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蘭臺軌範》~ 卷五 (3)
卷五 (3)
1. 噎膈嘔吐方
上五味,搗篩為散。平晨空腹,生薑五六兩,合皮搗絞取汁,溫,納散方寸匕,攪調,頓服之,日一服,漸加至一匕半。純薑汁服末藥,斷難入口,只宜取薑汁一滴拌藥,別飲送下為妥。
崔氏方(《外臺》),療食則吐,或朝食夜吐,名曰胃反。或氣噎不飲食,數年羸削,惟飲水,亦同此方。
半夏(六兩),人參(六兩),生薑(一兩),橘皮(二兩),牛涎(一升),舂杵頭糠(一升,綿裹),厚朴(二兩,炙),羚羊角(三兩,削)
上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,頻服。
深師(治噎方《外臺》)
羚羊角,前胡,甘草,人參,橘皮(各二兩)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。分四服。
反胃方(《本事方》)
驢水(即驢小便)
日服二合,後食微吐一半,晡時又服二合,人定時食粥,吐出便定。
丁香柿蒂湯(嚴氏),治寒呃。
丁香,柿蒂(各二錢),人參(一錢),生薑(五片)
煎服。
治冷呃方
刀豆子(炙存性)
酒服錢許。
撞氣阿魏丸(《局方》),治五種噎疾,九般心痛,痃癖氣塊,冷氣攻刺,及脾胃停寒,胸滿膨脹,嘔吐酸水,丈夫小腸氣痛,婦人氣血等疾。
茴香(炒香),陳皮(去白),青皮,川芎,丁香皮,蓬莪朮(泡),甘草(泡,各一兩),縮砂仁,肉桂(去粗皮,各半兩),生薑(四兩,鹽醃炒黑),白芷(泡,半兩),胡椒(二錢半),阿魏(二錢半,醋浸一宿,以麩為丸。)
上為末,用阿魏丸雞頭大,每藥丸一斤,用硃砂七錢為衣。丈夫氣痛,炒鹽湯下一粒至二粒。婦人血氣,醋湯下,常服一粒,爛嚼,茶酒任下。此方純用通氣溫熱之藥,有火者不宜服。
此卷所載方論種種各殊,然皆系嘔吐,反胃,水飲,蟲積等症,非真膈病也。膈病乃胃口枯槁之症,百無一治。論中雖有格脈格症,而其形象俱未詳載,必臨症多,乃能識其真耳。
旋覆代赭湯,四逆湯,小柴胡湯,以上三方俱見傷寒。小半夏湯,方見痰飲。竹葉石膏湯,加生薑,見通治。
白話文:
[噎膈嘔吐方]
將以上五種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。每天早上空腹時,取新鮮生薑五六兩(約150-180克),連皮搗爛擠出汁,加熱後,放入藥散一小匙(約一立方寸,約0.5-1克),攪拌均勻,一次喝下,每天服用一次,可逐漸增加到一匙半。單獨用薑汁服藥粉,很難入口,最好取一滴薑汁拌藥,再用其他飲品送服比較妥當。
崔氏方(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,治療吃下東西就吐,或早上吃晚上吐,這種情況稱為胃反。也有因為氣阻噎住無法進食,數年來身體消瘦,只能喝水的,也適用這個方子。
半夏(約300克),人參(約300克),生薑(約60克),橘皮(約120克),牛涎(約300毫升),舂杵頭糠(約300毫升,用布包好),厚朴(約120克,炙過),羚羊角(約180克,削成片)。
將以上藥材加八升水(約1600毫升)煮至三升(約600毫升),分三次溫服,頻繁服用。
深師方(治療噎病方,出自《外臺秘要》)
羚羊角,前胡,甘草,人參,橘皮(各約120克)。
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(約1200毫升),煮至三升(約600毫升),分四次服用。
反胃方(出自《本事方》)
驢尿。
每天服用兩合(約40毫升),飯後會稍微吐出一半,傍晚再服兩合,到晚上睡覺前吃粥,吐的情況就會停止。
丁香柿蒂湯(嚴氏方),治療寒性呃逆。
丁香,柿蒂(各約7.5克),人參(約3克),生薑(五片)。
煎水服用。
治冷呃方
刀豆子(炙過保留藥性)。
用酒送服少許(約3-6克)。
撞氣阿魏丸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治療各種噎病、多種心痛、腹部氣塊、冷氣攻刺、脾胃虛寒、胸悶脹滿、嘔吐酸水、男性小腸氣痛、女性氣血等疾病。
茴香(炒香),陳皮(去白),青皮,川芎,丁香皮,蓬莪朮(泡過),甘草(泡過,各約30克),縮砂仁,肉桂(去粗皮,各約15克),生薑(約120克,用鹽醃製炒黑),白芷(泡過,約15克),胡椒(約7.5克),阿魏(約7.5克,用醋浸泡一晚,再用麩皮製成丸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阿魏製成雞頭大小的藥丸,每斤藥丸用硃砂約21克作為外衣。男性氣痛,用鹽水送服一至兩顆。女性血氣不順,用醋水送服,平常服用一顆,可以嚼碎或用茶酒送服。此方純粹使用溫熱通氣的藥物,有火氣的人不適合服用。
這本醫書所記載的各種方子,雖然各有不同,但大多是關於嘔吐、反胃、水飲、蟲積等症狀,並非真正的噎膈病。噎膈病是胃口枯槁的疾病,幾乎無法治癒。書中雖然有提及噎膈的脈象和症狀,但其具體表現並未詳細描述,必須多看臨床病例,才能真正了解它的本質。
旋覆代赭湯、四逆湯、小柴胡湯,以上三個方子都可以在《傷寒論》中找到。小半夏湯,方子在治療痰飲的內容中可以看到。竹葉石膏湯,加入生薑,在治療各種疾病的內容中可以看到。