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蘭臺軌範》~
1. 痹、歷節
2. 《靈》《素》
《靈·周痹》論:黃帝曰:願聞眾痹。岐伯對曰:此各在其處,更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帝曰:善。願聞周痹何如?岐伯對曰:周痹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帝曰:善。此痛安在?何因而有名?岐伯對曰:風寒濕氣客於外,分肉之間,迫切而為沫,沫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。經中無痰字,沫即痰也。
分裂則痛,痛則神歸之,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,痛解則厥,厥則他痹發,發則如是。此內不在臟,而外未發於皮,獨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曰周痹。
深痹,《九針十二原篇》:八風傷人,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,為深痹。
風痹,《壽夭剛柔篇》:病在陽者,命曰風。病在陰者,命曰痹。陰陽俱病者,命曰風痹。二病之殊,兩言而定。
寒痹,《壽夭剛柔篇》:寒痹之為病也,留而不去,時痛而皮不仁。
《素問·痹論》:帝問痹之安生?岐伯對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凡痹之客五臟者:客五臟,痹氣入內而生內症矣。肺痹者,煩滿喘而嘔。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暴,上氣而喘,嗌乾善嚏,厥氣上則恐。
肝痹者,夜臥則驚,多飲,數小便,上為引如懷。腎痹者,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脾痹者,四肢解墮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。腸痹者,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。胞痹者,少腹膀胱,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,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
淫氣喘息,痹聚在肺。淫氣憂思,痹聚在心。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。淫氣乏竭,痹聚在肝。淫氣肌絕,痹聚在脾。諸痹不已,亦益內也。其風氣勝者,其人易已也。帝曰:痹其時有死者,有疼久者,有易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,其留皮膚間者易已。帝曰:其客於六腑者何也?岐伯曰: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。
帝曰:榮衛之氣,亦令人痹乎?岐伯曰:榮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。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。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。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,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,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帝曰:善。
