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蘭臺軌範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諸痛(頭、心胃、腰、腹)
2. 《靈》《素》
《靈·終始篇》:病痛者,陰也。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,陰也。
《素·舉痛論》:視其五色,黃赤為熱,白為寒,青黑為痛。
《調經論》:實者,外堅充滿,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虛者,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:氣傷痛,形傷腫。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
《痹論》:痛者,寒氣多也。有寒,故痛也。
白話文:
【《靈·終始篇》】:感到疼痛的,屬於陰性反應。如果疼痛到用手按壓都無法緩解的,也是屬於陰性反應。
【《素·舉痛論》】:觀察一個人的臉色,如果呈現黃赤色,表示體內有熱症;白色代表有寒症;青黑色則代表有痛感。
【《調經論》】:當身體處於實證時,外表會顯得堅硬且充滿,不能用手按壓,一按就會感到疼痛。若處於虛證,則是因為氣血不足,按壓後可以讓氣血流通,溫暖該部位,所以不會感到疼痛,反而會感到舒適。
【《陰陽應象大論》】:氣血受損會造成疼痛,形體受損會導致腫脹。所以,如果先是感到疼痛然後纔出現腫脹,這就是氣血受損導致形體受損;反之,若是先出現腫脹再感到疼痛,則是形體受損影響了氣血。
【《痹論》】:感到疼痛,通常是因為寒氣過多。因為有寒氣存在,所以才會感到疼痛。
3. 頭痛
4. 《靈》《素》
《靈·經脈篇》:足太陽膀胱脈,動則病沖頭痛,目似脫,項如拔,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踹如裂,是為踝厥。督脈之別,名曰長強,挾膂上項,散頭上下,當肩胛左右,別走太陽,入貫膂,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。足少陽膽脈,是主骨所生病者,頭痛,頷痛。
《厥病篇》:真頭痛,頭痛甚,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,死不治。
《素·奇病論》:帝曰:人有病頭痛,以數歲不已,此安得之?名為何病?岐伯曰:當有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。髓者,以腦為主。腦逆,故令頭痛,齒亦痛,病名曰厥逆。
白話文:
【《靈樞·經脈》】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,如果出現異常,會導致頭部劇烈疼痛,好像眼睛要脫出來一樣,頸部緊繃,脊椎疼痛,腰部感覺像斷了一樣,大腿不能彎曲,膝窩處有緊縮感,腳跟像是撕裂般的痛,這種症狀稱為踝厥。督脈的分支,名為長強,夾著脊柱向上到頸部,其氣散佈在頭部和肩部,當肩胛骨兩側,另有一路走向足太陽膀胱經,進入脊柱,若這條脈絡實證,就會出現脊柱僵硬;若是虛證,就會感到頭部沉重。足少陽膽經,主要影響骨骼的疾病,如頭痛,頜部疼痛。
【《靈樞·厥病》】 真正的頭痛,頭部疼痛非常劇烈,整個腦部都痛,手腳冰冷至關節,這種情況無法救治。
【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奇病論》】 黃帝說:有人長期頭痛,多年未愈,這是怎麼回事?這種病該如何命名?岐伯回答:可能是因為曾經嚴重受寒,寒氣深入骨髓。而骨髓是與腦相連的,當腦部受到影響,便會引起頭痛,甚至牙齒也會痛,這種病被稱為厥逆。
5. 《病源》
鬲痰風厥頭痛,風痰相結,上衝於頭,即令頭痛,數歲不已,即連腦痛,手足寒至節,即死。真頭痛亦必有痰。
白話文:
患有膈間痰風厥導致的頭痛,是由風邪與痰濕交纏,向上衝擊頭部所引起的,會造成持續的頭痛,若數年不愈,則可能演變為連帶腦部也疼痛的情況。當病情發展到手腳冰冷至關節時,則表示病勢危急,可能面臨死亡。而真正的頭痛病症,也必然會伴隨著痰濕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