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蘭臺軌範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《素問》
《瘧論》:黃帝問曰:夫痎瘧皆生於風,其畜作有時者,何也?岐伯曰:瘧之始發也,先起於毫毛,伸欠乃作,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。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帝曰:何氣使然?岐伯曰: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陽並於陰,則陰實而陽虛。陽明虛,則寒慄鼓頷也。
巨陽虛,則腰背頭項痛。三陽俱虛,則陰氣勝,陰氣勝,則骨寒而痛,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。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。外內皆熱,則喘而渴,故欲冷飲也。此皆得之夏傷於暑。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此營氣之所舍也。此令人汗孔疏,腠理開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及得之以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衛氣者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
帝曰:其間日作者何也?岐伯曰:其氣之舍深,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邪內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帝曰:其作日晏與日早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,衛氣一日一夜,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作也晏。此先客於脊背也,每至於風府,則腠理開,腠理開,則邪氣入,邪氣入,則病作,以此日作,稍稍益晏。
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,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,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內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。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,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俱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帝曰: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,發則邪氣入,入則病作。
今衛氣日下一節,其氣之發也,不當風府,其日作者奈何?岐伯曰:此邪氣客於頭項,循膂而下者也。故虛實不同,邪中異所,則不得當其風府也。故邪中於頭項,氣至頭項;而病中於背,氣至背;而病中於腰脊,氣至腰脊;而病中於手足,氣至手足;而病衛氣之所在,與邪氣相合,則病作。故風無常府,衛氣之所發,必開其腠理,邪氣之所合,則其府也。
帝曰:善。夫風之與瘧也,相似同類,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,何也?岐伯曰:風氣留其處,故常在,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衛氣應乃作。帝曰:瘧先寒而後熱者何?岐伯曰:夏傷於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夏氣,淒滄之水寒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秋傷於風,則病成矣。夫寒者,陰氣也。
風者,陽氣也。先傷於寒,而後傷於風,故先寒而後熱。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。帝曰:先熱而後寒者何也?岐伯曰:此先傷於風,而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,亦以時作,名曰溫瘧。其但熱而不寒者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《內經》之文亦論其理如此,其實病變之同,不可執一而論。
白話文:
《素問》
黃帝問道:瘧疾都由風邪引起,但發作卻有規律,這是為什麼呢?
岐伯回答:瘧疾初發時,先從毫毛開始,打噴嚏、伸懶腰後發作,伴隨寒顫、下頷肌肉抽搐,腰脊都疼痛。寒邪退去後,則內外都發熱,頭痛欲裂,口渴想喝冷飲。
黃帝問:這是什麼氣機導致的?
岐伯回答:陰陽氣機上下交爭,虛實不斷交替,陰陽互相轉移。陽氣聚集於陰,則陰實而陽虛。陽明經虛,則寒顫下頷肌肉抽搐;巨陽經虛,則腰背頭項疼痛;三陽經都虛,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骨頭寒冷疼痛,寒邪由內而生,所以內外都寒冷。陽氣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。內外都發熱,則呼吸急促口渴,所以想喝冷飲。這些都是夏季受暑邪所致。熱邪盛,藏於皮膚內、腸胃外,這是營氣所居之地。這使得汗孔開泄,腠理疏鬆,遇上秋天的風寒,汗出遇風,或因沐浴,水氣停留在皮膚內,與衛氣同處。衛氣白天走於陽經,夜晚走於陰經,這氣機得陽氣則外出,得陰氣則內收,內外交爭,所以每天發作。
黃帝問:間日瘧疾又是怎麼回事呢?
岐伯回答:邪氣停留較深,內收於陰經,陽氣獨自發作,陰邪內藏,陰陽相爭無法外出,所以間日發作。
黃帝問:瘧疾發作時間有早有晚,這是什麼氣機導致的?
岐伯回答:邪氣滯留於風府穴,沿著脊柱向下走,衛氣一天一夜在風府穴會合,第二天向下移一節,所以發作時間越來越晚。這是邪氣先侵犯脊背,每次到達風府穴,腠理就開泄,邪氣入侵,疾病就發作,因此每天發作,時間逐漸推遲。
邪氣從風府穴向下移,每天一節,二十五天后到達骶骨,二十六天后進入脊柱內,藏於伏膂之中,氣機上行,九天后從缺盆(鎖骨上窩)出來,氣機日漸上升,所以發作時間越來越早。間日發作者,由於邪氣內收於五臟,橫貫募原,邪氣循行路線長,氣機深沉,運行緩慢,不能與衛氣同時運行,不能一起外出,所以間日發作。
黃帝問:您說衛氣每次到達風府穴,腠理開泄就發病,發病則邪氣入侵,入侵則疾病發作。現在衛氣每天向下移一節,發病時卻不在風府穴,這是怎麼回事呢?
岐伯回答:這是邪氣滯留於頭項,沿著脊柱向下走的緣故。所以虛實不同,邪氣侵犯部位不同,就不一定在風府穴了。所以邪氣侵犯頭項,氣機就到達頭項;侵犯背部,氣機就到達背部;侵犯腰脊,氣機就到達腰脊;侵犯手足,氣機就到達手足;衛氣到達的地方,與邪氣相合,疾病就發作。所以風邪沒有固定的部位,衛氣到達的地方,必然開泄腠理,邪氣聚集的地方,就是它的部位。
黃帝說:很好。風邪和瘧疾相似,但風邪經常存在,而瘧疾卻有時發作有時休止,這是為什麼呢?
岐伯回答:風邪滯留於某一部位,所以經常存在;瘧疾邪氣循行經絡,沉入內部,所以衛氣應之而發作。
黃帝問:瘧疾先寒後熱是怎麼回事?
岐伯回答:夏季受暑邪,汗出過多,腠理開泄,又遇到秋天的寒涼,寒邪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秋天再受風邪,疾病就形成了。寒邪是陰邪,風邪是陽邪。先受寒邪,後受風邪,所以先寒後熱。疾病按時發作,稱為寒瘧。
黃帝問:先熱後寒是怎麼回事?
岐伯回答:這是先受風邪,後受寒邪,所以先熱後寒,也按時發作,稱為溫瘧。只有發熱不發寒的,是陰氣先絕,陽氣獨盛,則氣短煩躁,手足發熱想嘔吐,稱為癉瘧。《內經》的記載也是這樣論述的,其實病變相同,不可執著於一種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