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蘭臺軌範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泄瀉方
溫脾湯(《本事方》),主治痼冷在腸胃間,泄瀉腹痛,宜先取去,然後調治,不可謂虛以養病也。
厚朴,乾薑,甘草,桂心,附子(各二兩),大黃(四錢)
上六味㕮咀,取一兩,水二盅,煎六分。頓服。不可謂虛以養病,此千古之要訣,後人反是。
訶黎勒丸(《濟生》),治大腸虛冷,泄瀉不止,腹脅引痛,飲食不化。
訶黎勒(麵裹煨),附子(泡),肉豆蔻(麵裹煨),木香,吳茱萸(炒),龍骨(生用),白茯苓,蓽茇(等分)
上為末,生薑汁煮麵糊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香茸丸,治飲酒多,遂成酒泄,骨立不能食,但再飲一二盞,泄作幾年矣。
嫩鹿茸(酥炙黃),肉豆蔻(煨,各一兩),生麝香(另研,一錢)
上為末,陳米飯為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固腸丸(《得效》),治臟腑滑泄,晝夜無度。
吳茱萸,御粟殼,黃連(各等分)
上為末,醋糊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附子理中丸(《局方》),治脾胃冷弱,心腹疼痛,嘔吐瀉痢,霍亂轉筋,體冷微汗,手足厥冷,心下逆冷滿悶,腹中雷鳴,飲食不進,及一切沉寒痼冷,並皆治之。
人參(一兩),附子(泡,一枚),乾薑(泡),甘草(炙,各一兩),白朮(土炒,二兩)
上為末,蜜丸,每藥一兩,作十丸。每服一丸,以水一盞化開,煎至七分,稍熱食前服。
四君子湯(《局方》),六君子湯,歸脾湯,平胃散,補中益氣湯,枳實丸(消痞積,止泄瀉。),瀉黃散,五苓散,四神丸,藿香正氣散(《局方》,。以上十方見通治。),四逆散(治少陰泄瀉),大承氣湯,小承氣湯,調胃承氣湯,敗毒散,葛根湯,葛根黃芩黃連湯(以上八七方俱見傷寒。),厚朴七物湯(方見腹痛門。)
按:泄瀉乃一時寒暖不調,水穀不化,或冒暑傷濕等症,當擇清淡消散之品一二劑即愈。今所集方內多脾胃虛寒久病之方,隨症酌用可也。
白話文:
[止瀉處方]
- 溫脾湯(出自《本事方》):主要治療腸胃中的長期寒冷,導致的腹瀉和腹痛。應先清除腸胃的寒涼,再進一步調理,不可因為虛弱而放任疾病。
成份包括厚朴、乾薑、甘草、桂心、附子(各60克)、大黃(12克)。將這六種藥材切碎,取30克,加入400毫升的水,煎至剩下240毫升,一次服完。這是千百年來的重要訣竅,後人往往會忽略。
- 訶黎勒丸(出自《濟生》):治療大腸虛弱和寒冷,持續腹瀉,腹部和脅部的牽扯痛,飲食無法消化。
成份有訶黎勒(麵粉包裹後烘烤)、附子(浸泡)、肉豆蔻(麵粉包裹後烘烤)、木香、吳茱萸(炒過)、龍骨(生用)、白茯苓、蓽茇(等量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生薑汁煮成麵糊,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70粒,空腹時以米湯送服。
- 香茸丸:治療過量飲酒導致的酒精性腹瀉,身體瘦弱到像骨架一樣,無法進食,即使再喝一兩杯,就會腹瀉好幾年。
成份有嫩鹿茸(酥油烤至呈黃色)、肉豆蔻(烘烤,各30克)、生麝香(單獨研磨,3克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陳米飯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50粒,空腹時以米湯送服。
- 固腸丸(出自《得效》):治療腸胃失調,日夜無度的腹瀉。
成份有吳茱萸、御粟殼、黃連(等量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醋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30粒,空腹時以米湯送服。
- 附子理中丸(出自《局方》):治療脾胃虛弱和寒冷,心腹疼痛,嘔吐、腹瀉、痢疾、霍亂,肢體冰冷、微汗,手腳冰冷,心下逆冷滿悶,腹中雷鳴,飲食不進,以及所有深層的寒冷和長期的寒症。
成份有人參(30克)、附子(浸泡,1個)、乾薑(浸泡)、甘草(炙燒,各30克)、白朮(土炒,60克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子,每30克藥材做10粒丸子。每次服用1粒,用水一碗溶解開,煎至剩下七分,稍微加熱,在飯前服用。
- 其他處方如: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、歸脾湯、平胃散、補中益氣湯、枳實丸、瀉黃散、五苓散、四神丸、藿香正氣散、四逆散、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敗毒散、葛根湯、葛根黃芩黃連湯、_厚朴七物湯_等。
泄瀉通常是由短暫的寒熱不調,食物無法消化,或者夏季受涼等因素引起的,選擇一兩劑清熱解毒的藥方就能痊癒。現在收集的方子大多適用於脾胃虛弱和寒冷的長期患者,可以根據病情酌情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