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蘭臺軌範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泄瀉

2. 《靈》《素》

《靈·論疾診尺篇》:飧泄脈小者,手足寒,難已。飧泄脈小,手足溫,泄易已。

《玉版篇》:其腹大脹,四末清,脫形,泄甚,逆也。諸病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

《素·陰陽應象大論》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濕勝則濡泄。

《脈要精微論》:久風為飧泄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:泄而脫血,難治。

《玉機真臟論》:泄而脈大,難治。

白話文:

【《靈·論疾診尺篇》】:如果患了飧泄(急瀉)且脈搏微弱,伴隨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病情較難好轉。但若飧泄時脈搏雖小,手腳卻保持溫暖,則表示瀉症較容易康復。

【《玉版篇》】:如果腹部腫脹,四肢冰涼,體型消瘦,且嚴重的腹瀉,這都顯示病情惡化。各種疾病如果突然大量下瀉,通常是由熱症引起的。

【《素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】:如果清氣位於下部,就會導致急瀉。春天如果受到風邪的影響,夏天就可能出現急瀉。濕氣過盛會引發濡泄(水樣瀉)。

【《脈要精微論》】:長期受風邪影響會導致急瀉。

【《平人氣象論》】:如果瀉症伴隨著出血,治療上會比較困難。

【《玉機真臟論》】:瀉症同時脈搏異常大,這種情況病情較難控制。

3. 《難經》

泄凡有五,其名不同。有胃泄,有脾泄,有大腸泄,有小腸泄,有大瘕泄,名曰後重。胃泄者,飲食不化,色黃。脾泄者,腹脹滿,泄注,食即嘔吐逆。大腸泄者,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腸鳴切痛。小腸泄者,溲而便膿血,少腹痛逆。大瘕泄者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。此五泄之要法也。

白話文:

總共有五種類型的腹瀉,各自有不同的名稱。包括胃源性腹瀉、脾源性腹瀉、大腸性腹瀉、小腸性腹瀉,以及大瘕泄,後者又稱為有下墜感的腹瀉。

胃源性腹瀉的特徵是食物無法消化,糞便顏色呈現黃色。脾源性腹瀉的表現為腹部脹滿,持續性腹瀉,進食後會出現嘔吐或反胃的現象。大腸性腹瀉則在進食後立即感到緊迫感,大便顏色偏白,並伴有腸鳴和劇烈疼痛。小腸性腹瀉的特點是在排尿時排出膿血,且伴有下腹部疼痛。大瘕泄則表現為下腹部有緊迫感,常去廁所但卻排不出糞便,並伴隨尿道疼痛。

以上就是五種腹瀉的主要診斷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