聲音、明目益精、安定五臟、疏通百節、暢通九竅、催乳下乳、益氣補虛,還能治療腳部虛弱疼痛、下焦受傷虛竭和強壯腎陰。 長期服用鍾乳粉能夠延年益壽,還能幫助生育。

鍾乳(不拘多少)

上取韶州鍾孔,顏色明淨光澤者,不拘多少。置鍾乳於金銀器中,即以大鐺著水,沉金銀器於鐺中煮之,常令如魚眼沸,水減即添,薄乳三日三夜,粗厚管者,七日七夜,候乳色變黃白即熟。如疑生,更煮滿十日,最佳。出金銀器,中更著清水,更煮經半日許,即出之,水色清不變則止。

白話文:

從韶州取來鍾乳精華,挑選顏色明亮、有光澤的,數量不限。將鐘乳精華放入金屬器皿中,再放入裝有水的鍋中,將金屬器皿沉入水中煮沸。保持鍋中的水沸騰程度類似魚眼睛大小的水泡,水位降低時及時添加。質地細緻的鐘乳精華煮沸三天三夜,質地粗糙、厚重的鐘乳精華煮沸七天七夜。觀察鐘乳精華的顏色,如果變成黃白色即可撈出。如果懷疑還沒熟透,可以繼續煮滿十天,效果最好。將鐘乳精華從金屬器皿中取出後,再加入清水繼續煮沸約半天,然後取出鐘乳精華。如果煮沸後的清水顏色清澈沒有改變,即可停止。

即於磁缽中,用玉槌著水研之,每日著水攪令勻,勿使著槌缽,勿使纖塵入內,研覺乾澀,即更添水,常令如稀米泔狀。乳細者,皆浮在上,粗者,沉在下,復繞槌缽四邊研之,狀若乳汁,研指上如書中白魚膩即成,澄取曝乾。每服秤半兩,分為三服,用溫酒調下,空腹服。

白話文:

把磁器缽盛水,用玉槌在水中研磨藥材。每天加水攪拌均勻,避免槌子與缽摩擦,也不要讓灰塵進入。如果感覺藥材過於乾燥,則適當添加水,保持類似稀薄的米泔水狀態。藥材中較細的成分會浮在上面,較粗的則會沉在下面。接著再繞著缽和槌子四周研磨,直到藥材如同乳汁一般柔軟,研磨在手指上就像書中描繪的白色魚油一樣光滑,即可完成。將藥液澄清後取出曝曬乾燥。每次服藥取半兩,分三次服下,用溫酒調和後空腹服用。

更量病輕重加減服之,亦可和為丸服之。此鎮心強腎之聖藥,唐人最重之。

玉霜圓(《局方》),治真氣虛憊,下焦傷竭,臍腹弦急,腰腳疼痛,精神困倦,面色枯槁,或亡血盜汗,遺瀝失精,二便滑數,肌消陽痿。久服續骨聯筋,秘精堅髓,安魂定魄,輕身壯陽。

白話文:

玉霜丸(出自《局方》),用於治療:

  • 真氣虛弱衰竭
  • 下焦(腎臟和膀胱)受損耗竭
  • 肚臍和腹部肌肉緊繃
  • 腰腿疼痛
  • 精神萎靡
  • 面色枯黃
  • 貧血盜汗
  • 遺尿和遺精
  • 小便和排便次數過多
  • 肌肉消瘦、陽痿

長期服用可以:

  • 修復骨骼,連接筋脈
  • 保持精液和骨髓強壯
  • 安神定驚
  • 減輕體重,增強陽氣

白龍骨(一斤,細搗羅,研,水飛三次,曬乾,用黑豆一斗,蒸一伏時,以夾絹袋盛,曬乾),牡蠣(火煅成粉),紫稍花(如無,以木賊代之,各三兩),牛膝(酒浸炙乾,秤),磁石(醋淬七次),紫巴戟(穿心者),澤瀉(酒浸一宿,炙),石斛(炙),硃砂(研飛),肉蓯蓉(去皮,酒浸一宿,炙乾,各二兩),茴香(微炒),肉桂(去皮,各一兩),菟絲子(酒浸一伏時,蒸,杵為末),鹿茸(半兩,酒浸一伏時,慢火炙脆),韭子(微炒,五兩),天雄(十兩,酒浸七日,掘一地坑,以炭燒赤,速去火,令淨,以醋二升,沃於坑,候乾,乘熱便投天雄在內,以盆合土擁之,經宿後取出,去皮臍。)