痹或痛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或熱,或燥或濕,其故何也?岐伯曰:痛者,寒氣多也。有寒故痛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通,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其寒者,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。其熱者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痹熱。
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甚也。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帝曰:夫痹之為病,不痛何也?岐伯曰:痹在於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於皮則寒。故具此五者,則不痛也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蟲,逢熱則縱。
陰痹,《至真要大論》:陰痹者,按之不得,腰脊頭頂痛,時眩,大便難,陰氣不用,飢不欲食,咳唾則有血,心如懸,病本於腎。
筋肌骨痹,《長刺節論》: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病在肌膚,肌膚盡痛,名曰肌痹。病在骨,骨重不可舉,骨髓痠痛,寒氣至,名曰骨痹。
肉苛,《逆調論》:帝曰:人之肉苛者,雖近於衣絮,猶尚苛也,是為何疾?岐伯曰:營氣虛,衛氣實也。營氣虛,則不仁,衛氣虛,則不用。營衛俱虛,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人身與志不相有,曰死。
白話文:
【靈·周痹】討論:黃帝說:我想聽聽各種痹症的描述。岐伯回答:這些痹症各自在不同的部位,時發時止,時好時壞,右邊的反應左邊,左邊的應和右邊,不是能夠完全周遍全身,而是交替發作,交替休息。黃帝說:好,那周痹又是如何呢?岐伯回答:周痹這種病,位於血脈之中,隨著血脈向上,也隨著血脈向下,不能左右移動,只會停留在它該在的地方。黃帝說:好,這種痛在哪裡?為什麼會有這個名字?岐伯回答:風、寒、濕氣侵入身體外部,進入肌肉之間,迫使體內的液體凝結成泡沫,泡沫遇到寒冷就會聚集,聚集後會推擠肌肉組織,使肌肉組織破裂。破裂後就會產生疼痛,疼痛會引起神經反應,神經反應會產生熱度,熱度增加後疼痛會減輕,疼痛減輕後就會出現虛脫,虛脫後其他痹症就會發作,發作方式就是這樣。這種病在內部不影響臟器,外部又沒有顯現在皮膚上,只在肌肉之間,真正的氣血無法周遍全身,所以稱為周痹。
深度的痹症,根據「九針十二原篇」,八種風邪傷害人體,會侵入骨節、腰脊節和腠理之間,形成深度的痹症。
風痹,根據「壽夭剛柔篇」,疾病在陽氣上的,稱為風;在陰氣上的,稱為痹。陰陽同時有病,稱為風痹。這兩種病的不同,用兩個詞就能界定。
寒痹,根據「壽夭剛柔篇」,寒痹這種疾病,會滯留在身體中,造成偶爾的疼痛和皮膚麻木。
根據「素問·痹論」,黃帝問痹症是如何產生的?岐伯回答:風、寒、濕三種氣候因素混合作用,就形成了痹症。其中風氣較重的,會形成行痹;寒氣較重的,會形成痛痹;濕氣較重的,會形成著痹。所有的痹症如果影響到五臟:影響到五臟的,痹氣會進入內臟,並導致內臟疾病。肺部的痹症,會讓人感到煩悶、喘息、嘔吐。心臟的痹症,會讓脈搏不順暢,心煩時心下會有鼓脹感,上氣不接下氣,咽喉乾燥,容易打噴嚏,氣往上衝時會感到恐懼。
肝臟的痹症,晚上睡覺時會驚醒,喝水量增多,頻繁小便,上半身感覺像是懷孕一樣。腎臟的痹症,會有腹部脹大的現象,用臀部代替腳跟走路,用脊椎代替頭部支撐。脾臟的痹症,四肢無力,咳嗽,嘔吐,上半身會感到非常堵塞。腸道的痹症,頻繁喝水但排不出去,腹部會有喘息和脹氣,偶爾會發生餐後腹瀉。膀胱的痹症,小腹和膀胱部位按壓時會感到劇烈疼痛,就像是被熱水燙了一樣,小便時會感到困難,上半身會流出清澈的鼻涕。陰氣,平靜時神經可以得到休息,焦躁時神經會消耗殆盡,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傷。
