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蘭臺軌範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《外臺》
風猥退,四肢不收,身體疼痛,肌肉虛滿,骨節懈怠,腰腳緩弱,由分肉流於血脈,久成風水之病。
嚲曳,肢體弛緩不收攝也。人以胃氣養肌肉經脈,胃氣衰損,則筋脈虛而筋肉懈惰,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。
風毒發,眼疼腳縱,中指疼連肘邊,牽心裡悶,肋脹少氣,喘氣欲絕,不能食。
白話文:
風濕病漸漸好轉,但四肢仍無法自如活動,全身感到疼痛,肌肉感覺空虛且浮腫,骨頭關節無力,腰部和腿部乏力,這是因為風濕從肌肉深入到血液裡,長時間下來形成風濕性疾病。
四肢無力拖拉,是因為肌肉鬆弛不受控制。人的肌肉和神經主要靠胃部吸收的營養來維持,當胃氣衰弱,營養不足,就會導致肌肉和神經虛弱,肌肉變得懶惰,因此風邪侵襲肌肉,造成四肢無力的情況。
風毒發作,眼睛疼痛,腳部放鬆,中指疼痛且連帶手肘也痛,這種疼痛會牽引到心臟,讓人感到悶悶的,兩側肋骨有脹痛感,呼吸困難,感覺快喘不過氣,而且吃不下東西。
2. 風方
酒風(《素問》),治身熱懈惰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。
澤瀉,白朮(各十分),麋銜(五分),合,以三指撮,為後飯。麋銜即薇銜,一名無心草,南人呼為吳風草。味苦平微寒,主治風濕。三指為一撮,約二三錢。飯後藥先為後飯。按:麋銜,疑即鹿銜草。為後飯,服在飯後,非飯前也。凡古方須將《神農本草》細參藥性,乃能深知其義。
侯氏黑散(《金匱》),治大風,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
菊花(四十分),白朮(十分),細辛(三分),茯苓(三分),牡蠣(三分),桔梗(八分),防風(十分),人參,礬石(各三分),黃芩(五分),當歸,乾薑,芎藭,桂枝(各三分)
上十四味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一服。初服二十日,溫酒調服。禁一切魚、肉、大蒜,常宜冷服,六十日止,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,熱食即下矣。冷食自能助藥力。腸腹空虛,則邪易留此,填滿空隙,使邪氣不能容。
風引湯(《金匱》),除熱癱癇。巢氏云:腳氣宜風引湯。
大黃,乾薑,龍骨(各四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,牡蠣(各二兩),寒水石,滑石,赤石脂,白石脂,紫石英,石膏(各六兩)
上十二味杵,粗篩,以韋囊盛之。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溫服一升。此乃臟腑之熱,非草木之品所能散,故以金石重藥清其里。
防己地黃湯(《金匱》),治病如狂狀,妄行獨語不休,無寒熱,其脈浮。
防己(一分),桂枝,防風(各二分),甘草(一分)
上四味,以酒一杯,浸之一宿,絞取汁。生地黃二斤,㕮咀蒸之,如斗米飯久。以銅器盛其汁,更絞地黃汁和,分再服。此方他藥輕,而生地獨重,乃治血中之風也。此等法最宜細玩。凡風勝則燥,又風能發火,故治風藥中無純用燥熱之理。
頭風摩散(《金匱》)
大附子(一枚,泡),鹽(等分)
上二味為散,沐了,以方寸匕,已摩疢上,令藥力行。
越婢湯(《金匱》),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汗者,主之。
麻黃(六兩),石膏(半斤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五枚)
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惡風加附子一枚。本方加白朮四兩,即越婢加朮湯。越婢寒散之方也,治風熱在表之證。