白話文:

**白龍骨:**一斤,細細搗碎,過篩研磨,用水漂洗三次,曬乾;用黑豆一斗,蒸一個伏天(約40天),裝入夾絹袋,曬乾。

牡蠣: 用火煅燒成粉末。

紫稍花: 如無此花,可用木賊代替,各三兩。

牛膝: 用酒浸泡,炙乾後稱重。

磁石: 用醋淬火七次。

紫巴戟: 穿心形的,二兩。

澤瀉: 用酒浸泡一夜,炙乾,二兩。

石斛: 炙乾,二兩。

硃砂: 研磨成粉末,二兩。

肉蓯蓉: 去除外皮,用酒浸泡一夜,炙乾,二兩。

茴香: 略微炒香,一兩。

肉桂: 去除外皮,一兩。

菟絲子: 用酒浸泡一個伏天,蒸熟,搗碎成末。

鹿茸: 半兩,用酒浸泡一個伏天,用慢火炙烤至變脆。

韭子: 略微炒香,五兩。

天雄: 十兩,用酒浸泡七天,挖一個地坑,用炭燒紅,迅速取出火,讓坑內乾淨,倒入二升醋,待醋乾,趁熱將天雄放入坑中,用盆和泥土覆蓋,放置一夜後取出,去掉表皮和肚臍。

上為細末,煉酒蜜各半,和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晚食前溫酒下。按:此藥澀精納氣,腎中陽虛者最宜。亦丹藥也。

白話文:

將研磨成細末的中藥材與煉過的酒和蜂蜜各取一半的量,混和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顆丸子,空腹於晚飯前以溫酒送服。

註釋:此藥方具有收斂陰精、補益氣血的作用,特別適合腎陽虛弱者。此方也可作為丹藥攝取。

礞石滾痰丸(《養生主論》),治實熱老痰之峻劑。虛寒者不可用。

白話文:

礞石滾痰丸(出自《養生主論》)

是治療實熱痰症的強效藥方,虛寒體質者不宜服用。

黃芩,大黃(酒蒸,各八兩),礞石(一兩,焰硝煅過,埋地內七日),沉香(五錢,忌火)

白話文:

黃芩,大黃(用酒蒸,各八兩),礞石(一兩,用硝石煅燒後,埋在地下七天),沉香(五錢,不可見火)

上四味為細末,水丸川椒大,量人大小用之。用溫水一口送過,咽即仰臥,令藥徐徐而下,半日不可飲食,勿起身行動言語,待藥氣自胃口漸下二腸,然後動作飲食。服後喉間稠黏壅滯不快,此藥力相攻,故痰氣從上也。少頃,藥力至而漸逐惡物,入腹下腸,效如響應。下結痰之主方。

白話文:

將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細粉,製成像花椒粒大小的藥丸。根據個人體型用量。

用溫水一口吞服,吞服後立即仰臥,讓藥物慢慢下行。半日內不可飲食,也不要起身活動說話,等到藥氣從胃部逐漸下行至小腸和大腸,再開始活動和飲食。

服藥後,喉嚨會感到黏稠不適,這是藥力相抗的表現,因此會將痰氣從上部排出。過一會兒,藥力到達腸胃後,會逐漸排出體內有害物質,效果顯著。這是治療腸胃痰濕的主方。

黑錫丹(《局方》),治脾元久冷,上實下虛,胸中痰飲。或上攻頭目,及奔豚上氣,兩脅膨脹,並陰陽氣不升降,五種水氣,腳氣上攻。或卒暴中風,痰潮上膈等症。

白話文:

黑錫丹(收錄於《局方》),用於治療脾陽虛寒、上實下虛、胸中有痰飲。或上攻頭目,以及奔豚上氣,兩肋脹痛,陽氣不能上升、陰氣不能下降,五種水氣,腳氣上攻。或突發中風,痰飲阻塞膈肌等症狀。

