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蘭臺軌範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痢方
上先煮柴胡湯,去滓,納芒硝。分溫再服,不解更作。
瓜蔞散,治五色痢,久不愈者。
瓜蔞(一個,以炭火煨存性,蓋地上出火毒)
上研細,溫酒服盡。
療熱毒痢血片臍下絞刺痛方(《外臺》)
升麻,地榆,茜草,黃連(各六分),犀角(四分),生地(八分),梔子,薤白,香豉(各二合)
上九味,水六升,煮取一升五合。分溫三服,日再。此血痢之主方。
主赤白痢方(《外臺》)
黃連(二兩),阿膠(四片)
上二味,以酒二升,合黃連煎十五沸,去滓,然後納阿膠令烊,溫服三升。此治血熱之痢。
療五疳蒸下痢方(《外臺》)
苦參,青葙,甘草(炙,各三兩)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灌即愈。凡蒸,但服地汁即差。此兼治蟲。
薤白湯(《活人書》),傷寒下痢如爛肉汁,赤白帶下,伏氣腹痛,諸熱毒,並皆治之。
豉(半斤,綿裹),薤白(一把),梔子(七枚,大者破之)
上銼,如麻豆大。以水二升半,先煮梔子十沸,下薤白,煎至二升許,下豉,煎取一升二合,去滓。每服一湯盞。
訶黎勒丸(《局方》),治腸胃積寒,久痢純白,或有青黑,日夜無度。
肉豆蔻(去皮),木香,乾薑(泡,各二十兩),縮砂仁,訶黎勒皮,川烏頭(泡,去皮臍),白礬(煅,各二十分),龍骨(洗),赤石脂(各八十兩)
上為末,用粟米飯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溫粟米飲下,食前服。甚者可倍加丸數。此溫澀之劑。
葛根湯,葛根黃芩黃連湯,當歸四逆湯,大承氣湯,小承氣湯,四逆散,四逆湯,白通加豬膽汁湯,白通湯,四逆加人參湯,通脈四逆湯,豬膚湯,陽毒升麻湯,以上十三方俱見傷寒門。生薑瀉心湯,見嘔吐門。烏梅丸,方見蟲門。威喜丸,方見通治。此方《和劑》名感應丸。
白話文:
痢疾的藥方
首先煎煮柴胡湯,濾掉藥渣,加入芒硝。分次溫服,如果沒好轉就再服用。
瓜蔞散,治療各種顏色的痢疾,久治不癒的狀況。
瓜蔞(一個,用炭火煨烤至表面炭化,蓋在地上,去除火毒。)
將瓜蔞研磨成細末,用溫酒送服。
治療熱毒痢疾,肚臍下方絞痛的藥方(出自《外臺》)
升麻、地榆、茜草、黃連(各六分)、犀角(四分)、生地(八分)、梔子、薤白、香豉(各二合)
以上九味藥,用水六升煎煮至一升五合。分三次溫服,一天服用兩次。這是治療血痢的主要藥方。
治療赤白痢的藥方(出自《外臺》)
黃連(二兩)、阿膠(四片)
以上兩味藥,用酒二升,與黃連一同煎煮十五次沸騰,濾掉藥渣,然後加入阿膠使其融化,溫服三升。這是治療因血熱引起的痢疾。
治療五疳引起的痢疾藥方(出自《外臺》)
苦參、青葙、甘草(炙過,各三兩)
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煎煮至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即可痊癒。凡是因虛熱引起的,單服地汁就可以痊癒。這個方子同時可以治療蟲症。
薤白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,治療傷寒引起的痢疾,排出像爛肉汁般的糞便,赤白痢,體內有潛伏的寒氣導致腹痛,以及各種熱毒病症。
豆豉(半斤,用棉布包裹)、薤白(一把)、梔子(七枚,大的要掰開)
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。用水二升半,先煮梔子至十次沸騰,再加入薤白,煎煮至約二升,最後加入豆豉,煎煮至一升二合,濾掉藥渣。每次服用一湯匙。
訶黎勒丸(出自《局方》),治療腸胃積寒,長期痢疾,排出純白色糞便,或帶有青黑色,日夜不停的狀況。
肉豆蔻(去皮)、木香、乾薑(泡過,各二十兩)、縮砂仁、訶黎勒皮、川烏頭(泡過,去皮臍)、白礬(煅燒過,各二十分)、龍骨(洗過)、赤石脂(各八十兩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小米飯做成丸子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,用溫熱的小米粥送服,飯前服用。情況嚴重者可以加倍藥丸數量。這是溫補收澀的藥方。
葛根湯,葛根黃芩黃連湯,當歸四逆湯,大承氣湯,小承氣湯,四逆散,四逆湯,白通加豬膽汁湯,白通湯,四逆加人參湯,通脈四逆湯,豬膚湯,陽毒升麻湯,以上十三個方子都可以在傷寒門找到。生薑瀉心湯,可以在嘔吐門找到。烏梅丸,藥方可以在蟲門找到。威喜丸,藥方可以在通治中找到。這個方子在《和劑局方》中稱為感應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