過度的喘息,會使痹症聚集在肺部。過度的憂慮和思考,會使痹症聚集在心臟。過度的尿失禁,會使痹症聚集在腎臟。過度的疲勞,會使痹症聚集在肝臟。過度的肌肉消耗,會使痹症聚集在脾臟。所有的痹症如果不消失,也會向內擴散。其中風氣較重的,病人較容易康復。黃帝說:有些痹症患者會死亡,有些會長期疼痛,有些則較容易康復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:如果痹症進入了臟器,病人可能會死亡;如果痹症滯留在筋骨之間,疼痛可能會持續很久;如果痹症停留在皮膚之間,則較容易康復。黃帝問:那如果痹症影響到六腑呢?岐伯回答:這也是因為飲食和生活習慣所導致的。
黃帝問:營氣和衛氣也會導致痹症嗎?岐伯回答:營氣,是食物和水中的精華,它可以調和五臟,滋潤六腑,然後進入血管中。因此,營氣會沿著血管上下流動,貫穿五臟,滋養六腑。衛氣,是食物和水中較強悍的部分。它的氣質急躁、滑順,無法進入血管中。因此,衛氣會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流動,燻蒸肓膜,散佈在胸腹之間。如果衛氣運行不順,就會生病;如果衛氣運行順暢,就會康復。衛氣不會和風、寒、濕氣結合,所以不會導致痹症。黃帝說:好。
痹症可能伴有疼痛,也可能不伴有疼痛;可能伴有麻木,也可能不伴有麻木;可能伴有寒冷,也可能伴有熱感;可能伴有乾燥,也可能伴有濕潤。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:伴有疼痛的,是因為寒氣較多,有寒氣所以才會感到疼痛。那些不痛也不麻木的,通常病程較長,病情較深,營氣和衛氣的運行緩慢,經絡時常阻塞,所以經絡不通暢,皮膚得不到營養,所以感到麻木。伴有寒冷的,是因為陽氣較少,陰氣較多,陰氣和病情相互增強,所以感到寒冷。伴有熱感的,是因為陽氣較多,陰氣較少,病情佔優勢,陽氣和陰氣交錯,所以感到痹熱。
那些多汗且濕潤的,是因為濕氣較重。陽氣較少,陰氣較多,兩種氣相互作用,所以會出汗且濕潤。黃帝問:有些痹症患者不會感到疼痛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:如果痹症在骨頭中,會感到沉重;如果在血管中,會導致血液凝固,血流不暢;如果在筋腱中,會導致彎曲不自如;如果在肌肉中,會感到麻木;如果在皮膚中,會感到寒冷。因此,如果同時有這五種症狀,就不會感到疼痛。所有的痹症,遇冷就會收縮,遇熱就會放鬆。
陰性痹症,根據「至真要大論」,陰性痹症,按壓時不會感到疼痛,腰背和頭頂會感到疼痛,偶爾會感到頭暈,大便困難,陰氣無法正常運作,即使餓了也不想吃東西,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有血,心臟像被吊起來一樣,病因在腎臟。
筋、肌、骨的痹症,根據「長刺節論」,如果疾病在筋腱中,筋腱會抽搐,關節會疼痛,無法行走,稱為筋痹。如果疾病在肌肉中,肌肉會疼痛,稱為肌痹。如果疾病在骨骼中,骨骼會變得沉重,無法舉起,骨髓會感到痠痛,寒氣會進入,稱為骨痹。
肉苛,根據「逆調論」,黃帝問:有些人的皮膚非常敏感,即使穿著衣服,還是會感到不舒服,這是什麼疾病呢?岐伯回答:營氣不足,衛氣過剩。營氣不足,就會感到麻木;衛氣不足,就會感到無力。營氣和衛氣都過剩,就會感到麻木和無力,皮膚看起來還是一樣。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和意志失去聯繫,就表示他已經死了。
3. 《金匱》
問曰:血痹病從何得之?師曰:夫尊榮人,骨弱肌膚盛,重因疲勞汗出,臥不時動搖,加被微風,遂得之。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,關上小緊,宜針引陽氣,令脈和,緊去則愈。寸口脈沉而弱,沉即主骨,弱即主筋,沉即為腎,弱即為肝,汗出入水中,如水傷心,歷節痛,黃汗出,故曰歷節。少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,即疼痛如掣。