沉香,附子,胡蘆巴,肉桂(各半兩),茴香,破故紙,肉豆蔻,金鈴子,木香(各一兩),黑錫,硫黃(與黑錫結砂子,各三兩)

白話文:

沉香、附子、胡蘆巴、肉桂(各15克) 茴香、破故紙、肉豆蔻、金鈴子、木香(各30克) 黑錫、硫磺(與黑錫合成顆粒,各90克)

上為末同研,酒煮麵糊為丸,梧子大,陰乾,以布袋擦令光瑩。每服四十丸,薑湯下。此鎮納上越之陽氣,為醫家必備之要藥。按:黑錫成砂最難,加水銀少許為妙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煮熟麵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,在陰涼處晾乾。用布袋擦拭至表面光滑。每次服用四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這種藥丸可以鎮納上升到頭頂的陽氣,是醫家必備的藥物。注意:將黑錫製成砂子是最困難的,加入少量水銀可以幫助完成。

龍腦雞蘇丸(《局方》),治上焦熱,除煩解勞。去肺熱,咳衄、血熱、驚悸。脾胃熱,口甘、吐血。肝膽熱,泣出、口苦。腎熱,神志不定。上而酒毒、膈熱、消渴。下而血滯、五淋、血崩。

白話文:

龍腦雞蘇丸(取自《局方》):

用於治療:

  • 上焦熱,消除煩躁和疲勞
  • 肺熱,咳嗽和鼻血、血熱、心悸
  • 脾胃熱,口甜、吐血
  • 肝膽熱,眼淚流出、口苦
  • 腎熱,神志不清
  • 酒後不適、膈肌熱、口渴
  • 血瘀、五淋、血崩

薄荷(一斤),生地(另為末,六兩),黃芩,新蒲黃(炒),麥冬,阿膠(炒),人參(俱為末),木通,銀柴胡(各二兩,木通沸湯浸一日夜,絞汁),甘草(一兩半),黃連(一兩)

白話文:

薄荷(半公斤)、生地(另磨成粉,300克)、黃芩、炒新蒲黃、麥冬、炒阿膠、人參(都磨成粉)、木通、銀柴胡(各100克,木通用沸水浸泡一天一夜,榨取汁液)、甘草(75克)、黃連(50克)

上為末,好蜜二斤,先煎一二沸,然後下生地末,不住手攪,時加木通、柴胡汁,慢火熬膏,勿令火緊。膏成,然後加藥末,和丸豌豆大,每服二十丸,白湯下。此方製法精妙。虛勞、虛煩,梔子湯下。肺熱,黃芩湯下。心熱、悸動、恍惚,人參湯下。衄血、吐血,麥冬湯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兩斤蜂蜜,先熬煮一兩次,然後加入粉末,不斷攪拌,適時添加木通和柴胡汁,用小火熬煮成膏狀,不要用大火。膏狀物製成後,加入藥粉,揉成豌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 20 顆,用白開水送服。這道藥方的製作方法非常精妙。如果出現虛弱乏力、心煩的症狀,可以用梔子湯送服。肺熱時,可以用黃芩湯送服。心熱、心悸、恍惚時,可以用人參湯送服。鼻血、吐血時,可以用麥冬湯送服。

肝熱,防風湯下。腎熱,黃柏湯下。以上並食後臨臥服。治五淋及婦人漏下,車前湯下。痰嗽者,生薑湯下。莖中痛者,蒲黃、滑石,水一盅調下。氣逆,橘皮湯下。室女虛勞,寒熱潮作,柴胡人參湯下。按:生地末不若鮮者一斤,同蜜熬成膏尤妙。此方能治血中之熱,骨蒸病最宜,惟薄荷太多,宜減十分之九。

白話文:

肝熱: 使用防風湯服用。

腎熱: 使用黃柏湯服用。

以上方劑: 都可以在飯後睡前服用。

治療五淋和婦女漏下: 使用車前湯服用。

咳嗽有痰者: 使用生薑湯服用。

胃痛: 蒲黃、滑石,用水一碗調勻服用。

氣逆: 使用橘皮湯服用。

處女虛弱,潮熱: 使用柴胡人參湯服用。

註: 生地黃的末藥不如新鮮生地黃一斤,加入蜂蜜熬成膏藥更好。此方劑可以治療血熱,對骨蒸病特別有效果。由於薄荷用量過多,宜減至十分之一。

想制方之人所用薄荷,乃他處之薄荷,非蘇州之真龍腦也。真龍腦芳烈透腦,發泄太過,反有所害,故醫者不可不知藥也。

白話文:

想要製作藥方的醫生所用的薄荷,不是其他地方的薄荷,而是蘇州產的真龍腦。真正的龍腦香味濃烈,會刺激腦部,如果用量過多反而會造成傷害,因此醫生必須瞭解藥材的特性。

至寶丹(《局方》),治中惡氣絕,中風不語,中諸物毒,熱疫煩躁,氣喘吐逆,難產悶亂,死胎不下,以上並用童便一合,生薑自然汁三五滴,和溫化下三丸至五丸,神效。又治心肺積熱,嘔吐,邪氣攻心,大腸風秘,神魂恍惚,頭目昏眩,口乾不眠,傷寒狂語,並治之。

白話文:

至寶丹(出自《局方》),用於治療中邪氣絕、中風不語、中毒、熱疫煩躁、氣喘嘔吐、難產疼痛、胎死腹中不下等疾病。以上疾病均可用童便一合、生薑汁三五滴,和在熱水中化開,服下三到五丸,立竿見影。此外,它還能治療心肺積熱導致的嘔吐,邪氣攻心,大腸風祕,神魂恍惚,頭目昏眩,口乾不眠,傷寒狂語。

生烏犀屑,生玳瑁屑,琥珀(研),硃砂(研飛),雄黃(研細,各一兩),龍腦,麝香(研,各一分),牛黃(五錢,研),安息香(一兩半,為末,酒研飛淨,一兩,熬膏。用水安息尤妙),銀箔,金箔(各五十片,研細為衣)

白話文:

生烏犀角粉、生玳瑁粉、琥珀粉(研磨)、硃砂粉(研磨過濾)、雄黃粉(研磨細碎,各一兩),龍腦粉、麝香粉(研磨,各一分),牛黃粉(五錢,研磨),安息香粉(一兩半,研磨成細末,用酒研磨過濾去除雜質,一兩,熬成膏狀。用安息香溶於水更佳)、銀箔、金箔(各五十片,研磨成細粉用作外衣)

上將生犀,玳瑁為細末,入余藥研勻,將安息香膏重湯煮,凝成後入諸藥中,和搜成劑,丸如桐子大。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。又治小兒諸癇,急驚,心熱,卒中,客忤,不得眠,煩躁,風涎,搐搦。每二歲兒服二丸,人參湯下。《本事方》中,多人參、南星、天竺黃。安神定魄必備之方,真神丹也。

白話文:

上好的犀牛角和玳瑁磨成細末,加入其他藥材研磨均勻。將安息香膏用沸騰的湯煮成膏狀,凝固後加入所有藥材,攪拌成膏劑,搓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劑。取三到五粒丸劑,用人參湯化開服用。

這種丸劑還能治療小兒癲癇、急驚風、心火旺盛、中風、食物中毒、失眠、煩躁、風濕性唾液過多、抽筋等症狀。每兩歲的孩童服用兩丸,用人參湯送服。

《本事方》中記載的配方包含人參、南星、鬱金,是安神定魄的必備良方,可以稱得上是神丹妙藥。

蘇合香丸(《局方》),療傳屍骨蒸,殗殜肺痿,疰忤鬼氣,卒心痛,霍亂吐利,時氣瘴瘧,赤白暴利,瘀血口閉,痃癖丁腫,驚癇,小兒吐乳,大人狐貍等疾。

白話文:

蘇合香丸(《官方藥典》)

治療:

  • 骨瘦如柴,身體發熱
  • 肺部虛弱,身體衰竭
  • 受到鬼氣侵擾
  • 心臟突然疼痛
  • 霍亂嘔吐腹瀉
  • 流行性感冒、瘧疾
  • 赤白痢疾(痢疾的一種)
  • 血瘀導致口不能言
  • 手足麻木腫脹
  • 驚厥、小兒嘔吐
  • 大人出現妖邪病症,如精神錯亂等

蘇合香油(五錢,入安息香內),安息香(一兩,另為末,用無灰酒半斤熬膏),丁香,青木香,白檀香,沉香,蓽茇,香附子,訶子(煨、取肉),烏犀(鎊),硃砂(水飛,各一兩),薰陸香,片腦(研,各五錢),麝香(七錢半)

白話文:

蘇合香精油(5 錢,加入安息香中) 安息香(1 兩,另將其研磨成細末,用半斤無灰酒熬成膏) 丁香、青木香、白檀香、沉香、蓽茇、香附子、訶子(烤熟,取果肉) 烏犀角(刨成粉)、硃砂(用水飛,各 1 兩) 薰陸香、片腦(研磨,各 5 錢) 麝香(7.5 錢)

上為細末,入安息香膏,煉蜜和劑,圓如芡實大。每四丸,空心用沸湯化下,溫酒下亦得。此辟邪驅穢之聖方。惟冰、麝大多,宜減大半。

白話文:

把上層細小的藥粉,加入安息香藥膏,用加熱的蜂蜜和合,揉成約芡實般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四丸,於空腹時用沸水沖服,或用溫酒沖服也可。這是驅除邪氣和穢氣的聖方。由於冰片和麝香用量較大,宜減少一半。

瓊玉膏(申先生方),治虛勞乾咳。

生地黃(四斤,若取鮮生地汁須用十斤),白茯苓(十二兩),白蜜(二斤),人參(六兩,有加沉香、血珀粉各一錢五分)

白話文:

生地黃:四斤(如果使用新鮮生地黃汁,需要十斤) 白茯苓:十二兩 白蜜:二斤 人參:六兩(有些人會加入沉香和血珀粉,各一錢五分)

上以地黃汁同蜜熬沸,用絹濾過,將參、茯為細末,入前汁和勻,以磁瓶用綿紙十數層加箬葉封瓶口,入砂鍋內,於長流水沒瓶頸,桑柴火煮三晝夜,取出,換紙紮口,以蠟封固,懸井中,一日取起,仍煮半日。湯調服。此方別本製法各殊,此為血症第一方。按:干淮生地四斤浸透,可取自然汁一斤,若浙地則十斤只取自然汁一斤,須三十斤方可配諸藥。故修合之法。

白話文:

首先將生地黃汁與蜂蜜煮沸,用絹布過濾。然後將參苓等材研磨成細粉,與過濾後的汁液混合均勻。用磁瓶裝入,用綿紙包十幾層,再用箬葉封住瓶口。放入砂鍋中,用桑柴火煮三晝夜,然後取出。更換紙,扎緊瓶口,用蠟封固,掛在井中一天。再取出,繼續煮半日。最後用湯藥服用。這個方子在不同的版本中做法有所不同,但這是治療血癥的第一方。備註:乾燥的淮山生地四斤浸泡後,可以提取出一斤自然汁液。如果用浙地的生地,則十斤只能提取出一斤自然汁液。因此,需要三十斤才能配製這樣的藥方。這是配製藥方的方法。

當隨時隨地變通也。

大活絡丹(《聖濟》),治一切中風癱瘓,痿痹痰厥,拘攣疼痛,癰疽流注,跌撲損傷,小兒驚癇,婦人停經。

白話文:

大活絡丹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
功能:

治療各種中風癱瘓、痿痺、痰厥、拘攣疼痛、癰腫流注、跌打損傷、小兒驚癇、婦女停經。

白花蛇,烏稍蛇,威靈仙,兩頭尖(俱酒浸),草烏,天麻(煨),全蠍(去毒),首烏(黑豆水浸),龜板(炙),麻黃,貫仲,炙草,羌活,官桂,藿香,烏藥,黃連,熟地,大黃(蒸),木香,沉香(以上各二兩),細辛赤芍沒藥(去油,另研),丁香,乳香(去油,另研),殭蠶,天南星(薑製),青皮骨碎補,白蔻,安息香(酒熬),黑附子(制),黃芩(蒸),茯苓,香附(酒浸,焙),元參,白朮(以上各一兩),防風(二兩半),葛根,虎脛骨(炙),當歸(各一兩半),血竭(另研,七錢),地龍(炙),犀角,麝香(另研),松脂(各五錢),牛黃(另研),片腦(另研,各一錢五分),人參(三兩)

