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蘭臺軌範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卷一

2. 通治方

(雖云通治,亦當細切病情,不得籠統施用也。)

小建中湯(《金匱》),虛勞裡急,悸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痠疼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此湯主之。

桂枝(三兩,去皮),甘草(三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),芍藥(六兩),生薑(三兩),膠飴(一升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納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此方治陰寒陽衰之虛勞,正與陰虛火旺之病相反。庸醫誤用,害人甚多。此咽乾口燥乃津液少,非有火也。

黃耆建中湯(《金匱》),虛勞裡急,諸不足者主之。

於小建中湯內,加黃耆一兩半,余依前法。

大建中湯,治內虛里急,少氣,手足厥冷,小腹攣急。或腹滿弦急,不能食,起即微汗,陰縮。或腹中寒痛不堪,口乾,精出。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冤痠痛,不能久立。

黃耆,當歸,桂心,芍藥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,半夏(炮),黑附子(炮,各二錢半)

上藥每服五錢,加姜三片、棗二枚,煎服。此非《金匱》大建中湯。《金匱》方入腹痛門。桂枝去皮即桂心,非近時所用之肉桂心也。此方兼治下焦虛寒之症,不但建立中宮。

炙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,一名復脈湯),治虛勞不足,汗出而悶,脈結悸,行動如常,不出百日,危急者十一日死。

甘草(四兩,炙)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麥門冬(半斤),麻仁(半斤),阿膠,人參(各二兩),大棗(三十枚),生地黃(一斤)

上九味,以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取三升,去滓,納膠消盡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此治血脈空竭方,用酒所以和血脈。凡脈見結悸者,雖行動如常,亦不出百日必死。若復危急不能行動,則過十日必死。語極明白,從前解者多誤。

八味地黃丸(崔氏),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主之。又婦人病,飲食如故,煩熱不得臥,而反倚息者,此名轉胞,不得溺也。以胞系了戾,故致此病,但利小便則愈,此亦主之。

乾地黃(八兩,九蒸為度,搗膏),乾山藥,山萸肉(各四兩),丹皮,白茯苓,澤瀉(各三兩),桂枝,附子(各一兩)

上八味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酒下十五丸,日再服。此方亦治腳氣,乃驅邪水以益正水之法也。此方專利小便,水去而陰不傷,扶陽而火不升,制方之妙,固非一端,但近人以此一方治天下之病,則又大失此方之義矣。

資生腎氣丸,治肺腎虛,頭重腳輕,小便不利,或肚腹腫脹,四肢浮腫,或喘急痰盛,已成蠱症。

於前八味丸加車前子、牛膝各一兩,余依前法。

六味地黃丸(錢氏),治腎陰不足,發熱作渴,小便淋閉,氣壅痰嗽,頭目眩暈,眼花耳聾,咽乾舌痛,齒牙不固,腰腿痿軟,自汗盜汗,便血諸血,失音,水泛為痰,血虛發熱等症。

白話文:

[通治方]

雖然這些方子號稱通治,但仍需仔細辨別病情,不可一概而論。

小建中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虛勞、裡急腹痛、心悸、鼻出血、腹痛、夢遺、四肢酸痛、手足煩熱、咽乾口燥等症。

組成:桂枝(三兩,去皮)、甘草(三兩,炙)、大棗(十二枚)、白芍藥(六兩)、生薑(三兩)、麥芽糖(一升)

用法:以上六味藥材,用七升水煎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加入麥芽糖,用小火慢慢熬化。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此方治療陰寒陽衰導致的虛勞,與陰虛火旺的病症正好相反。庸醫濫用,害人甚多。此方中的咽乾口燥,是因為津液不足,而非有火。

黃耆建中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虛勞、裡急腹痛以及其他不足之症。

用法: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黃耆一兩半,其他按照小建中湯的方法服用。

大建中湯,用於治療內虛、裡急腹痛、氣短、手足厥冷、小腹攣急。或腹脹堅滿、不能進食、起床時微微出汗、陰莖縮小。或腹部寒痛難忍、口乾、遺精。或手足時冷時熱且伴有煩躁、酸痛,不能久站。

組成:黃耆、當歸、桂枝心、白芍藥、人參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、法半夏(炮製)、炮製黑附子(各二錢半)

用法:每次服用五錢藥材,再加生薑三片、大棗二枚,煎服。此方並非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大建中湯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大建中湯用於治療腹痛。方中桂枝去皮即為桂枝心,並非現代常用的肉桂心。此方兼治下焦虛寒,不僅能調理脾胃。

炙甘草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,又名復脈湯),用於治療虛勞不足、自汗且胸悶、脈象結代心悸、行動如常,但不出百日必死,危急者十一日內死亡。

組成:炙甘草(四兩,炙)、桂枝、生薑(各三兩)、麥門冬(半斤)、麻仁(半斤)、阿膠、人參(各二兩)、大棗(三十枚)、生地黃(一斤)

用法:以上九味藥材,用七升酒和八升水,先煎煮八味藥材至三升,過濾去渣,加入阿膠至完全融化。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此方治療血脈枯竭,用酒是為了調和血脈。凡是脈象出現結代心悸的,即使行動如常,也不超過百日必死。如果病情危急,不能行動,則十日內必死。原文講得很清楚,以前很多解釋都錯了。

八味地黃丸(出自崔氏),用於治療虛勞腰痛、少腹拘急、小便不利等症。又可治療婦女病,飲食如常,煩熱難眠,只能靠著休息,這叫做轉胞,小便不利。由於胞系不通,所以導致此病,只要小便通暢,病就好了,此方也可治療。

組成:熟地黃(八兩,九蒸九曬為度,搗成膏)、山藥、山茱萸肉(各四兩)、丹皮、白茯苓、澤瀉(各三兩)、桂枝、附子(各一兩)

用法: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,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十五丸,用酒送服,一日服用兩次。此方也可治療腳氣,是驅除邪氣水分,補充正氣水分的方法。此方專門利尿,使水液排出而不傷陰,扶助陽氣而不助長火邪,制方巧妙,絕非一端所能概括,但近代人用此方治療各種疾病,就大大違背了此方的原意。

資生腎氣丸,用於治療肺腎虛弱,頭重腳輕,小便不利,或腹部腫脹,四肢浮腫,或呼吸急促,痰多,已成蠱症。

用法:在八味地黃丸的基礎上,再加入車前子、牛膝各一兩,其他按照八味地黃丸的方法服用。

六味地黃丸(出自錢氏),用於治療腎陰不足,發熱口渴,小便不利,氣壅痰嗽,頭暈目眩,眼花耳聾,咽乾舌痛,牙齒鬆動,腰腿痿軟,自汗盜汗,便血等出血症狀,失音,水液停滯化為痰,血虛發熱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