盛人脈澀小,短氣自汗出,歷節疼,不可屈伸,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。味酸則傷筋,筋傷則緩,名曰泄。咸則傷骨,骨傷則痿,名曰枯。枯泄相搏,名曰斷泄。榮氣不通,衛不獨行,榮衛俱微,三焦無所御,四屬斷絕,身體羸瘦,獨足腫大,黃汗出,脛冷,假令發熱,便為歷節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血痹這種病是怎麼得的呢?老師回答:通常發生在那些生活優渥的人身上,他們的骨骼比較脆弱,肌肉卻很發達。如果這些人在勞累後大量出汗,躺在牀上不常轉動身體,再加上偶爾吹到冷風,就會得到這種病。只要在寸口和關上的脈象顯示微澀且有點緊,就應當用針灸來調理,讓脈象恢復平和,脈象不再緊繃,病就會好。如果寸口的脈象顯得深沉而微弱,深沉表示骨骼有問題,微弱表示筋肉有問題,深沉代表腎臟有問題,微弱代表肝臟有問題。如果在出汗後立刻接觸冷水,就像冷水傷害心臟一樣,會導致關節疼痛,並伴隨著黃色汗水,所以稱之為歷節病。如果少陰經的脈象顯得浮淺且微弱,微弱表示血液不足,浮淺表示受到風邪影響,風邪與血液互相搏鬥,就會產生抽痛般的劇烈疼痛。
對於那些體質強壯的人來說,如果脈象呈現澀滯且微弱,會出現呼吸急促、自汗以及關節疼痛的症狀,且關節無法正常彎曲或伸展,這都是因為在喝酒後出汗,再吹到風所導致的。如果食物太酸,就會傷害筋肉,筋肉受傷後會變得鬆弛,這就是所謂的泄。如果食物太鹹,就會傷害骨骼,骨骼受傷後會導致萎縮,這就是所謂的枯。枯和泄互相作用,就會形成所謂的斷泄。如果營氣無法流通,衛氣就無法獨立運作,營氣和衛氣都微弱,三焦就無法防禦外敵,四肢的連接處就會斷裂,身體就會變得消瘦,只有一隻腳會腫大,並且會流出黃色汗水,小腿也會感到冰冷,就算發燒了,也還是會有關節疼痛的症狀。
4. 痹、歷節方
痹證方(《靈樞》),治之以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,以塗其緩者,以桑鉤鉤之。即以生桑炭,置之坎中,高下以坐等。以膏熨急頰,且飲美酒,啖美炙肉。不飲酒者,自強也,為之三拊而已。馬膏,馬脂也。其性味甘平柔潤,能養筋治痹,故可以膏其急者。白酒辣,桂性味辛溫,能通經絡,行血脈,故可以塗其緩者。桑之性平,能利關節,除風寒濕痹諸痛,故以桑鉤鉤之者,鉤正其口也。復以生桑火炭,置之地坎之中,高下以坐等者,欲其淺深適中,便於坐而得其暖也,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,且飲之美酒,啖之美肉,皆助血舒筋之法也。雖不善飲,亦自強之。三拊而已,言再三拊摩其患處,則病亦己矣。筋骨之病,總在軀殼,古法多用外治,今人不能知矣。
寒痹熨法(《靈樞》)
用醇酒二十升,蜀椒一升,乾薑一斤,桂心一斤。凡四種,皆㕮咀漬酒中,用綿絮一斤,細白布四丈,並納酒中,置酒馬矢熅中。馬矢熅中者,燃馬屎而煨之也。蓋封塗勿使泄,五日五夜,出布綿絮曝乾之,干後復漬,以盡其汁,每漬必晬,晬,周日也。其日乃出干,並用滓與棉絮復布,為復巾,重布為巾,如今之夾袋,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。
長六七尺,為六七巾,則用生桑炭炙巾,以熨寒痹所刺之處,令熱入至於病所。熨寒痹所刺,則知先已刺過,然後熨之,若不刺而徒熨,恐藥性不易入,則刺法亦當考明。寒,復炙巾以熨之,三十遍而止。汗出以巾拭身,亦三十遍而止。
黃耆桂枝五物湯(《金匱》),治血痹,陰陽俱微,寸口關上微,尺中小緊,外證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。
黃耆,芍藥,桂枝(各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一方有人參。此即桂枝湯以黃耆易甘草,乃衛虛營弱之方,固衛即以護營。
桂枝芍藥知母湯(《金匱》),治肢節疼痛,身體尫羸,腳腫如脫,頭眩短氣,溫溫欲吐。
桂枝(四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,麻黃,附子(炮,各二兩),生薑,白朮(各五兩),知母(四兩)
上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此為陽虛之症。
烏頭湯(《金匱》),治歷節疼痛,不可屈伸。
麻黃,芍藥,黃耆,甘草(炙,各三兩),烏頭(三枚,㕮咀,以蜜二升,煮取一升,即出烏頭)
上五味,㕮咀四味,水三升,煮取一升。去滓,納蜜煎中,更煎之。服七合,不知更服之。其煎法精妙可師,風寒入節,非此不能通達陽氣。
獨活寄生湯(《千金》),治風寒濕痹,偏枯腳氣。