白話文:

白花蛇、烏稍蛇、威靈仙、兩頭尖(以上都用酒浸泡),草烏、天麻(烘烤),全蠍(去掉毒刺),首烏(用黑豆水浸泡),龜板(烤製),麻黃、貫仲、炙草、羌活、官桂、藿香、烏藥、黃連、熟地、大黃(蒸),木香、沉香(以上各 2 兩),細辛、赤芍、沒藥(去掉油脂,另研磨),丁香、乳香(去掉油脂,另研磨),殭蠶、天南星(用薑製),青皮、骨碎補、白蔻、安息香(用酒熬製),黑附子(處理過),黃芩(蒸),茯苓、香附(用酒浸泡,焙烤),元參、白朮(以上各 1 兩),防風(2 兩半),葛根、虎脛骨(烤製)、當歸(各 1 兩半),血竭(另研磨,7 錢),地龍(烤製)、犀角、麝香(另研磨),松脂(各 5 錢),牛黃(另研磨)、片腦(另研磨,各 1 錢 5 分),人參(3 兩)

上共五十味為末,蜜丸如桂圓核大,金箔為衣。陳酒送下。頑痰惡風,熱毒瘀血入於經絡,非此方不能透達。凡治肢體大證必備之藥也。方書亦有活絡丹,只用地龍、乳香等四五味。此乃治藜藿人實邪之方,不堪用也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五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如桂圓核大小的丸藥,塗上金箔。用陳年酒送服。頑固的痰飲、惡寒、熱毒瘀血進入經絡,只有此方纔能疏通。凡是治療身體大病,都必需使用此方。方書中還有「活絡丹」,只用地龍、乳香等四五種藥材。這是治療體質強健之人實性邪氣的方劑,不能用於此。

紫雪(《局方》),療腳氣,口中生瘡,狂易叫走,瘴疫毒厲卒死,溫瘧五屍五注,心腹諸疾㽲痛,及解諸熱毒藥,邪熱卒黃等症,並解蠱毒鬼魅,野道熱毒。又治小兒驚癇百病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紫雪(《局方》):**治療腳氣病、口中生瘡、狂躁胡言亂語、中風毒或瘟疫而暴斃、溫熱性瘧疾、五臟六腑疼痛、祛除各種熱毒藥物引起的症狀、邪熱導致的黃疸等疾病,還可以解蠱毒、驅鬼魅、治療野道的熱毒。此外,它還能治療小兒的驚風和各種疾病。

黃金(一百兩),寒水石,磁石,石膏,滑石(各三斤),以上並搗碎,用水一斛,煮至四斗,去滓,入下藥:羚羊角屑,犀角屑,青木香,沉香(各五斤),丁香(一兩),元參,升麻(各一斤),甘草(八兩,炙),以上入前藥汁中,再煮取一斗五升,去渣入下藥:朴硝(十斤),硝石(四斤),二味入前藥汁中,微火上煎,柳木篦攪不住手,候有七升,投入木盆中,半日欲凝,入下藥:麝香當門子(一兩二錢半),硃砂(三兩)

白話文:

原料:

  • 黃金:100 兩
  • 寒水石:3 斤
  • 磁石:3 斤
  • 石膏:3 斤
  • 滑石:3 斤

製法:

將以上原料搗碎後,加入 1 斛(約 10 公斤)水,煮沸後熬製至 4 鬥(約 5 公斤)的水量。濾去渣滓,加入以下藥材:

第二劑藥材:

  • 羚羊角屑:5 斤
  • 犀角屑:5 斤
  • 木香:5 斤
  • 沉香:5 斤
  • 丁香:1 兩
  • 元參:1 斤
  • 升麻:1 斤
  • 甘草(炙):8 兩