小續命湯(《千金》),治卒中風欲死,身體緩急,口目不正,舌強不能言,奄奄忽忽,神精悶亂,諸風服之皆驗。
麻黃,防己,人參,黃芩,桂心,芍藥,甘草,川芎,杏仁(各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),生薑(五兩)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黃三沸,去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。分三服,不瘥,更合三四劑,隨人風輕重虛實,腳弱服之亦瘥。恍惚者加茯神、遠志。骨節疼煩有熱者,去附子,倍芍藥。《外臺》加白朮一兩,石膏、當歸各二兩,無防己。續命為中風之主方,因症加減,變化由人,而總不能捨此以立法。
後人不知此義,人自為說,流弊無窮,而中風一症,遂十不愈一矣。人參附桂,何嘗不用,必實見其有寒象而後可加。然尤宜於西北人,若東南人則當詳審,勿輕試。
錄驗續命湯,治中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處,或拘急不得轉側。
麻黃,桂枝,當歸,人參,石膏,乾薑,甘草(各三兩),川芎,杏仁(四十枚)
上九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溫服一升,當小汗,薄覆脊,憑几坐,汗出則愈。不汗更服,無所禁,勿當風。並治但伏不得臥,咳逆上氣,面目浮腫。虛而感風則成痱,此治痱症之主方。
近效朮附湯,治風虛,頭重眩苦極,不知食味,暖肌補中益精氣。
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半,泡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)
上三味銼,每五錢匕,姜五片,棗一枚,水盞半,煎七分,去滓溫服。此治中風後陽虛之證。
按:《古今錄驗》《近效》二種,乃唐以前之方書,今全本未見。《外臺》中引二書之方極多,《金匱要略》宋人校書者,往往以本集中載方太少,故亦採取二書,並《千金》《外臺》之方,擇其精要者,附一二方於每病之後,而方首亦必不沒其所本之書。古人之不苟如此,今人見其方載入《金匱》中,即以為仲景所定之方,誤矣。須知之。
地黃煎(《千金》),治熱風,心煩悶,及脾胃間熱,不下食方。
生地黃汁,枸杞根汁(各二兩),生薑汁,酥(各三升),荊瀝,竹瀝(各五升),天門冬,人參(各八兩),茯苓(六兩),大黃,梔子(各四兩)
上十一味,搗篩五物為散,先煎地黃等汁成膏,納散攪勻。每服一匕,日再,漸加至三匕。覺利減。風行必燥,古人治風必用潤藥,乃真訣也。今人反以剛燥辛熱之品治之,是益其疾也。
三黃湯(《千金》),治中風手足拘急,百節疼痛,煩熱心亂,惡寒,經日不欲飲食。
麻黃(五分),獨活(四分),細辛,黃耆(各二分),黃芩(三分)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一服小汗,二服大汗。心熱加大黃二分。腹滿加枳實一枚。氣逆加人參三分。悸加牡蠣三分。渴加瓜蔞根三分。先有寒加附子一枚。此方專以驅風為治。
風痱方(《千金》),治手足不遂,僵直。
伏龍肝五升,為末,冷水八升,攪取汁飲之,能盡為善。
蒸半身不遂方(《千金》)
蠶沙兩石,熟蒸,分作直袋三枚。熱盛一袋,著患處,如冷換熱者,數易之。瘥後,須羊肚釀粳米、蔥白、薑、椒、豉等,爛煮熱吃,日食一具,十日止。按:此法熨痹證亦良。
治風懿方,竹瀝一升,治半身不遂,手足拘急,身冷,強直,不語。或狂言,角弓反張。或食或不食,或大小便不利。治風懿之法與治風痱之法不相遠。
口眼喎僻方(《千金翼》),治中風面目相引偏僻,牙車急,舌不轉。
牡蠣(熬),礬石(燒),附子(泡,去皮),伏龍肝(等分)
上四味,搗篩為散,以三歲雄雞血和藥敷上,預候看,勿令太過。偏右塗左,偏左塗右,正則洗去之。
又方,大皂莢五兩(去皮子),搗篩,以三年大醋和,塗緩處。