獨活(三兩),桑寄生,秦艽,細辛,歸身,生地,白芍,川芎,桂心,茯苓,杜仲,牛膝,人參,甘草(各等分),一方有防風
上十四味,為粗末。每服四錢,煎服。此驅風通治之方。
舒筋飲,治臂痛不能舉,由氣血凝滯,經絡不能行所致。非風非濕。腰以下食前服,腰以上食後服。
片薑黃(二錢,如無以莪朮代之),赤芍,當歸,海桐皮(去粗皮),白朮(各一錢五分),羌活,炙甘草(各一錢)
上七味,加姜三片,煎服,磨沖沉香汁少許。
拔痹膏
用生半夏為末,同廣膠等分。先用薑汁,將膏煎烊,調入半夏,塗。
史國公酒方(《聖惠》),治中風語言謇澀,手足拘攣,半身不遂,痿痹不仁。
當歸(酒洗),虎脛骨(酒浸一日,焙乾,醋炙),羌活,鱉甲(炙),萆薢,防風,秦艽,牛膝,松節,晚蠶沙(各二兩),枸杞子(五兩),茄根(八兩,蒸)
上為粗末,絹袋盛,浸無灰酒一斗,十日取飲。
半身不遂外治方、大活絡丹、指迷茯苓丸,俱見通治。
痿
白話文:
[痹、歷節方]
痹證的治療方法來自《靈樞》,主要使用馬膏來處理病竈部位,這是因為馬膏(馬脂)性質甘平,質地柔潤,能滋養筋骨,緩解痹痛。對於較輕微的部位,則會用白酒混合桂皮來塗抹,桂皮辛溫,能通經絡,活血脈。另外,還會使用桑樹枝條來調整病人口部的位置,以及將生桑炭放置在適當深度的地坑中,讓患者坐下,以便暖身。接下來,再用馬膏熱敷患部,同時飲用美酒,享用美味的烤肉。即使不善飲酒,也要勉強自己喝一點。再三地撫摸患部,通常病況就能得到改善。
寒痹的熱敷療法同樣出自《靈樞》。首先,需準備二十升的醇酒,一升的蜀椒,一斤的乾薑,以及一斤的桂心。這些材料需切碎並浸泡在酒中,同時加入一斤的綿花和四丈的細白布,再把酒罐放入馬糞堆中加熱。馬糞堆中加熱的方式,就是將馬糞點燃來溫熱酒罐。確保密封,讓酒罐內的酒材充分吸收,五天五夜後,取出布和綿花晾乾,再重複浸泡,直到酒材中的汁液完全被吸收。每次浸泡需一天一夜,待到時間再取出晾乾。最後,用藥材殘渣和綿花填充布袋,製成長約六七尺的複合布巾。使用時,先將布巾在生桑炭上炙烤,再熱敷在先前針灸過的部位,使熱力深入病竈。熱敷三十次後停止,接著用毛巾擦拭全身汗水,同樣做三十次。
黃耆桂枝五物湯出自《金匱》,適用於血痹症狀,包括脈搏微弱,身體麻木,類似風痹的狀況。所需材料有:黃耆、芍藥、桂枝各三兩,生薑六兩,大棗十二枚。將這些材料加六升水煮至剩二升,每日分三次溫服。此方為衛氣虛弱的補益良方。
桂枝芍藥知母湯出自《金匱》,適用於肢節疼痛,身體瘦弱,腳腫,頭暈短氣,噁心的症狀。所需材料有:桂枝四兩,芍藥、甘草、麻黃、附子各二兩,生薑、白朮各五兩,知母四兩。將這些材料加七升水煮至剩二升,每日分三次溫服。此方適用於陽氣虛弱的病人。
烏頭湯出自《金匱》,適用於關節疼痛,無法屈伸的症狀。所需材料有:麻黃、芍藥、黃耆、甘草各三兩,烏頭三枚(切碎後,用二升蜂蜜煮至剩一升,再取出烏頭)。將前四種材料切碎,加三升水煮至剩一升,去除渣滓,加入蜂蜜繼續煮沸,每次服用七合,如無效再增加劑量。此方適用於風寒侵襲關節,阻礙陽氣流通的病情。
獨活寄生湯出自《千金》,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風濕病、偏癱、腳氣。所需材料有:獨活三兩,桑寄生、秦艽、細辛、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桂心、茯苓、杜仲、牛膝、人參、甘草各等份。將這些材料切碎,加水煎煮,每日服用四錢。此方具有驅風散寒、通經活絡的功效。
舒筋飲適用於手臂疼痛,難以舉起,由氣血瘀滯,經絡不暢所導致的症狀。所需材料有:薑黃二錢(如無,可用莪朮代替),赤芍、當歸、海桐皮、白朮各一錢五分,羌活、炙甘草各一錢。將這些材料加水煎煮,加入三片薑,磨沖少量沉香汁後服用。
拔痹膏適用於局部風濕痹痛,所需材料有:生半夏粉和廣膠各等份。先用薑汁將廣膠融化,再加入半夏粉調勻,塗抹於患處。
史國公酒方出自《聖惠》,適用於中風導致的語言不清,手腳僵硬,半身不遂,痿痹麻木。所需材料有:當歸、虎脛骨、羌活、鱉甲、萆薢、防風、秦艽、牛膝、松節、晚蠶沙各二兩,枸杞子五兩,茄根八兩(蒸)。將這些材料切碎,裝入絹袋中,浸泡在無灰酒一斗中,十天後取出飲用。
半身不遂的外治方、大活絡丹、指迷茯苓丸,詳情請參考通治篇。
痿病的治療方法詳情未提供,需另尋資料瞭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