將這些藥材加入第一劑藥汁中,繼續煮沸後取 1 鬥 5 升(約 1.8 公斤)的水量,濾去渣滓,加入以下藥材:

第三劑藥材:

  • 朴硝:10 斤
  • 硝石:4 斤

將這些藥材加入第二劑藥汁中,用文火煎煮,不斷攪拌,直至藥液濃縮至 7 升(約 0.8 公斤)。將藥液倒入木盆中,靜置半天後會開始凝結。

最終藥材:

  • 麝香(當門子):1 兩 2 錢半
  • 硃砂:3 兩

將這些藥材加入凝結的藥液中攪拌均勻。

上藥入前藥中,攪調令勻,磁器收藏,藥成霜雪紫色。水調下。按:二硝太多,當只用十分之一則藥力方厚。丁香用二兩,余所合者皆然。方中黃金百兩,以飛金一萬頁代之尤妙。邪火、毒火穿經入臟無藥可治,此能消解,其效如神。

白話文:

將後面的藥材放入前面的藥材中,攪拌均勻。用磁器盛裝起來收藏,藥材會凝結成像霜雪一樣的紫色。用溫水小口服下。註解:

  • 二硝的用量過多,只需要用十分之一,藥效才會更強。
  • 丁香用二兩,其他配藥的用量也相應調整。
  • 方劑中使用了黃金百兩,可以用一萬片金箔代替,效果會更好。
  • 邪火、毒火穿過經脈進入臟腑,其他藥物都無法治療,這個方劑可以消除這些火邪,效果神奇。

解毒萬病丹(一名紫金錠),治一切藥毒,菰子、鼠莽、惡菌、疫死牛馬、河豚等毒,及時行瘟疫,山嵐瘴瘧,纏喉風,黃疸,天麻瘡癤,熱毒上攻。或自縊溺水,打撲傷損,癰疽發背,魚臍瘡腫,百蟲蛇犬所傷,男子婦人癲邪狂走,鬼胎鬼氣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解毒萬病丹(又名紫金錠),可以用來治療各種藥毒,像是:菰毒、鼠毒、惡菌毒、疫死牛馬毒、河豚毒等。以及時令流行的瘟疫、山林瘴氣所引起的瘧疾、纏喉風、黃疸、天麻瘡、熱毒上攻等疾病。或者像是自縊、溺水、被打或摔傷、癰疽長在背部、魚臍腫脹、各種蟲蛇犬所造成的傷口,或是男子或女子發作癲癇、精神狂亂、鬼胎作祟等,都可以服用這顆藥。

山慈姑(去皮洗淨,焙,二兩),川文蛤(一名五棓子,槌破洗刮內桴,二兩),千金子(去殼,用紙包裹,換紙研數十次,去盡油,無油成霜,二兩),麝香(細研淨,三錢),紅芽大戟(洗,焙,一兩)

白話文:

藥材:

  • 山慈姑(去皮洗淨,烘烤,90 克)
  • 川文蛤(又名五味子,搗碎後洗淨刮除內核,90 克)
  • 千金子(去殼,用紙包裹,多次更換紙張研磨,除去油脂,最終成霜狀,90 克)
  • 麝香(研磨成細粉,15 克)
  • 紅芽大戟(洗淨,烘烤,45 克)

上各研細末,和勻,以糯米粥為劑。每料分作四十粒,於端午、七夕、重陽合。如欲急用,辰日亦得。於木臼中杵數百下,不得令婦人、孝服人、不具手足人、及雞犬之類見之。此秘藥中之第一方也。用藥之奇不可思議,或加入硃砂、雄黃各五錢尤效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均勻混合,用糯米粥當作黏劑。把藥末分成四十粒,在端午節、七夕節、重陽節這三天服完。如果需要緊急使用,辰日也可以服。在木臼中搗碎數百下,過程中不可讓女性、穿著喪服的人、身體有殘缺的人、以及雞狗等的動物看見。這是祕藥中的頭號方劑。所使用的藥材搭配神奇無比,如果再加入五錢的硃砂和雄黃,效果會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