又方(《千金翼》),治風著人面,引口偏著耳,牙車急,舌不得轉。
生地黃汁,竹瀝(各一升),獨活(三兩,切)
上三味合煎,取一升,頓服之即愈。驅風舒經活血。
開心肥健方(《千金翼》)
人參(五兩),大豬肪(八枚)
上二味,搗人參為散,豬肪煎取凝。每服以人參一分,豬脂十分,以酒半升和服之。一百日骨髓充盈,日記千言,身體潤澤。去熱風、冷風、心頭等風,月服二升半,即有大效。此方治老人及風燥者最宜。
一切風虛方(《千金翼》)
杏仁(九升,去尖及兩仁,曝乾)
上一味,搗為末,以水九升,研濾,如作粥法,緩火煎,令如麻浮上。匙取,和羹、粥、酒內一匙服之。每食即服,不限多少。服七日後,大汗出,二十日後汗止。慎風冷、豬、魚,雞、蒜、大醋,一劑後諸風減差。春夏恐酸,少作服之。秋九月後煎之。此法神妙,可深秘之。此即作杏酪之法,服食最宜。
竹瀝湯(《外臺》),治諸中風。
竹瀝(二升),生葛根(一升),按:亦當用汁。生薑汁(三合)
上三味,分三服,日三。此通經絡之法。
卒不得語方(《外臺》)
以苦酒煮芥子,薄頸一周,以衣包之,一日一夕乃解,瘥。
中風不語方(《寶鑑》)
取龜尿點舌。
取龜尿法:置龜於新荷葉上,以豬發鼻內戳之,立出。
地黃飲子(《宣明》),治中風舌喑不能言,足廢不能行。此少陰氣厥不至,名曰風痱,急當溫之。
熟地,山茱萸,五味子,蓯蓉(酒浸),石斛,麥冬,石菖蒲,遠志,茯苓,桂心,附子(炮),巴戟(去心,等分),薄荷(七葉)
上十三味,每服三錢,生薑五片,棗一枚,煎服。風氣甚而有火,多痰者忌服。此治少陰氣厥之方,所謂類中風也,故全屬補腎之藥。庸醫不察,竟以之治一切中風之證,輕則永無愈期,甚則益其病而致死,醫者病家終身不悟也。
稀涎散(《局方》),治中風牙關緊急,並治單蛾雙蛾。
江子仁(六粒),牙皂(三錢),明礬(一兩)
上先化開礬,入二味,待礬枯為末。每用三分,吹入喉中。此急救吊痰開喉之法。
豨薟丸(《本事方》),治口眼喎斜,偏風,失音不語,時時吐涎。久服並眼目清明,髭鬚烏黑,筋骨強健。
豨薟,五月中取葉及嫩枝,洗,九蒸九曬,微焙為末,煉蜜丸桐子大。溫酒或米飲下三四十丸。按:余取豨薟瀝汁熬膏,打末為丸尤有力。此緩治之劑,非一時救病之法。
控涎丹(《三因方》)
甘遂,大戟,白芥子(等分)
上為末,煮糊丸桐子大,曬乾,臥時淡薑湯或熱湯下五七丸至十丸。此乃下痰之方,人實症實者用之。
滌痰散(嚴氏),治中風痰迷心竅,舌強不能言。
南星(薑製),半夏(各二錢半),枳實,茯苓(各二錢),橘紅(一錢五分),石菖蒲,人參(各一錢),竹茹(七分),甘草(五分)
上九味,加姜五片,水煎服。此治心經之痰。
勝金丸(《本事方》),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,形體昏悶,四肢不收,風涎潮於上膈,氣閉不通。
生薄荷(半兩),豬牙皂角(二兩,捶碎,水一升,二味一處浸,取汁研成膏),瓜蒂末(一兩),藜蘆(二兩),硃砂(五錢許,研)
上將硃砂末二分,與二味研勻,用膏子搜和,丸如龍眼大,以硃砂一分為衣,溫酒化下一丸,甚者二丸,以吐為度,得吐即醒,不醒者不治。實見其痰在上膈則可用,否則提氣上升,反成厥冒等疾。
銀液丹(《局方》),治諸風痰涎蘊結,心膈滿悶,頭痛目運,面熱心鬆,痰唾稠黏,精神昏憒,及風涎潮搐,並宜服之。
天南星(三分,為末),硃砂(半兩,研飛),鐵粉,水銀(各三兩,結砂子),膩粉(一兩,研),黑鉛(煉十遍,秤三兩,與水銀結砂為小塊,同甘草十兩水煮半日,候冷研。)
上研勻,麵糊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二丸,同薄荷蜜湯下,生薑湯亦可。微為度,食後服。如治風癇,不計時候服。痰涎逆上用此鎮壓亦不可少。前方提之使出,此方鎮之使下,隨宜施治,全在辨症之確。
癘風方,治眉落鼻壞,遍體生瘡。出《神仙感遇傳》。
角刺(一二升,燒灰),大黃(九蒸曬)
上為末,再煎大黃湯,服方寸匕,旬日即愈。
青州白圓(《局方》),見通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